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文集探讨民俗主义、本真性、公共民俗学,汇集德日美中学者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文集,围绕“民俗主义”、“本真性”和“公共民俗学”几个核心概念,汇聚了德国、日本和中国等有典型意义的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其中既有译自德国、日本、美国的关于此问题的著名学者的论文,也收有中国学者关于相关问题的有价值的讨论文章。其中大部分文章都是未公开发表过的或者首次译介的。 本书分六个单元:一、民俗主义与德国民俗学;二、民俗主义在日本;三、民俗主义在中国;四、民俗主义与本真性;五、公共民俗学;六、追问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言:现代民俗学的视野与方向
  • 第一单元 民俗主义与德国民俗学
  • 论当代民俗主义
  • 民俗主义作为民俗学研究的问题
  • 关于民俗主义批评的批评
  • 民俗主义
  • 民俗—民俗保护—民俗主义——趋势、疑点与提问
  • 民俗主义再检省
  • 民俗主义与德国民俗学
  • 第二单元 民俗主义在日本
  • 从民俗主义看今日的民俗文化——来自德国民俗学的视野
  • 民俗文化的现在——从民俗主义思考现代社会
  • 普遍存在的民俗文化
  • 节祭和舞蹈的地域文化——地方博览会和民俗主义
  • 民艺与民俗——作为审美对象的民俗文化
  • 乡土玩具的视野——爱好者们的“乡土”
  • 丧葬礼仪与民俗主义
  • 民俗学与观光
  • 民俗主义:日本民俗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以《日本民俗学》“民俗主义”专号为例
  • 日本现代民俗学的“第三条路”——文化保护政策、民俗主义及公共民俗学
  • 第三单元 民俗主义在中国
  • 民俗主义的兴起、普及以及影响
  • “民俗主义”概念的含义、应用及其对当代中国民俗学建设的意义
  • 民俗主义的时代——民俗主义理论研究综述
  • “民俗主义”及其差异化的实践
  • 中国民俗学:从民俗主义出发去往何方?
  • 创意与“变脸”:创意产业中民俗主义现象阐释
  • “农家乐”与民俗主义
  • 民俗主义视野下的信阳民歌
  • 浙江绍兴大禹祭祀文化的民俗主义考察
  • 民俗主义在当代中国
  • 第四单元 民俗主义与本真性
  • 伪民俗的制造
  • 关于伪民俗和民俗主义的备忘录——以美国民俗学的讨论为中心
  • 文化政治学:民俗学的新走向?——兼论钟敬文先生的“民俗文化学”
  • 民俗学与本真性
  • 从体验到表征——科学探寻本真性的开端
  • 文化本真性:从本质论到建构论——“遗产主义”时代的观念启蒙
  • 民俗文化的遗产化、本真性和传承主体问题——以浙江衢州“九华立春祭”为中心的考察
  • 第五单元 公共民俗学
  • 美国公共民俗学:历史、问题和挑战
  • 误分为二:民俗学的学院派与应用派
  • 想象公共民俗
  • 美国公共民俗学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
  • 公共民俗学的可能性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和中国民俗学——“公共民俗学”在中国的可能性与危险性
  • “一国”的文化共享:《中国年俗》的民俗国家化过程探究
  • 第六单元 追问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
  • 现代日常生活的诞生——以1962年度厚生白皮书为中心
  • 追问“理所当然”——北京市高层集合住宅的生活及生活世界的变迁”
  • 生活革命、乡愁与中国民俗学
  • 再问民俗学“生活世界”概念的理所当然
  • 中国民俗学的新时代:开创公民日常生活的文化科学
  • 追问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东亚民俗学者的新探索
  • 编著译者简介
  • 后记·鸣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