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2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结婚前我住在南京,离家不远有一座随园:当年江南织造的花园,记得门口有一个大青石,据说那就是史湘云醉酒的地方。后来道路拓宽,随园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叫随园的饭店。    随园原名隋园,原是曹家的产业。曹雪芹家被抄后被赏给了隋家,后来随家没落,袁枚购的此园,改名随园,并以此为名,讲述一个南京人的精致饮食。    我不会做菜,吃东西也不挑,对菜谱之类不是非常感兴趣,但袁枚开篇的须知、戒单十分吸引我。袁大公子将作料比做妇人的首饰,从食品洗刷加工到搭配,从火候到器具,各种注意事项一一道来,虽然很多内容都是日常所做,但并不知道个中道理,经袁枚解释顿觉茅塞顿开。凡事只要处处留心则处处有讲究,处处讲究,自然生活得精致。平时里我们总说南京人是 “大萝卜”,粗鄙的意思,实际上上层社会总是精致的,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书放在床头,睡前看几页,那些菜谱等我退休在家,好好研究。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杂素菜单里面讲了一种炒鸡腿蘑菇,说芜湖的大庵和尚做得好,洗净、去沙,加秋油和酒炒熟,“宴客甚佳”。夏曾传吐槽说,这有什么好写的,最后说 “宴客甚佳” 尤其可笑,他的意思大概是,这句话实在太像广告词了,最后夏曾传说,“大约必欲将此和尚挂名简末耳”,写这么一条,大概就是为了把这个和尚塞到书里面去。明清时代,有些寺院承接旅游接待业务,可以提供住宿、导游,也提供餐饮,当然客户以达官贵人为多。芜湖大庵和尚的炒鸡腿蘑菇,可能就是他们做文旅的拳头产品,想要借助袁枚的影响力打造成网红产品吧。当然,这都是推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袁枚交友广阔,在当时的社会和文坛享有很高声望,经常出入名流宴请。每次遇上美味佳肴,都要详细地记录下烹饪之法。四十多年来,他把所积累的大量珍贵食谱,总结成一套完整的饮食经验,写成了《随园食单》。本书记述了清代文人和社会上层的高品位饮食原则,包括餐饮标准和禁忌、餐桌礼仪以及具体食谱等内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厨者之作料,如妇人之衣服首饰也。虽有天姿,虽善涂抹,而敝衣蓝缕,西子亦难以为容。善烹调者,酱用伏酱〔1a〕,先尝甘否;油用香油,须审生熟;酒用酒酿〔2a〕,应去糟粕;醋用米醋,须求清冽。且酱有清浓之分,油有荤素之别,酒有酸甜之异,醋有陈新之殊,不可丝毫错误。其他葱、椒、姜、桂、糖、盐,虽用之不多,而俱宜选择上品。苏州店卖秋油,有上、中、下三等。镇江醋颜色虽佳,味不甚酸,失醋之本旨矣。以板浦〔3a〕醋为第一,浦口〔4a〕醋次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随园食单袁枚是清代的文学家,也是一位著名的美食家,很难想象,在 1792 年出版的一本美食欣赏书,现在看,仅仅只是原文部分,我都能看懂 5 成,可见我们的文化教育课程延续了多少年的内容在里面,距离学校 20 多年的我,尽然能看明白 300 年前的古文书,尽管只是通俗读本。其实我觉得现在人对前人要求太高或者知之甚少,毕竟他们距离我们几百年了,很多历史的真相已经掩埋,现在我们不满意的,其实无非是现代问题的衍射,绝非当时古人的问题。读这样的书,我觉得有三大收获:一、对中华美食的传承有了一些脉络性的了解,如菱角这种江南水乡食物,在我老家武汉都很少吃,在广州就更少有人吃,在古代是荒年用来代替淀粉类食物的,随园食单连这个都有收录,很不错,要想想,他们可是在 300 多年前用马车交通的人,一个人能吃到现代人都不一定吃的全的食物,是多么难得;二、看文化的变迁,例如这白酒,是明清时代蒸馏技术的逐步发展,才让白酒代替了黄酒,就是说三碗不过岗的武松,喝得仅仅只是低度黄酒,不影响行动滴,我们的酒文化发展,也逐步随着粮食产量逐年升高,蒸馏工艺逐步提升,才在明清发展壮大的,否则在这个之前,也仅有富贵人家才能享受酒的乐趣,而且喝多是一件很高成本的事;三、看书其实是听作者讲故事,看他们对世界理解的方式,例如苏东坡,他也喜欢美食,喜欢写诗词,很多他写的诗词在课本中频繁出现,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赤壁怀古等等,而且都要求背诵,为啥?无非是想让孩子们体味一个高度提炼的中国文化古境界,像袁枚这样的美食家,他的文学素养其实也很高,喜欢美食,只不过是返璞归真,生而为人的一个偏好罢了。读罢,感慨良多,仅用苏轼的一首词送给大家: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