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项飚作品,本书的主题是印度的信息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力体系,特别是一个全球化的、号称“猎身”的劳动力调配系统。

内容简介

为什么印度的整体社会发展缓慢,而软件出口却独领风骚?为什么美国的IT公司不断裁人,同时又大肆引进国外雇员?基于作者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长达两年的人类学实地调查,本书指出,这些看似矛盾、远隔万里的现象其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关键是IT产业里的"猎身"体系。

猎身是一个以印度为中心的全球化劳动力配置和管理体系。"劳力行"——猎身的主要行为者——把印度工人招到西方,然后按用人公司的临时需要把工人短期转手给它们;当一个项目完成之后,工人回到劳动行"坐板凳"等待下一个机会。世界各地的劳力行互通有无,从而形成了一个全球范围的高度灵活的劳动力配置系统。

目录

  • 版权信息
  • 以全球社会为研究对象推动社会科学更加繁荣
  • “走进世界·海外民族志大系”总序 凝视世界的意志与学术行动
  • 序一 寻找一个新世界
  • 序二 一个陌生者的探险
  • 致谢
  • 导言 构造不确定性
  • 概览:猎身在行动
  • 民族化、个体化和跨国化
  • 本书的结构
  • 第一章 “猎身”的全球背景
  • “金融民主化”与IT劳动力的“虚拟”短缺
  • 人才之战争与管制之障
  • 第二章 安得拉的“IT人”生产线
  • “学位店”和“技能店”
  • “在海得拉巴买房,在安得拉置地,在美国赚钱”
  • 生产IT人成了家族生意
  • 第三章 “卖身”和卖工作
  • “付费工人”和海得拉巴的劳力行
  • 全球猎身,印度中心
  • 第四章 悉尼的“名牌劳力”生意
  • “销售和开发完全是两码事”
  • “只有印度人才应付得了印度人”
  • 重叠的生意
  • 同一屋檐,多顶帽子
  • 第五章 中介链和板凳术
  • 多层次圈子
  • “印度人最不可靠!”
  • 过度定座
  • 第六章 为什么顺从?
  • 劳力行和印侨社团的连锁
  • 工人当上了协调人
  • 工人之间:帮忙可,团结无
  • 出路
  • 第七章 猎身的世界体系
  • 美利坚合众国:“IT人的麦加”
  • 全球门户: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中东
  • 美国的卫星:加勒比海和拉美
  • 新前沿:“你是印度人吗?”和“有人做德国梦吗?”
  • 结语 全球IT业中的“印度三角”
  • 附录一 记忆中的田野:印象与影像
  • 附录二 旋转中的人生:被访者索引与小传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2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风口之川必有巨浪…印度码奴、华工与黑奴

    《全球猎身》…20 多年前,IT 业正以粗放的方式攻城略地,自动化数字化技术需要大量底层程序员,欧美尤其是美国 IT 劳工奇缺。这是需求侧的情况,有点类似 200 多年前美州殖民地大庄园急需黑奴的情况,也似 100 多年前铁路时代的华工…… 底层程序员虽然是底层,但也是程序员,需要懂英语,最好是英语母语,还要熟练掌握至少一门计算机语言以及相关学科。在英联邦国家中,印度倒是人口众多,说英语,价格极便宜,但懂程序的人并不多。这是供给侧的情况。当年黑奴贸易则有另外的难点,人难抓,运送困难。华工比黑奴似乎更好招募,为了淘金他们自己会来…… 早年去西方的 IT 印度精英,发现了这个商机当起了猎身,毕竟在西方大部分印度精英升到中层就是天花板了。大量的私立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在印度广招学生,培养底层程序员必要技能,然后输送到欧美国家。这是流通环节情况。黑奴贸易与华工则不需要培训,有粮食和鞭子就行了…… 一位印度底层程序员往往需要历经多次倒手才能找到最后的雇主,而每一个经手的猎身,还有协调这些猎身关系的中间人,都会从他的工资中收取一定比例的回扣 。雇主支付一个月 6800,最后拿到手可能只有 1200 了。这些来自印度底层程序员是猎身的营利工具,名副其实的印度码奴…… 码奴是心甘情愿的,甚至迫切期望成为码奴。除了猎身的引诱外还有一个只有在印度才有的因素。一个在囯外写程序的人是体面的,体面到结婚时可以赚取高额的嫁妆。如今印度的很多地方在嫁女儿时,仍然需要向男方支付巨额的嫁妆。看来印度码奴与黑奴华工相似,也是特定时期的特定区域的特定产物。风口之川必有巨浪…… 有了社会学为什么还要人类学呢?一个重要的差别就在于,人类学是从生物人的角度、自然人角度、社会人的角度以及精神人的角度观察研究人类,社会只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社会中人才是目的,人群中个人才是目的。人类学似乎不象是科学,更象是博物学,人类学家来自田野的声音总是带着人文关怀的气息,而不是假设人是一种算法,或一台带算法的机器,或一台机器的螺丝钉。最后,衷心的向项彪以及所有的把自己当成方法的人类学家致敬……(石木翻书每天翻翻书)

      4
      10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印度全球人力资源公司社调

      这是社会学家项飚最好的书,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社会的必读书,这部书是了解印度现代社会必读。本书写的是 20 年前,世界资本全球化,中国干的是劳动密集型底层工业品制造,印度干的是 IT 软件流水线上的码农和服务外包。中印两国都是历史悠久的人口大国,发展路径和结果及未来都值得对比研究。(本书用的印度卢比汇率 20 年前对人民币是 1:5.5,现在是 1:11 注意区别)。本书作者温州人项飚,在北大读书时就是以写北京 “浙江村” 的社调报告闻名,本书是后来在牛津读博士的论文,写的专业和扎实,条理分明,易读有趣,详细讲述了印度年轻人的种性,包办婚姻,嫁妆和如何成为 IT 精英。我在新加坡邻居是印度人,孩子最好的朋友也是印度裔,在海外公认华人和印度人数学好,而印度几千种方言(正式官方语言 22 种),印度人的语言天赋是公认的,皮肤黑说话脸色不变,巧舌如簧,讨价还价高手,从 30 年前开始全球 IT 数字化爆发增长,让 IT 程序员成为最需要的劳工,我也得益于计算机软件专业很容易出国工作。去哈佛读文科博士的亲戚,毕业都学编程,转行去做程序员。在公司里如果是写程序和解决问题,华人是看不上印度人的,动手能力印度人也远远不及华人,但如果动嘴和写,华人远远不及,标准的 IT 公司干活的大牛是华人,而编写说明书,培训和销售都是印度人,到 30 年后的今天,我海外同学亲戚朋友所在公司的 CEO,高级经理很多都是印度人。两个国家经过 20 年经济高增长,中国是工业制造世界第一,产品销往全世界,世界最大的贸易顺差国。印度成为美国最多 CEO 的族裔,全世界各地的货币兑换商大多数是印度人,印度的外汇来源主要依靠侨汇。印度精英的文化和西方深度融合,婆罗门来源就是雅利安族裔,印度文化中根深蒂固的阶级分层,天然适合贫富差距分化的资本社会,印度底层也想向上攀爬,但会遵守游戏规则,个人钻营奋斗,爬不上去就家族接力,不会掀桌子造反改规则。所以在西方精英眼里印度人畜无害,虽然网络上说印度是有名的 “外资坟场”,但对西方来说这属于公司间的体育竞争,在社会文化上西方人和印度人会有个体的仇恨,但不会有族群的仇恨,因为印度社会和西方社会本质上是阶级(种性)分层而不是族群。他们陌生恐惧的是伊斯兰信仰和神秘东方。本书详细讲述了印度无可匹敌的世界性 “劳务公司” 的运作,印度才是欧美最大的人才培养地,印度教育强大的不是印度理工大学,而是千万家印度 IT 培训 “新东方”。中国同样的高速发展 20 年,中国因为有强大的政府控制国民教育,虽然还是有大量双语学校和移民中介,但可见的未来,移民热会降温,而印度人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最大的移民来源国,哈里斯和苏纳克的成功故事,让印度人更希望奔向 “灯塔”。许知远最近有著名的 “印吹” 段子,他也访问过项飚,他应该好好想想,如果印度人相信印度 “崛起”,谁还会背井离乡呢?

        2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多人对全球财富作出了直接或者间接的贡献,但他们被认为与全球化的进程没有任何关联。印度的 IT 工人便是如此,他们为了生存或是阶层跃迁,投奔猎身,但无意中成为全球化的参与者。项飙说:“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要与全球化的参与者们对话,向他们展示平常被掩盖的事实,和他们一起形成对现实的新的理解,从而希望促进他们自己的反思、形成新的行动。”

          1
          评论
        • 查看全部7条书评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