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社交媒体不是什么新发明!其特质、利弊、发展趋势,都能在它的演变史中找到答案。

内容简介

社交媒体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从西塞罗和其他古罗马政治家用来交换信息的莎草纸信,到宗教改革、美国独立、法国大革命期间印制的宣传小册子,过去人类跟同伴交流信息的方式依然影响着现代社会。在报纸、广播和电视主导了信息的散播几十年后,互联网的出现使社交媒体重新变成人们与朋友分享信息的有力工具,并推动公共讨论走向一个新的模式。

作者在书中提醒我们,历史上的社交网络其实跟现代社会的社交媒体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天主教会在回应马丁·路德的攻击上的两难境地很像今天那些大企业回应网络上的批评时的状况;17世纪人们对于咖啡馆会分散人们工作、学习注意力的指责也很像今天对社交媒体负面作用的担心。借助对托马斯·潘恩和“互联网之父”文顿·瑟夫等人的讨论,作者还探索了一些人们一直争论的话题:从言论自由和审查之间的张力到社交媒体在启迪创新和激发社会变革上的作用。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西塞罗的网络
  • 第一章 社交媒体的古老基础 人类为什么天生喜欢分享
  • 世界是个大社会
  • 社会性大脑的进化
  • 分享是人的天性
  • 共用媒体的发端
  • 第二章 罗马的媒体 首个社交媒体生态系统
  • 由人驱动的网络
  • 分享消息
  • 引起骚动
  • 涅厄斯·阿里奥斯在你的墙上留了言
  • 基督教和社交媒体
  • 第三章 路德的观点如何疯传 社交媒体在宗教改革中的作用
  • 你好,古登堡
  • 马丁·路德的新帖子
  • 赞、推荐、分享
  • 一场多媒体运动
  • 社交媒体和宗教改革
  • 第四章 流动的诗篇 用于自我表现和自我推销的社交媒体
  • 都铎宫廷的脸书
  • 诗歌的用途
  • 印刷时代的手稿网络
  • @ 顽皮教子的推特
  • 第五章 让真理和谬误互相争斗 管控社交媒体的困难
  • 约翰·斯塔布斯的预言
  • 对新闻如饥似渴的需求
  • 1641年的大爆炸
  • 约翰·弥尔顿和《论出版自由》
  • 第六章 到咖啡馆去 社交媒体如何促进创新
  • 端着杯子交朋友
  • 咖啡馆使我们变愚蠢了吗?
  • 咖啡馆和合作创新
  • 亨利·奥尔登堡已经添加你为朋友
  • 第七章 印刷的自由 社交媒体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作用
  • 两个本杰明的故事
  • “印刷术应得到鼓励”
  • 托马斯·潘恩如何疯传
  • 第八章 人民的哨兵 暴政、乐观和社交媒体
  • 解读法国媒体
  • 地下媒体
  • “每小时都有新出版”
  • 自由的报刊会导致自由吗?
  • 第九章 大众媒体的兴起 集中化的开始
  • 批量生产的新闻
  • 记者的崛起
  • 莫尔斯的社交网络
  • 报业大亨的到来
  • 第十章 社交媒体的反面 广播时代的媒体
  • 无线电的黄金时代
  • 最初的WWW
  • 电视,国民的麻醉药
  • 第十一章 社交媒体的重生 从ARPA网到脸书
  • 从ARPA网到互联网
  • 织造网络
  • 墙上留言
  • 社交媒体在政治参与中的作用
  • 结语 历史将自己“转推”
  • 效仿“真正老的”媒体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2
2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关于作者】汤姆・斯丹迪奇 (Tom Standage),毕业于牛津大学,学习工程和电脑科技,目前是《经济学人》杂志的数字编辑,掌管杂志的网站及其移动端版本,此前还在《经济学人》担任过商业编辑、科技编辑和科学记者。他同时还是专栏作家、BBC 时事评论员,也为《卫报》《每日电讯报》《纽约时报》等媒体撰稿。其历史著作还包括《人类食物的历史》《六个杯子中的世界史》,以及畅销书《维多利亚时代的互联网》。【关于本书】这是一本媒介史著作,以西方人的视角梳理了社交媒体的发展和演变,从莎草纸信 - 小册子 - 咖啡馆 - 报纸 - 广播 - 电视 - 互联网;从古罗马 - 宗教改革 - 美国革命 - 二战 - 数字时代,作者从堆积如山的史料中,探幽钩沉,用通俗且有趣的文字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本书优胜之处并非提出了什么新观点,而是将沉积在历史深处的材料和观念一线贯穿,给人一种回望历史的快感。正如马克吐温所说 “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总是压着相同的韵脚。” 站在历史的基石上来以现代人的视角回望,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看明白当下在社交媒体中发生的种种现象,同时思考社交媒体在未来可能的样子。【核心内容】本书作者用极具穿透力,高屋建瓴、釜底抽薪,把很多概念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阐述出来,让我们看到不同于其它文书的生癖难懂。其中,最让我受益的是作者在书中表达出来看事情的角度,比如:* 社交媒体就是人们通过社交圈子传播信息和想法的形式,新闻就是最近发生的新消息,舆论就是公众的看法。仅此而已。这些词并不晦涩,高冷。2)当人们在咖啡馆互换想法,咖啡馆就是公共广场,当人们通过微博交换信息,微博就是公共广场。时间和称呼不会改变事物的本质。3)如果你想利用某种媒介帮你扩散信息,你就要弄懂它的传播逻辑,顺着来。4)分享见闻是人类的天然诉求。只要人类存在,新闻就不会死,媒体也不会死,只会不断以新的形式出现。所谓流水的形式,铁打的内核。* 这些新的大众传播技术能够以空前的速度和效率把信息直接供应给大批受众,但它们的高昂费用则意味着对信息流的控制集中到了少数人的手中。信息的传递于是采取了一种单向、集中、广播的方式,压倒了过去双向、交流、社会化传递的传统。大众传媒技术催生了庞大的传媒帝国,也培育了一种国家认同感,并使专制政府的宣传如虎添翼。 不管将来社交媒体采取何种形式,有一点是清楚的:它不会消失。如本书所述,社交媒体并非新事物,它已经存在了好几个世纪。今天,博客是新型的小册子,微博和社交网站是新型的咖啡馆,媒体分享网站则是新型的摘记簿。它们都是共享的社交平台,使思想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沿着社会关系网一波波传送,而不是非得挤过广播媒体那严格把关的瓶颈。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的重生代表着一个深远的转变 —— 在许多方面也是对历史的回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莎草纸到互联网》

      本书让我们领略了斯丹迪奇通过历史对比研究互联网的独特风格。不难看出,斯丹迪奇是社交媒体坚定的支持者。客观来讲,这种观点的确有一点偏激,大众媒体并不像他说的那样一无是处。比如,对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大众媒体就可以说是居功至伟。著名社会学家本尼迪克特成名作《想象的共同体》中就说,在人类历史上,“民族” 这种人类共同体的形成,其中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印刷技术,换句话讲,就是报纸、杂志这样的大众媒体。如果你对这个观点感兴趣,可以在每天听本书中找到这本书,听听这位泰斗级人物,是如何解释印刷技术和现代民族意识的关系的。这本书最反常识的一个观点,就是说我们如今使用的社交媒体,本质上并不是什么新发明,它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蜡板和莎草纸,这样算来,社交媒体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存在了将近 2000 年。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归根结底,是人类对于社交活动的本能需求。接下来的第二个重点内容告诉我们,在人类传播史中,大众媒体只不过是一段我们走过的弯路,因为大众媒体与人类的社交需求背道而驰,它的重点并不在于双向的交流,而在于强迫和操纵。如果说本书的前两个重点帮你纠正了一种传统的媒体历史观,那么,这本书的最后一个重点,就是通过历史对比的方式,来思考社交媒体的现状与未来。从现状角度来看,作者帮我们梳理了三种对社交媒体常见的担忧,他的目的是告诉我们,不要轻易认可那些新媒体带来的社会恐慌,而是要保持更加理性的态度。从未来走向的角度来看,作者提醒我们说,盈利模式的多元化,以及社交平台的开放化,可能会是社交媒体在未来最重要的两个发展趋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互联网代表着历史的回归

        从古埃及人的莎草纸,到罗马的蜡版和信使,后来的法国等地的咖啡馆。信息网络和社交媒体不断地变更演进,印刷术登场后权威,类似教会,在信息控制与发展之间踌躇犹豫,互联网时代带来了全新的自由,代表着历史的回归。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8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