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展现了明末清初六十年间的历史风云。

内容简介

作者对明朝和满洲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平行观察,力图总结明朝何以衰亡,满洲何以兴起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在叙事手法上,以袁崇焕个人的命运起伏为推进情节发展的线索,又增加了其背后广阔的社会历史内容,所以既有可读性,又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从1583年到1644年,几股政治势力在中原舞台上你争我夺,“亲民学者”阎崇年为你讲述这60年来历史的血与火。

本书不仅写了以明、清双方在辽东地区的一系列决定生死的大战,还写到了双方议和,写到明朝的朝政危机,宫廷三案,炽烈党争,并生动鲜活地勾勒出那个特定时代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画像……这些人物、这些事件,构成了那个天崩地解、浓墨重彩的时代,通过解析这些人物和事件,作者为我们揭示出明朝何以衰亡、清朝何以兴盛的历史宝鉴。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原版序言
  • 第一讲 崇焕之死
  • 一、平台落狱
  • 二、惨遭磔死
  • 三、旷世悲剧
  • 第二讲 万历怠政
  • 一、怠政前奏
  • 二、怠政原因
  • 三、怠政表现
  • 第三讲 朝政危机
  • 一、中枢瘫痪
  • 二、财政枯竭
  • 三、边务废弛
  • 第四讲 成梁守辽
  • 一、北边防务
  • 二、遏制蒙古
  • 三、打击海西
  • 四、局中之局
  • 第五讲 满洲源流
  • 一、满洲源流
  • 二、燎原星火
  • 三、统一女真
  • 第六讲 辽事初起
  • 一、“七大恨”告天
  • 二、初陷抚顺
  • 三、再陷清河
  • 附录:“七大恨”文
  • 第七讲 四路丧师
  • 一、战前准备
  • 二、四路大战
  • 三、简要分析
  • 第八讲 开铁失守
  • 一、双方对策
  • 二、开原失陷
  • 三、铁岭陷落
  • 第九讲 明宫三案
  • 一、梃击案
  • 二、红丸案
  • 三、移宫案
  • 第十讲 沈阳失陷
  • 一、朝廷党争
  • 二、政治变局
  • 三、沈阳陷落
  • 第十一讲 辽阳陷落
  • 一、辽阳激战
  • 二、迁都辽阳
  • 三、历史教训
  • 第十二讲 广宁迎降
  • 一、经抚之争
  • 二、西平激战
  • 三、广宁迎降
  • 第十三讲 传首九边
  • 一、三次赴辽
  • 二、传首九边
  • 三、廷弼之失
  • 第十四讲 英雄家世
  • 一、少年传说
  • 二、考取举人
  • 三、金榜题名
  • 第十五讲 单骑阅塞
  • 一、邵武知县
  • 二、单骑阅塞
  • 三、无局之局
  • 第十六讲 营筑宁远
  • 一、越级奏告
  • 二、营筑宁远
  • 三、红夷大炮
  • 第十七讲 帝师督辽
  • 一、帝师其人
  • 二、巡关督辽
  • 三、遭劾离职
  • 第十八讲 宁远大捷
  • 一、独卧孤城
  • 二、宁远激战
  • 三、兵略分析
  • 第十九讲 觉华兵败
  • 一、兵家要地
  • 二、觉华之败
  • 三、胜败兵略
  • 第二十讲 巡抚辽东
  • 一、后金变局
  • 二、双方议和
  • 三、关锦防线
  • 第二十一讲 宁锦大捷(上)
  • 一、箭在弦上
  • 二、锦州被围
  • 三、宁远激战
  • 第二十二讲 宁锦大捷(下)
  • 四、锦州再战
  • 五、后金之败
  • 六、明军之胜
  • 第二十三讲 阉党专权
  • 一、天启庸顽
  • 二、三股势力
  • 三、历史评说
  • 第二十四讲 遭讦辞职
  • 一、阉党乱政
  • 二、东林惨败
  • 三、愤然辞职
  • 第二十五讲 崇祯登极
  • 一、天启病故
  • 二、崇祯继位
  • 三、中兴之梦
  • 第二十六讲 平台奏对
  • 一、督辽饯别
  • 二、平台奏对
  • 三、五年复辽
  • 第二十七讲 天聪新政
  • 一、天聪其人
  • 二、实施新政
  • 三、两帝比较
  • 第二十八讲 宁远兵变
  • 一、官逼兵反
  • 二、歃盟哗变
  • 三、迅速平息
  • 第二十九讲 督师蓟辽
  • 一、全面部署
  • 二、文龙其人
  • 三、节制东江
  • 第三十讲 斩毛文龙
  • 一、巡视东江
  • 二、计斩文龙
  • 三、评说不一
  • 第三十一讲 北京危机
  • 一、突袭北京
  • 二、千里入援
  • 三、仓促布防
  • 第三十二讲 保卫京师
  • 一、京门初战
  • 二、平台召对
  • 三、京门再战
  • 第三十三讲 平台落狱
  • 一、反间毒计
  • 二、平台入狱
  • 三、大寿出走
  • 四、重大影响
  • 第三十四讲 阉孽翻案
  • 一、阉党余孽谋翻逆案
  • 二、奸佞小人落井下石
  • 三、正义之士奔走鸣冤
  • 第三十五讲 崇焕死因
  • 一、钦定罪状
  • 二、多因一果
  • 三、性格冲突
  • 第三十六讲 崇焕精神
  • 一、勇敢拼搏
  • 二、进取求新
  • 三、清正廉洁
  • 第三十七讲 大寿降清
  • 一、大寿其人
  • 二、大凌被围
  • 三、大寿降清
  • 第三十八讲 林丹大汗
  • 一、黄金家族
  • 二、走死青海
  • 三、满蒙联盟
  • 第三十九讲 明亡清兴
  • 一、南面独坐
  • 二、建立大清
  • 三、清承明制
  • 第四十讲 松锦大战
  • 一、锦州被围
  • 二、两雄争锋
  • 三、松山决战
  • 第四十一讲 总督降清
  • 一、历史笑柄
  • 二、“庄妃劝降”
  • 三、承畴降清
  • 第四十二讲 中原悲歌
  • 一、耀兵京畿
  • 二、高阳悲歌
  • 三、高官被杀
  • 第四十三讲 睿王摄政
  • 一、两次争位
  • 二、摄政功过
  • 三、太后“下嫁”
  • 第四十四讲 闯王进京
  • 一、星火燎原
  • 二、崇祯五招
  • 三、闯王进京
  • 第四十五讲 三桂降清
  • 一、将门虎子
  • 二、清都三迁
  • 三、文化融合
  • 第四十六讲 山海关大战
  • 一、三股势力
  • 二、关门大战
  • 三、清军进京
  • 第四十七讲 顺治迁都
  • 一、定都之争
  • 三、君臣分
  • 第四十八讲 兴亡之鉴
  • 一、民族分
  • 二、官民分
  • 三、三面徘徊
  • 四、冲冠一怒
  • 附录 董倩对话阎崇年(访谈)
  • 原版跋
  • 原版感谢辞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明亡清兴六十年》。一个人要做成事情,必须四合,就是天合、地合、人合、己合。在明亡清兴的历史上,明朝为辽东边事错杀了两个人:一个是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另一个是蓟辽督师袁崇焕。万历朝误杀了塔克世,崇祯朝错杀了袁崇焕,从而引发了一连串的历史事变:前者,让努尔哈赤含恨起兵,成为明亡清兴的历史关节点;后者,让朱由检自毁长城,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明史・袁崇焕传》说:“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明之亡,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万历之怠惰。”(《清仁宗实录》卷一二七)“怠政” 二字是万历皇帝最主要的特点。万历帝朱翊钧,10 岁登极,58 岁病死,做了 48 年皇帝。这 48 年可以分作三个时期:万历元年至十二年为初政时期,因为年龄小,不掌实权;十二年至二十八年为亲政时期;二十八年至四十八年为怠政时期。万历帝怠政,长达二十余年,致使中枢瘫痪、党争不已、国库拮据、边务废弛,尤其是造成辽事大坏,使辽东努尔哈赤乘机崛起。张居正故去之后,万历皇帝开始亲政。他先采取非常手段,摆脱张居正、冯保和李太后的影响和控制,接着果断地进行 “三大征”,表现出一定的魄力和能力。一是平息哱拜之乱。哱拜是蒙古鞑靼部人,降明以后做副总兵。他的儿子叫哱承恩,承袭父爵,做了指挥使。万历二十年(1592 年),哱拜和哱承恩父子在宁夏银川反叛,万历皇帝果断决定平叛。派去平叛的军队攻打了几次都没有取胜,万历皇帝又派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为总兵,率军平叛。李如松派人决黄河水灌城,城外积满了水,城被冲开一个口子;李如松乘势下令攻城,一举平息了哱拜之乱。二是援朝抗倭战争。从万历二十年(1592 年)到二十七年(1599 年),朝鲜遭到日本侵略,王京陷落,八道尽没。朝鲜危急,求明援助,“请援之使,络绎于路”。万历皇帝鉴于唇亡齿寒之理,决定派兵到朝鲜,援朝抗倭。这场战争时断时续,前后进行了七年多。最后,日本因丰臣秀吉去世,撤出朝鲜。三是平定播州之乱。播州即今贵州遵义地区,万历十七年(1589 年),播州宣慰司使杨应龙发动叛乱,万历皇帝派兵去平叛。这场战争时断时续,一直持续到万历二十八年(1600 年),最后的结局是明军八路进兵,四月告捷,平息了杨应龙之乱。万历皇帝在十二年的时间里,取得东北、西北、西南三个地域三次重大的军事胜利,史称 “三大征”。万历皇帝亲政前,头上悬着三把戒尺:张居正、冯保和李太后。所以,他亲政后就想摆脱这三把戒尺的束缚。镇、路、卫、所、堡,众多城池,依托长城,构成一个强固的防御体系。辽东的军队,实行卫所制。设总兵官一员,协守或分守副总兵一员,其下有参将、游击、守备、备御等。卫所的建制,据《明史・兵志》记载,一个卫的驻军 5 000 人上下,一个所的驻军 1 000 人上下,下面还有百户(100 人上下),再下面是总旗(50 人左右),再下面是小旗(10 人左右)。约相当于现在的军、师、团、营、连这么一个体系。后来,实际兵员数有变化。这样,辽东镇组成了一道井然有序、层次分明、互相联系、依托长城的强固防线。辽东镇的总兵一任一任很多,跟本书关系密切的一个总兵就是李成梁。在明朝隆庆、万历年间,李成梁守辽前后 30 年,他经营的辽东战守格局,一直影响到明末。明代女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和黑龙江女真四大部分。其中,黑龙江女真和东海女真离明朝辽东腹地较远,又居住分散,对辽东构不成威胁。对辽东影响较大的是海西女真。海西女真主要分为四部 —— 叶赫部、哈达部、乌拉部、辉发部。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叶赫部和哈达部。所以,李成梁用兵的重点就指向了叶赫和哈达。为此,李成梁对叶赫和哈达进行了三次重大的军事打击。李成梁守辽的策略,用一只拳头打蒙古,另一只拳头打海西 —— 给满洲的兴起提供了空间。因此,人们应该用第三只眼睛看历史,就是从对立两面的夹缝中,去观看、去分析已经隐藏并可能出现的问题。满洲努尔哈赤就是从历史的夹缝中走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清太祖努尔哈赤最优秀的一个品质就是开创,他开创了一个时代,开创了大清帝国。对我来说,包括对你们年轻学子来说,我觉得第一重要的就是开创。一个人立志、开创,才可能做很多的事情;如果不立志,没有开创思想,唯唯诺诺,墨守成规,很难做出重大的事情。第二,我从康熙皇帝身上学到的一种精神就是学习精神。康熙皇帝很忙啊,可以说是日理万机,在那么忙的情况下,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来,先学习,学习完了之后再上早朝,早朝完了之后回到宫里头,接着工作和学习,他学习书法,学习儒家经典,学习自然科学等等,一直到晚上还是在学习。我觉得,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一种顽强、刻苦学习的精神。第三,我对袁崇焕是情有独钟,袁崇焕有很多的品质,我觉得他最重要的一个品质就是勇敢。困难怎么办?克服。挫折怎么办?战胜。一个人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种种的困难、挫折、坎坷,但是就要有一种精神,勇敢前进,去战胜它。一个人要做成事情,必须四合,就是天合、地合、人合、己合。一个人做不成事,失败了,悲剧,最后就是三个字,四不合,就是天不合、地不合、人不合、己不合。一个人,天合、地合、人合都很好,事业正旺的时候,死了,这个人事情还是做不成啊,己不合。有很多的精英,三十多岁,四十多岁,英年早逝,那后来有很多事情都做不成,所以我概括成天合、地合、人合、己合。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总体来说,还是值得一读

      关于袁崇焕之死,历来有不少人为其喊冤,大呼崇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然而在崇祯钦定的袁崇焕九条罪状之中并无卖国通敌,而是 “托付不效、专恃欺隐、市米资盗、谋款诱敌、斩帅践约、纵敌长驱、顿兵不战、遣散援兵和携僧入城”。其中 “谋款诱敌”“纵敌长驱” 有拥兵自重之嫌,却无里通外国之意。九条罪状中为首的是 “托付不效”。在袁崇焕下狱后,崇祯曾有过摇摆,甚至仍想委以重用,最后还是下定决心杀袁。“五年复辽” 或许成了崇祯的一块心病,没想到袁崇焕夸下的海口不仅没能实现,还这么快引得金兵长驱直入,直抵北京如入无人之境。至于 “斩帅践约”,其实毛文龙的生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皮岛这块战略要地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果在袁崇焕部署下,皮岛能更好地发挥其在后金腹地的牵制作用,那毛文龙就杀得好;如果皮岛从此作鸟兽散,甚至归降后金,那毛文龙就是误杀、错杀。可惜的是,还没得及整顿修编,后金便绕过了关锦防线。从平台召对到兵临城下,崇祯给了袁崇焕足够的信任与支持,可惜事态并没有向这两位满怀理想主义的君臣所想象的方向那样发展,可惜、可叹。嘉庆说过 “明之亡,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万历之怠惰”。孟森先生也在「明史讲义」中对万历大加挞伐,“明之亡,实亡于万历”,这些观点在后来一直被奉为圭臬。不可否认,万历、光启功业不足,未能提振明朝军事,导致辽事汹涌,尾大不掉。幸而也有着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在辽东苦心经营,赵率教、满桂、卢象升、孙传庭攘外安内,取得一番成绩。至于崇祯,只能说时也命也。登极时,已是大厦将倾,无论如何兢兢业业也难以力挽狂澜。己巳之变时袁崇焕死,锦州总兵祖大寿竟愤然出走,这到底是王师还是袁崇焕的私人部队?枚卜阁臣个个心怀鬼胎,周延儒、温体仁专心揣摩上意,有损于社稷。李自成进京时崇祯召令勤王,然而宁远总兵吴三桂刻意行动迟缓、山东总兵刘泽清谎称坠马,蓟镇总兵唐通则因为崇祯派太监杜之轶监军而愤然离京,完全都是一幅事不关己的傲慢姿态,都在等着明朝覆灭后分一杯羹,后来这三人全部降清,又是何其卑贱。到此时,崇祯已是彻彻底底的孤家寡人,他自缢时那句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人们只记得揶揄他说 “诸臣误朕”,却忽视其殉国之刚毅、自省之真诚,以及对百姓之仁爱。如今谈及崇祯,言必称其刚愎自用、多疑反复,甚至昏庸暴虐,却难体会其在危难之时心有余而力不能逮的孤寂。即位时,他年仅十七,次年就除魏阉、用孙承宗、袁崇焕。己巳之变时,他年仅十九,次年便天灾四起、民不聊生。对于纵横官场几十载的廷臣而言,崇祯除魏阉有魄力,但也只是小子而已。金兵入京、流年饥馑已经昭示了大明已是强弩之末,行将就木。于是,那些投机者,数典忘祖的李永芳、吴三桂、洪承畴、祖大寿,以及后来的施琅之流,主动剃发易服、屠戮百姓,本应遗臭万年,如今却在各地只要有名便是文化象征的政策指引下,大兴土木立碑建馆,何其哀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努尔哈赤莫谓英雄出草莽,披甲征战霸一方。为父雪恨干戈起,部落一统八旗扬。北扫女真归麾下,西占城所辽河旁。都城几迁落沈地,奠基称雄百年长。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华文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成立于1987年,隶属于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华文出版社以人文教育、人物传记、宗教文化、统战文化等为主要产品线出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