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聚焦认知力深层形成机制,探究突破认知带宽的核心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认知传播学的范式演进、关键议题与技术逻辑,以及其在未来传播中的核心地位。

首先,通过认知科学与传播学的“耦合”进路,阐述了内部感知与外部认识在传播中的重要性。接着,分析了传播渠道、对象、内容和传播者等基本议题,揭示了媒介介质、神经机制、叙事效果和认知科学对传播的影响。书中还介绍了多种认知传播学的测量方式,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随后,本书重点讨论了未来传播的竞争重点——认知,包括微粒化、圈层化和再组织化等基本尺度,以及时空属性与个体认知结构的耦合关系。提出了实现认知“破圈”的操作路径,强调传播内容与个体认知结构的多层次匹配、分布式认知与圈层动态的平衡,以及个体认知的多元互动。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从信息竞争到认知竞争的转型,智能媒体视域下认知竞争逻辑的重塑,以及认知竞争时代的传播转向与操作策略。通过“舆论战”到“认知战”的案例分析,深入剖析了认知争夺的理论与实践。

最后,本书还涉及了直播场域中的认知争夺策略、认知竞争的发生机理、媒介认知框架和社交媒体话题标签在认知竞争中的作用等多个方面,为读者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认知传播学的视角。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提要
  • 导论 认知传播学:探究人类心智和行为的新科学
  • 第一节 重新定义认知:当传播学遇上脑科学
  • 一、内部关系:以人内传播为主要导向的内部感知是其他传播方式的基础与前提
  • 二、外部关系:情境交互是个体外界的延展性认识的动力机制
  • 第二节 认知场:塑造认知的四大核心要素
  • 一、传播渠道研究:媒介介质差异对认知方式的塑造作用
  • 二、传播对象研究:基于个体的信息传播的神经机制
  • 三、传播内容研究:不同内容形式的叙事效果所带来的认知影响
  • 四、传播者研究:认知科学在社会信任建构与营销效果中的应用
  • 第三节 认知测量:那些揭示脑中秘密的黑科技
  • 一、脑电:以毫秒级的时间精度测量瞬时效果
  • 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以毫米级的空间分辨率记录神经活动
  • 三、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探究多主体间的认知相关性
  • 四、眼动仪(eye-tracking):通过视线轨迹衡量注意偏向
  • 五、多导生理记录仪:通过皮肤微电流测量情绪唤醒
  • 第一部分 认知升维
  • 第一章 升维:懂认知才懂传播的新时代
  • 第一节 新目标:从争夺注意力到留下认知烙印
  • 第二节 新趋势:影响传播的个体认知特点
  • 第三节 新机制:基于个人认知结构的传播策略
  • 第四节 新操作:突破认知“圈层”的传播设计
  • 第二章 规则维度:从信息竞争到认知竞争
  • 第一节 认知战:人脑中的传播战场
  • 第二节 元传播:围绕认知战的规则变化
  • 第三节 信息竞争:基于客观信息流的旧规则
  • 第四节 认知竞争:基于“刺激—认知—反应”的新规则
  • 第三章 逻辑维度:从认知带宽到价值带宽
  • 第一节 核心矛盾:认知资源的有限性和信息的无限性
  • 第二节 效率逻辑:认知带宽与传播媒介的关系
  • 第三节 竞争逻辑:信息加工与个体带宽的匹配
  • 第四节 整合逻辑:智能技术与个体带宽的耦合
  • 第四章 策略维度:抢占更多的认知资源
  • 第一节 传播转向:从离散观点到认知统合
  • 第二节 操作路径:认知竞争的作用机制和策略机制
  • 第五章 受众维度:从信息接收者到信息创造者
  • 第一节 传播大变革:容量、结构及人的角色
  • 第二节 认知资源:信息过载下的大脑内部竞争
  • 第三节 影响程度和目的:对于认知争夺的分类
  • 第六章 实践维度:东方甄选的认知竞争策略
  • 第一节 新场景:电商直播背后的人性化逻辑
  • 第二节 东方甄选的崛起:基于媒介可供性的认知争夺
  • 第七章 运行维度:认知竞争的三个层次
  • 第一节 个体层次:认知竞争的个体心理基础
  • 第二节 媒介层次:认知竞争的主要表现和发生场域
  • 第三节 社会层次:认知竞争的演化过程和潜在影响
  • 第二部分 传播升维
  • 第八章 媒介观维度:从生产立场到消费立场
  • 第一节 媒介认知:人们是怎样看待媒介的
  • 第二节 进化的受众:个体拥有前所未有的权力
  • 第三节 框架:梭罗的“三把椅子”
  • 第九章 工具维度:作为媒介之媒介的话题标签
  • 第一节 内涵:内容的连接、分流、再组织与二次分发
  • 第二节 特点与功能:超强传播力重构社交媒体
  • 第三节 双刃剑:话题标签对用户认知的影响
  • 第十章 体验维度:游戏是拓展认知带宽的新媒介
  • 第一节 预演式媒介:在可能世界中的认知练习
  • 第二节 形式在场:提供无限丰富的认知资源
  • 第三节 思维在场:虚实之间的认知迁移
  • 第四节 物质在场:动态化的认知强化过程
  • 第十一章 智能维度:变革认知带宽的生成式AI
  • 第一节 分布式认知:把认知任务分配出去
  • 第二节 数智时代:认知带宽及认知结构的重塑
  • 第三节 提示工程:将生成式AI变成媒介基础设施
  • 第十二章 作用维度:关于互联网赋权的一项实证研究
  • 第一节 互联网赋权:权力感对个体行为和认知的影响
  • 第二节 研究主题:不同赋权条件下的注意力水平与风险偏好
  • 第三节 研究结论:互联网赋权的影响真实存在
  • 第十三章 副作用维度:日益加深的认知沟
  • 第一节 缘起:数智媒介对人类认知的延展与分化
  • 第二节 内涵与意义:理解认知沟的概念价值
  • 第三节 机制与表现:分析认知沟的机理类型
  • 第四节 思路与策略:应对认知沟的多维治理
  • 后记 你的认知版图就是你的人生疆界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在认知带宽的战场突围

    信息洪流时代,我们的大脑如一条不堪重负的窄路。信息爆炸带来选择的自由,更带来认知的窒息:我们被碎片淹没,被算法捕获,注意力成为最稀缺的资源。而人类的困境,本质是 “认知带宽” 的匮乏。在这片信息泥沼中,“升维” 不再仅是哲思,而是关乎个体存续的现实策略。书名 “升维即生存” 四字,直指核心痛点。所谓 “认知带宽”,作者将其类比为信息通道的容量上限,它框定了我们处理信息、做出决策的效能边界。当海量信息远超这条通道的承载极限,我们便陷入 “带宽过载” 的困局 —— 焦虑、决策瘫痪、思维浅薄随之而来。书中揭示,这并非个人能力不足,而是认知结构在信息洪流下的必然失能。传统 “努力接收更多” 的线性思维,恰恰是带宽阻塞的元凶之一。如何破局?作者开出的药方是彻底 “升维”。这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是一场认知结构的范式革命: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构建,从单线程处理进化到多维协同。书中拆解了 “升维” 的核心法则,例如 “认知减负” 要求我们像整理房间一样,主动屏蔽冗余噪音,为关键信息腾出空间;“框架思维” 则引导我们跳出信息碎片,构建能统摄全局的认知模型,将零散知识整合为有效的地图;“算法共舞” 更非妥协,而是强调理解信息分发机制的底层逻辑,以主动姿态优化自身的信息摄取生态。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大型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0月1日。人民邮电出版社坚持“立足信息产业、面向现代社会、传播科学知识、服务科教兴国”,致力于通信、计算机、电子技术、教材、少儿、经管、摄影、集邮、旅游、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