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深入探讨本土研究的危机与生机。

内容简介

“理论上盲目追随西方”“实务上疏离本土需求”是本土社会科学研究经常被检讨的缺失。但“本土化”就可以带来学术发展的生机吗?“回归本土”又是否必须舍弃“国际接轨”?

本书深入隐藏在研究层面背后的历史因素,由中西文化思想典范的差异入手,着力解决这个本土学界必须面对的危机。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丛书序
  • 导读
  • 自序
  • 第一章 “本土化”:错误的答案
  • “在地化”与一片迷雾中的“本土化”
  • 本土研究的陷阱
  • 在理论论辩中缺席:契机带来的危机
  • 第二章 自己的敌人:“西方主义”
  • 遭遇西方
  • “西方主义”与“东方主义”论述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西用”扩张
  • 对于“中体”信心的崩溃:自我与他者冲突的高潮
  • 21世纪的“西方主义”
  • 全盘接收主流西方所发展的方法与理论
  • 跟着西方贬抑自己
  • 第三章 “治学”与“思辩”(dialectic):道不同,可相为谋?
  • 文献性质:“学问”与“知识”
  • 研究取径:“治学”与“求知”
  • 春秋战国论述典范与西方的“不可共量”与“可共量”特质
  • 第四章 找路
  • 回归本土的两种取径与目的
  • 关键与吊诡:普世性与“一”“多”的论争
  • 第五章 在学术巴贝尔高塔的废墟中寻找生机
  • 理解、诠释、翻译
  • 对于诠释的挑战
  • “不可共量性”的种类
  • 共同性、兼容性与可共量性(Commonality,Compatibility and Commensurability)
  • “共量性”与“不可共量性”的相依相随
  • 由“普世”到“不可共量性”
  • “不可共量性”到“可共量性”
  • 超越“欧洲中心主义”与“普世性”:可共量性与共通性
  • 第六章 实战手册:找回主体性、面对异质文化
  • 代结论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全国最早的两家大学出版社之一,国内一流的专业教育出版机构。出版物涉及教育、教材、文学、社科、少儿、古籍等多个领域。2009年被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