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著名经济学家阿吉翁,从创新的角度探寻经济发展的动力,为你打开企业家精神的“黑匣子”,明辨创新的决定因素。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经济学家菲利普·阿吉翁等人对创新的全景式前沿分析。

本书运用熊彼特增长范式解析了当下经济中的重大谜题,包括可持续的长期增长、不平等的根源、竞争和全球化、健康和幸福的决定因素、技术革命、长期停滞、中等收入陷阱、气候变化以及如何从冲击中复苏等。基于这些分析,作者认为,市场经济释放的“创造性破坏”的力量,是实现繁荣的强大发动机,是过去两百多年来给我们带来空前发展的根本所在,更是未来应对挑战的不二法宝。

作者也指出,自由市场体制并不完美,也会出现失灵,因此,我们需要构建“政府—市场—民间社会”的均衡关系,在激励创新的同时,将“创造性破坏”带来的社会冲击最小化,确保在位创新者不会在成功之后阻碍后来的创新。只要创新不竭,更公平和更具包容性的社会繁荣就能实现。

目录

  • 版权信息
  • “比较译丛”序
  • 中文版序
  • 原版序
  • 第1章 新的范式
  • 1. 测算各国的财富
  • 2. 为什么需要新的范式来解释各国的财富?
  • 理论上的理由
  • 实证上的理由
  • 3. 创造性破坏的研究范式
  • 4. 创造性破坏:现实
  • 5. 有关增长的几个谜题
  • 从停滞到增长的转型
  • 竞争与增长
  • 中等收入陷阱
  • 长期停滞
  • 不平等与创新
  • 6. 公共政策、政府与民间社会
  • 没有范式指导的经济增长政策
  • 增长政策与新古典范式
  • 增长政策与创造性破坏范式
  • 创造性破坏范式的另外两个启示
  • 如何让政府妥善履行职责?
  • 7. 本书大纲与读者手册
  • 第2章 起飞之谜
  • 1. 长期序列数据的启示:安格斯·麦迪森
  • 收入与人口的持续增长是近期才发生的现象
  • 麦迪森与历史数据重建
  • 前工业化时代的欧洲:地球还在转
  • 2. 对起飞的技术因素解释
  • 起飞之前:马尔萨斯陷阱
  • 技术因素解释
  • 规模效应与人口转型
  • 转向制度因素解释
  • 3. 技术与制度的结合:乔尔·莫克尔
  • 科学与技术的共同演化
  • 知识和信息的传播
  • 竞争的重要性
  • 财产权利
  • 金融的发展
  • 大卫·赛夏与发明家的苦难
  • 伊莱·惠特尼与他的轧棉机
  • 4. 结论
  • 第3章 我们该惧怕技术革命吗?
  • 1. 浪潮的扩散为何存在迟滞?
  • 次级创新的重要性
  • 企业内部技术推广的迟滞:发电机与计算机
  • 通用技术使用的改进
  • 居民家庭对新通用技术的采用
  • 地方基础设施与制度的缺陷
  • 生产率测算的困难: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例
  • 人工智能:未来的新增长浪潮?
  • 2. 工业革命与就业:不可调和的对立?
  • 来自历史视角的考察
  • 总量层面的自动化与就业
  • 企业层面的自动化与就业
  • 3. 结论
  • 第4章 竞争的得失
  • 1. 对竞争的测算
  • 2. 竞争与增长之间关系的谜题
  • 3. 三个推测
  • 与前沿的距离以及竞争对创新的影响
  • 竞争与增长之间的倒U形关系
  • 竞争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互补关系
  • 理论学者与实证学者之间富有成果的对话
  • 4. 美国的竞争与增长
  • 竞争的削弱?
  • 美国增长率的下滑
  • 5. 竞争与产业政策
  • 6. 企业活力与补贴在位企业的成本
  • 7. 结论
  • 第5章 创新、不平等与税收
  • 1. 如何测算不平等?
  • 2. 创新与不同类型的不平等
  • 3. 创新企业成为促进社会流动性的杠杆
  • 4. 进入壁垒是顶层收入不平等的另一种来源
  • 史蒂夫·乔布斯还是卡洛斯·斯利姆
  • 游说对增长与不平等的影响
  • 5. 如何利用税收工具
  • 瑞典的案例
  • 研究税收与创新关系带来的启发
  • 6. 结论
  • 第6章 长期停滞之争
  • 1. 关于长期停滞的争论
  • 2. 新思想的发现愈发困难
  • 3. 生产率增速的测算不准确
  • 数字化与信息技术的作用
  • 创造性破坏的作用
  • 4. 领先企业或超级明星企业对新进入者的打击
  • 来自领先者的打击
  • 信息技术革命与超级明星企业带来的打击
  • 5. 结论
  • 第7章 趋同、分化与中等收入陷阱
  • 1. 导致趋同或分化的因素
  • 平均而言在趋同
  • 极值处在分化
  • 全世界收入分配格局的走势如何?
  • 两种可能的解释
  • 2. 技术追赶与中等收入陷阱
  • 对中等收入陷阱的解释
  • 前沿创新政策与追赶政策
  • 3. 韩国遭遇1998年危机:焉知非福?
  • 4. 结论
  • 第8章 能否绕开工业化?
  • 1. 库兹涅茨事实与卡尔多事实
  • 结构变革:库兹涅茨事实
  • 卡尔多事实
  • 2. 对库兹涅茨事实的解释
  • 需求侧与供给侧
  • 有待解释的三个经验事实
  • 供给侧与鲍莫尔定律
  • 需求侧与恩格尔定律
  • 破解库兹涅茨事实的谜团
  • 3. 结构变革与卡尔多事实的统一
  • 市场规模与定向技术革新
  • 定向创新与卡尔多事实
  • 基于鲍莫尔定律的解释
  • 4. 工业化是不是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 加纳与韩国
  • 为什么工业化有利于经济发展?
  • 服务引领的增长:印度的独特案例
  • 5. 结论
  • 第9章 绿色创新与可持续增长
  • 1. 可持续增长:熊彼特还是马尔萨斯
  • 2. 绿色创新、路径依赖与政府角色
  • 3. 哪些政策可以促进绿色创新?
  • 威廉·诺德豪斯对阵尼古拉斯·斯特恩
  • 环境与定向创新
  • 绿色创新的推广
  • 4. 消费者、竞争与绿色创新
  • 5. 中间能源与能源转型
  • 6. 结论
  • 第10章 创新的背后
  • 1. 谁会成为发明家?
  • 美国社会与家庭因素对创新的阻碍
  • 芬兰的谜团
  • 教育政策与研发补贴之间的互补性
  • 谁是企业创新的获益者?
  • 2. 基础研究的推动力
  • 大学的学术自由与企业的专注研究
  • 老鼠与学术
  • 基因测序
  • 私人企业中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 3. 结论
  • 第11章 创造性破坏、健康与幸福
  • 1. 创造性破坏、失业与地位的丧失
  • 创造性破坏与失业
  • 创新与学历过时
  • 2. 创造性破坏与健康
  • 健康与创新:光明的一面
  • 创新与健康:黑暗的一面
  • 丹麦奇迹
  • 3. 创造性破坏与幸福感
  • 理论上做何预测?
  • 对理论的检测
  • 让弹性保障发挥作用
  • 4. 结论
  • 第12章 为创造性破坏融资
  • 1. 为革命性新观念提供融资
  • 大学与政府研究机构作为创新杠杆的作用
  • 基金会的角色
  • 2. 给颠覆性企业融资:风险资本的角色
  • 由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理论上的说法
  • 由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数据的启示
  • 美国与法国的对比
  • 3. 大企业的颠覆性创新:机构投资者的作用
  • 职业发展理论
  • 对该理论的实证检验
  • 4. 企业创新与对研发活动的税收激励
  • 5. 结论
  • 第13章 应对全球化
  • 1. 来自中国的进口冲击
  • 中国进口冲击的负面影响
  • 中国进口冲击的不同效应
  • 2. 出口与创新
  • 3. 应对贸易冲击
  • 4. 移民与创新引领型增长
  • 5. 结论
  • 第14章 投资型政府与保障型政府
  • 1. 战争的威胁与投资型政府的兴起
  • 法律与秩序为什么不足以带来创新引领型增长
  • 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公共教育投资
  • 法国案例:从色当战役到朱尔·费里
  • 日本的案例:从《神奈川条约》到明治维新
  • 产业政策: DARPA模式的兴起
  • 2. 保障型政府的兴起
  • 防范异质性风险:福利国家的出现和发展
  • 防范宏观经济风险:逆周期政策的作用
  • 3. 结论
  • 第15章 创造性破坏与黄金三角
  • 1. 政府对创造性破坏的妨碍:威尼斯的案例
  • 2. 创新需要民主制度
  • 3. 宪法的作用
  • 作为不完备合同的宪法
  • 在过大与过小的行政权力之间找到平衡点
  • 宪法如何限制行政权力?
  • 4. 司法部门的角色与局限性
  • 作为制衡力量的司法部门
  • 对司法不公的制约
  • 5. 民间社会的作用
  • 不完备合同与民间社会
  • 两个案例:新冠疫情与气候变化
  • 民间社会如何把民主制度变成现实
  • 以扩大公民权利作为承诺工具
  • 忽略民间社会的代价:“黄马甲”运动
  • 媒体的角色
  • 6. 结论
  • 结语 资本主义的未来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创造性破坏的力量阅读梗概

    作者菲利普・阿吉翁被视为内生增长理论的领军人物。作者认为,经济增长不仅是创造性的成果,也是破坏性的过程。本书即以创造性破坏的观点和视角深入考察经济发展问题,主要观点和内容大致如是。关于创造性破坏的概念梳理。创造性破坏,最早由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于上世纪初提出,意指新技术淘汰旧技术、新企业挤压旧企业、全新的工作岗位取代原有的工作岗位等所谓不破不立式的创新。实际上,创造性破坏和创新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对同一事情的不同概括。作为熊彼特增长范式的创建者之一,作者借此概念当作分析当前热点经济问题的视角和方法。关于创造性破坏的运行机制。作者认为,作为一种强大力量,创造性破坏有其独立的运行机制和生成方式。对此,作者有其独有见解。第一,创新需要知识积累,任何创新都是站在 “巨人肩膀上” 的改进,可以说创造性破坏是层层累叠出来的。第二,创新需要激励机制,其中,对财产权利和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是最为重要的,可以说,没有肥沃的土壤,创造性破坏是没法涌现的。第三,创新需要竞争环境,创新是新旧势力轮番登场、不断攻防的长期战斗,只有足够开放、自由竞争的环境才能让创造性破坏健康持续延续。关于创造性破坏的主要作用。作者认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会陷入循环流转的均衡状态而放慢发展甚至停止增长,只有创造性破坏通过制造某种新产品、采用某项新技术、开辟某个新市场、获得某类新资源、建立新的组织形式等方式,或提高效率或降低成本或注入动力,才能打破消极的均衡状态进而重启经济发展机器。基于此,作者认为,创造性破坏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是过去两百多年人类获得空前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应对未来经济挑战的重要法宝。关于创造性破坏的次生问题。创造性破坏虽然作用巨大,但产生不少诸如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就业缺乏保障、自然环境恶化等等的次生问题。对此,作者认为,不能因为有破坏,就拒绝创新,毕竟为避免副作用而拒绝增长,损失更大;作者坚持,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还是要靠发展来解决,对创新的力量应抱有乐观积极的态度,最大限度用其利而最大程度避其害。对如何避创造性破坏之害,作者有其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比如,对由此而来的失业问题,作者认为,一方面应当认识到创新带来的失业是暂时和局部的,由创新带来的经济增长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在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收入保障、技能培训等方面下利器,构建起全方位全天候的社会安全网络,以此对冲解决社会失业问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创造性破坏的力量》这本书通过解释创新的概念和引用经济学家的研究,介绍了为什么创造性破坏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并通过失业和环境保护问题,强调了如何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创造性破坏;还通过分析社保和税收政策,展示了如何减少创新的副作用,以避免创造性破坏对社会造成伤害。这是对创造性破坏的基本解读。虽然作者明确提出,创新需要一定的制度环境,特别是对财产权利的严格保护;并且历史也证明了,市场经济是实现繁荣的强大机制,它把人类推到两百多年前不可想象的发展水平;即便如此,作者认为,当今世界也面临两种市场经济的分野:一种是美国模式,一种是北欧模式。简单地说,美国强调自由和效率,北欧侧重公平和保障,所以又被称为 “残酷资本主义” 和 “温和资本主义”。虽然都是市场经济,但它们在创新能力和社会保障方面的表现,可以说是各有千秋,各有利弊。在作者看来,美国代表着社会保障不足的市场经济,不能从容应对失业、疾病、金融危机、环境风险等冲击;而欧洲国家则面临另一种烦恼,他们不能建立有效的创新系统,包括大学和科研机构、创新创业者、风险投资人等等,无法担当未来技术革命的先行者。按照书中介绍,在 2010—2017 年间,美国每百万居民拥有的专利数量远远超出北欧国家。在引用次数最多的前 5% 的专利中,美国的优势更是惊人。但另一方面,在以基尼系数测算的收入不平等和贫困程度上,美国跟德国、法国和北欧各国相比,又糟糕得可怜。所以作者认为,未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或者说理想的市场经济制度,是将美国模式和北欧模式的优点结合起来。并且现实中也出现了这样的趋势,比如前面提到的瑞典税制改革,还有奥巴马医疗改革尝试,就是两种模式互相融合的表现。这种融合既能加速创新与增长,又能让增长更有包容性;既能加强对民众的保障,又不会妨碍创造性破坏的进程,有望形成两全其美的新模式。我们国家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也面临着向创新型社会转型,通过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样看来,作者对市场经济模式的思考,以及他在书中对创造性破坏的全面研究,或许可以成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经济的重要借鉴。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