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1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因果分析不错的入门读物#每天解读一本书

    一句话总结 “用科学方法分辨因果关系与相关性”。


    能够判断因果关系是人类在世界立足的重要基础,这让我们在事物结束前就能预知结果,这也是历法与众多星象学诞生的原因。而现实也告诉我们,这大部分都依靠的是时间加以判断,而不是客观的规则。
    这导致了我们难以分辨相关与因果,认为历法是正确的,而星座也是;也导致了我们分不清是立场还是事实,吸烟的人往往不认为吸烟与寿命有关,而不吸的则多数赞同。
    因为最近读的很多日本书都很一般,读这本时也并不抱什么希望,结果却出奇的硬核,让我理清了很多概念,不过还是要吐槽下,本书和经济学其实没啥关系。
    如果你对分析预测有兴趣,或者希望能更客观的看待世界,推荐你阅读。
    以下是我的解读。
    一、我的收获
    这本书中对很多伪因果关系的讨论让我不由得想到有段时间很流行的 “人脉” 概念,各种书籍把人脉包装成了灵丹妙药,好像你认识了厉害的人就自然变得厉害,取得成功。
    然而实际上,聚集只是个结果,并不是原因,强者会自觉不自觉的聚拢,因为高水平的竞争舞台从来都很小,而作为一个小虾米,站上了那舞台,也不过是筹码而已,没有竞争的实力,也不能给予别人资源,最后的结果只能是炮灰。
    如果有一些因果关系的意识就会发现,人脉是个放大器,但它也是有前提的,“你自己必须厉害,还要有人说你厉害,说你厉害的人必须很厉害”。
    正确分辨因果,帮助我们能够穿越大部分世面上的伪知识,也能让我们抓住关键点,是非常有价值的能力。
    二、判断因果关系为什么重要
    在这个推崇大数据的时代,拥有判断因果关系的能力非常重要,因为随着数据量和数据类型的增加,“维度的诅咒” 会越来越明显。
    过去我们看事物间是否有关系都是看直接作用,而现在看的都是虚幻的数据,而数据只要足够多,总会有看起来相互关联的时候。
    就像有几天股票走势和你的某个朋友的观点一致,甚至和你家窗户上的水印一致,然而它们实际上并没有关系。
    就像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的 “短裙指数” 等等各种指标,如果单纯的相信了,很容易成为那只感恩节前的火鸡,因为之前主人对自己很好就放松警惕,结果最后被摆上餐桌。
    三、因果判断的方法
    本书的内容非常硬核,涉及到很多实验和数据处理的内容,虽然并没有计算,光对很多实验的阐述就很深,这些都建议详细阅读,会有很多的收获,这里就介绍一下整个步骤。
    一是找到原因和结果,要判断因果,第一步自然是找到我们认为可能会有关系的因素 X Y
    二是初步判断,先看看两个要素之间呈现出来的关系是不是巧合,有没有中间产量,或者说它们的关系是不是倒置了。比如电视台放电视剧和股市整体的涨跌就是巧合,而冰激凌卖得好淹死的人多是有天气热这个中间产量,交警出现路况堵则是因果倒置了。当排除了这些情况才有进一步判断的必要。
    三是反事实思考,就是做简单的假设,如果 X 没有发生 Y 会这么变化吗?有了这个意识,我们就可以主动或者被动的去创造条件,实验这种可能,这背后实际上就是过去学的 “单一变量比较”,通过控制其他条件,只让一个因素变化,来判断它的影响,医学上的随机对照实验就是例子,不过现实中我们很难去这么做,比如你不可能对比不同表白方式成功的可能,毕竟表白一次就结束了,而你表白过很多人也不能用来做对比,因为每个人是不同的,同一种方法也会有不同的反应,而解决这些不同条件下比较的问题,正是本书的主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导致结果的原因真实性推论的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不合理或者实验条件的限定,都会直接影响对实验结果的原因的推论错误,误把相关性当做因果性。本书的亮点不是对理论的阐述,而是 “实验设计” 的方法,帮助读者克服实验中的条件局限性,从而获得真实结论。实操性强,遇到相关问题时再回头来找解决方案作为参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主观地认为原因发生在结果之前,如果原因发生在结果之后呢?

        人类主观地认为原因要发生在结果之前,当发生黑天鹅事件被认为是偶然事件,但黑天鹅事件可能是结果先出现,原因后出现。一个奇怪的想法:黑天鹅事件是另一个时空的事件跳入了我们生活的时空,一个以结果在先原因在后为多数事件的时空。我们生活的时空就像水面,若干事件像若干粒打破水面的石子,产生的因果就像一圈一圈的涟漪按物理规律向外扩散,互相干涉。有的地方波峰波谷叠加,减弱了,甚至消失变得平静了。有的地方波峰波峰叠加变得明显了,我们观察到了变化明显的水面状态,然后推断产生这些事件的原因是什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解读因果关系的五个步骤 1. “原因” 是什么 2. “结果” 是什么 3. 确认三个要点 4. 制造反事实 5. 调整到可比较的状态步骤 1 “原因” 是什么指原因与结果中的 “原因”,相当于广告与销售额事例中的 “广告”。不过,广告也包括很多内容,比如是指具体的广告费用、投放面积,还是只是指有无投放广告?必须对原因做出明确的定义。步骤 2 “结果” 是什么指原因与结果中的 “结果”,相当于广告与销售额事例中的 “销售额”。想统计的是销售收入还是税前利润?结果也需要一个明确的定义。步骤 3 确认三个要点前文提到过,判断因果关系时需要质疑三个要点:(1)是不是纯属巧合;(2)是否存在混杂因素;(3)是否存在逆向因果关系。在广告与销售额的事例中,需要仔细分析是否存在能够同时影响广告和销售额的混杂因素。比如,很可能存在 “经济形势较好” 等混杂因素。经济形势好的话,投放广告的决策更容易通过,销售额也更容易上涨。如果存在 “经济形势较好” 的混杂因素,广告与销售额的关系则可能只是伪相关。步骤 4 制造反事实为了判断广告与销售额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你的公司需要对投放广告后的销售额和假设未曾投放广告时的销售额进行比较。这里的 “假设未曾投放广告” 就是 “反事实”。例如,如果经济形势好,便可以想象 “即使当初没有投放广告,销售额也会增加”,所以广告对销售额的实际效果或许会比我们预想的要小一些。可是,我们无法得知 “假设未曾投放广告” 这种反事实中的销售额(毕竟没有时光机),而要评估广告与销售额的因果关系,反事实又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需要用 “最贴切的值” 来替换反事实的结果。也就是需要探索其他的可能性,比如能否使用在同一时期未投放广告的竞争对手的销售额数据等。步骤 5 调整到可比较的状态用最贴切的值替换反事实的结果的一种有效方法是,通过调整形成 “可比较” 的组。例如假设在同一时期未投放广告的竞争对手和你的公司是 “可比较” 的,那么就可以用竞争对手的销售额作为最贴切的值,来替换 “假设你的公司未曾投放广告(反事实)时的销售额”。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小书,比较粗略地讲了如何得出因果关系。我觉得远看可以,近看还是有点不足。比如始终没从本质和底层逻辑上讲清楚如果从因推到果,单纯用一些方法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你要追究为什么,那这本书是给不了你答案的。当然,作者一开始的定位只是浅显地介绍我们不能强求太多,但如果能涉及到本质,就更好了。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梳理基本概念的好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因果关系还是相关关系,怎样去验证是因果关系,随机双盲,大样本,踢出 “污染”,再加上严密谨慎的推导。不管多么的 “正确”,可惜还是有错误,也许算是一种对于现在无知的遗憾吧。之所以仍有遗憾,也许就是我们需要继续努力的结果。用胡适先生的一句话,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