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更加勇敢地被孤立:我想我还不够勇敢
读完岸见一郎的超级畅销书《被讨厌的勇气》时,我写了 “关起门来的强大,都是脆弱撑起来的”,它像是天上自由漫游的云彩,告诉我们如何做自己。 《被孤立的勇气》,更像是茶台上的果脯或者苏打饼干,是给我们的心灵松绑剂,松掉那些仅凭勇气不足以挣来的隐形绳索,乃至来自社会规则、伦理的精神约束。我的书柜上和这本书放在一组的,是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和戴博德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如果大家读过这些书就会明白,“自我” 和 “课题分离”,一直是 know yourself 的基本认知。譬如 “迎合”:—— 是否,我们为了融入同事小圈子,就算加班累得不行,也硬着头皮参加聚餐。哪一回实在不想去,结果第二天就感觉到被孤立,工作对接时,大家都淡淡的?—— 是否邻居总让我们帮忙代收快递、照看孩子,想着拒绝显得不友好或怕得罪人就同意了,直到有次自己生病还得跑下楼帮对方取件,累得崩溃?迎合他人并非我们的课题。我有我的事情要去做 —— 做好工作、提升自己、准备一顿美餐、陪伴家人、运动散步…… 迎合是一种负能量,一种会自动生长的负能量,它会形成一个心理漩涡,将原本良好的动机碾碎成精神沼泽,困住我们,让我们陷入迷茫。这本书就是给普通人的 “心理减法” 指南:切除盲目迎合,专注自我成长,你会更轻松自在 。勇气会让勇敢者显得孤立、不合群、自私自利,细想每天为柴米油盐、人情往来奔波的时候,好多瞬间都忍不住点头:我想我还不够勇敢。 现在,我会礼貌拒绝超出能力的请求,不用再为 “怕别人不开心” 内耗,我不开心,理应没有力气去关注别人的开心与否才对。这本书更加 “光源流深”,拓展到政治、伦理、教育等领域,也是作者身体力行 “被讨厌的勇气” 的精神感悟,是对阿德勒创建的个体心理学的更深次探究。它帮我卸下了更多不必要的心理负担,让我更加坚定的 “更加勇敢地被孤立”。孤立,不是说独自生活、不去建立人际联系,而是着力提高联系的质量,减去不必要的被动性的社交 —— 我若未能成我自己,何以与他人、与这世界共舞?岸见一郎是一位哲学家、心理学家,更是一位妙人,像《安神晚课》的周之江老师那样的生活家。推荐读一读磨铁家出版的岸见全集,或可得生活之二三妙法,安神于自我小宇宙;而后,更加勇敢地去做自己,平等、真实的自己。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过好自己的人生,不必活得和大家一样初读《被孤立的勇气》,便被其打破常规的观点触动。在人人追求 “融入” 的时代,这本书却告诉我们,不必为了迎合他人而丢掉自我,适度的 “不适” 反而能守护本真。 它清晰区分了 “被孤立” 与 “孤独”:前者是被动的隔离,后者是主动选择的自我空间。书中提出的 “切断不必要联系才能建立真正连接”,看似悖论,实则充满智慧。真正的人生丰富度,从不取决于关系数量或他人认可,而在于能否接纳真实的自己,拥有承受非议的勇气。 读完才明白,最大的自由不是与所有人同行,而是有底气与阻碍自我成长的人和事保持距离,在清醒的自我认知中,活出独属于自己的人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在“孤立”中不被打败,努力活出勇敢的自我在工作的休息时光,偶尔看见岸见一郎的《被孤立的勇气》这本新书出来了,于是迫不及待赶快打开电子书阅读起来,看看书也不厚,本想沉浸书中一口气读完,却发现周围投来异样目光,自己仿佛因这份 “不合群” 的阅读之举被孤立了。(当然这种孤立可以说很久了,但之前总是想着《被讨厌的勇气》,被别人讨厌就讨厌吧,甚至还为此摆了很多书放桌子上)这本新书中依然用阿德勒心理学观点,指出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想想现在的这被孤立之感,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体现。我们常因在意他人看法,努力融入群体,一旦行为偏离,就会陷入被孤立的不安。书里也还说获得别人的认可很重要,能给别人带来价值才值得,想想刚开始的时候新的价值还很有吸引力,现在这样的价值都习以为常了,所以也就没什么价值可言,自然会被孤立了。难道就要放弃嘛,岸见一郎告诉我们,要有被讨厌、被孤立的勇气,因为这是实现自我的必经之路。想想就像我在工作完休息时看书,不应因他人目光而放弃自我充实,这是我的课题,他人如何看待则是他们的课题。书中还有很多亲子关系的,我现在也只能领略一小部分,后续时机成熟了会再读一读,就跟《被讨厌的勇气》一样值得反复读。阅读此书,我开始反思,不应把被孤立当作痛苦,而应将其视为坚持自我的代价。它让我明白,在追求自我成长与内心平静的道路上,我们要勇敢冲破群体期待的枷锁,坚定走自己的路,才能收获真正的自由与幸福 。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去吃饭前,随手打开的书。准备戴着耳机在路上听,没想到,听下来感觉还不错。其中,作者关于学生上课不敢回答问题,不敢直面真实的自己,这儿很是认同。很多时候,不敢表达,是害怕自己回答错误,别人给自己差评,贴上一个不被认同的标签。于是很多人选择沉默,选择逃避,借此自我安慰,我要是参与,肯定如何如何。其实很多时候,不过都是在欺骗自己。所以,作者想尽一切办法鼓励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会对他有任何看法。此后,在他的鼓励下,学生有了很大的改变,渐渐变得乐于参与。说来也巧,在没打开这本书之前,我也刚好在早上的课上,交流了类似的话题。我发现班级里的多数同学,都不敢在课上去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甚至是不参与互动。在课上,我也是借用 “事实有真假,观点无对错。” 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来,不要害怕表达,要敢于试错。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