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不得不战
很好的一本书,虽然是 30 年前出版的,但美国学者的治学理念值得学习,90 年前的历史,就已经迷雾重重,作者条理分明的梳理了从 918 事变到卢沟桥事变前历史脉络,叙述中尽力克制,列出详尽资料,让读者自行判断,要点: 20 世纪 20 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之后,日本农村地区遭遇的困境远甚于城市,贫苦农民家将女儿出卖甚至成为公开的产业,饿死者数量巨大。虽然日本农村的灾难相比当时的中国农村,算是规模比较小的,但也足够产生强大的外向侵略推动力 —— 日本社会从上到下都认为,解决 “农民都吃不到自己种的大米” 困局的唯一出路,就是向中国发动大规模入侵,掠夺大片土地,让日本农村人口移民,所获廉价粮食可供城市人口进一步推动工业现代化。这是典型的帝国殖民主义思维主导的解决方式。 当时的中国处于军阀割据状态,蒋只是由中国经济最富裕江浙地区财阀拥戴的地方军阀,全国只是名义上的松散统一(可从财政来源就可看出,离开江浙沪地区,国民政府不但收不到钱,还需要送钱才能维系地方的服从)脚盆鸡🐔的咄咄逼人,不断强化了中国人的民族性,现代社会殖民注定失败,更不要说小日子的蛇吞象了,带英的培养精英代理人的模式还靠谱些,文化入侵教育是核心软实力。4. 政治家没有是非,但需要接地气顺应民意,常凯申还是格局不够,派系斗争不断,好在还有民族气节,这几年有不少吹捧黄郛的,他幸亏 36 年病逝,否则难免会遗臭万年,民族大义是底线。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6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民族国家的“被迫”构建晚清以来,伴随着外国势力在华渗透的深入,内政和外交逐步结合成为紧密的连环体,这一连环的趋势,伴随着 20 世纪三十年代日本的军事扩张,而达到新的程度。因此,任何对此一时段国内政治的分析,都无法剥离此连环属性,而必须要作出回应。这正是本书所要处理的主题,即在对日问题成为中国政治生活重要命题的 30 年代,各种主要政治势力如何应对、应用或者回避此一问题,使自身在政治角逐中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诚如前言中所设定的目标,作者通过对当时各种政治势力,如何处理这一问题,以及由相关问题引起的各种升降分合,做出了相当细致的分析。如前所述,对日问题远非局限于外交领域,伴随着日本军事扩张态势的明朗,对日的和与战,也成为刷新国内政治的巨大动力。无论是南京政府内部的各派系、拥有实权和地方当局,或者是日渐发达的民意和舆论,都被卷入了以‘对日问题’为中心的政治之中。可以说,本书对 1930 年代的中国,进行了非常成功的分析。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蒋介石退让妥协只是为了维护独裁,最终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由于蒋介石想独裁,他就不得不反共,反共就只能先对日本妥协,实现 “攘外必先安内” 的政策。日本军国主义轻易就能以极小代价获得中国巨大利益,这又助长了日本国内的法西斯,抑制了日本内部的和平派,势必造成日本步步紧逼,得寸进尺。中国的民族共识在日本一次次逼迫中不断增强,要求蒋介石放弃内战抗日。这本身是一股强大的爱国力量,但是蒋介石却无法利用,因为反共和抗日在蒋介石这里是不可调和的,日本的每一次紧逼,蒋介石的每一次妥协,都在导致民众对蒋介石合法性的怀疑。然而由于蒋介石在法理上是中国的领袖,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抑制了反蒋的政变,福建政变、两广政变、基本上都是在民众的不支持中失败了。直至西安事变,国内抗战的要求已经非常强烈,蒋介石已经不得不放弃之前的妥协政策,否则就要崩溃。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