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69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跟不上时代步伐,结局可想而知

    黄先生在文章结尾处的一段话,表明了作者对那个王朝那个制度的态度: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1587 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万历十五年》:在历史的齿轮间窥见文明的宿命

      翻开《万历十五年》,我们触及的远非一段尘封的往事,而是黄仁宇先生以 “大历史观” 为手术刀,对大明帝国肌体进行的一次精妙解剖。这本书的魅力,不在于讲述六个历史人物的个人悲剧,而在于揭示了一种文明的结构性困境 —— 当一套高度道德化的治理体系,试图以其僵硬的教条框定复杂多变的人性与社会时,系统性的衰败便已成为命中注定的结局。一、 平庸年份的深意与 “大历史观” 的洞见 1587 年,表面 “四海升平”,实则暗流汹涌。黄仁宇选择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年份,正是要打破 “历史由英雄或重大事件创造” 的传统史观。他所倡导的 “大历史观”,要求我们将视线拉长放宽,从技术、经济、地理等长时段结构性因素中,探寻历史发展的深层逻辑。这并非否定个人的作用,而是将个人置于宏阔的时空坐标中,审视其与时代力量的复杂博弈。同年的西欧正经历大航海与宗教改革的狂飙,而大明帝国却在内部裂痕的悄然累积中滑向沉寂,这一对比更凸显了不同文明路径的必然分野。二、 困于系统的囚徒:个人努力的徒劳与必然书中的人物,无论地位尊卑,皆是被体制吞噬的悲剧角色。万历皇帝,作为 “活着的祖宗”,其悲剧在于他虽是帝国名义上的主宰,却不过是权力体系中最重要、也最被动的符号。他试图以 “消极怠工” 反抗文官集团用 “祖宗之法” 编织的囚笼,最终证明:在成熟的系统面前,即便是皇权,其力量也更多体现在 “否定” 而非 “建设” 上。他的困境揭示了最高权力的悖论 —— 权力的边界由其来源决定。首辅申时行的 “调和” 哲学,是在认清现实后的无奈选择。他深知在不触动系统根本的前提下,自己能做的只是在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充当 “裱糊匠”,勉力维持帝国的表面平衡。他的智慧在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其失败则印证了体制痼疾的深重。海瑞,这位极致的道德理想主义者,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整个官场的虚伪。他天真地将书本上的道德教条奉为圭臬并身体力行,结果却因过于认真而动摇了体制赖以运行的 “潜规则”,最终连 “为民请命” 的岗位都难以保全。他的故事警示我们,脱离现实感的理想主义,往往走向初衷的反面。戚继光的卓越,恰恰反衬了系统的失败。这位务实的行动大师,深谙在体制缝隙中寻找空间的艺术。他通过高超的人情练达与资源整合,在不改变现有资源的前提下,通过极致的组织化创造出强大的军事效能。然而,他的成功反而引发了系统的警惕与反弹,其悲剧结局表明,在一个为 “防止最坏” 而设计的系统中,“做得太好” 本身就是一种原罪。思想家李贽的激烈叛逆,试图打破儒家思想的僵化外壳,追求个性的解放与精神的自由。然而,他的批判武器仍来自传统,其思想无法被社会化与制度化,最终只能归于一种美学化的个人精神境界。他的痛苦在于,能敏锐地诊断出旧世界的疾病,却无力开出治愈的药方。三、 帝国的核心痼疾:道德理想与治理现实的断裂所有这些个人悲剧,都指向同一个根源:明朝的治理模式试图用一套单一的、定性的儒家道德标准来统摄一切社会问题。这导致了:1. 以道德代替法制:所有政治、经济、技术问题最终都被转化为道德争论,而道德争论无法量化,也无真正的胜负,只能依靠对礼仪细节的极端恪守来证明自身正确,从而阻碍了问题的客观分析与有效解决。2. 普遍虚伪的滋生:极高的道德标准与人性深处的私欲形成巨大落差,系统既不承认欲望的合理性,也未设立疏导规范之通道,导致 “阳为道学,阴为富贵” 成为官场常态。3. “数目字管理” 的缺失:帝国缺乏精确的统计、会计与专业的司法体系,无法进行技术性的精细治理,只能依靠模糊的道德判断与宗法人情来维系,这使得国家治理始终停留在低水平循环。四、 历史的镜鉴:在复杂世界中寻求 “系统智慧”《万历十五年》留给我们的,远不止一段明史知识。它是一则关于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系统永恒张力的沉重寓言。它告诉我们,在强大的系统结构面前,个体的力量常常是渺小的。真正的智慧,并非手持道德洁癖去硬碰硬,而是深刻理解系统的底层逻辑后,在其中寻找行动的最大空间。这需要我们具备菲茨杰拉德所说的 “一流智力”—— 即在头脑中同时持有两种相反的观点,却仍能保持正常行事的能力。我们要学会在敬畏系统规则的前提下,追求现实的 “最大公约数”,以务实的态度、平衡的手腕,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推动善治的微光。最终,我们从万历的悲剧中领悟到,成熟的行事哲学,不是非黑即白的对抗,而是在深刻洞察人性弱点与系统规则之后,依然致力于在可能的范围内,有所作为,并保全那份最初的良知与理想。这,或许就是历史这面镜子,能照给我们的最深刻的光。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不可不读的历史书

        这本书的出版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 —— 石破天惊。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在两个领域,首先在历史学的角度,黄仁宇在本书中提出大历史观,并指出中国之不能现代化,在于社会管理技术无法实现数目字管理。


        很多人以为,数目字管理就是数据化管理,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数目字管理指的是一系列制度安排,目的是让分散的社会资源产生聚集效应,比如银行就可以汇集社会资本并进行再利用。所以,黄仁宇在书中反复强调,中国以道德代法治的模式,在明朝到达巅峰。他并不是批判道德治理,而是指出道德治理的局限性。这个视角,是之前的历史书所没有的。
        这本书的第二个价值在于写作模式和水平,用一句话来形容,这本书是非虚构写作的巅峰,至今也没有被超越。黄仁宇能把那无关紧要的一年写的引人入胜,本身就是了不起的成就。对我辈而言,是极佳的读物和写作范本。
        因为以上两点,这本书在出版近 40 年之后,仍然是排名一二的畅销书,可谓经久不衰。

          3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作者以 1587 年这个节点做了一个历史的剖面,无疑给后来历史题材的写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个人觉得用现代思想方法看待当时的人和事,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毕竟处境才是问题的根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万历十五年》

            16 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的侧面形态。有了这样一个历史的大失败,就可以保证冲突既开,恢复故态决无可能,因之而给中国留了一个翻天覆地、彻底创造历史的机缘”。很显然,《万历十五年》虽有这样积极的表示,书中所写仍以暴露中国传统的弱点为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万历年众生相

              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大学士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组成了一个明朝万历年间的众生相。书的内容很散,万历无疑是这些人物的核心,身居高位,但是受到众臣的道德批判,无法随心所欲,只能用消极罢工来反抗。道德不能代替法制,但是从今天的眼光看来,法制也绝对不是万能的。这是一本声名在外的书,如果想要了解明朝的政治运作逻辑,这可能是一本必读之物。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孤独的帝王,内心从未满足

                梦回大明,产生共情:你想一个皇帝都不能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和表现真实的自我,展现自己的特长。那一般人就会觉得人生遇到挫折和困难,都是正常。从中我也感受到拥有一个知己,不管性别,职业和社会环境,在人生中扮演了很好的特殊定位,让人有一种安全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生命的真意义,要在历史上获得,而历史的规律性,有时在短时间尚不能看清,而须要在长时间内大开眼界,才看得出来。人的生命之短,历史之长,以短横长,只是我们个人对历史的反应,不足为大历史。因而书中叙述采取叙事细致,但是结论却顾远不顾近。历史上有长期性的重要发展,牵涉很多事物,很难是少数人的贤愚得失所能概括。必有其背面、侧面,即我们自己还没看清楚的因素存在。正如马哲里说的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作出重要贡献或起重要作用。但是无论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大历史着眼于群众运动对社会上的长期贡献,这也与马哲讲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论断一致。时势的需要,能让不可能变成可能,我们看到的历史,对历史的认识不过是长弧线上的一小段落,我们所认为的真理也是在这小范围切身直觉而成。我们不能够知道宇宙结构的真原因和真目的,也很难预知今后的真结局与真趋势。无论是谁,哪怕再出名,都有自身的局限,即便权利再大,仍然有自己无法做到的事情,各有各的牢笼,读史让人明智,让人谦卑。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简单的《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作者黄仁宇先生用六个典型的历史人物描述了万历十五年这一年的悲剧,用一种大历史观的角度抽茧剥丝了大明帝国这一年表面四海升平,但是实际已经走到了风雨飘摇、穷途末路的地步: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1587 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在本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不能忘怀的是第一章对万历皇帝的描写。万历皇帝原本是一个励精图治,文武双全的不世出好皇帝。他从小登基,有天才老师张居正严厉教导为君之道。除此之外,他的原声家庭和谐,父亲隆庆皇帝虽无作为但为人软弱谦和,同时也有玩伴冯保的陪伴。但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样一个环境下的人,最终居然成为一个用消极从政手段对抗文官集团的不作为皇帝。严厉恩师张居正从小教导他要勤俭持家,可是自己背后却奢靡无度,出行花轿需要 32 个人台。当张居正后去世后,轰轰烈烈的清算活动使他曾经坚信无比的价值观导致崩塌。在这之后,他也曾想励精图治做一个明君。然而,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他不断察觉自己虽然贵为天子,但是面对庞大的文官集团,天子身份不过是一个摆设,甚至连决定哪个儿子做太子都没有权利,心生厌恶,他没有正德皇帝勇气逃出牢笼,而是选择了摆烂,选择了躺平,用消极的态度过完这一生,加剧明朝帝国走向衰败的进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万历的悲剧又何至于治国。关于躺平摆烂,关于父母老师对孩子的严厉教导,关于为人师长知行合一的认识,值得每个人借鉴深度思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万历十五年》虽然以此为题,但实际上万历十五年不过是个引子,黄仁宇只是借在这一年发生的一些不大不小的事情展开文章,把万历十五年作为叙述的线索和落脚点,全面地展示了明代后期万历年间从皇帝到官员国家暗藏的症结,显示了在落后的制度里无论怎样的个人,身处在何等位置,做出怎样的努力,无论是他个人,还是他所想改变和摆脱的社会环境,都被沉重的制度牢牢禁锢着,让个人成为了这制度的牺牲品。既然个人凭一己之力已无法做出任何改变,这制度让明王朝离开了世界的中心,甚至无法跟上白山黑水边上一个小部落的节奏,明王朝已经到了沉没的边缘,落日沉沉,败落已经是无可奈何的事了。 “讪君卖直”,是看这本书学到的一个词。欺骗皇上,把正直当商品卖掉 —— 故意作出一副忠臣的样子,力排众议以死相谏,将自己的 “正直” 做一次赌博,做一次投资,失败了,大不了被贬,大不了被杀;成功了,一代功臣,弄不好还来个万古流芳。书里写的不是海瑞,以海瑞的品行不会干这种事,但不能保证其他人不这么做。现在海瑞太少,而这种人太多,而历史的微妙之处在于那些已经过去的故事还会在当今社会反复重演,让人不甚唏嘘。书是常温常新的,但可惜,现在的书籍太多,重温的又太少,太多的书品非但不是精神食粮,而且还有毒粮的事实。《万历十五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史学好书,值得以此为粮,反复翻阅。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本讲述历史教科书上没有的“历史”

                        粗读此书,发现很多事实、观点,是历史教科书上没有讲到的 “历史”。历史教科书的事实都很正统,为了 “应试” 而讲述历史,有些枯燥无味。反观《万历十五年》,将我们熟知的历史人物娓娓道来,将 “伟大人物” 逐一分析,原来,他们也是有普通人的一面。万历十五年,在历史上是普通的一年;万历十五年,在历史上是重要年份的一个缩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类书籍的一种创新写法👍

                          扎根史料,透彻解读。简洁而不失深度,庄重而仪态万千,有里有面。高分书籍,推荐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看似只写了万历十五年的一些人,包括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等人,就像是明朝历史的一个小的切片。但是作者却在书写这一年的同时,运用大历史观向我们阐述了历史发展的一些固有规律,同时也是对我国古代制度的一次总结升华,读起来生动有趣却又不失历史原貌,值得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书,应该估摸着看

                              全书共分七章,分别写了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大学士申时行、首辅张居正、模范官僚海瑞、自由派知识分子李贽、抗倭英雄戚继光等。同时,也写了他们之间存在的重重矛盾,如皇帝与群臣的矛盾,保守派与自由派的矛盾,官员与官员之间的矛盾等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文官政治与军事  道德与法律传统道德与个性解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差点错过的一部好书

                                  看到书名还以为就是讲万历的一生,讲个故事。印象最深的是何冰的演绎,讲的很好,但也让我更觉得这就是个讲故事的。但读完才发现,只是用万历十五年做一个切入点,来剖析明代社会的问题,在一个很长的时间维度,去看这段历史,看当时人的无奈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万历十五年》:一张被压垮的蜘蛛网

                                    翻开这本书,朝代深处幽微的气息便扑面而来。那气息混合着沉静的静寂与慢熟的腐败。黄仁宇用其精细入微的洞察,让读者走入 1587 年那看似无波无澜却已然尘埃盘旋的岁月之中。书中首先刻画万历皇帝,初登基时是一位朝气蓬勃的少年天子。在张居正扶持下治理国家,最终却走向了消极无为、拒绝临朝听政之人物的轮廓。自张居正去世后,当皇权被重重道德礼仪与文官官僚体制捆住了手脚,他被推成 “活着的祖宗”。换来的是几十年来无声寂寞的对抗。这沉默其实是一种绝望的反抗,却终未被任何人真正听见或理解。皇帝的挣扎,竟只能以断然拒绝角色的方式表达,这种悲哀,何尝不是一种政治上极致的无力。书中另一个核心人物:张居正。其命运虽未在万历十五年终结,却早已注定。他生前权势显赫,大刀阔斧推行改革,竭尽全力为帝国输血。然而,他一死,他的改革便如雪崩般瞬间崩塌,所有功绩亦被清算抹杀。阅读时,我恍若听见那巨大体制内部齿轮轰然绞碎的声音。这个庞大的官僚机器,竟然容不下改革者任何一点穿透陈腐规则的缝隙。张居正生前何等耀眼,死后却被一种无形的逻辑清算成了污点。严苛的制度之绳索,勒死了张居正,勒死了改革,也勒死了那个时代可能的出路。而海瑞,以他为象征的道德伦理在此制度框架内又显得何等苍白而可笑。他像一座孤峭的灯塔,以绝对的不妥协照亮黑暗海域,却全然照不见时代的出路。他的刚直不阿,在张居正的务实面前显得不合时宜,在体制流水线上变成了一个令人厌倦的符号。海瑞所代表的道德力量,终竟无法撼动庞大的制度之墙。甚至只能成为官僚体系例行公事中一个象征性的符号点缀罢了。书中戚继光一章的结尾,一句 “孤独的将领” 的判词,戳穿了帝国夕阳余晖中英雄落幕的真相。他深知军队腐朽而试以新法,然而最终暗淡收场。黄仁宇抽丝剥茧剥开了 “阴阳调和” 的虚伪外衣:表面上的道德礼仪光环之下,是深藏难解的财政混乱、制度僵化、治理失效,以及整个社会无法拥抱变革的巨大创伤。整个帝国仿佛一张巨大的蜘蛛网,纠葛着各种角色行为逻辑的死结。每个人都被困其中,挣扎或妥协,都逃不过宿命般的窒息结局。当黄仁宇冷静地写道:“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 让人感慨:原来帝国轰塌的声音并非轰鸣巨响,而是在制度内部细微裂缝扩张的无声之音。《万历十五年》不仅是历史事实的陈列,更是一面照亮隐含侵蚀进程的镜子。这面镜子对我映照出的启示是:强大与腐朽之间,往往只隔着一些我们自以为固若金汤的思维壁垒。制度之网一旦僵化,终将缠死自身肌体。万历皇帝作为 “活着的祖宗” 只得沉默。张居正改革途中被体制无情绞碎。海瑞的道德则恍若撞墙的孤灯。帝国末路,未必是惊雷炸裂,常常始于无数无法弥合的细微裂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明太祖 > 明惠宗 > 明成祖 > 明仁宗 > 明宣宗 > 明英宗 > 明代宗 > 明宪宗 > 明孝宗 > 明武宗 > 明世宗 > 明穆宗 > 明神宗 > 明光宗 > 明僖宗 > 明思宗洪武 - 建文 - 永乐 - 洪熙 - 宣德 - 正统 - 景泰 - 天顺 - 成化 - 弘治 - 正德-嘉靖 - 隆庆 - 万历 - 泰昌 - 天启 - 崇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通过对关键历史人物悲惨命运的描述,探析了晚明帝国走向衰落的深刻原因,这部作品在学术界和普通读者中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的主要贡献在于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史观,即从技术的角度看待历史,强调历史的长期结构性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此外,书中对明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细致分析,也为理解明朝的兴衰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启发了一个时代的经典

                                          这是一部影响了中国一代人的历史著作,黄仁宇先生书中的观点和切入角度对当时的中国人具有很大的启发,从同一年份的不同人物切入一段历史,既有文学作品的文风又不失严肃历史作品的论据,这在当时几乎开创了汉语历史写作的一种流派,可谓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通俗读物。


                                          而该作品最具价值的一点是作者讲自己自己对近代中国和西方国家差距的思考,引入了万历十五年这个时点,从而形成了一个更宏大的视角。本书略有不足的是受其时代局限,作者历史观上难免会以西方为标准衡量中国历史,而这也成为本书成书后三十年内中国大陆历史研究者历史观演进的一个关节点和靶子,这不能不说是对于中国历史研究的另一种贡献。

                                            6
                                            8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