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2
1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2020年电影回顾

    看了 12 期《看电影》,编辑口味有点老,太多的怀旧,我都受不了,更不要说年轻人,比如本期的候麦,谈电影如同去点歌房,唱什么歌就暴露年龄了,电影也一样。信息爆炸,每年的电影都看不完,更不要说老电影了,自己总结 2020:韩国电影开始崛起,《寄生虫》获奖。中港台和日本电影可不看,闲看了《悬崖之上》比影评说的要好看。《信条》和《双子杀手》名导演的失败之作。纯娱乐《阿丽塔》《永生守卫》还可以。《婚姻故事》家庭婚姻冲突,喜欢男主的演技。《1917》值得看,简单的故事拍出深意,战争为了什么?我没去想 “一镜到底”,长镜头确实让人有强烈的代入感。个人最喜欢《爱尔兰人》,《小丑》演技确实不错但不想看第二遍,《爱尔兰人》太喜欢那几个老家伙了,虽然太老了,动作不够帅,但看演技就够了。老家伙都老了,2020 也标志传统电影时代过去了,《爱死机》都开始短剧了,传统电影的时长要改了,好电影在电影院可以沉浸 3 个小时,在家看剧 45 分钟够了。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一期:名导--侯麦

      侯麦共拍摄了 50 多部影片,其中大部分影片浪漫主义的领域,但并不妨碍侯麦做一个内心的古典主义者。对他来说,真正新颖的不是形式,而是隐藏在这些形式后面那些永不会过时的思想 -- 对人类永恒的矛盾境遇的个人化思索。他是现代电影中的 "新古典主义者"。他拍摄的不是人类历史中那些狂飙突进的革命风暴,而是那些水滴石穿的日常风蚀。他的电影不是神庙,而是构建神庙的砖瓦。神庙有时,而砖瓦永在,所以侯麦电影永垂不朽。2000《秋天的故事》(Conte d'Automne)(" 四季的故事系列) 2001《贵妇与公爵》(L'Anglaise et le Duc) 2003《三面间谍》(Triple Agent) 2005《红色沙发》(Le Canapé rouge) 2007《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Amours d'Astrée et de Céladon, Les )(又名《阿斯特蕾和瑟拉多的爱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老电影 —— 电影背后的故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记起侯麦

          就像在 [千与千寻] 里,千寻和白龙飞舞在空中,千寻眼睛闪亮,说,"我想起来了",100 年后,电影也再一次记起了侯麦。侯麦拍的不是那种流行的电影,在他活着的时候,人们用侯麦风格去形容他的作品,因为这样就可以避开对侯麦电影的确切定义,反正他的电影既不像同时期的特吕弗那样闪烁着单向批判的寒光,也不像布列松电影那样隐现着哲学左右互搏的痛苦。侯麦电影太寻常了,四处蔓延的都是人生里随处可见的事物。比如 [午后之爱] 里,男主角坐在咖啡厅里观察街上的行人。比如 [双姝奇缘] 里,一个乡下女孩和一个巴黎来的女孩,穿着同样的红色毛衣,坐在餐桌两端野餐。比如 [春天的故事] 里,一个女孩从教学楼里出来,走向摄影机。比如 [绿光] 里,说到孤独,然后,女人躲在聚会旁边的阶梯上哭。侯麦的电影对奇观不感冒,他自己也说,"我的电影不是探讨人们做什么,而是表现他们做什么时脑子里在想什么",所以,他的电影里不种植狂涛骇浪式的眩晕,也不种植破釜沉舟式的悲壮,而是生长了每个人都会经历,每个人又会很快忽略的细节。这些细节寻常到了每一个人、每一个时代都随处可见,就那么随意伸展在人类进化荒原的每一个角落,所以侯麦电影显现出惊人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弥散了人间男女、俗世生活的公共性,比如最开始时蠢蠢欲动的欲望,最后时刻又安分守己的自由;比如他在表现方式上信手拈来,其实又滴水不漏、浑然天成。当然也有侯麦作为创作者和观察者于一身时的私人性,如 [夏天的故事] 里,女孩看到了喜欢的男孩在自己面前露出了犹豫,就说 "原来你对每个女孩都一视同仁……" 他严肃,又保持幽默。他批判,又剂量适当。侯麦的电影不做流行所必须的惊人之语或者是态度上的曲意迎合,他的趣味是古典的,优雅的,怀揣着忤逆之心,从不放过人性中的自私和蒙昧,却又与人保持了一个礼貌的距离。侯麦电影的尺度是道德感。道德这种很私人的界定,被侯麦放置在电影里,置换成为一种叙事冲动,他的电影重要的是当事人怎么看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他们的行为本身。比如 [O 侯爵夫人],救助了她的侯爵,也是侵犯她的魔鬼。侯麦电影的戏剧性是通过纪实性铺陈开来的,那些狂喜和惊怒的褶皱,最终会被时间抚平,我们记住的,是大时代狂潮过后,那些倒伏又挺直了的草本植物。所以,穿在男人身上,也能穿在女人身上的格子衬衫;在太阳升起时出现,也在太阳落山时出现在餐桌上的刀叉,穿过侯麦的镜头,沉淀在了时间深处。那些每一个时代都会出现的生活细节,因为特定时代道德感的浸泡,水草一样招摇,成为一个符号,一种象征,成为 100 年后,我们再一次记起的理由。在浮华的电影圈里,侯麦也不像很多人那样善于交际,他很少露面,如隐士一般生活,他拍摄的不是人类历史中那些狂飙突进的革命风暴,而是那些水滴石穿的日常风蚀。他的电影不是神庙,而是构建神庙的砖瓦。神庙有时,而砖瓦永在,所以侯麦电影永垂不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教父三是主要阅读内容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