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费孝通对中国进行社会结构分析的尝试,他试图在理论上总结并开导实地研究,以构建中国社会特有的乡土伦理体系。

内容简介

《乡土中国》取自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而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经典作家小传
  • 名师点评
  • 重刊序言
  • 乡土本色
  • 文字下乡
  • 再论文字下乡
  • 差序格局
  •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 家族
  • 男女有别
  • 礼治秩序
  • 无讼
  • 无为政治
  • 长老统治
  • 血缘和地缘
  • 名实的分离
  • 从欲望到需要
  • 后记
  • 附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56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乡土中国》…无"礼"不成乡土,无"节"难为华夏…

    《乡土中国》… 无"礼"不成乡土,无"节"难为华夏。上个世纪四十年代,靠近蒙古的一个汉民村落,村民的语言完全没有受到蒙古的影响,村子里的姓氏几百年也只有这几个,节日也是过着汉民传统的那几个,春节、上元、端午、中元、中秋、重阳…。这些人似乎一直在这里生活,没走出去过,也没让 "外人" 进来过,几千年来的农耕文明,就被像这样的数不清的乡村和乡民们稳定的延续下来…… 孝者仁之本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不孝有三,为什么无后为大?只有谪传子嗣才有资格主持祭祖,也只有他烧的纸钱祖宗能用… 这不是理,是"礼",这个"礼"没道理,却能让乡土香火绵延,虽百难而不能断绝。只要不是刨祖坟(祖坟没了,纸钱祖先就收不到了,祖宗在天堂地府没钱用是要受辱的,祖辱子孙亡),还有夺妻绝后之恨(这是直接断香火),此外一切都好谈,一切都可忍。乡土不为经济发展而存在,也不为政治或意识形态而存在,祂只有一个目的,生物本能的目的,传宗接代…… 如今乡土成了新农村,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得到了照顾,祖坟都迁到了公墓。然而一片井然有序欣欣向荣背后难掩香火难继的窘况。所有的传统节日再难现曾经的样子。年青人远离乡土在花花世界中虚构人生意义,在人文理性中假装活成自己,在数据分析中幻想操控未来……。我们似乎忘了祖宗并不是要我们真的祭祀,而是不要忘了告诉祂们香火无忧的音讯… 无"礼"不成乡土,无"节"难为华夏。我们的乡土之"礼"和"节"不知是不是快丢光了……(石木翻书每天翻本书)

      3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乡土中国

      历久弥新大师风范,短小精悍耐人寻味。我们可能隐隐觉得乡村和城市,乃至于过去和现在大不相同,却又说不出有什么分别,本书从乡土中国出发给出深邃的解读。其中乡土本色、差序格局、礼治秩序、无为政治、名实分离、从欲望到需求令我叹为观止。八万多字竟读了三个小时多,还值得投入更多心力,在历史的沉重中重构乡土认知,借助专家视角捋清社会脉络。致敬费孝通先生!*

        2
        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必回去的乡土

        费老先生为人治学的态度总是让人油然起敬的。作为从乡土社会走出来的早期社会学家,对乡土社会了解至深、理解至透,应该是至今没有几个人能达到他这样子的高度了。倒是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期中,乡土社会带出来的基因至今还在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其中夹杂着一些只能依附于乡土社会才能彰显合理性的陋习,或依然以伟光正的形象,或以国学传承的名义,改头换脸出现在当下,让你留恋过往的美好。不过在我看来,社会车轮滚滚加速前进,过往种种必将一闪而过,该舍弃的还是得舍弃,若是留恋,最好还是把它放在史书和博物馆里吧。

          1
          1
        • 查看全部161条书评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