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作者所在的研究团队被学界称为“华中乡土派”,主要从事农村研究,专注于经验研究。本书在全国各地驻村调研的基础上,对21世纪中国农村的相关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细致描述,并尝试做出归纳性解释和理论上的提升。

内容简介

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口流动等因素冲击着农村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传统的血缘–地缘关系,熟人社会,“人情”“面子”等观念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形塑了我国农村的新面貌和新常态。

作者以实地走访调查、研究,结合观察与发现,深入思考,重新审视过去学者所提出的种种有关中国农村研究的论点,并试图就目前农村产生的现实治理问题予以探索和解答。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一 熟人社会什么样子?
  • 家族、公私观念与村庄主体性建构
  • “血缘共同体”与“关系共同体”
  • 为什么南方农民“不看《新闻联播》”?
  • 熟人社会交往的公共性问题
  • 无主体熟人社会的想象
  • 二 农民交往如何展开?
  • 农村人情值多少钱?
  • 怎样才能成为“自己人”
  • “气”与农村老年人自杀
  • 三 农民活着为哪般?
  • 南方村落为什么很少杂姓村民?
  • 村落生活中的面子
  • 农民要怎么“过日子”
  • 农民怎样使日子过下去?
  • 四 农村妇女怎样生活?
  • 婆媳关系几回合
  • 农村妇女要怎样活着?
  • 婚姻中的归属与爱情
  • 农村妇女为自己“立法”
  • 涂脂抹粉的农村中年妇女
  • 农村留守妇女不弱势
  • 一个农村年轻女性自杀的个案分析
  • 五 乡土社会往哪变化?
  • 熟人社会在陌生化
  • 传统仪式在衰弱
  • 代际关系何以失衡
  • 农村纠纷性质在变化
  • “自己人”的纠纷怎么调解
  • 农民何以迎法下乡
  • 六 农民家庭怎么分化?
  • 兄弟为什么会竞争
  • 竞争压力何以传到老人身上?
  • 农村血缘地缘关系在瓦解
  • 不同地区农民分化的差异
  • 农村中的去阶层分化现象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2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民族的根

    中国进入工业社会,也就一百多年时间,而在这之前,都是传统的农耕、传统的农村结构在传承着中国的文化。农村,是最小的社会单元,里面有几千年形成的、大家认可的价值观,这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运做规则,使农村在运转过程中,可以凝聚人心,使游人即使在千里之外,也记挂乡村,即使出去几十年,也恋恋不舍,期望落叶归根。但现在受经济的冲击、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受离乡到城里工作,甚至受独生子女政策的冲击,很多传统文化观念在逐渐瓦解,乡村逐渐空心化,仅仅成为一个符号,而不是让游人牵挂的地方。重塑民族文化,重新让农村发挥最小温定单元的作用,让人可以心安,让游人有根的感觉,已经被国家关注和提上议题。但在现在的经济合作模式下,在大家远离故乡更大范围漂流的情况下,或许是我们这代人以及后代人面临的最大挑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陌生的熟人:理解21世纪乡土中国》

      在 21 世纪初,贺雪峰教授写下《新乡土中国》这一影响甚巨的作品。该书通过对村民选举、农民合作、村级债务、农民上访等问题的深度观察,十分详尽、鲜活地呈现了 1990 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农村社会的变化。该书提出的 “半熟人社会”“村庄社会关联” 等概念同样被学界广泛援引和讨论。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最陌生的熟人

        我们这一代农民,比以前任何时候的祖先都读了更多的书,我走出了那个贫穷的山村去闯荡世界!我们以为我们得到很多很多,却不知也失去了先辈们留下处理宗亲邻里的智慧!那些从遥远的历史走来的东西,肯定会陪伴我们走向更遥远的未来,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智慧去处理它,它肯定会变成一个怪物来反噬我们!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7条书评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新民说”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继“理想国”之后,于2012年底开始打造的另一全新文化品牌。“新民说”的理念是寻求“现代中国的维新固本之道”。它不依凭于想象与感性,而是着力于理性的塑造,意在“作新民”;它兼具人文情怀与批判精神,更寻求“建设性”之道。更进一步,在这里,我们试图实践并建立一种商谈的公共文化,善用公共讨论,引进公共讨论的规范和要求,为建构理性的公民社会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