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2
2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关于作者】汤姆・斯丹迪奇 (Tom Standage),毕业于牛津大学,学习工程和电脑科技,目前是《经济学人》杂志的数字编辑,掌管杂志的网站及其移动端版本,此前还在《经济学人》担任过商业编辑、科技编辑和科学记者。他同时还是专栏作家、BBC 时事评论员,也为《卫报》《每日电讯报》《纽约时报》等媒体撰稿。其历史著作还包括《人类食物的历史》《六个杯子中的世界史》,以及畅销书《维多利亚时代的互联网》。【关于本书】这是一本媒介史著作,以西方人的视角梳理了社交媒体的发展和演变,从莎草纸信 - 小册子 - 咖啡馆 - 报纸 - 广播 - 电视 - 互联网;从古罗马 - 宗教改革 - 美国革命 - 二战 - 数字时代,作者从堆积如山的史料中,探幽钩沉,用通俗且有趣的文字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本书优胜之处并非提出了什么新观点,而是将沉积在历史深处的材料和观念一线贯穿,给人一种回望历史的快感。正如马克吐温所说 “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总是压着相同的韵脚。” 站在历史的基石上来以现代人的视角回望,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看明白当下在社交媒体中发生的种种现象,同时思考社交媒体在未来可能的样子。【核心内容】本书作者用极具穿透力,高屋建瓴、釜底抽薪,把很多概念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阐述出来,让我们看到不同于其它文书的生癖难懂。其中,最让我受益的是作者在书中表达出来看事情的角度,比如:* 社交媒体就是人们通过社交圈子传播信息和想法的形式,新闻就是最近发生的新消息,舆论就是公众的看法。仅此而已。这些词并不晦涩,高冷。2)当人们在咖啡馆互换想法,咖啡馆就是公共广场,当人们通过微博交换信息,微博就是公共广场。时间和称呼不会改变事物的本质。3)如果你想利用某种媒介帮你扩散信息,你就要弄懂它的传播逻辑,顺着来。4)分享见闻是人类的天然诉求。只要人类存在,新闻就不会死,媒体也不会死,只会不断以新的形式出现。所谓流水的形式,铁打的内核。* 这些新的大众传播技术能够以空前的速度和效率把信息直接供应给大批受众,但它们的高昂费用则意味着对信息流的控制集中到了少数人的手中。信息的传递于是采取了一种单向、集中、广播的方式,压倒了过去双向、交流、社会化传递的传统。大众传媒技术催生了庞大的传媒帝国,也培育了一种国家认同感,并使专制政府的宣传如虎添翼。 不管将来社交媒体采取何种形式,有一点是清楚的:它不会消失。如本书所述,社交媒体并非新事物,它已经存在了好几个世纪。今天,博客是新型的小册子,微博和社交网站是新型的咖啡馆,媒体分享网站则是新型的摘记簿。它们都是共享的社交平台,使思想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沿着社会关系网一波波传送,而不是非得挤过广播媒体那严格把关的瓶颈。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的重生代表着一个深远的转变 —— 在许多方面也是对历史的回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莎草纸到互联网》

      本书让我们领略了斯丹迪奇通过历史对比研究互联网的独特风格。不难看出,斯丹迪奇是社交媒体坚定的支持者。客观来讲,这种观点的确有一点偏激,大众媒体并不像他说的那样一无是处。比如,对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大众媒体就可以说是居功至伟。著名社会学家本尼迪克特成名作《想象的共同体》中就说,在人类历史上,“民族” 这种人类共同体的形成,其中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印刷技术,换句话讲,就是报纸、杂志这样的大众媒体。如果你对这个观点感兴趣,可以在每天听本书中找到这本书,听听这位泰斗级人物,是如何解释印刷技术和现代民族意识的关系的。这本书最反常识的一个观点,就是说我们如今使用的社交媒体,本质上并不是什么新发明,它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蜡板和莎草纸,这样算来,社交媒体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存在了将近 2000 年。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归根结底,是人类对于社交活动的本能需求。接下来的第二个重点内容告诉我们,在人类传播史中,大众媒体只不过是一段我们走过的弯路,因为大众媒体与人类的社交需求背道而驰,它的重点并不在于双向的交流,而在于强迫和操纵。如果说本书的前两个重点帮你纠正了一种传统的媒体历史观,那么,这本书的最后一个重点,就是通过历史对比的方式,来思考社交媒体的现状与未来。从现状角度来看,作者帮我们梳理了三种对社交媒体常见的担忧,他的目的是告诉我们,不要轻易认可那些新媒体带来的社会恐慌,而是要保持更加理性的态度。从未来走向的角度来看,作者提醒我们说,盈利模式的多元化,以及社交平台的开放化,可能会是社交媒体在未来最重要的两个发展趋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互联网代表着历史的回归

        从古埃及人的莎草纸,到罗马的蜡版和信使,后来的法国等地的咖啡馆。信息网络和社交媒体不断地变更演进,印刷术登场后权威,类似教会,在信息控制与发展之间踌躇犹豫,互联网时代带来了全新的自由,代表着历史的回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开卷有得】社交媒体简史

          社交媒体 social media 是这几年互联网中讨论热度高的主题之一,透过互联网上的社交媒体系统,我们连系上了失散多年的老朋友们、可以从不同来源获得及时信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随时发布讯息,随时与每个人互动、社交媒体也成为最新的销售方式、甚至「阿拉伯之春」及各国选举等都与社交媒体有关,因而我们总是认为,因为互联网兴起,才带动社交媒体的成立与流行。 但作者 Tom Standage 透过梳理了 2000 年来社交媒体历史,从罗马时代帝国治理、宗教改革、欧洲启蒙运动、美国 / 法国革命… 等等面向,说明社交媒体不是互联网时代才有,早从希腊罗马时代就已经对于历史演进有重大影响: (1) 在罗马时代,「往来快捷的短途信件是用铁笔写在蜡版上,蜡版装在木框里,木框可以像书一样折迭起来….. 收信人的回信写在同样的蜡版上,送信来的信使立等把信带回给原来的寄信人」, 至于长途信件则是写在莎草纸上,写完后可以把莎草纸卷起,用线捆好,并加上蜡印。「罗马时代的信件是半公共的文件,经常不只写给收信人,而是面向更多的受众,部分的原因是信在传递的过程中保密实在很难。」所以,虽然形式上采用蜡版或莎草纸,但收件人可以在信件上直接回复,并且信息几乎是公开,运作精神与现今社交媒体并无差异!(2) 1400 年前后,古登堡 (Johannes Gutenberg) 掌握了油墨铅字印刷技巧,改良了印刷机,「1470 年,意大利的一位主教观察到,三个人使用一部印刷机工作三个月,可印出 300 册书,而这么多书若是用手工抄录,需要三个抄写人一辈子的时间」, 使得思想流通更加快速。促使宗教改革的马丁路德不仅充分利用印刷机带来的快速印刷及成本 / 售价大幅降低的好处,他更是充分了解媒体传播的力量,印刷商是当时社交网络的超级节点,「经路德的支持者向朋友推荐,它们首先在印刷厂所在的城市流传开来…… 拥有一本小册子并与朋友分享其中的内容,既标志着主人有文化,又表示对小册子作者观点的赞同。就连一些文盲或半文盲也买路德的小册子,以示对他的观点的支持。」因而透过朋友间的分享、推荐、翻印等非正式社交传播,使得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观点迅速开展。而不仅有文字,音乐和图像等” 多媒体” 型态,「新闻叙事歌多为 “换词歌曲”,故意使用颂圣歌的曲调,却加上世俗的甚至是亵渎的歌词…… 这样的歌曲经大家一起合唱,就连文盲也能学会」, 足可媲美现今的影音、照片的多媒体社交媒体。(3) 英国控制北美殖民地期间,要求针对遗属、财产契约、保险单、以及其他法律文件都要交付印花税,「反对印花税的人拿起笔来撰写小册子和给报纸的读者来信…… 报纸和小册子有效地挑动了对印花税法案的反对,于是有人呼吁起诉攻击法案的人」, 因而也使得殖民地居民兴起了空前的合作意识和集体抵制。1773 年英国针对北美殖民地课征茶叶税,殖民地人民「张贴海报,组织公众大会,通过了谴责茶叶税法的决议,并在报纸上刊登,引得别的城镇也起来行动…… 当时波士顿最激进的报纸《波士顿公报》的老板 Benjamin Edes 在家里筹划组建了波士顿茶党。12 月 16 日晚,一群人爬上三艘运茶船,把船上的 342 箱茶叶全部扔进了海里。」因而促使美国独立运动的展开。 Tom Standage 特别提到近百年兴起的” 大众媒体” 与” 社交媒体” 的不同,随着报纸、广播、电视媒介的出现,印刷机、电台设备、信息内容统一产生、专业记者撰写新闻等,使得投资成本大增,媒体运作不再是单一个人能承担,跨国媒体集团孕育而生,再加上大众媒体依靠商业广告维生,媒体因而集中化、单向沟通,「人们坐在闪烁的电视机屏幕前一动不动,被称为 “沙发土豆”,这种情形已经成为普遍的文化现象。看电视这种完全单向被动的活动成为无所事事的代名词。比看电视更省力的恐怕只有睡觉。广播模式把广播电台的听众和电视观众视为纯粹的被动消费者。比起使人们能够创造、传播、分享以及重改和交流信息的媒体系统来,电视属于另一个世界。它是社交媒体的反面」, 不再有社交媒体有双向交流、分享、推荐等特性。而等到互联网兴起,FacebookTwitterYouTubeBlogInstagram 等等,文字、照片、短视频、影音等型态,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创造及接收者,随时可以向认识 / 不认识的朋友分享与推荐信息,短暂的大众媒体时代又回到了社交媒体时代! 只是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快速、量多、繁杂,「2010 年 12 月 17 日,突尼斯西迪布基德(Sidi Bouzid)城 26 岁的水果小贩穆罕默德・布瓦齐齐(Mohamed Bouazizi)的水果和秤被警察没收…… 在身上浇上汽油自焚…… 他在病床上的照片和手机录下的抗议示威的视频开始在脸书、YouTube、博客和其他社交网站上传播开来…… 突尼斯当局企图封闭脸书、推特、YouTube Dailymotion 这样的视频分享网站。但此时抗议活动已经太多太广,无法压制了」, 这就是著名的阿拉伯之春的最初起始点。 但如果只是单纯把这几年世界动荡不安都全归咎于社交媒体,也太过高估社交媒体的功能,「突尼斯的年轻人早已因腐败猖獗、粮食价格居高不下、缺乏就业机会、没有政治自由而愤懑不平」, 社交媒体增强了社群的信心与团结,是冲突的” 助燃剂”, 不应该完全归咎于社交媒体。反而我们更应该关注政府握有更大的权力,更有机会与动机利用社交媒体控制舆论,不管是西方欧美国家,抑或是亚洲新兴国家,每每遇到重大的社会事件、选举活动等,社交媒体上带风向球的信息不曾间断,也凸显了互联网上信息质量低落的问题。 互联网 / 社交媒体是近几年兴起的人们相互沟通的新媒介,综观历史,每当有新科技产生,必定经过怀疑、不信任到拥抱使用的过程,当然也会产生各种新的问题,并与旧有的生活型态产生碰撞,如快速的互联网 / 社交媒体带来的信息质量低落、信息安全、大型网络公司或政府对于互联网的控制、网络社会的公平、年轻人沉迷网络… 等等问题,但观史使人明鉴,2000 年来社交媒体不断演化,发生过不少问题,不过我们必定可以找到人类往前发展的出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社交媒体简史

            既介绍了西方社交媒体的演变史,又联系古今,以历史的眼光看待新媒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很有启发

              很有启发,历史不会重演,但总会押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传播视觉的世界历史

                里面的素材故事也是符合正史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从莎草纸、小册子、咖啡馆、报纸、电报、电话 / 电视、互联网,技术不断在变,传递的速度逐渐变快,内容不断丰富。其本质依旧是在「传递信息」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传递。人为什么要传递信息?邓巴的观点是:“扩大群体规模,是在维系社会群体”。大猩猩维系社会群体是相互梳毛,人则是用语言。早期通信基本靠吼,有了文字之后,记录到载体上,靠人传递(社交转发)。现在依旧如此。ps:广播媒体和社交媒体的不同是,广播是集中式的、单向的。社交媒体是分布式的、双向的、人人的。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