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16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

    良好生活首先从品性、识见、有所作为着眼来看待生活。有所作为当然包括建功立业,但德修有进也是作为,依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议,德修有进是优异作为中最优异者。孔子关于君子的刻画,可引来作良好生活的图画。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君子者,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笃信好学,文质彬彬,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居易以俟命。素富贵行于富贵,泰而不骄,素贫贱行于贫贱,守死善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曾晳这样表达自己的理想生活:“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点头称是。那生活的确令人向往。

      3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何过好这一生

      如何过好这一生,是哲学上很大的一个问题。伦理学在此做了很多的努力。我们 “应当” 怎样,和我们 “实际” 怎样。知行合一,是不是一个标准。讨论这些问题都会让我们思考,我们是谁,我们该怎样做,然后呢,可能还是该咋做就咋做。陈嘉映说看书不如跟着人去学。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道德选择的多元化当然是好事情,但并不必然会将我们引向幸福。无论在哪个时代,良好生活的目标都要依托于纯良的心性、高尚的品格,才可能实现。至于快乐、财富等幸福的外在方面,也都会在锤炼品格的基础上,自自然然地跟随而来。在这个问题上,从古希腊到中国哲学的传统智慧仍然很有帮助。其中最根本的一条,正如《何为良好生活》的副标题所说:行之于途而应于心。在人生旅途中做那些最合乎心性的德行,无论在旁人的眼中结果如何,都会是我们的良好生活。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行于人生之途,应于从容之心

          《何为良好生活》是陈嘉映先生的代表作之一。第一次接触到陈嘉映先生是看到他与刘擎老师在几年前的一次对话视频。当日两位大学者讨论的话题就是《何为良好生活》,刘擎老师是我所熟悉的学者,但当时陈嘉映却是第一次听说,不过很快就为陈嘉映先生的逻辑清晰、富含哲理的观点表达,以及旁征博引却又妙趣横生的语言所打动。这本书前些天也在贾行家老师的《大望局》的第 1 期播客,又一次提及并以《何为良好生活》为主题讨论。其中一位作家嘉宾坦言,并没有读过这本书,但这并不妨碍她谈论 “何为良好生活”。她的谈话也确实有内容。正如陈嘉映在书中所说 “伦理学并不是先于人们的良善行为之前”。《何为良好生活》虽然是一本非常观点清晰且浅显易懂的哲学论著,但毕竟还是一本逻辑相对严密,需要不断推理的哲学书。没有读哲学著作的人,也许还是难免会在一定程度上觉得有些晦涩。这本书主要的论述的观点是 “人需要从生活事实里推导出价值,从 “是” 中推导出 “应该”,过上一种合理的生活,一种上扬的、自我实现的生活”。不过不能因为这是一位哲学家所写,且富含思辨思想就望而生畏,因为这里面的例子真的是生动有趣,更有观点之独到令人发人深省。这本发表于 2015 年的书籍,应该是成书在更早的时间,这是从讨论 “本。拉登以及乔治。布什 “的例子读出来的,不过例子虽老,观点却依然明晰。现在再看这本书,发现有很多的其实是写给未来的,也是警醒当下的。开篇从 “人该怎样生活?” 这个发源于苏格拉底,但直到现在也没有所谓标准答案的问题讲起。中国文化其实是把 “伦理学” 作为核心道统作为传承的,陈嘉映先生把这些古今中外的观点体系,相互穿插,使得本书读起来自生妙趣。但本书最核心价值仍是在严肃讨论 “善良是否是人之本性”?“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利他和利己这两者的区别”?“怎样的生活才是值得过的”?伦理学的价值到底是什么?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所言 “利他只是为利己服务的表象?” 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享乐主义大神伊壁鸠鲁说 “我们说快乐是主要的善,并不指肉体享受的快乐;使生活愉快的乃是清醒的静观。”“屈原的忧郁症应该被治疗吗”?王阳明的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到底指的是什么?简而言之,这本书的 tip 就是用 “Theory into practice”(理论指导实践),这是一本 “直指人性之痛点,打开自身盲点” 的书,帮助真正的阅读者,可以在人生道路上得心应手,从容面对生活不确定 “智慧启示录”。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探讨伦理学中的几个论题。读过几本书的人知道,天下的道理差不多早都被前人讲过。其中有些,我有自己的体会、思考,尝试用当代中国普通读者比较易懂的方式把这些道理重新讲述;有些,前人好像讲得不太对不太好,我尝试讲得更好些。也许没做到 —— 我一直对自己期望不高,更希望的倒是有几个读者能与作者一样,感到诚实的思考实是人生一大乐事。“我该怎样生活” 这个问题不只是人生道路之初的问题,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不是选择人生道路的问题,不是选对或选错人生道路的问题,而是行路的问题 —— 知道自己在走什么路,知道这条路该怎么走:我们是否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在最初 “选择人生道路” 的时候,没谁一开始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了解周边环境并预见环境的变化。我们一开始不可能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这不在于我们还不够聪明,而在于我们的本性在一开始不够具体,本性有待在盘根错节的实践中向我们逐渐清晰地显现。我们大概可以在这个意义上去理解歌德说他的浮士德是一系列越来越纯粹或纯洁(rein)的努力。我把这个 “纯粹” 或 “纯洁” 理解为:自身通透。我以为,这种自身通透是 phronesis 最核心的含义 —— 洞明自己行在何处,浑然一体地洞明自己和自己所行之路,从而能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把自己大致保持在天性所指的道路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何为良好生活》…屈原应该去看心理医生吗?

              《何为良好生活》… 屈原应该去看心理医生吗?… 秦国攻陷了楚国的国都,国破家亡,屈原选择了以身殉国。但根据休谟剃刀,"秦国攻陷楚国的国都” 这一事实不能推出 “屈原应该以身殉国” 价值选择… 生与义是一个双重趋避冲突,这可能才是导致屈原"重度抑郁"的心理原因。杀生取义则是用价值选择来解决心理冲突。杀生取义是屈原自我实现的知行合一… 屈原不需要心理医生,他需要的就是杀生取义本身,杀生取义就是屈原心中的良好生活的一个收官范本…(石木翻书每天翻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抱大希望而失望的一本书

                1. 整本书散,更像文章合集。2. 语言黏黏糊糊的,还时不时地暗戳戳地抱怨。但是又不光明正大。3. 似乎是要来个模仿苏格拉底之问吧。我欣赏不来。4. 解构,而不建构。或者说一直在打破既有的,但是没有建立。只破不立吧类似。或者说,立时结论含混,含讥带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各有风格,且相互尊重

                  作者陈嘉映,可能是中国最可能接近哲学家称呼的人,他在这本书中提到了对于生活方式选择和伦理学思考的深度洞察。首先他明确指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善好的生活方式,并如何作出选择?这并非是一碗简单的鸡汤,而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一个正常运转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才有可能去探讨和选择各种良好的生活方式。然而,一旦置身于极端的境地,普通人往往会失去这种选择权。因为在那些大是大非、污浊混乱的环境中,只有那些具备大德大勇大智,同时拥有强烈道德感、深刻洞察力和坚定行动力的人,才有可能实现自我。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样的自我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生活方式的选择,其背后更深层次的是对社会的考察和理解。而这,无疑又与当下的政治哲学问题紧密相连。我们需要对社会、政治有足够的理解和判断,才能支撑起自己的行动和选择。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中国儒学对于伦理学的重视,以及近世百年来伦理学思考的衰退。这使得现在很多中国人过的是一种 “未经省察的人生”。在考虑中国社会对 “良好生活” 理解的同时,是否能融入更多的现代思考?本书似乎认为可以直接引入西方的伦理学概念,而无需过多考虑中国的特殊性。这种 “中式西学” 的味道,也让人在思考的同时,产生了一些疑惑和反思。总的来说,这本书引发了人们对于生活方式、伦理学以及社会政治的深度思考。它鼓励我们去面对和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接受现状。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追求良好生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更需要社会的支持和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何为良好生活

                    因着现在这个时间点,面对这年岁喜庆的 “压力” 特别想看看到底《何为良好生活》,其实更想看《说理》,好好的跟母亲讲讲道理 (^‿^) 但想到《被讨厌的勇气》,这是我的课题,我还是决定先看《何为良好生活》吧。无论是催婚还是催生,都成了年关最热的话题,而我甚至因此不敢回去过年。虽然这是一本哲学书,可我觉得这种进退两难的时候,最需要哲学来进行心灵的慰藉😊实在难以理解为何 “面子” 远比女儿的生活更重要。更难理解 “我只是不希望我的孩子以后活在紧巴巴的日子里” 怎么就成了我在埋怨他们没能给我好生活。我说的好生活,不只是他们口中的衣食无忧,而是心灵上的慰藉,是真正的爱,而不是各种什么血缘关系之类的 “绑架”。当然,可以理解上一辈人为何会这样(环境所致),可我不想再让代际传递延续下去。可好好修炼自己,达到充满爱的人是需要时间的,而且是很难快进的。我读书最大的愿望就是修炼自己,把自己准备好,再去开始新的征程。而不是年龄到了,该做什么。人该怎样生活根本就没有一个对人人都有效或有意义的答案。这句话是我从书里收到最好的礼物。就像好言相劝,说的不是道理或理由有多棒,而是态度有多真诚。何为良好生活?副书名其实就给出了答案 —— 行之于途而应于心️正如孔子所说 ——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如此,便好!读完本书,我想,我找到了一点点的答案。生活是自己的,所以,还是按照自己的计划来。而父母的愿望(面子)好言相劝吧,先把态度拿出来。这是一场无限游戏,终究会找到方法玩好的。关键是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不去对抗,多去理解,但不放弃自己的原则!

                      1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1. 陈嘉映自己在序言中便强调,这本书探讨的问题都是老生常谈。全书结构略散乱,更多的价值在于通过对伦理学基本概念与观点的辩证分析,区分伦理学讨论中的事实与价值、目的与手段、知与行、快乐与幸福、德性与本能、普遍与特殊,帮助我们更好地审视生活并提出质疑。2. 作者一开篇就对伦理与道德做出区分,伦理更多关涉社会关系规范,道德更多关涉个人立身宗旨。经典桌游《龙与地下城》的角色就有这样的伦理道德态度二维分类,伦理态度可分为守序、中立、混乱,道德态度可分为善良、中立、邪恶。3. 与其说绝大多数人追求的是快乐,是幸福,不如说是一种良好生活。良好生活是一个复合概念,包含了个人物质精神需求的满足、自我发展与辅助他人发展意图的实现,也包含了友好的社会环境基础,以及在此环境中协作所要求的规范的共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向着更好的明天

                        更好的生活,对,这是一个追求美好,从现实出发,面向明天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而不是一种实然的状态。无论今天怎样,我们首先应该倍加珍惜,真实而勇敢地面对它,接纳它,无论是痛苦也好,喜悦也罢。但与此同时,我们需要保持对未来的开放性,要明白这个瞬间,或者已经存在的状态并不是终局的结果,它只是一个过程。明天当然可能变得更好,也可能变的更糟,当然也可能变得和今天一样。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因此我们始终要保持对于明天的向往,始终要怀着感恩的心和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以及积极的乐观豁达勇于尝试的的激情去迎接余生的每一个第一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良好生活首先从品性、识见、有所作为着眼来看待生活。有所作为当然包括建功立业,但德修有进也是作为,依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议,德修有进是优异作为中最优异者。孔子关于君子的刻画,可引来作良好生活的图画。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君子者,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笃信好学,文质彬彬,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居易以俟命。素富贵行于富贵,泰而不骄,素贫贱行于贫贱,守死善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曾晳这样表达自己的理想生活:“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点头称是。那生活的确令人向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何为良好生活》是一本深刻反思生活意义的哲学之作。作者陈嘉映教授从伦理学角度出发,探讨了良好生活的本质和追求。书中既有对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 “未经反思的生活不值得过” 的引述,也有对现代人生活状态的独到分析。这本书鼓励读者去深入思考生活的目的和价值,追求自我实现和品格提升,对寻求良好生活的人们具有启示作用。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何为良好生活。

                              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何为良好生活,包括人们如何知道自己在走什么路、如何贯穿人的一生等问题。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究竟何为良好生活

                                粗略明白了一个道理:良好的实践,就是意义本身。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晴耕雨读,心灯不灭

                                  读此书,突然想起一句话晴耕雨读,心灯不灭耕,可养家糊口,以学谋生;读,可修身养性,以学做人。它不仅是一种闲情,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不为外物扰的心境天晴或下雨,是自然的规律,不可控,但耕与读,是人所能把握的,一个为物质,一个是精神,可争取,可修行。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压的喘不过来气需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依时而活只做当下最适合做的事而不沉浸于外部境遇的悲喜中风来听风,雨来听雨,顺其自然愿大家往后余生,心无挂碍、无恐惧、无烦恼,活得简单自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何为美好生活?

                                    JonderRead006#《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每一个人终其一生都为美好日子与良好生活而奋斗,那到底 “何为良好生活”,作者在书名补充道 “行之于途而应于心”,可以理解为,人生旅途,行在路上,要跟着自己的内心走,不断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人们一般都明白,天下的道理差不多早都被前人讲过。作者陈嘉映有自己的体会、思考,尝试用当代中国普通读者比较易懂的方式把这些道理重新讲述;有些前人好像讲得不太对不太好,他尝试讲得更好些。作者希望读者能与他一样感到诚实的思考实是人生一大乐事。此书去长者与后生促膝长谈一样,娓娓道来,很值得细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第一次读完一本伦理学的书,感受如酸辣粉那般“酸中带辣”

                                      首先我很客观地给了四颗星,我相信其他读者没那么耐心读完这本书,原因是这本书理论覆盖范围太多了!我第一次读完一本伦理学方面的书,感受就是如酸辣粉那般 "酸中带辣"!为何这么说呢?原因如下:1、伦理学的概念还是比较繁多、抽象和偏门的,这门学科如果单纯只是大篇幅地解释各种名词定义而没有具体详细的事例,那就只能显现其类似书生气的 "酸"。2、这本书能将古今中外的学识理论相关联一起来论述,着实气势宏大且涵义颇深!一会儿阐述西方名人的深刻理论,一会儿谈及中国的过去和现在,所以能用 “辣” 来形容。但我想指出来的是,本书中有些词汇跟我们平时所认识和称呼的太不同了,以至于我不看文字版的还真听不懂呢!这些词汇不知是作者自创 “发明” 的呢还是伦理学的特定称谓呢?比如 “业行”、“旨趣” 等。我很纳闷为何不能用回大众所熟知且字典里就能迅速找到的词汇 ——“行业”、“志趣” 呢?不知 “业行”、“旨趣” 是不是古语?还是伦理学规定必须这么说?认真听书和阅读完,我也明白原来伦理学的知识不只是 “有点枯燥”,它真的是相当枯燥的。如果不耐心去读,可能连 50 页都完成不了,更别说总共 216 页那么厚了!不过结束读完这本书,感受 “酸中带辣” 之外,我也能学到一些东西并摘录下来了。以下几段内容与大家分享一下,也希望大家在阅读和揣摩之中有所收获!“伦理学虽与道德问题关系紧密,但它并不是狭义的道德研究,毋宁说,它联系生活整体来考虑道德维度。因此,威廉斯建议把苏格拉底问题即人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作为伦理学的初始问题。或者就像今人常提的那样:伦理学探讨人生问题,探讨生活的意义何在。我们通常不会凭空去考虑人该怎样生活,我们通常考虑的,是在一件一件具体的事情上该怎样做。”“我该怎样生活涉及我对生活的一般刻画和一般看法。这种刻画和认识不可能局限在一个人自己身上,我们同时也在琢磨别人的生活,例如琢磨我所仰慕的人是怎样生活的,也在考虑一般说来人该怎样生活,例如想到某些人的做法让我反感或让我轻视。我们不能假装我只管我自己该怎样生活而对他人该怎样生活不抱任何态度,实际上,由于我的行止对于我自己来说通常无可置疑并在这个意义上是自然的,我们最先是从他人那里感到是与该的分离 —— 我们最先会说的是你该怎样、他该怎样而不是我该怎样。这个我们先不深论,这里要说的是,我在一件具体的事情上考虑自己该怎样做,并不意味别人也该这样做,但我该怎样生活这样一个看似属于我自己的问题则必然联系于人该怎样生活这样的一般的问题。”“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伦理学是个笼统的学科;后世学问日繁,伦理学家常把伦理学分成几支。常见的一种做法 —— 例如,梯利就是这样做的 —— 是区分理论伦理学和实践伦理学,“前者发现规律,后者应用规律”。这个区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和伦理学是否教人为善这个问题的尖锐性:理论伦理学不关教人为善的事,教人为善的是实践伦理学。蔡元培是最早从西方系统引进伦理学的学人之一,他在《中学修身教科书》界下理论伦理学和实践伦理学的区分,实践伦理学 “本理论伦理学所阐明之原理而应用之,以为行事之轨范”——“理论伦理学之于实践伦理学,犹生理学之于卫生学也。”“不断向更高的普遍性上升并不能克服相对主义。但若相对主义指的是对抽象普遍主义的拒斥,相对主义何须克服?本来,没有绝对的不变的至善,人各有各的活法。你有你的活法我有我的活法这话本身没什么错,若说错,那就是用这话来意谓:每一种活法都与别的活法相隔绝,我怎样生活对别人没有意义,我也不可能因为了解别人的活法而对自己的活法感到不满,起意改变自己的活法,于是,我们不可能讨论应该怎么生活,不可能对某种活法提出批评。”“无论什么道理,都不是孤零零的,每个道理都连着别的道理,这个道理得到一些道理的支持,却与另一些道理不合。目的的正当性是否能为实现这一目的所采用的任何手段提供充分辩护?曰是曰否,都能说出一番道理。知行是两回事抑或知行合一?跳水救人是出于道德考量抑或出于本能?保护古建筑或救黑熊重要吗?曰是曰否,也都能说出一番道理。在同一平面上的反复辩驳也许不能得出究竟,为此我们也许需要追索更深层更普遍的道理。”“如今,心智健全的年轻人,难免对主流价值充满警惕,偏爱另类的生活方式。但一种生活方式并不因其另类而不再有优劣之分。另类生活其实从来不曾隔离于主流生活和主流价值,而且,即使摆脱了主流的优劣评价,一种生活方式内部仍然有优有劣。其实,批评与说服依赖于友谊才有效果,友诤友直,依赖于友谅:理解友人特有的生活旨趣,影响和批评都从他的既有生活旨趣出发。朋友间互相影响、批评、砥砺,这些,使得各自不断加深自我理解,加深对他者的支持,从而在自己的生活旨趣中变得更加优秀、更加深厚。个殊性不是普遍性的实现,个殊者通过互相理解和互相支持实现自身。” 这就是我读完《何为良好生活》一书的感想,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不错的!但对于当下喜欢 “听故事”、“夹叙夹议” 的大多数读者而言,这本书重理论轻事例了,所以读起来会比较晦涩,但还好不难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世界观,人生观,综合考虑个人因素,环境因素,最后才能从心开始,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即便如此,人该怎样生活也是根本没有一个对人人都有效的或有意义的答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伦理学虽与道德问题关系紧密,但它并不是狭义的道德研究,毋宁说,它联系生活整体来考虑道德维度。因此,威廉斯建议把苏格拉底问题即人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作为伦理学的初始问题。或者就像今人常提的那样:伦理学探讨人生问题,探讨生活的意义何在。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