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16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果你在泥泞中不能自拔

    如果你在泥泞中不能自拔,应该读一读这本《长日将尽》。️1/3 人的一生是如何 "错付" 的?史蒂文斯先生作为英国豪门府邸的首席管家,他为自己的主人奉献了一生,他也把 "职业的尊严" 看得高过于一切。史蒂文斯先生总是在问自己(也是问读者),何为 "尊严"?怎样做才能有尊严?他特别看重尊严,但是除了他眼前的,所谓 "职业的尊严",他忘记了更重要的,是人的尊严。人不是一架没有感情、没有正义是非、没有自我存在的机器。分别在 1923 年和 1936 年,达林顿府邸召开了两次特别重要的会议。当然,史蒂文斯先生一定是恪尽职守。同时,在前一次会议召开之时,史蒂文斯先生失去了父亲。在后一次会议时,他丢失了爱情。两次会议,两次失去。达林顿勋爵在行将结束生命之时,还能够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史蒂文斯先生能够为自己这 "错付" 的一生,向谁承认?又向谁追讨?在长日将近的傍晚,在灯火璀璨的海滩上,他只能向一个陌生人用力的倾诉,"我真是已经竭尽了全力,可就是没有用。" 他不知道海滩上的人为什么欢笑,也对自己留下的泪水浑然不觉。人生的意义是什么?️2/3 我们与世界联系的幻觉深渊作家石黑一雄因 "以其巨大的情感力量,发掘了隐藏在我们与世界联系的幻觉之下的深渊",而荣获 2017 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这本小说是一本 "暮年之书",从头到尾都在讲 "追忆"。我后悔才读到这本小说,越早读越好。因为我终于对 "自己与世界联系的虚幻深渊" 有了一点切实的体会。所有在某一个房间苦苦沉浮的人,在热闹欢场笑并且哭的人,在城市暗处的夜归人,在泥泞中不断滑倒再滑倒的人,每一个人,都不要忘了这所谓的联系的 "幻象"。肯顿小姐在给史蒂文斯先生的信中曾经写到:自己今后的人生是一片虚空。但是小说的难能可贵之处,是 "为无可慰籍之人提供慰籍",没有彻底的走向虚无。肯顿小姐说:"你跟某个人一起生活了这么长时间,你发现你已经习惯跟他在一起了…… 我已经渐渐爱上了他。"" 你应该明白你所拥有的并不比大多数人更差,或许还更好些,应该要心存感激才是。"你说这是妥协也罢、和解也罢,就算是一种软弱又怎么样。" 毕竟,时光是不能倒流的。一个人是不能永远沉溺在可能的状况中无法自拔的。"史蒂文斯先生终于承认了自己生而为人的自觉," 我又何必再遮遮掩掩?—— 在那一刻,我的心都碎了。"包括最后他想到," 总是自责我们当初的生活并没有尽如人意,终究又有什么好处呢?""值得为之自豪和满足的就在于这献身的过程本身,而不应计较其结果究竟如何。" 也是对自己这一生的和解。️3/3 傍晚是一天当中最美好的时光史蒂文斯先生驾车前往西南部的旅程快要结束时,他在海滩上碰到的那个陌生人对他说:"对于好多人而言,傍晚是一天当中最好的部分,是他们最期盼的一段时光。" 人的一生最好的时候就是傍晚。不不不!这不是指人生的暮年阶段,就是指傍晚,每一天都有的美好傍晚。佛陀教给我们一个方法论 —— 在一行禅师写的佛陀传记《故道白云》里,佛陀已经垂垂老矣,皮肤有了很多皱纹,脚上的肌肉都松软无力了。那时候佛陀已经决定,在三个月后入灭。他和弟子阿难陀最后一次爬上灵鹫山。在山边,望着夕阳缓缓落下,佛陀说:"阿难陀,你看,这灵鹫山多美!" 陈海贤老师在《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中讲到:【面对挑战时,我经常会做一个想象练习,你也可以试试。想象一下,假如你已经垂垂老矣,觉得自己的一生都很完美,做了该做的事,所以在晚年,你获得了该有的平静。现在,你开始回忆人生,回忆当下这一刻,回忆当下面临的难题。你觉得,这个老人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或者,我们可以把顺序倒过来。你还处在现在的年纪,正被生活中的某个难题困扰。现在,想象一下,你已经垂垂老矣了。现在该怎么做、怎么选择,年老的你才会骄傲地说自己不后悔呢?】佛陀说,纵使落日转瞬即逝,也无法消解那刻的美。"如果说,生命的有限性有什么好处的话,也许就是让我们意识到,自己所在的每一刻都那么美。"🔳如此幸福的一天。雾一早就散了,我在花园里干活。蜂鸟停在忍冬花上,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占有。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任何我曾遭受的不幸,我都已忘记。想到故我今我同为一人并不使人难为情。在我身上没有痛苦。直起腰来,我看到蓝色的大海和帆影。—— 切斯瓦夫・米沃什《礼物》我希望今后的日子这样生活。【📝vivian 读书笔记】(17)

      7
      10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尊严是什么?

      瑞典文学院在给石黑一雄的诺奖颁奖词中,对他的创作主题做过一个精妙提炼:“记忆、时间与自我欺骗。”《长日将尽》完完全全反映了这个主题。《长日将尽》的故事用一句话概括:一位有尊严的管家寻找失落的珍宝的故事。借助史蒂文斯的回忆,石黑一雄讲述了一个跨度达 34 年的故事,从 1922 年到 1956 年。史蒂文斯一路上考虑最多的问题就是:什么是尊严?诚然,兢兢业业为东家服务是值得尊敬的,也是有尊严的。可是,只有服从没有思考会带来什么呢?史蒂文斯相信:【这世界就是个轮子,以这些豪门巨宅为轴心而转动,由他们做出的那些重大决策向外辐射到所有围着他们转的人,不论穷人还是富人】。史蒂文斯以自己服务于这些绅士而觉得工作伟大,有尊严。但是,经历着达林顿府从车马憧憧到门庭冷落,达林顿勋爵从周旋于各国政要之间到受到报纸的严肃批评,史蒂文斯觉出了世界的变化,但是他仍用自我欺骗的方式来夸耀自己有尊严的工作。父亲去世顾不上,自己的爱情顾不上,蹉跎了 30 几年。以为可以在最后能找回点什么,可是肯顿小姐已经永远成为了本恩太太。昆德拉曾说: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自己选定的终点。【你得学会享受你的人生。傍晚是一天当中最美好的时光。你已经做完了一天的工作。该是你搁起脚来好好享受一下的时候了。】一日有劲头,爱情有劲头,生命有劲头。工作之余,享受每一刻就是我们普通人的幸福。石黑一雄在一次访谈中说:“要知道,我并不确定什么是尊严。这也是《长日将尽》中争论的一部分。史蒂文斯执着于这个他称作尊严的东西。他认为尊严就是不流露情感,其实他认为尊严就是毫无感情。” 史蒂文斯用尊严掩盖了自我欺骗。自欺一时可以,自欺一辈子,这个人就..... 与自我欺骗相对应的就是自我接纳,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然后继续努力。《别找替罪羊:如何跳出自欺欺人的思维盒子》指出,无论身处何位,重要的不是” 拥有影响力”,而是 “拥有让一切变得更好的影响力”

        4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直男社畜被自己毁掉的一生

        值得细看的小说,故事构思,叙述语言精彩。如果没时间看小说,就先看一遍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告别有晴天 The Remains of The Day》,安东尼霍普金斯主演,如同量身定做,93 年的电影,现在看还是精彩,典型的英国管家,内敛而职业。为事业错失了感情,忠心维护的主人极力斡旋的欧洲和谈也成为笑话。不同角度描述父子关系,男女关系和工作的意义,小说用主人公的 “回忆”,逐渐呈现。看完电影再读小说,更多的画面感。译者后记可先当做背景介绍来看,内容可多角度解读,“你是如何为了成就事业而荒废了你的人生,又是如何在个人的层次上蹉跎了一辈子”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时间、记忆与自我欺骗 ——读《长日将尽》

          📝时间史蒂文斯为达林顿勋爵工作了三十多年的时间,亲眼见证了达林顿府一战和二战期间最为辉煌的鼎盛时期,在这个时期,这个显赫的贵族府第实际上成为对于整个大英帝国的大政方针尤其外交政策起到巨大影响的权力中枢,“这世界就是个轮子,以这些豪门巨宅为轴心而转动”,通过达林顿勋爵,纳粹德国的驻英大使 “里宾特洛甫先生几乎可以完全绕过我们的外交部门,直接接触到我们的最高层”。但在二战以后,由于达林顿勋爵在战前一直奉行不光彩的亲纳粹政策,达林顿府盛极而衰,已经由世界的 “轴心” 沦落到 “门前冷落车马稀” 的境况。在爵爷也身败名裂、郁郁而终(小说暗示爵爷是自杀身亡)之后,连达林顿府都已转手卖给了美国商人法拉戴先生,达林顿府作为世袭贵族达林顿家族的祖产,在世代相传以后终于为外姓 —— 而且是外国人所有了。📝记忆干了大半辈子职业管家的史蒂文斯,他回忆和思考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算得上是个 “伟大的” 管家?一个 “伟大的” 管家与一个极有能力的管家的本质区别又在哪里?史蒂文斯认为就在于他是否拥有一种 “尊严”。那么这种 “尊严” 到底又是一种什么东西,它具体的内涵应该如何表述?史蒂文斯在经过一番深入的思考,并以自己的父亲管家生涯中的实际言行作为实例,得出结论说:“‘尊严’云云,其至关紧要的一点即在于一位管家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坚守其职业生命的能力”。但是其代价便是成为那个没有勇气承认、隐藏自己的情感和以工作来麻痹自己的偏执狂。📝自我欺骗当史蒂文斯与肯顿小姐再度见面时,他仍坚持相信她和丈夫的关系可能一直不太好。而在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肯罢休的试探下,肯顿小姐似乎比史蒂文斯更勇敢地承认:曾经想过与他在一起,但他总是回避和欺骗自己,让肯顿小姐最终接受了昔日旧识的求婚,成为了本恩太太。🍀“你得学会享受你的人生。傍晚是一天当中最美好的时光。” 在小说的结尾,海边的老人对史蒂文斯说。🌹他的建议或许果真是有点道理的,的确应该不要再这么频繁地回顾往事,而应该采取一种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把他剩余的这段人生尽量过好。🌤傍晚时分,当长日将尽时,是该需要忠于自己的美好时光了。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可能不是喜欢的类型,快速读完,好多背景信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长日将尽

              用作者原话,这是一本讲述如下内容的书籍:“你是如何为了成就事业而荒废了你的人生,又是如何在个人的层面上蹉跎了一辈子的” 时间,记忆,自我欺骗时光是不能倒流的,已经来不及了。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严谨,恢宏,环环相扣的一曲落日挽歌

                以一个职业管家的经历为蓝本,绘制出一战和二战之间,大英帝国制度上的落后和被动的大背景。故事行文巧妙,逻辑严谨,表面描写旅行,实则通过描写与旅行相关的回忆与反思,对自己 "管家" 的职业标准进行分析,逐层阐释自己从业以来对职业准则的思索和进步,最终逐渐引申到了大的社会背景与国际政治格局的层次,一战后二战前的忧虑,二战后的迷茫。通过以一个管家的职位荣耀作为隐喻,描绘了随着时代的变迁,老旧的观念必将成为落日余晖的一个时代现状。文章末尾,肯顿小姐的一句话,"毕竟,时光是不能倒流的。一个人是不能永远沉溺在可能的状况中无法自拔的。你应该明白你所拥有的并不比大多数人更差,或许还更好些,应该要心存感激才是。" 将故事引入高潮,人应该珍惜眼前,珍惜身边人,即使是太阳落幕之时,因为太阳的落幕,预示着新的一天的注定到来,幸福美满必将会到来,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缓慢前进的勇气和信心”

                  史蒂文斯先生听从新雇主法拉戴先生的建议,决定在雇主返回美国期间,开着法拉戴先生的福特车出游几天。他的目的是想劝说三十年前同时在达林顿府的女管家肯顿小姐重新回来工作,以缓解人手不足的现状。史蒂文斯先生开车出游 6 天,每一天里都伴随着他对于自己职业生涯的种种回忆和思考。达林顿勋爵的绅士风度以及达林顿府的高贵繁华,都在一点一滴记录着史蒂文斯先生对于自己职业的严谨,以及自我牺牲的无怨无悔。父亲作为老一代管家同样是怀着对于雇主的无限忠诚和对于管家份内工作的无悔付出。即使父亲离世的时候,他都没能陪在身边。对于肯顿小姐的情感同样是压抑在内心深处,甚至他自己都没有勇气承认。我理解史蒂文斯先生开车出游是一种向外的探寻,他在那个高贵的深宅大院里一待就是三十多年。他对于爵爷的维护到了一种 “愚忠” 的地步,他遮遮掩掩地叙述中有对于爵爷的情感保护,更有对自我牺牲的主管臆想,让自己活在自己构建出来的模型里。在出游的几天里,史蒂文斯先生的思想也进行了更深入的向内探寻。通过与路途中不同人的接触和思考,尤其是最后与肯顿小姐的会面,让他彻底放弃了对于昨日的种种空想和依恋。身体和思想的整合,让史蒂文斯先生能够建立起缓慢前进的勇气和信心,这已经足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482

                    这本书根本看不出是一个日本人写的东西,一股很浓的英伦风,。不过我看到一半也没有看明白在写什么,隐约觉得不是个什么好故事…… 就这样吧,本来就对石黑一雄不怎么感兴趣,现在更加不感兴趣了。吐槽一点,或许是翻译问题,大段大段的文字,很难看啊…… 如无必要,还是短句小段更好,或者我的欣赏能力有限,领略不了长句长段的好……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假以外物,注定虚无

                      这本书说实话,要不是因为推荐的人总说贝索斯看到之后果断创立了亚马逊,我肯定是看不下去的。整个过程充满了压制和压抑,总是想 “推拽” 一下主人公。摒弃了所有人性,就算追逐到了最终的目标,且目标没错,且充满正义,但是意义又何在呢?说到底,外在的一切,都是注定靠不住的,要往心的深处走,走到最深处,可能才是终极意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拥有“志业”的人生

                        主人公史蒂文斯为管家事业蹉跎一辈子最终却是一切皆惘然,小说也在史蒂文斯对自己一生的幻灭中结束。不过我却从中读出了另一个 “哈姆雷特”—— 拥有 “志业” 的人生。马克斯・韦伯区分了职业与 “志业”,前者单纯是谋生的手段,后者是基于热情、信仰、使命感的志向,韦伯就将学术与政治作为他的 “志业”。我想史蒂文斯就是将 “管家” 作为他的志业 ——“不过”、“或许”、“这并不代表”、“至少”、“当然”、“再者”、“然而”…… 都是史蒂文斯日常使用乃至自己思考的常用词,这将一个英国管家冷静到极致的谨慎克制充分体现出来;哪怕一个餐叉也能引起他身为管家的不安和反思;作为管家拥有的见识、尊严、每一次服务的圆满完成、每一次职业能力的提升等等都让史蒂文斯骄傲。我们或许为管家错过与父亲最后的见面、错过一段爱情而可惜,觉得这样的为了事业而错失其他的人生颇有些悲哀,但这或许只是因为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那一晚诚然会有种种令人悲痛的联想,但每忆及此,我发现一种巨大的成就感总会油然而生”,局外人体会不到他对自身为之奉献的 “志业” 的感情,体会不到在这份事业中每一次小小的提升带给他无与伦比的满足感和充实的意义感 (事实也是他的父亲会为他自豪,肯顿小姐也不会沉湎在过去)。哪怕结局是残酷的,史蒂文斯的管家生涯也是令人向往的。而现实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没能找到一份可以为之全情投入,甘愿忍受孤独、付出代价的 “志业”,只是 “沉沦” 人间。同样是蹉跎一生,我想拥有 “志业” 的人生更值得过,也更难得。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长日将尽,帝国挽歌

                          石黑一雄说他写《长日将尽》的出发点是想书写 "你是如何为了成就事业而荒废了你的人生,又是如何在个人的层面上蹉跎了一辈子的",他写的一直都是公共历史之下的个人记忆,是内在的冲突而非外在的压力,他认为个人的疏离感源自自我的认同,来自内心深处,而非外部强加。引:你是如何为了成就事业而荒废了你的人生,又是如何在个人层面上蹉跎了一辈子的。
                          《长日将尽》是诺奖得主石黑一雄 1989 年获布克奖的作品,也是石黑一雄最重要的代表作。小说通过两条线来展现,一条是管家史蒂文斯的六天在路上的行程的见闻,一条是管家史蒂文斯在这六天中的回忆展开。作为日裔英国人,石黑一雄从一名英式管家的视角去讨论他一生都在关注的时间、记忆和自我欺骗问题。本书讲述了管家史蒂文斯为达林顿勋爵服务的三十余年时光里的种种经历;虽然达到了职业巅峰,但史蒂文斯过于冷酷地压抑自我情感,追求完美履行职责,而在父亲临终前错过最后一面,之后又与爱情擦肩而过。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回忆,将一个人的生命旅程在读者眼前抽丝剥茧,同时也折射出一战与二战之间那段非常时期的国际政治格局。1993 年根据小说翻拍的同名电影(又名《告别有情天》)由英国著名演员安东尼・霍普金斯和艾玛・汤普森主演,获得八项奥斯卡奖提名和六项英国电影学院奖提名,成为影史经典。一、时间故事开篇,时间定格在 1956 年 7 月。1、从历史大的背景来看,1956 年 7 月份,发生一个大事件 - 苏伊士运河事件。这个事件的发生,也标志着昔日大英帝国的辉煌已不再。1956 年 7 月,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把英国和法国掌握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回。英、法帝国主义为了重新霸占苏伊士运河,合伙同以色列于同年十月底发动对埃及的侵略战争。埃及人民奋勇抗战,得到全世界人民和各国舆论的坚决有力的支持,终于在 11 月 6 日迫使英、法和以色列同意停火,随后相继撤军,埃及人民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捍卫国家独立和主权斗争的光辉胜利。2、从日常背景来看,达林顿勋爵府的主人由英国人变成了美国商人法拉戴,也在暗示着日不落帝国的衰落,传统的绅士贵族被新崛起的美国商人所取代。美国成为新的霸主。美国商人买下达林顿勋爵府后,遣散了府邸用来维持所谓贵族生活的仆人,只保留了四个人来打理这个府邸。二、记忆作为主人公的管家史蒂文斯,很热爱自己的管家职业,而且自豪于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他认为,真正的管家只存在于英国。因为极端的情绪自控只有英国人才能做到。史蒂文斯隐忍沉默,极度压抑自己内心情感,正是一名标准的英国管家。文中,他在旅途中,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了回忆,尤其是那两次让他充满了自豪感的巅峰时刻。1、亲情与职业的冲突 1923 年 3 月,达林顿勋爵邀请二十几位贵宾来府里开会,主题是为了帮助一战后的德国争取平等的权益。虽然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但是作为英国绅士的达林顿勋爵,绅士的身份让他要对德国表现出慷慨和友善。在这次会议中,有一个美国人出言不逊,直接指出达林顿勋爵这种陈旧的绅士理念让他看不清当今的世界形势。而作为管家的史蒂文斯为服务于具有慷慨和友善精神的绅士而感到自豪,为了让宴会顺利完成,体现自己管家的价值,当晚面对奄奄一息的父亲,他错过了与父亲的最后一面。而他在会议后,感到了深深的成就感,认为自己严格履行了一名管家的职责。2、爱情与职业的冲突 1936 年,达林顿勋爵府秘密组织了一次见面,达林顿勋爵安排英国首相与纳粹德国驻英大使的见面。达林顿勋爵一心想促成英德两国交好,甚至想促成英王访问德国,与希特勒会面。尽管在这次秘密会面前,有人来阻止,警告史蒂文斯,达林顿勋爵误判了形势,成了纳粹德国的棋子。当晚达林顿勋爵的养子也在跟史蒂文斯讲述达林顿勋爵对形势的误判,被人算计了。府邸中对其有意的女管家肯顿小姐,当晚也告诉史蒂文斯她要嫁人了。但史蒂文斯对此无动于衷,依然认为自己通过尽心的服务,参与了世界的大事。并为自己圆满地完成了服侍的任务而感到自豪。这煎熬的一夜,他牺牲了爱情,完成了职业生涯的另一巅峰,一种莫名的成就感,或许是牺牲爱情成就自己事业巅峰的快感!三、自我欺骗在路途中,史蒂文斯始终在回避提到达林顿勋爵,达林顿勋爵在史蒂文斯心中是完美的绅士,但是达林顿勋爵辞退犹太员工,亲德,后来又自杀,让他也产生了自我怀疑,但是如果怀疑达林顿勋爵,那就否认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巅峰。所以,史蒂文斯把自己藏起来,自我欺骗,认为自己达到了所谓的职业巅峰。史蒂文斯,对肯顿小姐的爱,但是为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而压制了自己的爱,后来从肯顿小姐的信中,他认为肯顿小姐过得不幸福。在见面以后,聊起天来,最终肯顿告诉史蒂文斯,她后来渐渐地爱上了她的丈夫,“一个人是不能永远沉溺在可能的状况中无法自拔的”,在那一刻,史蒂文斯的心都碎了。文章的结尾,史蒂文斯和码头上的路人聊天,他说:对大多数人而言,傍晚是一天当中最美好的时光。长日将尽,此刻史蒂文斯意识到自己为了事业蹉跎了一辈子,但是到头来,却是一场空。自己所服务的绅士身败名裂,自杀身亡,父亲的最后一面也没有见到,爱情也错过了。四、这就是作者石黑一雄要表达的: 你是如何为了成就事业而荒废了你的人生,又是如何在个人层面上蹉跎了一辈子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是如何成就了事业而荒废了你的人生?

                            石黑一雄的作品只看过两部,去年看的《克拉拉与太阳》,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语言读起来不是那么酣畅淋漓,但是他传达的思想,对人性的刻画确实立体传神。我看完书后又去找了电影来看,基本和书本出入不大。史蒂文斯作为一个管家,一直想弄清楚一个伟大的管家是如何定义的,他用一生的时间去摸索,去实践。他给自己洗脑,他服务的主人是品德高尚的,而不仅仅是拥有豪华的大房子,但两次别人问到他是否曾经服务过那个亲纳粹的达林顿勋爵时,他都矢口否认了。这是下意识的反应,他终究还是无法骗自己。史蒂文斯太过压抑自己的情感了,牺牲了亲情,也错过了爱情。难道不能同时拥有事业和其他吗?难道只能二选一吗?也许人的本性之一就是习惯性地自我欺骗吧,我就是觉得很遗憾,无论是《克拉拉与太阳》里面小女孩的妈妈,还是这里的史蒂文斯,他们都是靠着这种精神支柱,自我催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躯壳的代价

                              《长日将尽》的英文原名,是 “The remains of the day”,也就是一天里剩下的时光。当一位老人 —— 主人公史蒂文斯,在职业以及生命都接近尾声的时候,独自踏上一段旅程,去探访一位昔日共事多年的异性朋友。在路上,他会想些什么呢?他一定会回想与这位 “异性朋友” 所共同渡过的那些时光。同时作为一个一辈子恪尽职守,把工作永远摆在绝对第一位的老人,他也一定会回想起自己职业生涯中的那些重要时刻。当二者交织在一起,老人的感受是什么呢?他会真实的面对自己的情感,诚实的评价自己的悲欢荣辱吗?作者石黑一雄深刻地描写了这一段心路历程。作者并没有站在第三方的视角给予主人公任何的评价,而是用第一人称叙述完成了这段旅程。作为读者,在跟随着主人公的描述,一点点走进他的记忆的时候,一开始不免感觉有些凌乱,甚至会发现前后矛盾的地方。然而走到后半段就会发现,这种凌乱和矛盾,在我看来,都来自于主人公对自己过往的一种 “否定”。这种否定,表现在他作为一名尽忠职守的管家,最后竟然羞于承认自己曾经服务过 30 年的府邸。这种否定,同时也表现在他对肯顿小姐 —— 他的那位前同事,那位 “异性朋友”,早就心生情愫,但是从始至终都没有在言语上表露半分。即使是在他千里迢迢去看她,在肯顿小姐明确表示出当年对他也一样心怀爱意的时候,他也是 “心碎”,而没有的用他的行为和语言表达出来。可以说,史蒂文斯这一生,都活在了他给自己包裹的一层厚厚的躯壳之内。这层躯壳,恰恰是他一直引以为傲的,他认为一个 “伟大的管家” 所应该具备的品质 —— 尊严。史蒂文斯并没有明确给出他所谓的 “尊严” 应该是什么,而是通过讲述关于他父亲 —— 同样是一位优秀的管家,的两个故事来解释。我觉得,我们无权也无需去评论这个 “尊严”,因为任何人或多或少都会给自己套上一层躯壳,也许会有各种各样的名字,来保护自己。只不过,我们需要做好心理准备,当我们 “长日将尽” 的时候,承担背负这个躯壳所付出的代价。《长日将尽》当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作者通过史蒂文斯这个英国权贵管家的视角,观察了一战以后到二战结束的欧洲政坛,带着读者从 “门缝儿” 中,体会当时欧洲政坛的诡谲和波动。史蒂文斯人生中两个最重要的夜晚,也恰恰是欧洲政坛两个重要的夜晚。作者这样的安排,让小说情节增添了更多的吸引力,也让小说的主题有了更多的厚重感。无论如何,让我们善待当下。当长日将尽,愿我们无悔人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理想与现实的抗衡,为无可慰藉之人提供慰藉

                                石黑一雄在访谈中提到自己的创作要点时曾说过,他基本上依赖的就是回忆,《长日将尽》这部小说亦是如此。文中以平淡的口吻,讲述了一个英国老管家在为期 6 天的旅行中,对三十余年职业生涯的回忆,回忆的叙述中穿插着老管家隐秘起伏、暗潮汹涌的情感流露。史蒂文斯无疑是一位优秀的管家,穷尽一生去服务他认为伟大的绅士达林顿勋爵。而这也是他认为 "伟大的" 管家该做的事 —— 通过服务一位伟大的绅士,来服务全人类。但为了这个目标,他付出了太多,反而成了实实在在的 "工作机器"。即使是父亲临终前也没有陪护在身边,之后更与爱情擦肩而过。为了自己的理想,他过于隐忍,长期压抑自己真实的情感。包括对过去的回忆,他也一直在掩盖自己,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者说是欺骗自己。法国哲学家萨特曾有一句名言:"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这句话刚好可以形容主人公史蒂文斯。‌人的一切行动都是自由选择的结果,但在自由的选择中,史蒂文斯向着理想而去,最终却独自走向了荒谬。可见,即使有再崇高的理想作为方向,若蒙着双眼行走,永远也无法到达理想的彼岸。小说不长,但对于人生、对于理想、对于工作、对于情感,每个人应该都会有不同的思考和收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发觉有一些书读的时候真的不太喜欢,但是读完之后又会有一些新的理解。例如亨利詹姆斯,例如弗兰纳里奥康纳,黑石一雄大概也算一个。看的当然是中译本,从翻译来看,原文大概有很多从句,太绕了。英国的老派绅士似乎多多少少都有这种毛病。当然你也可以认为是一种雅趣。故事里的这个第一人称叙述者,尽管有被隐藏起来的深情的一面,我还是觉得他是一个被异化的人,一个侧头侧尾的工具人。你当然可以从这里面看出优雅,看出形而上的美,一个工具人可以是一个很厉害的人,在一些语境下是一个奉献的、值得尊敬的人,但在这个故事里,工具人很厉害,也相当无趣,他甚至无法随心所欲表达自己的爱欲憎恶。看完不禁感叹一句:好一个吃人的英伦封建礼教。(狗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创作从来都不是宣泄愤怒或狂躁的手段,而是用来抒发某种遗憾,纾解忧愁”,“现实世界并不完美,但作家能够通过创造心目中的理想世界与现实抗衡,或者找到与之妥协的办法”。可以说他的文学创作就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一种 “缓慢前进的勇气和信心”,是为那无可慰藉之人提供心灵的慰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慢餐细嚼

                                      读这本书是因为「用阅读告别夏天」这个挑战。在 16 本书中选了这本是因为好奇,好奇一位日裔作者写英国的一位管家,好奇这本书获得了 2017 年诺贝尔文学奖,好奇豆瓣和得到的评分都很高。刚开始读时觉得句子太长,穿插着不熟悉的英文人名和地名,对翻译的语句有点不习惯。可是接下来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读着读着史蒂文斯的回忆,脑海里慢慢地浮现出安东尼・霍普金斯的形象,听到了他在叙述往事的声音,看到了他说话时的神情。放下书,去网上查,这下才知道原来安东尼・霍普金斯和艾玛・汤普逊主演过这篇小说改编的电影。虽然我从来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但对海报的画面有些印象。虽然不记得任何场景或者细节,但这么出名的奥斯卡提名电影,不能否定没看到过一些介绍或者片段摘选。不过尽管如此,只看过一些片段就能把原著里的文字与他塑造的形象和声音联系起来,这让我对霍普金斯的演技不得不佩服。回到小说,过了一开始对翻译文字的适应阶段,慢慢地进入了主人公史蒂文斯这位管家以前和现在的故事。虽然不能说我很喜欢这部小说,但主人公对工作意义感和尊严的看法对我有启发,让我停下来想一想。我也很欣赏作者在第一人称视角的叙述中仍然能让读者感觉到叙述者没有说的,甚至特意隐瞒或者自欺欺人的一面。管家的语言好像平淡客观,但是你可以听到他没说的那一部分 ,可以看到那些微妙的言行不一。这本书虽然没有激烈的剧情或者动作,但是很有味道,像一颗话梅,含在嘴里慢慢地,时不时地,滋味就来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长日将近

                                        创作从来都不是宣泄愤怒或狂躁的手段,而是用来抒发某种遗憾,纾解忧愁,“现实世界并不完美,但作家能够通过创造心目中的理想世界与现实抗衡,或者找到与之妥协的办法”。     文学创作就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一种 “缓慢前进的勇气和信心”,是为那无可慰藉之人提供心灵的慰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就象译者说的那样,作者的出发点是想书写 “你是如何为了成就事业而荒废了你的人生,又是如何在个人层面上蹉跎了一辈子的”。做这个选择是一个人的自我选择,不是来自外在压力。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