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3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风口之川必有巨浪…印度码奴、华工与黑奴

    《全球猎身》…20 多年前,IT 业正以粗放的方式攻城略地,自动化数字化技术需要大量底层程序员,欧美尤其是美国 IT 劳工奇缺。这是需求侧的情况,有点类似 200 多年前美州殖民地大庄园急需黑奴的情况,也似 100 多年前铁路时代的华工…… 底层程序员虽然是底层,但也是程序员,需要懂英语,最好是英语母语,还要熟练掌握至少一门计算机语言以及相关学科。在英联邦国家中,印度倒是人口众多,说英语,价格极便宜,但懂程序的人并不多。这是供给侧的情况。当年黑奴贸易则有另外的难点,人难抓,运送困难。华工比黑奴似乎更好招募,为了淘金他们自己会来…… 早年去西方的 IT 印度精英,发现了这个商机当起了猎身,毕竟在西方大部分印度精英升到中层就是天花板了。大量的私立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在印度广招学生,培养底层程序员必要技能,然后输送到欧美国家。这是流通环节情况。黑奴贸易与华工则不需要培训,有粮食和鞭子就行了…… 一位印度底层程序员往往需要历经多次倒手才能找到最后的雇主,而每一个经手的猎身,还有协调这些猎身关系的中间人,都会从他的工资中收取一定比例的回扣 。雇主支付一个月 6800,最后拿到手可能只有 1200 了。这些来自印度底层程序员是猎身的营利工具,名副其实的印度码奴…… 码奴是心甘情愿的,甚至迫切期望成为码奴。除了猎身的引诱外还有一个只有在印度才有的因素。一个在囯外写程序的人是体面的,体面到结婚时可以赚取高额的嫁妆。如今印度的很多地方在嫁女儿时,仍然需要向男方支付巨额的嫁妆。看来印度码奴与黑奴华工相似,也是特定时期的特定区域的特定产物。风口之川必有巨浪…… 有了社会学为什么还要人类学呢?一个重要的差别就在于,人类学是从生物人的角度、自然人角度、社会人的角度以及精神人的角度观察研究人类,社会只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社会中人才是目的,人群中个人才是目的。人类学似乎不象是科学,更象是博物学,人类学家来自田野的声音总是带着人文关怀的气息,而不是假设人是一种算法,或一台带算法的机器,或一台机器的螺丝钉。最后,衷心的向项彪以及所有的把自己当成方法的人类学家致敬……(石木翻书每天翻翻书)

      4
      10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印度全球人力资源公司社调

      这是社会学家项飚最好的书,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社会的必读书,这部书是了解印度现代社会必读。本书写的是 20 年前,世界资本全球化,中国干的是劳动密集型底层工业品制造,印度干的是 IT 软件流水线上的码农和服务外包。中印两国都是历史悠久的人口大国,发展路径和结果及未来都值得对比研究。(本书用的印度卢比汇率 20 年前对人民币是 1:5.5,现在是 1:11 注意区别)。本书作者温州人项飚,在北大读书时就是以写北京 “浙江村” 的社调报告闻名,本书是后来在牛津读博士的论文,写的专业和扎实,条理分明,易读有趣,详细讲述了印度年轻人的种性,包办婚姻,嫁妆和如何成为 IT 精英。我在新加坡邻居是印度人,孩子最好的朋友也是印度裔,在海外公认华人和印度人数学好,而印度几千种方言(正式官方语言 22 种),印度人的语言天赋是公认的,皮肤黑说话脸色不变,巧舌如簧,讨价还价高手,从 30 年前开始全球 IT 数字化爆发增长,让 IT 程序员成为最需要的劳工,我也得益于计算机软件专业很容易出国工作。去哈佛读文科博士的亲戚,毕业都学编程,转行去做程序员。在公司里如果是写程序和解决问题,华人是看不上印度人的,动手能力印度人也远远不及华人,但如果动嘴和写,华人远远不及,标准的 IT 公司干活的大牛是华人,而编写说明书,培训和销售都是印度人,到 30 年后的今天,我海外同学亲戚朋友所在公司的 CEO,高级经理很多都是印度人。两个国家经过 20 年经济高增长,中国是工业制造世界第一,产品销往全世界,世界最大的贸易顺差国。印度成为美国最多 CEO 的族裔,全世界各地的货币兑换商大多数是印度人,印度的外汇来源主要依靠侨汇。印度精英的文化和西方深度融合,婆罗门来源就是雅利安族裔,印度文化中根深蒂固的阶级分层,天然适合贫富差距分化的资本社会,印度底层也想向上攀爬,但会遵守游戏规则,个人钻营奋斗,爬不上去就家族接力,不会掀桌子造反改规则。所以在西方精英眼里印度人畜无害,虽然网络上说印度是有名的 “外资坟场”,但对西方来说这属于公司间的体育竞争,在社会文化上西方人和印度人会有个体的仇恨,但不会有族群的仇恨,因为印度社会和西方社会本质上是阶级(种性)分层而不是族群。他们陌生恐惧的是伊斯兰信仰和神秘东方。本书详细讲述了印度无可匹敌的世界性 “劳务公司” 的运作,印度才是欧美最大的人才培养地,印度教育强大的不是印度理工大学,而是千万家印度 IT 培训 “新东方”。中国同样的高速发展 20 年,中国因为有强大的政府控制国民教育,虽然还是有大量双语学校和移民中介,但可见的未来,移民热会降温,而印度人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最大的移民来源国,哈里斯和苏纳克的成功故事,让印度人更希望奔向 “灯塔”。许知远最近有著名的 “印吹” 段子,他也访问过项飚,他应该好好想想,如果印度人相信印度 “崛起”,谁还会背井离乡呢?

        1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多人对全球财富作出了直接或者间接的贡献,但他们被认为与全球化的进程没有任何关联。印度的 IT 工人便是如此,他们为了生存或是阶层跃迁,投奔猎身,但无意中成为全球化的参与者。项飙说:“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要与全球化的参与者们对话,向他们展示平常被掩盖的事实,和他们一起形成对现实的新的理解,从而希望促进他们自己的反思、形成新的行动。”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微观视角看印度信息产业

          1、这本书背景非常大,即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劳动力流动,以及印度的信息产业,所以开读之前会有这样的预期。实际讲的是我们很不熟悉的一个领域,即印度劳动力出口、信息产业发展、移民的一个特别的方式。2、以前对印度印象深刻的有两件事:一个是中学课本中对印度着墨不多的介绍中提到印度的信息产业,提到其因提供离岸远程信息服务而在全球信息产业中扮演重要角色,提到班加罗尔是代表城市。另一个是全球五百强公司高管中,印度人印度裔的数量远超中国,虽然中国强大的供应链体系和地位印度望尘莫及,但印度远比中国人吃得开。对于第一件事,这本书触及了很多面,包括印度信息产业的火热程度、结构和内容、原因和动力、在全球信息产业的地位和价值,但具体叙述不多,讨论不深。第二件事,这本书的叙事,确实帮助推测和理解印度人被接纳认可的原因,印度人从早期开始即疯狂地向全球信息产业重要国家输出劳动力,加之印度人本身的自信与雄心勃勃,出现印度人在全球信息产业公司占据一席之地是必然。3、吸引我对本书的一大兴趣是,原想通过本书了解印度的种姓制度等奇特的社会结构,曾经有文章提及,印度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极不平等,导致印度社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如中国,许多人安身立命、不向上突破。看完之后发现,这本书却有提及印度的种姓制度,但没有系统叙述。但印度社会为发展经济、为改变命运的热情,恰是印度源源不断生产制造如此多信息产业劳动力的根本动力。所以,印度的种姓制度会妨碍印度社会人民的进取心,不大可能。4、看了项飙的把自己当成一种方法后,移步来到项飙的早期作品。序言导读和把自己当成一种方法的风格类似,继续深刻思考路线,尤其是讨论中国社会学科的发展,深刻佩服,中国人文学科研究之光。全球猎身,对猎身产业的每个环节的了解和叙述非常极致,可见项飙的社会学田野作业功夫!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颇有收获

            跟进的项飚老师的作品,扎实的人类学调研十分令人信服,脉络十分清晰。对 IT 行业本身的人详略得当,从悉尼到印度的逆向之旅,不断的丰富,印象深刻诸如嫁妆,改行学 IT,还有成因的分析,虽显得不是着墨甚多,但也足够展现出严谨犀利的视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温州模式

              温州人的思维真是很直白,说他是戳破皇帝身上没穿啥的那个,算褒还是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猎身” 行业利用政策和法规漏洞,将大量的印度 IT 劳工带往全球,并通过严苛深入的管理,稳定地将他们输送进 IT 企业。正是通过劳工与猎身之间这种堪称残酷的合作,奠定了印度 IT 产业的世界版图。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