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凤凰卫视角色制造与节目生产的变迁及影响分析。

内容简介

本书选择凤凰卫视为个案,以其媒介组织的十五年历程为经,以新闻生产、历史—人文生产、全媒体生产的场景和实况为纬,考察生产情境、生产主体和生产活动共同构成的动态“过程—事件”,基于此,描述凤凰卫视从“立基于香港的境外体制外媒介组织”之归属角色走向“华语联结”之成就角色的演进轨迹。

作者力图揭示媒介生产机制实践的原理、媒介角色实现的规则及其二者的关系。进而,在转型中国的社会情境中理解媒介组织的演进与媒介体制变迁的关系——媒介组织的生产机制实践,不仅生产了内容产品,也生产了自身的角色。

而作为“渐进社会工程”的一部分,凤凰卫视的生产机制实践和角色制造活动以“一个立场,多种声音”的方式,“由外而内”地影响了转型中国媒介体制的变迁,并为中国体制内媒介组织提供了若干可资借鉴的生产机制范例。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一 专业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交织
  • 序二 追寻另一种可能
  • 导论 “角色”登场:媒介生产与社会的一种勾连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媒介的角色如何实现
  • 一、生产机制的媒介研究潜力
  • 二、转型社会的中国场景
  • 三、凤凰卫视的角色如何制造
  • 第二节 理论渊薮:角色、组织与媒介生产研究
  • 一、角色理论的基本立场与相关性
  • 二、组织理论的“技术—制度环境”分析
  • 三、媒介生产社会学的视角
  • 第三节 方法论:质性研究的“精彩”与“无奈”
  • 一、深度访谈作为主要方法
  • 二、“先天不足”的参与式观察
  • 三、“审慎借鉴”的文献研究
  • 四、质性研究的效度问题
  • 第四节 本书结构:章节逻辑与说明
  • 第一章 凤凰于飞:生产机制与角色的演进简史
  • 第一节 创始期(1996—2000):承受“归属之轻”
  • 一、调适“技术—制度环境”
  • 二、树立“弱势”组织文化
  • 三、打造“广院”电视台
  • 第二节 发展期(2001—2006):大中华区作为“舞台”
  • 一、时事资讯生产的磨合与提升
  • 二、“南北东西”的人才招揽
  • 三、重大事件的卡位和在场
  • 四、策划“特别事件—活动”
  • 第三节 成熟期(2007—2012):“新陈代谢”正反思
  • 一、与意识形态的博弈
  • 二、基础设施的“新陈代谢”
  • 三、成熟期的瓶颈与前景
  • 第二章 大事看凤凰:新闻生产的能动与被动
  • 第一节 新闻研究的中层理论:从生产机制进入
  • 第二节 专业主义:三种悖论的检视与反思
  • 一、从“专业”到专业主义的简析
  • 二、从三种悖论中理解专业主义
  • 第三节 新闻生产:专业主义的能动性及其制约
  • 一、新闻生产的情境:逼仄与突破
  • 二、新闻生产的主体:专业、声誉与关怀
  • 三、新闻生产的活动:能动与“被迫”
  • 第三章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历史—人文生产的另类路径
  • 第一节 媒介组织的历史—人文选择:
  • 一、文化生产视角的经验和观念价值
  • 二、凤凰卫视的历史—人文选择
  • 第二节 凤凰卫视的另类路径:与阳光卫视的比较
  • 一、凤凰卫视的另类路径
  • 二、阳光卫视的异类反思
  • 第三节 历史—人文生产:身处边缘的拓疆和反思
  • 一、历史—人文生产的情境:从边缘开拓疆域
  • 二、历史—人文生产的主体:见地与经历
  • 三、历史、人文生产的活动:回看与反思
  • 第四章 天下被“网”罗:凤凰网为核心的全媒体生产
  • 第一节 全媒体的逻辑起点:实用主义技术观
  • 第二节 互联网作为“表演区”:凤凰网的
  • 一、凤凰网的生产与再生产
  • 二、博客、微博的角色功能
  • 结论 锵锵和鸣:媒介生产、角色制造与体制变迁
  • 第一节 “华语联结”的背后:媒介生产与
  • 第二节 “有限创新”之外:媒介组织演进与
  • 第三节 重返生产机制:媒介实务层面的启示
  • 第四节 研究再改进:四个方面的说明
  • 深度访谈名单
  • 参考文献
  • 后记 待风景慢慢看透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