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田轩教授十年一剑之作,让资本回归本源,成为推动实体经济与科技未来的力量。

内容简介

《创新的资本逻辑:用资本视角思考创新的未来》基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田轩教授的经典课程“金融高级问题前沿研究”,是田轩教授历经十年研究金融与企业创新领域的集大成之作。在书中,作者构建了一个崭新的框架体系,分别从微观企业、中观市场、宏观制度层面,探讨金融对企业创新的影响。风险投资、敌意收购者、做空者、政府、银行、对冲基金、金融分析师、国外机构投资者……这些跨越资本与商业市场的重要角色在书中一一登场,展示他们与企业之间的博弈与合作。在神秘的面纱之下,他们对企业的影响方式出人意料,影响力度超乎想象。

宝万之争、京东与今日资本、硅谷缺失的工会、滴滴的豪华投资人……数十个公司金融经典案例,再现惊心动魄的商业资本盛宴。同时,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经济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以及重要的计量方法,有助于有一定高等数学基础的读者快速提高计量技巧。当然,略去这部分内容也不会影响理解本书。

这是一部金融行业研究者、从业者,以及科技企业管理者的必读书,将帮助读者理解未来企业创新发展的源动力。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导论
  • 第1章 金融与创新学术前沿:一个崭新的框架
  • 创新激励:概览
  • 微观企业特征
  • 中观市场特征
  • 宏观国家和社会的制度特征
  • 创新的未来研究方向
  • 上篇:微观企业篇
  • 第2章 拥抱风险,宽容失败:风险投资与创新
  • 谷歌背后的沙丘路: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 失败容忍,对创新者最好的激励
  • 风险投资失败容忍度的影响因素
  • 分阶段投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 风险投资的辛迪加模式
  • 第3章 股票流动性的利弊辩
  • 如何度量股票市场流动性
  • 流动性,企业创新杀手?
  • 美国股市十进制报价改革
  • 流动性的作用机制
  • 在中国场景中的应用
  • 第4章 收购与反收购条款:“宝万之争”的启示
  • 敌意收购:董明珠击退“野蛮人”
  • 收购防御与反收购条款:万科的“白衣骑士”
  • 反收购条款与企业创新
  • 反收购条款的作用机制
  • “收购”创新
  • 第5章 发挥人的作用:激励还是保护?
  • 饱受争议的工会
  • 工会与企业创新:保护or冲突
  • 工会的作用机制
  • 人力资本与创新:人和平台谁更重要?
  • 股权激励与创新:中国的经验
  • 第6章 把创新沿着企业供应链进行到底
  • 企业供应链与公司金融
  • 供应商和客户的地理距离会影响创新?
  • 客户的作用
  • 杭州东部软件园:中国的经验证据
  • 中篇:中观市场篇
  • 第7章 金融分析师的罪与罚
  • 金融市场的信息中介——分析师
  • 金融分析师与企业创新
  • 分析师具体作用机制
  • 东风汽车的弊病:中国的经验证据
  • 负责任的信息搜集:分析师现场调研
  • 第8章 来自机构投资者的干预
  • 机构投资者介入
  • 对冲基金的积极主义
  • 银行的介入
  • 做空者的“威胁”
  • 中国经验
  • 第9章 银行竞争谁受益:大企业?小企业?
  • 银行业发展与企业创新
  • 银行竞争的作用
  • 银行竞争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
  • 来自中国的证据
  • 第10章 企业风险投资:激励创新的最优形式
  • CVC,一种新的创投组织形式
  • 企业风险投资VS.传统风险投资
  • 企业风险投资与企业创新
  • CVC的具体作用机制
  • 企业风险投资的中国经验证据
  • 下篇:宏观制度篇
  • 第11章 金融市场的发展:股权市场与信贷市场
  • 股权市场和信贷市场
  • 两种机制假说:外部融资依赖、高科技密集行业
  • 中国金融市场
  • 第12章 国外机构投资者与资本市场的开放
  • 国外机构投资者
  • 国外机构投资者与企业创新
  • 监督渠道、保险渠道、知识溢出渠道
  • 金融市场的开放
  • 第13章 政策不明朗惹的祸:政策稳定与创新
  • 实物期权、政府购买视角下的政策不确定性
  • 政策倾向性假说VS.政策不确定性假说
  • 创新激励与创新密集型行业
  • 中国的经验证据
  • 政策不确定性与VC投资
  • 第14章 制度创新与企业创新:国企改革之路
  • 国有企业改革的初步探索
  • 资本市场与国企民营化
  • 国企激励与信息
  • 国企技术创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9
1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又是一本每个字都认识,但好多字合在一起就让我迷糊的一本书。依旧是读不懂能够读完的老样子,书里面的好多概念我是第一次见识到,有解释有图表有统计有引用有规律(就是没有段子),最绝的是还有计算哟,还是用看起来就让我迷糊的公式做的计算哟,感觉好像还算出了答案的样子哟。于是,我决定给读不懂这本书的我找个借口:这本书绝对是田老师给金融学博士编写的教材。祝用到这本教材的大神些能考及格吧。我总算能笑了。1. 博士的终极使命是突破认知边界,在未知迷雾中开垦真理绿洲,这场从知识消费者到创造者的蜕变,是理性与意志的双重涅槃。读博不是多读几本书,而是学会在无人区种出第一棵树,这场从背知识到造知识的跨越,拼的是脑力更是毅力。比如哥伦布航海前,所有人都认为大西洋尽头是深渊,而他必须用理论和实践证明新大陆的存在,博士就是在学术的大西洋中探索未知的人。2. 创新契约的黄金法则,用短期试错的宽容换取长期突破的馈赠,如同春种时节的深耕与等待,终将收获颠覆性创新的秋实。爱迪生发明电灯前失败上千次,如果投资人要求他每次实验必须成功,人类可能还在用蜡烛,企业创新也需要这种允许失败的耐心投资。3. 资本市场是把双刃剑,股票流动性每提升 1%,企业创新专利数量就下降 0.8%,印证了快钱思维与十年磨剑的根本性矛盾。当股东能秒进秒出,老板们就只顾得上季度业绩,没心思搞十年磨一剑的技术。特斯拉如果天天被股东逼着下季度必须利润翻倍,马斯克哪敢砸钱搞火箭回收?数据证明,股票交易越频繁,企业越倾向于砍掉烧钱的长期研发项目。4. 风险投资的终极智慧在于失败容忍度系数,当企业失败概率突破 65% 阈值时,每多 1% 的宽容就能激增 3.2% 的突破性创新产出。敢为高风险买单,才能押中改变行业的黑马。20 年前马云找投资,被当成骗子拒绝 37 次,软银却敢赌这个 65% 会失败的项目,结果换来阿里巴巴万亿市值。5. 政策摇摆才是创新杀手,政策不确定性每加剧一档,企业研发投入就砍掉 12.7%。比起资金和技术,稳定的制度环境才是创新生长的氧气。农民种地,如果政府一会说必须种水稻,过半年改口改种桑叶,谁还敢买贵种子搞试验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书就应该被看到

      普通人也可懂的投资金融学!田轩老师,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视角,凭借丰富的案例和严密的逻辑,流畅且精准的金融学表述方式(普通人都可以听明白的),帮助想学习金融的人了解投资的奥秘,构建更加牢固全面的金融世界观,做一个 “明白的当代经济人”。如果搭配着得到一系列的金融学、经济学、投资学课组合阅读本书,估计效果更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案例学习

        通过案例学习,了解更多金融事件,同时帮助我们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消化更多课内知识一个学长推荐的,很不错,目前已经第二版了,感谢清华大学田轩教授的书必是精品金融小白或者想转行金融行业的,极力推荐看一下。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7条书评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