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67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跟不上时代步伐,结局可想而知

    黄先生在文章结尾处的一段话,表明了作者对那个王朝那个制度的态度: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1587 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不可不读的历史书

      这本书的出版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 —— 石破天惊。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在两个领域,首先在历史学的角度,黄仁宇在本书中提出大历史观,并指出中国之不能现代化,在于社会管理技术无法实现数目字管理。


      很多人以为,数目字管理就是数据化管理,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数目字管理指的是一系列制度安排,目的是让分散的社会资源产生聚集效应,比如银行就可以汇集社会资本并进行再利用。所以,黄仁宇在书中反复强调,中国以道德代法治的模式,在明朝到达巅峰。他并不是批判道德治理,而是指出道德治理的局限性。这个视角,是之前的历史书所没有的。
      这本书的第二个价值在于写作模式和水平,用一句话来形容,这本书是非虚构写作的巅峰,至今也没有被超越。黄仁宇能把那无关紧要的一年写的引人入胜,本身就是了不起的成就。对我辈而言,是极佳的读物和写作范本。
      因为以上两点,这本书在出版近 40 年之后,仍然是排名一二的畅销书,可谓经久不衰。

        3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作者以 1587 年这个节点做了一个历史的剖面,无疑给后来历史题材的写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个人觉得用现代思想方法看待当时的人和事,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毕竟处境才是问题的根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万历十五年》

          16 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的侧面形态。有了这样一个历史的大失败,就可以保证冲突既开,恢复故态决无可能,因之而给中国留了一个翻天覆地、彻底创造历史的机缘”。很显然,《万历十五年》虽有这样积极的表示,书中所写仍以暴露中国传统的弱点为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万历年众生相

            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大学士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组成了一个明朝万历年间的众生相。书的内容很散,万历无疑是这些人物的核心,身居高位,但是受到众臣的道德批判,无法随心所欲,只能用消极罢工来反抗。道德不能代替法制,但是从今天的眼光看来,法制也绝对不是万能的。这是一本声名在外的书,如果想要了解明朝的政治运作逻辑,这可能是一本必读之物。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孤独的帝王,内心从未满足

              梦回大明,产生共情:你想一个皇帝都不能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和表现真实的自我,展现自己的特长。那一般人就会觉得人生遇到挫折和困难,都是正常。从中我也感受到拥有一个知己,不管性别,职业和社会环境,在人生中扮演了很好的特殊定位,让人有一种安全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简单的《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作者黄仁宇先生用六个典型的历史人物描述了万历十五年这一年的悲剧,用一种大历史观的角度抽茧剥丝了大明帝国这一年表面四海升平,但是实际已经走到了风雨飘摇、穷途末路的地步: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1587 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在本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不能忘怀的是第一章对万历皇帝的描写。万历皇帝原本是一个励精图治,文武双全的不世出好皇帝。他从小登基,有天才老师张居正严厉教导为君之道。除此之外,他的原声家庭和谐,父亲隆庆皇帝虽无作为但为人软弱谦和,同时也有玩伴冯保的陪伴。但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样一个环境下的人,最终居然成为一个用消极从政手段对抗文官集团的不作为皇帝。严厉恩师张居正从小教导他要勤俭持家,可是自己背后却奢靡无度,出行花轿需要 32 个人台。当张居正后去世后,轰轰烈烈的清算活动使他曾经坚信无比的价值观导致崩塌。在这之后,他也曾想励精图治做一个明君。然而,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他不断察觉自己虽然贵为天子,但是面对庞大的文官集团,天子身份不过是一个摆设,甚至连决定哪个儿子做太子都没有权利,心生厌恶,他没有正德皇帝勇气逃出牢笼,而是选择了摆烂,选择了躺平,用消极的态度过完这一生,加剧明朝帝国走向衰败的进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万历的悲剧又何至于治国。关于躺平摆烂,关于父母老师对孩子的严厉教导,关于为人师长知行合一的认识,值得每个人借鉴深度思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生命的真意义,要在历史上获得,而历史的规律性,有时在短时间尚不能看清,而须要在长时间内大开眼界,才看得出来。人的生命之短,历史之长,以短横长,只是我们个人对历史的反应,不足为大历史。因而书中叙述采取叙事细致,但是结论却顾远不顾近。历史上有长期性的重要发展,牵涉很多事物,很难是少数人的贤愚得失所能概括。必有其背面、侧面,即我们自己还没看清楚的因素存在。正如马哲里说的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作出重要贡献或起重要作用。但是无论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大历史着眼于群众运动对社会上的长期贡献,这也与马哲讲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论断一致。时势的需要,能让不可能变成可能,我们看到的历史,对历史的认识不过是长弧线上的一小段落,我们所认为的真理也是在这小范围切身直觉而成。我们不能够知道宇宙结构的真原因和真目的,也很难预知今后的真结局与真趋势。无论是谁,哪怕再出名,都有自身的局限,即便权利再大,仍然有自己无法做到的事情,各有各的牢笼,读史让人明智,让人谦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万历十五年》虽然以此为题,但实际上万历十五年不过是个引子,黄仁宇只是借在这一年发生的一些不大不小的事情展开文章,把万历十五年作为叙述的线索和落脚点,全面地展示了明代后期万历年间从皇帝到官员国家暗藏的症结,显示了在落后的制度里无论怎样的个人,身处在何等位置,做出怎样的努力,无论是他个人,还是他所想改变和摆脱的社会环境,都被沉重的制度牢牢禁锢着,让个人成为了这制度的牺牲品。既然个人凭一己之力已无法做出任何改变,这制度让明王朝离开了世界的中心,甚至无法跟上白山黑水边上一个小部落的节奏,明王朝已经到了沉没的边缘,落日沉沉,败落已经是无可奈何的事了。 “讪君卖直”,是看这本书学到的一个词。欺骗皇上,把正直当商品卖掉 —— 故意作出一副忠臣的样子,力排众议以死相谏,将自己的 “正直” 做一次赌博,做一次投资,失败了,大不了被贬,大不了被杀;成功了,一代功臣,弄不好还来个万古流芳。书里写的不是海瑞,以海瑞的品行不会干这种事,但不能保证其他人不这么做。现在海瑞太少,而这种人太多,而历史的微妙之处在于那些已经过去的故事还会在当今社会反复重演,让人不甚唏嘘。书是常温常新的,但可惜,现在的书籍太多,重温的又太少,太多的书品非但不是精神食粮,而且还有毒粮的事实。《万历十五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史学好书,值得以此为粮,反复翻阅。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本讲述历史教科书上没有的“历史”

                      粗读此书,发现很多事实、观点,是历史教科书上没有讲到的 “历史”。历史教科书的事实都很正统,为了 “应试” 而讲述历史,有些枯燥无味。反观《万历十五年》,将我们熟知的历史人物娓娓道来,将 “伟大人物” 逐一分析,原来,他们也是有普通人的一面。万历十五年,在历史上是普通的一年;万历十五年,在历史上是重要年份的一个缩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类书籍的一种创新写法👍

                        扎根史料,透彻解读。简洁而不失深度,庄重而仪态万千,有里有面。高分书籍,推荐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看似只写了万历十五年的一些人,包括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等人,就像是明朝历史的一个小的切片。但是作者却在书写这一年的同时,运用大历史观向我们阐述了历史发展的一些固有规律,同时也是对我国古代制度的一次总结升华,读起来生动有趣却又不失历史原貌,值得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书,应该估摸着看

                            全书共分七章,分别写了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大学士申时行、首辅张居正、模范官僚海瑞、自由派知识分子李贽、抗倭英雄戚继光等。同时,也写了他们之间存在的重重矛盾,如皇帝与群臣的矛盾,保守派与自由派的矛盾,官员与官员之间的矛盾等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文官政治与军事  道德与法律传统道德与个性解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差点错过的一部好书

                                看到书名还以为就是讲万历的一生,讲个故事。印象最深的是何冰的演绎,讲的很好,但也让我更觉得这就是个讲故事的。但读完才发现,只是用万历十五年做一个切入点,来剖析明代社会的问题,在一个很长的时间维度,去看这段历史,看当时人的无奈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明太祖 > 明惠宗 > 明成祖 > 明仁宗 > 明宣宗 > 明英宗 > 明代宗 > 明宪宗 > 明孝宗 > 明武宗 > 明世宗 > 明穆宗 > 明神宗 > 明光宗 > 明僖宗 > 明思宗洪武 - 建文 - 永乐 - 洪熙 - 宣德 - 正统 - 景泰 - 天顺 - 成化 - 弘治 - 正德-嘉靖 - 隆庆 - 万历 - 泰昌 - 天启 - 崇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通过对关键历史人物悲惨命运的描述,探析了晚明帝国走向衰落的深刻原因,这部作品在学术界和普通读者中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的主要贡献在于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史观,即从技术的角度看待历史,强调历史的长期结构性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此外,书中对明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细致分析,也为理解明朝的兴衰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启发了一个时代的经典

                                      这是一部影响了中国一代人的历史著作,黄仁宇先生书中的观点和切入角度对当时的中国人具有很大的启发,从同一年份的不同人物切入一段历史,既有文学作品的文风又不失严肃历史作品的论据,这在当时几乎开创了汉语历史写作的一种流派,可谓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通俗读物。


                                      而该作品最具价值的一点是作者讲自己自己对近代中国和西方国家差距的思考,引入了万历十五年这个时点,从而形成了一个更宏大的视角。本书略有不足的是受其时代局限,作者历史观上难免会以西方为标准衡量中国历史,而这也成为本书成书后三十年内中国大陆历史研究者历史观演进的一个关节点和靶子,这不能不说是对于中国历史研究的另一种贡献。

                                        6
                                        8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1587 年,一个并不怎么重要的年份”,这是《万历十五年》的英文版直译的书名。可 1587 年真是无足轻重的一年吗,并不是如此。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这一年,我们已经能看见这个庞大古老的帝国,所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了。       而这些矛盾,既是我们成长为这样一个稳定的封建帝国的原因,也是我们难以转向,改革的阻力。因为中央集权,创新活力被轻松抑制,军事实力担心无法控制,索性让其一直效率低下。与其说皇帝是一国之主,不如说他是被文官集团束缚住的 “动物园老虎”。虽有权力,但使用时却处处受限。       虽然我们都很可惜,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落后了西方一大截。但几百年的差距,也许并不需要几百年来追赶。也许我们的落后,在几百年前,历史就告诉了我们答案。过去中国这条积重难返的大船,是大概率会在现代化中败下阵来。但这又何妨呢?失败的体制让我们反思,更让我们明白什么才是我们该守住的,与你共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历史观-以人物管窥时代

                                          “公元 1587 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论干支则为丁亥,属猪。当日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可叙…… 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 在当代历史书籍中,这可为最著名的一个开场白了吧。疑问开篇,七章篇幅,几个人物特写,作者有意无意地给出了一个全球化的视角:“1587 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 陈从周说,最好的园林应当 “疏可跑马,密不容针”,黄仁宇的历史写作近乎矣。黄仁宇给自己的历史观起了一个新名词,叫 “大历史观”。所谓 “大”,有两层含义:一是今人对古人的合理化解读,“不斤斤计较书中人物短时片面的贤愚得失,其重点在将这些事迹与我们今日的处境互相印证。” 二是当代制度视野下的历史剖析,“一个当代的中国人,我们应如何在自己的身上,扬弃这块千年不变的潜水艇夹肉面包?” 黄仁宇的苦心待品,且有着无比的雄心:在大海的任何一个角落勺起一杯水,他都能告诉你整个大海的秘密。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