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讲述奥斯曼帝国把众多的民族纳入一个统治体系中长期共存,使众多文明相互融合,避免游牧帝国乍兴忽衰的短寿宿命。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线索是:是什么原因使奥斯曼帝国在东西方夹击中长存了600年?这个与当时西欧先进国家相比邻的国家,虽然早在17世纪中叶就开始觉醒,发奋改革,但它接受西欧的先进文化却显得那么困难,近代化的道路是那么漫长和曲折。这其中的原因又有哪些?为什么拜占廷帝国和教的许多精英甘愿接受奥斯曼人的统治,没有提出恢复教文明的要求?

位于文明十字路口的奥斯曼帝国,是如何广泛吸收西方教文明和东方教文明成果,结合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奥斯曼文明的?作者对上述问题的解答也对中华文明的复兴有借鉴作用。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编者的话
  • 引子
  • 第一章 奥斯曼人的崛起
  • 第一节 箭与公牛的后裔
  • 第二节 奥斯曼的胜利之剑
  • 第三节 扩张与受阻
  • 第四节 帝都君士坦丁堡
  • 第二章 横霸欧亚非的大帝国
  • 第一节 “万王之王”苏莱曼
  • 第二节 在欧洲的扩张
  • 第三节 土俄战争
  • 第四节 两败俱伤:土伊战争
  • 第三章 独具特色的奥斯曼帝国
  • 第一节 帝国的统治机构
  • 第二节 宗教宽容
  • 第三节 蒂玛制和土地制
  • 第四章 复合型的帝国军事
  • 第一节 奥斯曼早期的军事体制
  • 第二节 奥斯曼火枪手和炮兵
  • 第三节 奥斯曼海军
  • 第五章 独具特色的混血文化
  • 第一节 文学与史地
  • 第二节 建筑与收藏
  • 第三节 社会习俗及表演艺术
  • 第六章 帝国的危机和改革
  • 第一节 衰败的种子
  • 第二节 帝国的危机
  • 第三节 中兴与改革
  • 第七章 帝国的崩溃
  • 第一节 全面“欧化”改革
  • 第二节 青年土耳其党与现代土耳其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