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14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的朝阳好似一窗月光

    我们进化成现在这个样子,很难说能决定什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看完去了趟国博

      本书优点是可读性强,有网络写手的吸引力特性,通俗易读,我去国博参观看了一下 “北京猿人”,对国博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好好观看一番。身为国博讲解员的作者介绍确实通俗精彩,穿插目前最新的世界研究观点,第一部分人类进化起源部分值得阅读,改变了很多中国中学课本的观点,缺点是第二部分就比较潦草了,一直强调资源匮乏造成的灾难,有为出版凑字数的感觉。对中国没有率先进入工业文明强调是地理环境使然,科学技术没有迭代式的进步,使得中国一直陷入马尔萨斯陷阱,遇到灾年,饥荒和战争循环上演。欧洲文艺复兴后,因为有希腊文明的哲科体系,使得科学进步可以迭代推演,逐渐发展出现代商业文明,彻底解决了饥荒问题。显然受戴蒙得《枪炮,病菌和钢铁​》一书的影响,中国的问题不是那么简单的归属分类,人类历史进程文明社会发展才几千年,对比人类进化的百万,十万级时间跨度简单类比归纳就是明显逻辑错误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匮乏——智人进击的原动力

        从头梳理了一遍智人的演化过程,想象着智人在各种匮乏的威胁之下不断的改变自己,在各种选择压的逼迫下,九死一生,在这个地球上顽强的生存下来,依托我们头上那个硕大的脑袋,凭借科技的力量终于摆脱了如影随行的匮乏,珍惜当下吧人类,谁知道未来还有什么新的匮乏在等着我们。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提出了一种角度,但没怎么好好论证。

          1. 文笔很一般,有些段落写的非常拖沓,还经常莫名煽情,且煽的很生硬。


          2. 提出了 “匮乏” 这一看整个人类史尤其上古历史的角度。但没怎么正经论证,不成体系,只是列举了很多资料和故事。
          3. 这些资料和故事还可以,除了最后几段步入文明社会之后的有点太草率。
          总体 3 分,作为消遣翻翻看看还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来自匮乏的礼物

            河森堡是个特别会讲故事的博物学者,他的首部作品是一部充满少年感的《人类简史》,整本书都在谈一个关键词:匮乏。它贯穿着人类进化史,如何让我们这一只没有毛的猴子走到今天。


            河森堡笔下的旧石器时代,充满了灵动的色彩,有混沌初开的蛮荒,有人性乍现的智慧,还有一种来自大自然的底层力量 —— 匮乏,正是它塑造着人类和历史。
            直到今天,我们的所有行为和思考方式,都源自于匮乏送给我们的礼物。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匮乏是如何塑造我们的?

              这本书… 太好看了!既通俗,又系统…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们对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有了脉络性的理解。我们人与类其他动物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人类是第一个可宝贵的生物吗?智人是怎么一步一步发展到我们今天的 “万物灵长” 的呢?自然环境是怎样一步步塑造我们的文明的呢?这些问题,这本书里都有答案。其中最有趣的话题,个人认为是我们智人是怎么打败尼安德特人的?我们靠的是精密的语言和复式的工具。精密的语言让我们可以形成大规模严密的组织,达成精细的合作;而对复式工具比如缝制而成的衣服的利用,让我们对某物质特性的理解达到跟高的纬度,这就为我们的技术升级打下了基础。这本书的主线,其实就是:“匮乏塑造了人类文明”。匮乏是这个世界到目前为止永恒不变的一条隐线,我们和匮乏的对抗,就是一场波澜壮阔的人类史,世界史。看看这本书吧,太好看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和人类简史的差距就如一部人类进化史

                一部进化论下的弱肉强食扩张图 + 匮乏塑造人类行为的案例集。简述了人类的进化历程:南方古猿 - 能人 - 直立人 - 海德堡人 - 智人和尼安德特人,更像是一本给孩子看的充满人文主义色彩的科普入门读物,比如新旧石器时代的差别在于生产方式的不同等。但是因为结果去归结原因是否合理我很怀疑,尤其是经历了这么久的时间洗礼,大多只能根据猜测和推演。(试想当一个事情发生 15 分钟之后就只存在事实不存在真相了,更何况这么多积年累月,连事实恐怕都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更何况推导)比如书中所说人类在择偶时倾向于更修长的双腿,意味着更大的步幅可以节省体力以及更加卓越的运动能力,那为什么不能是更高的身高方便的采摘果实呢?比如更短的手掌是为了拇指可以蜷缩起来,形成一个更紧凑的结构释放暴力。那为什么不能是因为更小的手掌可以更灵巧的制作和使用工具呢?又比如人类骨盆的减小是因为人们在面对直立行走和方便生育之间选择了前者,因为更适配人类生存的需求,更能满足匮乏的现状。仅仅是因为结果的呈现就推导出来了移动的需求大于生育?这又如何证实或证伪?还比如时而一夫一妻,时而一夫多妻的社会结构,比如时而喜胖,时而喜瘦的人类审美,不应该根据当下我们的社会阶段去判断过去人类的选择正确与否。如果这本书的作者在唐代写的时候是顺理成章的拐到一夫多妻和以胖为美的结论,还是选择忽略写这部分无法顺利得出的内容呢?这样的案例在书中不胜枚举。看的过程更愿意当做是人类研究阶段的进程吧,科学性和严谨性亟待考证。尤其是将所有的理由强行按给匮乏造成的,比如 “商朝不断迁都可能是因为军事压力” 都是匮乏造成的,实在太过生硬,因为按照这个逻辑,所有事物的演变过程都可以归咎于匮乏。正如扉页所说,这本书可能真的是献给讲解员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进击的智人》

                  这本书有很强的普世性和科普性,能让人很简洁和直观的看到人类――我们的历史。本书核心的观点是匮乏,是匮乏塑造了我们的一切,通篇都围绕着匮乏展开介绍,有很强的阅读性,是一本不错的人类学入门级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次妙趣横生的人类进化之旅

                    这是一本妙趣横生的科普书籍,作者作为一个国家博物馆的讲解员,每天面对国家博物馆里各色各样的观众,最擅长的就是把一些看起来枯燥乏味的东西,用生动的语言,介绍给普通听众。而且要让他们愿意听,同时听得懂。所以,整本书里面有很多生动的类比,不仅降低了读者对一些枯燥概念的理解难度,也让读书的过程变得轻松惬意。如果你想了解人类如何从远古时代进化到近现代,或者你想学习如何把一件单调的事情讲解的有趣有料,推荐你看看这本《进击的智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其他动物无法理解“匮乏”,而你可以

                      如果让你从《进击的智人》这本书里找出最重要的一个词,相信你一定会说是 “匮乏”。
                       
                      “匮乏” 是作者在撰写每一章时都反复提及的核心概念。
                       
                      在博物馆讲解员河森堡的笔下,古猿人生存下来所突破的每一道自然选择屏障,智人发展过程中跨越的每一个演化台阶,人类历史中的每一次进击跃升,背后都有各式各样的 “匮乏” 压力。
                       
                      当然,其他动物也时常经历 “匮乏”。
                       
                      它们会在基因表达的驱使下,本能地对眼前的饥饿、口渴、冬眠、灾荒等作出直接的反应,但它们根本无法理解 “匮乏” 这样的抽象概念。
                       
                      而人类除了像其他动物那样要直面 “匮乏”、即时地应对 “匮乏” 之外,还能够理解 “匮乏”、并相互传递交流对 “匮乏” 的认识。
                       
                      否则,在智人这一生物学类属的名称中,“智” 那个字又所由何来?
                       
                      作为智人组成的社会中独有的一个现象,关于 “匮乏” 是什么、以及关于如何应对 “匮乏” 的知识(技术的、商业的)也被人类不断地创造出来,并广泛传播和世代传承 —— 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精细,从模糊到明确 —— 以寻求最大程度地超越 “匮乏”,达成如今很多人已经能享有的、某种程度的 “丰裕”。
                       
                      更进一步地,人类还在不断地对已有的知识作辨识、批评、淘汰和筛选,其中就包括 “匮乏究竟是什么?” 这样的知识。
                       
                      这些认知活动构成了人类在传承基因之外,社会文化中知识演化的另一条主线,即智能进化的路径。
                       
                      对 “匮乏” 的认识没有终点,包括这本书的作者对 “匮乏” 的论断。
                       
                      我们应该做的,是持续运用智能,不断探讨和深化对 “匮乏” 的理解,并传播交流和辩驳反思关于 “匮乏” 的不同解释。
                       
                      我们需要让对 “匮乏” 的更好的解释,在观念的竞争中,直接面对其他各种坏解释的挑战。
                       
                      因为如果仅仅肤浅地把 “匮乏” 看作演化压力、进化动力,则很有可能堕入魔道,走向认同类似 “破坏商店橱窗玻璃有助于增加消费和生产”、“多难兴邦” 以及 “战争摧毁城市的好处是能创造需求提振经济” 这样的邪恶观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人类的进化和文明发展的过程之中,匮乏如同影子一般挥之不去。匮乏迫使我们直立行走、拿起工具、褪去毛发,也迫使我们走出雨林、组建文明、掌握科技。匮乏不仅塑造了我们的身体,也书写了我们的历史。        时至今日,我们和智人祖先共同生活的这片大地上,匮乏依然无处不在,马尔萨斯陷阱如同一把达摩斯利剑,始终悬在人类的头上。        做事情的我们,往往会面临资源匮乏的局面。清华大学教授宁向东,在他的得到管理学课上提出,“局” 就是我们身边各种资源之间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状态与关系,而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个的困局。我们所需要做的,则是在匮乏的资源条件下寻求破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匮乏,揭开人类隐秘的一面

                          以往历史书很少涉及到人类隐秘的一面,尤其是阴暗的部分。而作为一部历史普及读物,全书字里行间弥散的匮乏引你一步步进入人性最原始黑暗的地方。或许正如某位海豹突击队退役队员所说,只有看见黑暗,才愈加珍惜光明。


                          书的一开篇就为你讲述了一个人吃人的故事,而这一切竟然就是真实发生的。不要急着做道德判断,想想斯坦福监狱实验。抽离出来,众观全局,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匮乏环境中产生的必然现象。
                          然而这并不是个案,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匮乏一直与我们相伴。而在匮乏驱使下,这样的场景也总是上演。比如前些年热映的《1942》,在饥荒中人们的所作所为虽然一时之间难以接受,但也是被迫无奈的选择。生存和匮乏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我们一次次看见人性中最阴暗的一面。
                          所幸的是我们现在所处的年代物质极大满足,不再是匮乏,而是充裕,甚至是浪费。这一切当然要感谢科技的发展,更要感谢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但我们依然要意识到阳光下有阴影,人性中有善良天使也有魔鬼撒旦,这取决于我们喂养哪一个。看完本书,我想也取决于我们所处的环境,与其过分执着于个人,不妨改变系统。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新视角看历史

                            这个历史书挺有意思,从不一样的视角解说过去,解释一些以前注意不到的事或物,收获不少,例如有两种匮乏令人瞩目,即食物的匮乏和医疗的匮乏。解决食物的匮乏,需要协调人和作物、牲畜之间的关系;解决医疗的匮乏,则需要协调人和细菌、病毒之间的关系。还有匮乏会传播,暴力战争掠夺是最快的方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善良是人类文明的产物

                              在读大学时看过河森堡的《进击的智人》演讲,不愧是国博讲解员 + 知识型网红,演讲全程无尿点、通俗有趣。这两天发烧躺床上百般无聊,又看不进烧脑的,忽然打开首页刷起这本书,便重温了一遍。三句话总结:1. 人之初,性本恶。2. 匮乏促进社会发展。3. 稳定发展产生文明。文明中的道德与法律,一柔一刚束缚人性的 “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内容很不错

                                全书内容的主题都是围绕 “匮乏” 二字展开,因为匮乏,人类才得以走出非洲大草原,人类才得以进步。虽然在书中见到了匮乏导致的许多不忍直视的下场,饥寒交迫饿死在街头甚至食人肉。但不免想到的是,如果不是匮乏,人类又怎么能够进化呢?更让我反思现在的生活,我们现在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已经得到了保障,这种舒适的生活,会不会导致人类不再进化。而那些处于危机危难当中的动物,反而会进化并且在很远的将来得到更多的资源。时刻保持危机意识!是我读完了整本书最大的收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进击的智人》读后有感

                                  去过博物馆参观过古董的人都知道,里面的藏品都各有价值,各自都叙述着一段历史,我们华夏文明的兴衰都承载在这一个个古董当中。不止华夏文明,世界上其他那些历史悠久的文明都是通过这些文物古迹、文献典籍让后世的人们瞻仰和追思。这本书讲述的就是我们从何而来,又何而为人。作者河森堡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讲解员,他历史积累深厚,语言风趣幽默,文笔出众。他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观察:匮乏使我们走到了今天。我们的祖先跳下树枝,直立行走,褪去毛发,结成同盟,战胜其他人种,等等等等。人类从远古时代能够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成为了主宰地球的一种智慧生命,可以说正是由于匮乏的推动。这里的匮乏说的是食物的匮乏、环境资源的匮乏、性资源的匮乏等等。人类的发展历史,也是一段与匮乏作斗争,战胜匮乏而又面临新的匮乏的过程。经济学家经常会说:稀缺永恒。通过这本书我们知道,稀缺是这个世界的底色,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没有好故事,宁可不说话

                                    宗教、哲学和神话是为回答人类的疑问而生的,所以我们会用讲故事、听故事的方式来理解世界和宇宙。故事可以听到,闻到,尝到。在一个讲好故事比写好说明书更重要的时代,不仅广告、营销等专业人士必须擅长讲故事,学者和作家也得 get 这一技能,“让观念更加有说服力”。


                                    购物、追剧、刷视频,健身、旅行、打游戏…… 在 “国民总时间” 这一商业的终极战场,有多少机会留给了阅读 —— 安安静静、完完整整读完一本书?在暑假旅行途中翻开了河森堡先生的《进击的智人》,有趣、有料的知识和观点通过故事串了起来,令人不忍释卷。

                                    “时间是绝对刚性约束的资源,一分一秒也多不出来”,“没有好故事,宁可不说话”,《进击的智人》值得读者诸君的时间。
                                    人类学图书的双子星
                                    人类学书籍通常以时间、考古发现或文明等线索组织架构,而《进击的智人》则独辟蹊径,以 “匮乏” 为核心,为线索,为关键词,回顾了 300 万年的早期人类史和 8000 年以来的农耕文明史,提出匮乏塑造了人类和人类历史;视野宏阔,明知识纵横之阡陌;气势磅礴,又不乏小情趣和小幽默;比肩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 —— 从动物到上帝》,堪称人类学图书之 “双子星”。
                                    匮乏造就了我们
                                    岁月是残忍的季节,地球老母亲连同造物主为 “人类” 设置了一道道升级打怪的关卡。“human” 原指 “属于人属的动物”,在过去不仅仅包括智人。几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 6 种不同的 “人”,而现在只剩咱们智人 1 种了,这是诸多因素共振的结果,更是匮乏造就的。
                                    活着的终极使命是生存和繁衍,然而 “匮乏” 阴魂不散,闯过一关,新的匮乏早已潜伏在下一个路口。因为食物匮乏,老祖宗下树奔向草原,褪去皮毛,直立行走,于饥馑中吞噬同类的血肉,在战乱大灾之年易子而食。因为性资源匮乏,雄性间展开殊死搏斗,“大约 60% 的中国男性都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五大超级祖先的后代”,细思极恐极有趣。“在匮乏的压力下,智人就像火焰一样,寻找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在星球上蔓延并燃烧下去。”
                                    保持谦逊,保持敬畏
                                    “上帝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看哪,我将遍地上一切结种子的菜蔬和一切树上所结有核的果子,全赐给你们作食物……”《圣经・创世纪》
                                    智人能在升级打怪中所向披靡是因为我们有最强壮的身体、最聪明的大脑吗?人类傲立食物链顶端、无休止地劫掠资源就因为我们是地球的嫡长子吗?
                                    这种支配性地位并不是理所当然的,更不是自古有之。柏拉图在给 “人” 下定义时,曾言人类就是两足行走的无毛动物。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认为:“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任何一条清晰的边界可以将人类和其他动物分开。” 咱们记忆中鉴别人类的指标:语言能力,会使用工具,等等,已经被朝鲜大猩猩、美国倭黑猩猩、澳洲鸟类…… 的表现砸碎了。目前的一种学术观点指出,所谓人类,就是 “习惯性直立行走的灵长类”。《进击的智人》掰人类的故事,也叨叨地球的日记,“答案在整个故事里,不在片段里”。
                                    新时期,新议题,新匮乏
                                    历史上的种种匮乏,什么蛋白质缺乏、饥饿,对大多数国人来说都是陌生的。最发愁的事就是太饱!唉,都三高、痛风、尿糖了,还匮什么乏?问:“性资源匮乏呢?” 答:“自由恋爱、选择单身。”
                                    按照书中的逻辑 —— 匮乏造就了我们,不再匮乏,难道人类要…… 了?
                                    “二战” 伊始,富兰克林・罗斯福提出,未来的人类社会应该建立在四大基本自由之上: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2015 年,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指出,人类在过去几十年里已经成功遏制了饥荒、瘟疫和战争,开始看向别处,寻找新的议题 —— 长生不死、幸福快乐、化身为神。
                                    新时期,我们有新议题,也将面临新匮乏的挑战。
                                    于个人,发展机会算不算?职场晋升空间算不算?优质教育资源算不算?
                                    于产业,高新技术算不算?资金、人才算不算?政策红利算不算?
                                    于地区,优质的人口构成、产业布局、生态环境算不算?
                                    于咱们全体智人,地球母亲的馈赠算不算?
                                    “理解人类历史上所经历过的种种可以称之为惨烈的匮乏,能帮助我们认识自己、认识现在,通往更美好的未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匮乏塑造了我们

                                      进击的智人早有耳闻,确因各种理由不得一见,开卷有益,此书让人不能释手,文笔流畅,可读性强,掩卷沉思,进化创造出了智人,自然界的匮乏逼迫智人采用各种方法创造,才能生存,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匮乏的压力一直存在,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渐实现了温饱,三高等富贵病成为现今许多中老年人面临的难题。共产主义的一个标志是物质极大丰富,从某些成都来说,也是应对匮乏问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智人加油

                                        智人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下,不断繁衍进步,加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个博物馆讲解员对于自己本职工作得热爱到什么样地步,才能写出这么生动有趣的文字?我们逛博物馆时,可能已经习惯了挂着一个讲解机,然后哪里不会点哪里,这样的旅行,应该不会让我们留下任何波澜吧。给作者一个好评!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