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10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真正的关系,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操控或依赖,而是人人都能保持独立且相互联结,对需要帮助的人能伸出援手,必要时也敢于向他人寻求援助。只要我们相信,人与人之间是能够建立真正的关系的,那么无论在多么黑暗的时空中,我们都能好好活下去。—— 岸见一郎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孤立”中不被打败,努力活出勇敢的自我

      在工作的休息时光,偶尔看见岸见一郎的《被孤立的勇气》这本新书出来了,于是迫不及待赶快打开电子书阅读起来,看看书也不厚,本想沉浸书中一口气读完,却发现周围投来异样目光,自己仿佛因这份 “不合群” 的阅读之举被孤立了。(当然这种孤立可以说很久了,但之前总是想着《被讨厌的勇气》,被别人讨厌就讨厌吧,甚至还为此摆了很多书放桌子上)这本新书中依然用阿德勒心理学观点,指出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想想现在的这被孤立之感,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体现。我们常因在意他人看法,努力融入群体,一旦行为偏离,就会陷入被孤立的不安。书里也还说获得别人的认可很重要,能给别人带来价值才值得,想想刚开始的时候新的价值还很有吸引力,现在这样的价值都习以为常了,所以也就没什么价值可言,自然会被孤立了。难道就要放弃嘛,岸见一郎告诉我们,要有被讨厌、被孤立的勇气,因为这是实现自我的必经之路。想想就像我在工作完休息时看书,不应因他人目光而放弃自我充实,这是我的课题,他人如何看待则是他们的课题。书中还有很多亲子关系的,我现在也只能领略一小部分,后续时机成熟了会再读一读,就跟《被讨厌的勇气》一样值得反复读。阅读此书,我开始反思,不应把被孤立当作痛苦,而应将其视为坚持自我的代价。它让我明白,在追求自我成长与内心平静的道路上,我们要勇敢冲破群体期待的枷锁,坚定走自己的路,才能收获真正的自由与幸福 。

        转发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幸福和自由源于坚守自我价值,并勇于建立相互尊重、独立且联结的健康关系。1. 拥有被孤立的勇气,不是切断所有联系,而是勇于切断那些基于控制和依赖的虚假关系,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建立真实联结。真正的勇气用于捍卫自我,过滤虚伪,为真实的关系留出空间。不要为了讨好别人而勉强自己。对于那些让自己不舒服的一切,要敢于说不。只有这样,才能腾出精力,去维护那些真正让人轻松自在的真感情。就像整理手机内存。精力是有限的内存,那些消耗人、让人不舒服的应酬和关系,就像后台运行的垃圾 APP,不断偷走电量。被孤立的勇气就是敢于强制关闭甚至卸载这些 APP 的勇气,这样手机(自己)才能运行顺畅,去打开自己真正需要的、能让自己快乐的应用(真朋友和真兴趣)。2. 人的价值在于存在本身,而非成就;只要活着,本身就是幸福,无需用外在的成功来证明。人的价值不在于赚了多少钱、当多大官。仅仅是因为存在,对家人而言就是宝贵的。幸福是一种感受,而不是一个需要达成的目标。一个人的价值不像一件需要贴上价格标签出售的商品,必须用标价来证明自己值多少钱。人的价值更像阳光、空气或一棵开花的树。阳光照耀大地,空气让我们呼吸,树木开花,它们本身的存在就构成了美好环境和生命的基础,无需任何外在的价格来证明。自身的存在,对于爱你和你爱的人来说,本身就是一种美好和支撑。3. 真正的关系是保持独立人格的个体间相互联结,既能伸出援手,也敢于坦然求助,而非操控或依赖。健康关系的理想形态,独立且互联,既有边界感又有支撑力。最好的关系是两个独立的人,互相尊重,需要时能彼此搭把手。健康的关系不是谁管着谁,也不是谁离不开谁。而是我们都能做自己,既能独立生活,又能在对方需要时真诚地帮助对方,也敢于在自己困难时向对方开口求助。伴侣之间有各自的事业和朋友圈,不会要求对方 24 小时汇报行踪。当一方工作繁忙时,另一方会主动多承担些家务;当一方想独处充电时,另一方表示理解和尊重。这是一种队友式的关系,各自独立,又共同作战。这种理想的关系不是藤蔓缠绕大树(依赖和控制),也不是两座完全隔绝的孤岛(孤立)。而是像两棵相邻生长的树。它们有各自独立的根系,枝干向着自己的天空生长(保持独立),但它们的树根在地下紧密交织,共享养分,它们的枝叶在空中相互触碰,彼此支持,共同抵御风雨(深度联结)。既独立,又互助。简单总结就是,先找到并认可自己,然后有勇气做自己,最终才能和别人建立真正好的关系,从而获得踏实的人生幸福感。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更加勇敢地被孤立:我想我还不够勇敢

          读完岸见一郎的超级畅销书《被讨厌的勇气》时,我写了 “关起门来的强大,都是脆弱撑起来的”,它像是天上自由漫游的云彩,告诉我们如何做自己。 《被孤立的勇气》,更像是茶台上的果脯或者苏打饼干,是给我们的心灵松绑剂,松掉那些仅凭勇气不足以挣来的隐形绳索,乃至来自社会规则、伦理的精神约束。我的书柜上和这本书放在一组的,是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和戴博德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如果大家读过这些书就会明白,“自我” 和 “课题分离”,一直是 know yourself 的基本认知。譬如 “迎合”:—— 是否,我们为了融入同事小圈子,就算加班累得不行,也硬着头皮参加聚餐。哪一回实在不想去,结果第二天就感觉到被孤立,工作对接时,大家都淡淡的?—— 是否邻居总让我们帮忙代收快递、照看孩子,想着拒绝显得不友好或怕得罪人就同意了,直到有次自己生病还得跑下楼帮对方取件,累得崩溃?迎合他人并非我们的课题。我有我的事情要去做 —— 做好工作、提升自己、准备一顿美餐、陪伴家人、运动散步…… 迎合是一种负能量,一种会自动生长的负能量,它会形成一个心理漩涡,将原本良好的动机碾碎成精神沼泽,困住我们,让我们陷入迷茫。这本书就是给普通人的 “心理减法” 指南:切除盲目迎合,专注自我成长,你会更轻松自在 。勇气会让勇敢者显得孤立、不合群、自私自利,细想每天为柴米油盐、人情往来奔波的时候,好多瞬间都忍不住点头:我想我还不够勇敢。 现在,我会礼貌拒绝超出能力的请求,不用再为 “怕别人不开心” 内耗,我不开心,理应没有力气去关注别人的开心与否才对。这本书更加 “光源流深”,拓展到政治、伦理、教育等领域,也是作者身体力行 “被讨厌的勇气” 的精神感悟,是对阿德勒创建的个体心理学的更深次探究。它帮我卸下了更多不必要的心理负担,让我更加坚定的 “更加勇敢地被孤立”。孤立,不是说独自生活、不去建立人际联系,而是着力提高联系的质量,减去不必要的被动性的社交 —— 我若未能成我自己,何以与他人、与这世界共舞?岸见一郎是一位哲学家、心理学家,更是一位妙人,像《安神晚课》的周之江老师那样的生活家。推荐读一读磨铁家出版的岸见全集,或可得生活之二三妙法,安神于自我小宇宙;而后,更加勇敢地去做自己,平等、真实的自己。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过好自己的人生,不必活得和大家一样

            初读《被孤立的勇气》,便被其打破常规的观点触动。在人人追求 “融入” 的时代,这本书却告诉我们,不必为了迎合他人而丢掉自我,适度的 “不适” 反而能守护本真。 它清晰区分了 “被孤立” 与 “孤独”:前者是被动的隔离,后者是主动选择的自我空间。书中提出的 “切断不必要联系才能建立真正连接”,看似悖论,实则充满智慧。真正的人生丰富度,从不取决于关系数量或他人认可,而在于能否接纳真实的自己,拥有承受非议的勇气。 读完才明白,最大的自由不是与所有人同行,而是有底气与阻碍自我成长的人和事保持距离,在清醒的自我认知中,活出独属于自己的人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作者岸见一郎,在本书中探讨人际关系带来的困惑。很多人不敢离开一段关系、不敢破坏关系,害怕被孤立、害怕变得孤独,却也因此在消耗性的关系中越陷越深。但是,并不是所有关系都值得维系,给你带来痛苦的关系往往是虚假的。只有做真正的自己、看到真正的人,才能建立坚实、不被消耗的关系,找回自己的主体性,活成独立而不孤独的模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别再为了合群委屈自己

                👋 开场引导段:商业世界里,IP 就是那个敢于 “被孤立” 的清晰观点 *🌟 初见惊艳 1. 你过自己的人生就好,不必活得和大家一样    科技人的 “人生”,不是 “和大家一样”,而是 “做自己擅长的事” 2. 被孤立不等于孤独    要学会享受 “被孤立”,因为那是你在做 “别人没做的事” 的信号🔧 管理实操 3. 自己就越来越不去做决定,把决定都交给别人去做,结果就是变得依赖他人    当管理者必须要有最终判断力 4. 依赖‘正确答案’,是教育的缺失    做技术,“试错” 比 “找正确答案” 更能成长🧱 思维重构 5. 勇于求助,也是一种自立    求助别人不是不自立,而是懂得利用资源 6. 发现自己的顺从,是抗争的第一步    “抗争”,不是 “反对别人”,而是 “坚持自己的想法”💬 沟通建议 7. 接不接受你的好意,是别人的事    不是 “让别人接受”,而是 “做好自己的事” 8. 理解不等于我赞同你,或反对你  当做部门沟通时用来建立良好的关系 9. 有关自己的身心问题,确实应该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至于是否执行这种意见,只能由你来决定    外部意见是参考,但最终的命运掌握在创始人自己手中📈 增长启发 10. 质疑是找回清醒的开始    就像做产品,“质疑” 比 “跟风” 更能找到差异化优势🚧 关系边界 11. 就算一事无成,人生也不会变得不幸    减轻对结果的过度焦虑 12. 人生大部分事,根本不需要父母同意    从 “别人的期待” 到 “自己的选择” 13. 要做好一生不被父母理解的准备    做自己,“接受不被理解” 比 “追求理解” 更能自由📎 推荐结语 3 个可立即执行的 “做自己” 建议:1. 用 “自己的人生” 选方向 2. 建立 “关系边界” 3. 享受 “被孤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虚伪的关系中解脱出来。

                  “只有你是你自己的时候,才会吸引到真正喜欢你的人” 我们太害怕被孤立,以至于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他人期待,却在过程中迷失了自我。但是,当我们努力让自己变得 “讨人喜欢” 时,我们吸引来的只是喜欢我们伪装的人,而非真实的我们。这种关系建立在虚假的基础上,注定无法长久也无法带来真正的满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与前作一脉相承❇️

                    只要坚信人间正道,正确地做事,做正确的事,哪怕被孤立也只是一种感觉,并不是事实。敢于自立,敢于与他人建立真正的关系,幸福便唾手可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亲子关系,也需要课题分离

                      大体上看,各种人际关系中产生的纠纷,都是因为随意介入了别人的课题,或者是自己的课题被别人介入。解决这种问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父母对于该由孩子自己去解决的课题完全不加干涉。因为父母插手孩子的课题,就说明不相信孩子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不过,分离课题并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相互协作才是。为此,必须先弄清这是属于谁的课题。这并不是说父母不可以帮助孩子,也不是说父母不可以对孩子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发表意见。我们原本就可以将属于孩子的问题看作孩子与父母 “共同的课题”。不过,要做到这一点,也必须遵循一定的 “先后顺序”。这就是说,从理论上讲,虽然父母可以把孩子的课题看作孩子与父母共同的课题,但最好还是先等孩子提出希望一起解决问题的需求,再把它视作共同课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孤独是自己的课题,孤立是别人的课题

                        《被孤立的勇气》并不是让你离群索居或反社会,而是一种更加清醒和自觉的相处之道。“被孤立” 和 “孤独” 的本质差异被孤立是一种被迫的隔离状态,而孤独则可能是一种主动选择的自我空间。有勇气保持适当的孤独,恰恰是为了建立更真实、更平等的关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被孤立的勇气

                          无论什么关系,都不会自动形成。并不是说孩子出生了,就自然形成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即便是与自己喜欢的人交往,也不是马上就能形成良好关系的。仅凭喜欢是不够的,需要通过某种方式来促进关系。我们必须了解自己想要建立怎样的联系,以及如何让它形成。 不要因为害怕被 “孤立”,就陷入依赖关系。因为对于弱势者而言,强势者赋予的属性,无异于命令。属性赋予对弱势者来说是一种命令,如果不反对属性赋予,不反对这种命令,就会形成一种 “虚假的关系”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

                            本书不如作者的《被讨厌的勇气》。本书的逻辑线条不够清晰,特别是书后半部分有关 “共同体感觉” 和 “邻人之爱” 的内容,说服力不够,缺少前作中的 “青年” 作为读者的嘴替来发起挑战。本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反对权威。无论是家庭中的父母,还是职场中的上级,甚至更大的共同体(国家、政府、社会…),都不应被我们视为束缚自己的枷锁。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指出 “觉得自己老了以后或者退休以后也必须干些什么,要和人保持联系,因此最好找些什么兴趣。我并不想否定这样的生活方式,但如果有人劝我说还是与人保持联系比较好,我就会觉得这也是一种强制性联系。”,“我们去各地的社区看一看,有的人不能适应头衔、职位已经毫无意义的状态,感到很不自在。因为已经不工作了,就不必非得进入人际关系之中。既然已经从人际关系中解放出来,远离竞争和评价,变得自由了,那就可以慢慢考虑今后要如何生活了。” 罗振宇老师说做完 “文明之旅” 也不会停歇,要么搞直播,要么做点别的;万维钢老师说要 “蓬勃”,不要 “萎靡”,要出门,要多连接。这些都很好。但本书也告诉我们,做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选择,也没问题。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阿德勒哲学是一套强者的心法

                              如果你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完全可以一步到位地践行这套理念;但如果你还想和某些人,尤其是那些你所重视的人保持一定的人际关系,那么不妨用一些沟通技巧,比如影响力武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自己不会做的事情就要承认不会,并能告诉别人,这也是自立。因为人的价值就在于活着,所以向人求助并不会减少你的价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我们既是罪人也是圣人,是孩子也是成人,是理智的人也是疯狂的人,是过去的人也是现在的人。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勇气练习

                                    价值锚点记录那些让你感到 “我这样做很好” 的微小成就,而非依赖外界评价。责任边界分清 “谁的课题”:你的选择你负责,他人的看法他人负责。时间透镜自问:“十年后,我会更后悔尝试后的失败,还是根本没去尝试?” 行动阶梯将大目标拆解为可完成的小挑战,逐级向上。启动仪式需要行动时,默数 5-4-3-2-1,数到 1 立即行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真正的关系,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操控或依赖,而是人人都能保持独立且相互联结,对需要帮助的人能伸出援手,必要时,也敢于向他人寻求援助。只要我们相信,人与人之间是能够建立真正的关系的,那么,无论在多么黑暗的时空中,我们都能好好活下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努力构建真正的关系

                                        真正的关系,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操控或依赖,而是人人都能保持独立且相互联结,对需要帮助的人能伸出援手,必要时,也敢于向他人寻求援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025-10-1 第一次阅读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