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这本书对快乐、幸福等基本概念做了深刻细致的辨析。

内容简介

《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是陈嘉映先生对哲学中与我们生活最切近的伦理学诸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清晰论述。

《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从伦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写起,续之讨论善恶问题、知行关系、行动理论,从亚里士多德到麦金太尔的实践概念,以及何为良好生活。其中,作者对功效主义提出了批评,对人生之目的、利益最大化等议题做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同时以分析哲学家特有的敏锐和现象学家特有的绵密,对快乐、幸福等基本概念做了深刻细致的辨析。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第一章 伦理与伦理学
  • 1 伦理学这个名称
  • 2 伦理与道德
  • 3 伦理学与语言
  • 4 人该怎样生活
  • 5 亚里士多德学科分类中的伦理学
  • 6 伦理学内的分科
  • 7 伦理学之为伦理领域的穷理
  • 8 说理与劝求
  • 第二章 功效主义与自私的基因
  • 1 功效主义简介
  • 2 幸福计算
  • 3 经济学帝国主义
  • 4 利益最大化
  • 5 利己即利他?
  • 6 看不见的手
  • 7 “自私的基因”
  • 8 自利与自私
  • 第三章 事实与价值
  • 1 “是”与“应当”
  • 2 从借钱这个事实能够推出应当还钱吗?
  • 3 自然而然的存在是实然与应然未分之处
  • 4 简论社会研究与自然科学的区别
  • 5 人文/社会研究的科学化
  • 6 伦理学是有我之知
  • 7 评价与“主观”
  • 8 伦理学重在论理
  • 9 伦理道德方面的实证研究
  • 第四章 实践中的目的
  • 1 目的—手段
  • 2 下棋不是好玩的手段
  • 3 目的与用途
  • 4 绘画既非单纯取效也非单纯游戏
  • 5 创造性与自主性
  • 6 行医也并非尽于取效
  • 7 德与才
  • 8 内向效用
  • 9 学医是为了悬壶济世吗?
  • 10 实践传统的式微
  • 第五章 知行关系
  • 1 知行合一
  • 2 贺麟论知行合一
  • 3 知行合一说的困难
  • 4 深知而与行合一
  • 5 心理与心性
  • 6 屈原需要心理治疗吗?
  • 7 “理论指导实践”
  • 8 示范
  • 第六章 快乐、幸福、良好生活
  • 1 快乐是不是好的
  • 2 目的与欲望
  • 3 快乐内融在活动中
  • 4 求乐
  • 5 苦乐交织与以苦为乐
  • 6 快乐的天然位置
  • 7 幸福
  • 8 自我实现
  • 9 良好生活
  • 第七章 性善与向善
  • 1 善(好)这个词
  • 2 孟子的性善论
  • 3 荀孟异同
  • 4 性有善有恶论与性无善无恶论
  • 5 善“不与恶做对”
  • 6 成心输棋与有意为恶
  • 7 “一体之心”
  • 8 德性与本能
  • 9 “道德考量”
  • 10 向善与虚伪
  • 第八章 个殊者与普遍性
  • 1 不同的立身之本
  • 2 相对主义
  • 3 底线伦理
  • 4 汉斯·昆的“真正的宗教”
  • 5 家族相似与重叠共识
  • 6 环境之为内在制约
  • 7 普遍与会通
  • 8 个殊者实现自身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19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

    良好生活首先从品性、识见、有所作为着眼来看待生活。有所作为当然包括建功立业,但德修有进也是作为,依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议,德修有进是优异作为中最优异者。孔子关于君子的刻画,可引来作良好生活的图画。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君子者,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笃信好学,文质彬彬,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居易以俟命。素富贵行于富贵,泰而不骄,素贫贱行于贫贱,守死善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曾晳这样表达自己的理想生活:“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点头称是。那生活的确令人向往。

      3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何过好这一生

      如何过好这一生,是哲学上很大的一个问题。伦理学在此做了很多的努力。我们 “应当” 怎样,和我们 “实际” 怎样。知行合一,是不是一个标准。讨论这些问题都会让我们思考,我们是谁,我们该怎样做,然后呢,可能还是该咋做就咋做。陈嘉映说看书不如跟着人去学。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行于人生之途,应于从容之心

        《何为良好生活》是陈嘉映先生的代表作之一。第一次接触到陈嘉映先生是看到他与刘擎老师在几年前的一次对话视频。当日两位大学者讨论的话题就是《何为良好生活》,刘擎老师是我所熟悉的学者,但当时陈嘉映却是第一次听说,不过很快就为陈嘉映先生的逻辑清晰、富含哲理的观点表达,以及旁征博引却又妙趣横生的语言所打动。这本书前些天也在贾行家老师的《大望局》的第 1 期播客,又一次提及并以《何为良好生活》为主题讨论。其中一位作家嘉宾坦言,并没有读过这本书,但这并不妨碍她谈论 “何为良好生活”。她的谈话也确实有内容。正如陈嘉映在书中所说 “伦理学并不是先于人们的良善行为之前”。《何为良好生活》虽然是一本非常观点清晰且浅显易懂的哲学论著,但毕竟还是一本逻辑相对严密,需要不断推理的哲学书。没有读哲学著作的人,也许还是难免会在一定程度上觉得有些晦涩。这本书主要的论述的观点是 “人需要从生活事实里推导出价值,从 “是” 中推导出 “应该”,过上一种合理的生活,一种上扬的、自我实现的生活”。不过不能因为这是一位哲学家所写,且富含思辨思想就望而生畏,因为这里面的例子真的是生动有趣,更有观点之独到令人发人深省。这本发表于 2015 年的书籍,应该是成书在更早的时间,这是从讨论 “本。拉登以及乔治。布什 “的例子读出来的,不过例子虽老,观点却依然明晰。现在再看这本书,发现有很多的其实是写给未来的,也是警醒当下的。开篇从 “人该怎样生活?” 这个发源于苏格拉底,但直到现在也没有所谓标准答案的问题讲起。中国文化其实是把 “伦理学” 作为核心道统作为传承的,陈嘉映先生把这些古今中外的观点体系,相互穿插,使得本书读起来自生妙趣。但本书最核心价值仍是在严肃讨论 “善良是否是人之本性”?“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利他和利己这两者的区别”?“怎样的生活才是值得过的”?伦理学的价值到底是什么?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所言 “利他只是为利己服务的表象?” 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享乐主义大神伊壁鸠鲁说 “我们说快乐是主要的善,并不指肉体享受的快乐;使生活愉快的乃是清醒的静观。”“屈原的忧郁症应该被治疗吗”?王阳明的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到底指的是什么?简而言之,这本书的 tip 就是用 “Theory into practice”(理论指导实践),这是一本 “直指人性之痛点,打开自身盲点” 的书,帮助真正的阅读者,可以在人生道路上得心应手,从容面对生活不确定 “智慧启示录”。

          转发
          2
        • 查看全部49条书评

        出版方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是一个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综合性的文学艺术出版社。它的前身新文艺出版社,是在由原郭沫若主持的群益出版社、俞鸿模的海燕书店和任宗德主持的大浮出版公司自愿合并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公私合营出版社,以后又陆续有巴金主持的平明出版社和文化生活出版社等相继并入。1952年6月1日,上海文艺出版社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