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热爱为心,成事为体
2021 年第 5 本书《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读完。 本书是由小米生态链谷仓学院创作,主要执笔人是小米生态链谷仓学院院长洪华及 “懂懂笔记” 创始人董军。本书是小米官方作品,以外界难得的生态链内部视角,全面记录、梳理了小米生态链的萌生、发展、壮大过程,以及如何以极致的产品杀入不同领域的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生态链篇,阐述小米硬件生态系统的搭建、布局、管理、发展和奔跑之中的思考;下篇为产品篇,阐述小米生态链产品从产品定义,到设计研发等各个维度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教训。借用书籍腰封处的描述:这些经验和教训,都是用真金白银换来的,既可以为制造企业转型提供全新的思路,也可以为硬件创业者带来启发,对于互联网企业切入实体经济也是很好的参考。 结合笔记内容整理下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 1. 先打核心根据地,再有序往外扩张:众所周知,小米的核心是手机,而生态链摸索出的打法也是以核心根据地为主,离手机近的早点儿干,离手机远的晚点儿干;离用户群近的早点儿干,离用户群远的晚点儿干。 这点对于公司和个体都很有借鉴意义,先建立核心根据地,打扎实,再有序扩展边界。 2. 利他即利己,形成共同体:小米生态链讲究 “兄弟文化”,而这种文化的本质就是血脉相连但又都是独立个体。在小米生态链中最重要的逻辑就是 “利他即利己”。这也使得小米生态链中各公司的联动颇为有趣有效,像极了漫威 MCU 里的群星闪耀。 这点我个人也深有体会,在自强的基础上,广结善缘,选择志同道合的伙伴,携手前行。 3. 敏锐认知,思考本质,: 这点的案例在这边书中反复出现:大到做手机与生态链的顶层战略,小到从便宜而优质的电芯看到移动电源的核心本质。雷老板的那句顺势而为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句话。如何才能顺势而为?前提就是要在纷繁的信息中敏锐感知信号,屏蔽杂音,认清事物的本质。 这种能力来源于不断的思考与实践复盘,如肌肉一样,成为身体的一部分。 4. 大水才有大鱼,先抓大鱼: 这点是看小米的产品方法论时所产生的感触:如何做产品创新?有 3 个层次的痛点:产品级:用户用的不爽,可以搜天猫京东的差评,吐槽点。产业级 (机遇突破点):比如技术限制,当前这代的产品无法满足。或者成熟的企业躺在安逸区。社会级 (可遇不可求) 比如空气恶化,水质恶化。人民的意识发生巨大转变,趋向健康。净水器,空气净化器等。 取其上者得其中,取其中者得其下,取其下者,无所取焉!Dream Big,Doing Strong. 5. 热爱是核心,人生就是要做热爱的事情: 这本书描写了不少小米生态链企业的 CEO,他们背景,经历,所做产品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所做的事情充满热爱。这种热爱是让人前进的原动力。 诚如茨威格所言,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他还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本书整体打 8.5 分,推荐给对小米生态链,商业感兴趣的朋友们。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小米模式本质上类似于沃尔玛山姆会员店这本书是众多描述小米中最有意思的,个人感觉 “小米模式本质上类似于沃尔玛山姆会员店”,从流量变现到价值变现。用一句话小结 “今天的商业世界基本只有两种生意,一种生意叫做产品生意,一种生意叫做流量生意。产品生意是人拿着产品寻找用户;流量生意是拿着用户寻找产品的。” 小米模式的三个特点启示:【高性价比】1、性价比高,往往仿照品类上高端产品的设计 2、有性能突出的功能 3、简洁,大牌,符合潮流的外观 4、有限选择,每个品类就 1-2 个产品【粉丝运营】1、主要通过米家、小米商城、优品等网站黏住米粉,发布新品 2、认为自己的使用能够支持品牌、产品的改进和成长,持续分享自己的使用心得 3、通过线下渠道形成体验,吸引新客【生态 / 软件】1、统一的操作系统 2、互联后,消费者有了更多自己配置使用方式和定制场景的操作空间 3、不断的迭代更新,不断刷新使用体验 4、允许用户自创场景,并且从用户自创场景中找到值得推广更新的方向 5、操作流畅简单,操作方式统一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小米的梦想,你我的梦想出差带了两本书,这一本先看完了。原因很简单,小米 12 发布会上的一句话:正式对标苹果,向苹果学习! 这本书作者洪华老师原本是准备 16 年 10 月初出版,后来补仓内容推迟了半年多才定稿。三年前我有大致翻看,但是由于《乔布斯传》的影响,没有完整看完。这几年在得到学习,很多认知和当时不太一样,加上最后一篇小马宋老师的总结 ,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开篇雷总的深意。以下文字来自书中雷总的原话: 我的梦想有点儿夸张,推动中国制造业进步,让消费者用很便宜的价格享受到科技的乐趣。不管你们是否认同,我就是要一条路走到黑,就是要做感动人心但价格公道的产品。全球伟大的公司都是把好东西做得越来越便宜。 我不奢望大家现在都能理解小米的模式,我只希望 10 年、20 年之后,当大家提到中国零售效率、制造业变革时,记得有 “小米” 这么一个名字就好。个人感悟就是:做时间的朋友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