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7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屡见屡鲜:在习惯化的日常之外》指出习惯化是指人类逐渐适应并最终对周围的变化失去感知力。这种适应机制在日常中扮演着双刃剑的角色:一方面,它帮助我们过滤掉无关紧要的重复信息,让我们能够专注于新的、更紧迫的事物;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导致我们对持续的不良状况变得麻木,正如 “温水煮青蛙” 的比喻所警示的,我们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适应恶化的环境而失去警觉。引用韦伯定律来阐释我们的感知敏感度:我们能够察觉的最小变化量 ΔI 与习惯的刺激强度 I 之间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K。这一定律揭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常见事物的反应会逐渐减弱的现象。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当我们首次遇到新环境时,神经元会迅速而强烈地传递信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使同样的信息持续存在,神经元的信号传递频率也会降低,导致我们对刺激的感知变得不那么敏感。这种习惯化现象与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描述不谋而合:“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这段话形象地描绘了即使是最珍贵的东西,随着习惯的形成,也可能变得平淡无奇,而那些未得到的东西却始终闪烁着诱人的光芒。随着习惯的刺激强度 I 增大,我们所能感知到的最小变化量 ΔI 也随之增大。同样,不良行为也会随着时间而加剧,因为我们对它们的感知也在减弱。为了对抗这种习惯化带来的麻木,书中建议我们在享受快乐时应该适度间隔体验,以避免习惯的刺激强度 I 增大,从而降低我们所能感知的最小变化量 ΔI。而在面对痛苦时,我们应该集中处理,这样可以增大我们习惯的刺激强度 I,因为提高我们能感受到的最小变化量 ΔI 有助于减轻痛苦感。因此,人应该主动调控自己的幸福感。幸福不是被动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东西,而是可以主动寻找的。去习惯化则是在熟悉中加入意外,这种新鲜感能够激发我们的感知和兴趣。我们喜欢的事物,当它们既熟悉又带有意外时,能够带来最美妙的感觉。这种状态是我们能够预见但又不完全熟悉,还带有一点儿新鲜感。去习惯化其实很简单,只需要我们主动改变,提供一点儿新鲜感,哪怕只是增加一点儿时间间隔都可以。经济学家提勃尔・西托夫斯基就说过,快乐来自不完全的、间歇性的欲望满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不要习以为常,房间里的灰犀牛就是这样产生的。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快來掌握習慣與去習慣的能力

        「溫水煮青蛙🐸」是我們從小耳熟能詳的諺語,溫柔的提醒我們要提防生活中可能因習慣化而錯過的警訊️「習慣化」是大腦🧠為了節能、保持緊急訊號通暢的折衷辦法,如果沒有這個機制,不僅大腦會過載,甚至會深困於過去的痛苦之中;一項機制往往是雙面刃,壞也壞在喪失新鮮的眼光、沈浸在不良情況卻不自知⋯作者️帶給我們「去習慣化」的實操步驟,領著我們一步一步熟悉如何切換兩種模式,進而增進我們的創造力與行動力🌺受教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打破习惯化:探索日常之外的新可能

          这本书很值得读,一直觉得自己养成了不少好习惯,每天坚持阅读写作、每周三到五次运动、能很好控制情绪等。当看到沙罗特和桑斯坦对 “习惯化” 的研究后,才惊觉自己对 “习惯” 的认知太过肤浅。 每天跑步来说,一开始,旁人会为你风雨无阻的坚持点赞敬佩。日子久了,在他们眼中,跑步成了你每日必做之事,哪天没去,反倒会让人奇怪。这不仅是你自己养成了跑步的习惯,还让别人也习惯了你的这个习惯。 万维钢老师说,习惯化是那种你不知道就不会察觉,一旦知晓,便会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道理。我之前没察觉到 “习惯化” 的力量,其实正是被它 “俘虏” 了。 到底什么是习惯化?就是对重复刺激的反应越来越小,这是演化赋予我们的设定。习惯每天有新鲜充足的食物,习惯每周有休息日,习惯年终能拿到奖金。 但习惯化也有负面影响。它会让我们对工作中的愚蠢、无能或低效习以为常,不再觉得困扰。还会使关系中的细微裂缝逐渐扩大。像 “何不食肉糜” 的故事,长期身处优越环境的人,习惯了 “金钱就是力量”,便对底层缺乏同理心,沦为习惯化的奴隶。没有变化,我们就会陷入习惯化,难以感知事物的好坏。 对于好的习惯,我们要把控好度,留有余地,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才会念念不忘。我们可以将习惯分解成一个个小环节或动作,把每个细节做好。主动引入变化,哪怕是微小的变量,带来些许不同。先有惊讶,才会有 “去习惯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屡见屡鲜

            习惯化,是人的一个本能的自我保护和进化机制。当逐渐熟悉事物时,大脑的关注度便降低,将注意力资源给了其他新的、陌生的事物。这种机制当然有好的一面,可以降低能量消耗,最大化的节省能量,也是人类几百上亿年间可以繁衍存活下来的原因。当然,有利必有弊,习惯了也会降低对风险的感知、降低了新奇感等,因此对于风险要主动的变化一点点,以便对于风险先首次见到一样保持警觉警惕,对于现实生活的一点点变化,也让做事情不那么的枯燥,能够提起更多的兴趣。人与人交往亦是如此,如没有任何成长和变化,一成不变,也会感觉没有太多探索和了解的好奇。人让人感觉逐渐变老,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成长,一成不变,要有主动的去习惯化的思想和行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未来也可能会出现更新的技术让我们更容易体验到不同的环境,更精确地体验到不同的结果,帮助我们更容易去习惯化,像是 VRAR 等等技术已经有了这样的苗头。但更主要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所意识,要主动意识到自己可能在习惯化的影响中。如书中所说,“对我们的大脑‘欺骗’我们,使我们对恒定不变的、预期到的事物视而不见的所有方式有了明确的认识,将会帮助我们区分应该接受的‘枷锁’和应该尝试打破的‘枷锁’”。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纽约心理学及神经学博士塔利・沙罗特、哈佛大学法学教接卡斯・R. 桑斯坦结合心理学、神经科学、经济学和哲学的成果与方法,深入研究了人类的习惯机制,展示了广泛存在于会生活各个方面的 “习惯化” 和 “去习惯化” 现象。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刷新认知

                  本书说的不是习惯,而是习惯化与反习惯化天长日久,视而不见,习惯成自然,日用而不知无论是好的,坏的,有利的,不利的,都存在习惯化的趋势不存在一种全部欲求得到满足的幸福,以幸福作为毕生单一追求目标的人,注定一生无着本书中有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幸福、意义感、变化,三个向度合起来,才是人生繁荣的真相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屡见屡鲜》一书将主题集中在 “习惯化” 这样一种人类进化机制之上。中文古语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形容的就是 “习惯化” 对于人的影响。作为一本通俗读物,《屡见屡鲜》的作者自然是要通过神经科学理论帮助我们读者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无端烦扰。本书的脉络可以总结成十二个字 “好事少量多做,坏事多看少做”。人类在自己的感知范围内,会对无论好坏、不论香臭的环境都产生 “习惯化” 的适应。幸福的事物和安逸的环境纵然让我们幸福,但我们一旦长时间处于其中,也会渐渐失去对幸福的感知。本书在这个角度给出的建议是:要保持好奇心,重视体验;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走不同的路,尝试不一样的言辞方式,都能让我们重新发掘日常生活中的点点幸福。与此同时,类似谎言、伤痛和歧视一类的现象,人类也很容易对它们产生习惯化思维。本书在这个角度给出的建议是:要保持警惕性,尽可能少接触社交媒体和同圈层的 “抱团取暖”,多通过自省和切换身份,去意识到社会存在的不平等与不均衡现象。但并非所有的事物都能简单 “善恶” 二分,譬如人类社会存在的风险,若是太过重视则社会进步会放缓乃至倒退;若是太过轻视则容易让社会因为群体效应而陷入集体危机。本书的用意是通过解释 “习惯化” 的原理让读者趋利避害,但这样的用意也让本书产生了割裂的读感。比方说,作者列出了许多 “习惯化” 给人带来的危害,也举出了 “习惯化” 使人受益的原理,但一个人是否容易” 习惯化 “,也要考虑到其人生经历和文化环境等复杂因素,例如一个朴实的农民虽然容易受骗,但也安于享受并不富裕的生活;而一个硅谷创业者虽然在商业上离经叛道,却也会因为这样的性格而” 政治性抑郁 “,而我们很难在合适的场景同时扮演” 农民 “和” 创业者 “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于如何培养这种灵活的” 思维习惯 “,本书给出的具体方法并不成体系。除此之外,本书作者在结尾将神经科学的结论引申到政治领域,也略显偏颇。在本书作者看来,社会普遍存在的” 歧视 “和” 不民主 “都是集体性” 习惯化 “的结果,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普及” 去习惯化 “的思维方式,通过日常一点一滴去改变旧的世界。纵使不谈这一理论忽视了这些社会” 习惯 “背后的经济与文化基础,” 去习惯化 “只有在存在共识的基础上才能合理消除社会的歧视与不平等;否则依托” 个人良知 “的” 去习惯化 “只会培养出相互隔阂的身份政治 —— 有了对于旧秩序的” 去习惯化 “,就会有对于” 去习惯化 “的” 去习惯化 “...... 而尚无定论的神经科学并不能解决人类社会这个复杂而永远没有确定答案的组织问题。《屡见屡鲜》中引用的故事可读性不错,主题思想脉络清晰,是一本不错的个人成长题材的通俗畅销书。但正如” 烹小鲜 “的厨子不能直接用来” 治天下 “,用来缓解” 中年危机 “的科学理论也可能同时造成” 社会危机 “。本书的作者、译者和解读者似乎对这种套着科学外衣的 LovePeace 有一种不切实际的” 思想钢印 “。至于本书第四部分中的” 社会理论 “到底是让这本书锦上添花或者是狗尾续貂,也是见仁见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 习惯化是人类神经系统的基本机制,它能帮助我们适应环境,但过度习惯化会降低我们对快乐和风险的感知能力,比如重复的快乐体验会逐渐失去吸引力,长期未遇风险则会降低我们的警惕性。2. 习惯化对我们的生活有广泛影响,它可能助长说谎行为,降低创新能力,削弱风险意识,甚至影响我们使用社交媒体的方式;这种影响涉及我们的情绪、思维和行为等多个方面。3.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控制习惯化,如在愉快体验中加入适当中断、多给予他人、改变环境、更新风险提醒、体验可控范围内的负面结果等;最重要的是要主动意识到习惯化的存在,努力保持对周围世界的敏感度和创新能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打破习惯化,开拓新状态,前半部分有收获,后半部分无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打破习惯之茧,探寻生活之鲜

                          “久居兰室不闻其香,久居鲍市不闻其臭”。习惯的力量非常强大,我们在不知不觉间就会被它影响。因此,我们要主动规避风险习惯化。所谓风险习惯化,就是即便一种行为的实际威胁一直保持不变,但随着你不断做出这种行为,你也会倾向于认为这种行为的风险越来越小。你会发现,自己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而对风险的恐惧却越来越少。你可能很快习惯一些东西,例如一辆豪车、一台大屏幕电视,但是你不会习惯学习的乐趣,因为学习的定义就是改变。学习比金钱对幸福的贡献更大。一般来说,在可能的情况下,你可以想办法把愉快的经历分成更小块的经历。但是,当涉及不愉快但又必须完成的任务和经历时,请记得把它们一次性解决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的习惯化有时会让我们变得麻木,例如我们常说的:温水煮青蛙、习得性无助,书里从生活中可能存在习惯化的方面分别做了介绍,例如快乐、改变、创造力、说谎、风险、歧视等。我们可以通过开放的心态,接纳各种可能性,尝试跳出生活的枷锁,体验不同的生活来去习惯化,这样的人生才更精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再看一眼,再想一想

                              习惯化是我们大脑节能的一种策略,去习惯化,是我们追求进步的一种选择。对抗由此产生,如何利用好习惯化机制,享受更多的习惯福利,又能保持去习惯化,时刻洞察生活的趣味。这一组矛盾如何平衡。本书给了一个参考:对稀松平常保持敬畏和好奇,多想来龙去脉,多看前因后果,世事洞明皆学问。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保持平常心,不必惊慌,不必伤怀,习惯就好。从习惯化中获得解放,从去习惯化中获得进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一本能起惊涛骇浪的书。我们去一个呛人的满是烟味的房间,一开始适应不了但是很快你就开始感觉不到这些烟味了。它可能是帮助我们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 "feature",也可能是让我们忽略关键问题的 "bug"。而且我们连它都感觉不到,因为它就是自动发生的。我们也拿它来合理化我们自己(或糟糕或幸福)的生活。它不仅存在于个人层面,也体现在社会结构之中。历史上,有多少女性因它的约束,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在更久远的时代,又有多少妇女被迫缠足,而这些行为竟被认为是 "天经地义"。更可怕的是,当大屠杀这样的惨剧发生时,施害者与旁观者或许并非天生残暴,而是普通的善良人,因为它让他们对眼前的残酷熟视无睹。它就是习惯化。所有东西都可以习惯化,就像所有东西都会过去,失败会过去,成功也会过去。在习惯化面前幸福是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在美国整个社会转向男女平权后,女士的幸福感反而下降了,在她们不能受高等教育不能工作不能投票只能够在里面做家务带小孩的时候,她们本没有期望,她们是幸福的,可是后来有人告诉她们,她们是可以和男人一样的的,就算这个世界已经实行男女平等这么多年后,女士发现自己是有受教育权力了,是正常出入职场了,可以还是离男人一大截,国家总统还是大部分是男性,男人工资还是更加高,她们失望是更加大的。幸福是一个 U 型,男女不平等的时候和男女真正平等的时候最幸福,而在被叫醒,然后争取这个过程中幸福感是下降的。一个国家里的人在独裁和自由的时候都最幸福,而在中间地段却可能是战乱。收入对民众幸福感影响最小的是非洲,犯罪率和腐败程度对民众影响最小的是阿富汗,因为他们没有期望。但是这就对么?中文书名太不好了,就应该从英文直译,叫 “再看一眼”,就是要让你回头再看一眼,看看你的环境,你的生活,你所习惯的这一切,它是真的一切都好,还是你其实没有期望和习惯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习惯化

                                  习惯化,会让我们对很快乐视而不见;习惯化,也会让我们对痛苦产生适应。对美好的事物,我们要 “去习惯化”,远离它一段时间,美好会再次闪耀;对于痛苦的事,如果是有益的,那么一口气把它们做完,如果是有害的,马上着手改变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要习惯,但不要习惯化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762 本)#2024 年读书主题(十)心理学 - 自我认知《屡见屡鲜》(306)大家好!2024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再次升级,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领域、52 个主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心理学的领域开始,选择自我认知的主题书籍进行刷书,第十本是《屡见屡鲜》,打破习以为常,重拾幸福和创造力。“习惯化” 源于人类的进化机制。为了生存,我们的大脑总是优先考虑新的、意想不到的东西,过滤掉老的、意料之中的东西。“习惯化” 是一把双刃剑,既帮助人类不断适应新的环境,成功地生存和延续,又使人们如同温水里的青蛙,逐渐适应恶化的情况,丧失行动力和竞争力,对即将到来的危险浑然不知。纽约心理学及神经学博士塔利。沙罗特、哈佛大学。法学教接卡斯. R. 桑斯坦结合心理学、神经科学、经济学和哲学的成果与方法,深入研究了人类的习惯机制,展示了广泛存在于会生活各个方面的 “习惯化” 和 “去习惯化” 现象。2、精彩内容:①这终将过去很久很久以前,东方有一位君主,请求所罗门王赐予他一个座右铭。他希望这句话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时都能用上。所罗门给他的座右铭是:这也将会过去(This too shall pass)。没错,这也将会过去。成功会过去,失败也会过去。激情会过去,懊恼也会过去。顺境会过去,逆境也会过去。不管你正在经历什么,别忘了,这也将会过去。人们普遍不知道其中动力学过程的细节,以至于会做出错误的判断。习惯化对我们很有用,但也会让我们做出误判,从而错过改变的机会。尤其是你可能正生活在一个不好的环境之中,你习以为常,殊不知你可以改变。你需要 “再看一眼”。你真正需要的不是小满,而是持续的探索和学习。不快乐的事最好集中起来一次性做完。如果你每年有两周的假期,你应该分成两段,去两个不同的地方旅游,中间间隔几个月,而不是一次性在一个地方待两周。这就是 “去习惯化” 的道理,其实也就是我经常说的 “喜欢 + 熟悉 = 意外”。②不应习惯一切你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天是哪一天?你可能会发现,把最美好的那一天选出来非常困难。没关系,换一个更容易的问题吧:你一生中特别美好的日子都是些什么样的日子?在星期一激动人心的一个事物,到了星期五就变得平淡无奇了。这是因为,我们对一切都变得习惯了,即习惯化(habituate)了。“习惯化” 意味着我们对重复刺激的反应越来越小。你的大脑停止对不变的事物做出反应了。一旦你开始移动眼睛,你就会立即恢复对颜色的感知,再次看到它们。因此,只要移动一下眼睛,你就能够改变你的大脑接收到的输入信号。当然,你的大脑停止注意到的绝不仅仅是这个绿环。你的大脑关心的是最近发生了什么变化,而不是什么都保持不变。这是因为,为了生存,你的大脑必须优先考虑新的和不同的东西:突然闻到的烟味、一只冲你跑过来的贪婪的狮子,或者一位刚刚走过你身边的很有吸引力的潜在伴侣…… 为了让新奇的、意想不到的东西突显出来,你的大脑会过滤掉老旧的和意料之内的东西。③幸福是什么经济学家提勃尔・西托夫斯基就说过,快乐来自不完全的、间歇性的欲望满足。这句话值得重复说一遍 —— 快乐来自不完全的、间歇性的欲望满足。这就意味着,对于生活中的任何美好事物(无论是美味的食物、美妙的性爱、昂贵的汽车,还是其他你想要的东西),如果你只是偶尔得到,它们都会带给你喜乐。“感受” 和 “知道” 之间的这种分离是有道理的,这一点只要考虑以下事实就很明显:“感受” 是一种古老的进化反应,是人类与其他处于进化阶梯更低位置的动物所共享的;而 “知道” 则可以被视为一种新得多、在某些方面更加明显属于人类的能力。“感受” 和 “知道” 分别依赖于大脑系统的不同部分。“老的” 情感反应习惯化得非常快,而 “新的” 智力反应往往持续不会习惯化。人类现在之所以没有继续待在寒冷黑暗的洞穴里,有一个原因是,进步会使我们快乐。快乐往往来自感知到自己在前进、在改变、在学习、在进化。当变化不再发生时,即当你停止学习和进步时,抑郁就会乘虚而入。我们认为这是可怕的 “中年危机” 的核心成因之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世界上总有一些人在做一些严肃的事情,让人类的认知边界一点一点拓展。习惯化,这个东西我们日用而不自知,但知道了以后看世界的眼光就会很不一样。习惯化,是中性化,它是人类的一个认知特征,我们需要它,也需要警惕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是一组解法写在原因上的道理

                                        习惯化作为一种保护机制,可以让人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相对平静的活下去。但一体两面,人们也会在习惯化的枷锁下,不知不觉陷入难以突围的瓶颈怪圈。主动发现到底是什么习惯禁锢了你,主动做出一点改变,从而去习惯化,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可能就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不过去习惯化后,可能会沿着新的路径形成新的习惯化,从而开始新一轮的探寻。这也许就是人生的真相之一吧,终点亦为起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保持觉察

                                          对自己的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思维方式与动机要有清醒、客观的认知。勇于认错,拥抱改变。高质量的生命是时时刻刻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中国人啊,别再天天低头刷小视频了。一点笔记:快乐来自不完全的、间歇性的欲望满足。我们人类可以适应非常多的事物。人们很容易像梦游一样陷入长期的压力和分心状态,而没有意识到事情可能会有所不同。根据奥尔科特和他的合著者的计算,人们从 “戒掉脸书” 中获得的幸福感,相当于一个普通人因为收入增加了 3 万美元而获得的幸福感。新的思维方式和真正的创意往往来自某种意义上的局外人,即那些拥有与该领域其他人不同的知识或技能的人。虽然人类是不完美的,但是应该有不同的意见,因此也应该有不同的生活实验,这是有益的。世间万物的色彩,或许原本都来自我们周围环境的平均色调吧。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