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哲学界少有以味觉思想为进路来解读中国文化,本书可谓开此先河。

内容简介

作者以“味觉思想”为中国文化之血脉,一则示其乃显著区别于古希腊以来的视觉思想与古希伯来之听觉思想,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特性。另则,在味觉优先,自觉压制视觉历史情境下,中国思想展开为从“形”“体”到“理”的范式转换,即从“形”到“形而上”,随即转至从“体”到“本体”,继而转至从“理”到“天理”。这个进程中,味觉思想或明或暗地主导、渗透,并以感通、体道、玩味、理会等主导着中国思想。可谓以形而下之方法阐释形而上的本体之理的独辟蹊径的中国哲学著作。不仅可以给中国哲学界带来新的理论范式,也使抽象的哲学理论对于普通读者不再显得艰涩和枯燥。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论 味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 (一)何谓“味觉思想”
  • (二)“形”的超越与味觉思想的历史递进
  • (三)名理化与意味
  • (四)味觉思想的当代价值
  • 一 从“耳目之争”到“耳舌之辩”
  • (一)感官与思想方式
  • (二)耳目之争,耳胜出
  • (三)耳舌之辩,舌胜出
  • 二 从“形”到“形而上”
  • (一)“形”之突显
  • 1. 形名事功:春秋思想世界中的新势力
  • 2. 形名事功思想之发展
  • 3. 老子对形名法令的超越
  • 4. 孔子对刑政的超越
  • (二)从“形”到“形而上”
  • 1. 大象无形
  • 2. 形不胜心,心不胜术
  • 3. 有形者必有名
  • 4. 从“形”到“使形者”
  • 5. “形而上”道路之生成
  • 6. “形而上”与感通
  • 三 从“体”到“本体”
  • (一)从散殊之“体”到类之“体”
  • (二)本体:作为“故”之“体”
  • (三)形与体之辩
  • 1. 新形名家之崛起
  • 2. 形与体之辩
  • 3. “形”为“然”,“体”为“所以然”
  • (四)体道:作为方法论的“体”
  • 四 从“理”到“天理”
  • (一)作为“类”之理到作为“故”之理
  • (二)天理:作为“理”之理
  • (三)体与理之辩
  • 1. 一物两体,与道兼体
  • 2. 体之理化
  • 3. 见在底便是体
  • (四)天理与理会
  • 五 味觉思想诸态
  • (一)体的数学
  • 1. 端与体
  • 2. 象、数与自然之道
  • (二)心画与目画
  • 1. 从“画,形也”到“画,象也”
  • 2. 墨与色之辩
  • 3. 得之目,寓诸心
  • 4. 先观气象
  • 5. “相”与“目画”
  • (三)书之形与形而上
  • 1. 书之为道
  • 2. 书之形与形而上
  • 3. 书之生命与神采
  • 4. 目鉴与研味
  • 六 味道:宋明儒的思想方法
  • (一)从解义到解味
  • 1. 魏晋解义之自觉
  • 2. 宋儒解味之自觉
  • 3. 解味何以可能
  • 4. 格物与解味
  • (二)心与目之辩
  • 1. 心目贵贱
  • 2. 心之视,发窍于目
  • 3. 无内外者不可见
  • 4. 道必体而后见
  • 5. 贵心贱目的历史流响
  • 七 欣遇味觉思想者
  • (一)如道之身
  • 1. 如“朴”而在之身体
  • 2. 如“类”而在之身体
  • 3. 如“故”而在之身体
  • 4. 如“理”而在之身体
  • (二)温:儒家之精神基调
  • 1. 温之为德
  • 2. 温与仁
  • 3. 温:儒者在世之态度与方法
  • (三)淡:道家之精神基调
  • 1. 淡乎其无味
  • 2. 游心于淡
  • 3. 平淡
  • 4. “不温不凉”之“淡”
  • 5. 余论
  • 后记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称三联书店) 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