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需要花点时间来理解
理性选择理论通常认为人类力图实现自身经济收益的最大化。在某些简略粗糙的经济模型中,它确实可以起到指代行为主体的作用。可是当理性选择理论一旦拿到现实世界中,这种行为模式通常很快就会失效。因为真实的人类是情感动物,我们会被冲动、兴趣和信仰所左右,并经常做出违背自身理性利益的选择。就像作者在书中提到他在马达加斯加旅行时,看到岛上有一座座华丽的大理石坟墓,那是居住在岛中高原的梅里纳人的家族墓地。当地人均年收入约为 500 美元,而每座坟墓的造价约为 7000 美元,相当于一个人 14 年的收入总和。如果以当时美国人的人均收入来换算,这等同于花费 88.9 万美元建造家族墓地。在咱的地界,这就是一件相当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在马达加斯加人的信仰体系中,他们认为行走于世间的生命很短暂,而大理石坟墓里的生命则是永恒存在的,所以他们认为这种资金分配完全是合理的。其实人类身上有很多优秀的素质,且我们也不是永远以客观、理性和效率为目标的优化师。这其实挺好的,如果对概率分布和预期效益的计算占据了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刻,那么生活中那些鲜活生动、多姿多彩的片段会荡然无存,这样的世界将毫无乐趣可言。如果真的存在纯理性人,我可不想和他们交朋友,因为这将多无聊啊。这就是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限理性选择理论在社会科学界逐渐流行起来。“有限理性” 指的是人类在决策时并不完美,我们常常犯认知错误,或缺乏关键信息。我们不是优化师,而是满意者;指引我们行为的原则不是最大效益原则,而是自我满意原则;我们的选择也不一定是最优选择,却是自我感觉 “足够好” 的选择。更重要的是,现代神经科学研究已清楚地表明,我们的决策中只有一小部分是意识加工的产物,很多决策都是在我们自我意识不到的情况下,由大脑自动完成的。更让人惊讶的是,一些决策不仅受我们大脑中化学物质的影响,还受我们体内微生物的影响,这些微生物有能力改变我们的思维。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读后感读完全书,依旧茫然。直到翻开万维钢的《佛畏系统》,才意识到 “运气” 并非全是天命,其中有四成可以凭双手争取。他把运气拆成四种:1. 盲目的随机性 —— 纯靠天吃饭,我们管不着。2. 跑出来的机会 —— 多走一步、多试一次,用勤奋把概率往自己这边拽。3. 有准备的头脑 —— 平时持续输入、输出、复盘,机会来了才接得住。4. 人设的吸引力 —— 把个人品牌做到极致,让好运反过来追你。对普通人而言,能立刻动手的是 2 和 3。别想太多,先做:・每天固定输入(读书、听课、观察);・固定输出(写作、分享、实践);・固定复盘(记录得失、迭代方法)。剩下的,交给时间。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小的时候,我是完全的相信自由意志,当然我不知道自由意志这个词,但那时可能更受人定胜天这种意志的影响。后来几次在重大事情来临前感受到那种不寻常的感觉时,我怀疑这世间是否一切都是命定的。但当与家人、友人争论我们的一生不会被困在此刻,我有时荒诞地想自己是在和命运抗争的战士。但面对工作和其他感到无力时,有一段时间面对当事人执著于某一种执念,我认为这念头恰恰是让他 / 她陷入困境的源头时,我又感到虚无。当有些工作上的事情,你发现是人们形成的那种制度造成的时候,那种虚无感更重。可是回想身边的朋友、亲人时,我又发现他 / 她们如此真实,虚无似乎有了着落。我觉得似乎我这生命中一直在不断摇摆,陷入某种循环,但又某时似乎想通了,一忽过去又再回到那种荒诞的虚无之地。不知是否是因我还不是一个心理上的成年人?还是只是学识和见识的浅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偶然与历史的蝴蝶效应《偶然》一书通过京都旅游与原子弹决策的戏剧性关联,揭示了混沌理论对历史进程的深刻解释: 1. 微小偶然的巨量级影响 ・1926 年史汀生夫妇的京都之行,19 年后意外成为美军放弃轰炸该城的关键因素(因回忆触动而将其移出目标清单) ・印证 "敏感依赖性" 原理: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异导致结果巨大分歧(蝴蝶效应) 2. 决策的不可逆性 ・目标委员会选择京都的逻辑链:战略价值评估→文化认知盲区→最终锁定广岛 / 长崎 ・历史路径锁定:一旦某个选项被强化,其他可能性即永久消失(类似量子坍缩) 3. 复杂系统的核心特征 ・非线性发展:旅游见闻与核打击决策看似无关却深度耦合 ・涌现现象:个体行为通过系统放大产生不可预测的宏观影响 本书本质是通过复杂科学视角,解构人类对确定性的幻觉 —— 我们既是历史洪流中的被动承受者,又是通过每个选择参与塑造未来的主动力量。正如缪尔所言:"宇宙万物相互关联",个体的偶然行动终将在时空经纬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刻痕。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旅行,宫古岛酒店账簿上史汀生的名字将被写入历史,成为之后一系列事件的起始。在那些事件中,一个人扮演了上帝的角色,在一念之间拯救了数万人的生命,但不幸的是,他也给其他地方的十几万无辜者带去了死亡。这也许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次私人观光旅行。19 年后,在离京都一万多千米的美国新墨西哥州,一群声名显赫的物理学家和军队将领聚集在一个代号为 “Y 站” 的绝密地点。那是 1945 年 5 月 10 日,纳粹德国投降后第三天。此刻,太平洋上还在上演着一场似乎看不到尽头的血腥消耗战。然而,在新墨西哥州的这个偏远哨站,科学家和军人们看到了终结战争的希望 —— 一种新型的、具有无法比拟的破坏力的武器,他们称之为 “小玩意”。虽然此时还没有任何一场成功测试能展示出这种新型武器的全部潜能,但 Y 站的每个人都感觉离成功越来越近了。为了早日做好准备,项目组成立了一个 13 人的 “目标委员会”,这些精英人士将决定如何让全世界见识到 “小玩意” 的威力。该用它摧毁哪个城市?他们一致认为东京并不合适,因为之前猛烈的大轰炸已经摧毁了日本的这座新首都。经过权衡,他们商定了一个目标 —— 将第一枚炸弹投向京都。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偶然性是这个世界一等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该书由伦敦大学学院的全球政治学副教授布赖恩・克拉斯(Brian Klaas)撰写。其核心论点在于,我们的世界和个人生活并非按照简单、线性的因果关系发展,而是充满了偶然、混乱和不可预测性。克拉斯认为,我们常常试图为发生的一切寻找一个清晰的 “理由” 或 “叙事”,但这其实是一种错觉,忽略了微小、随机的事件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即 “蝴蝶效应”)。书中融合了复杂性理论、演化生物学、历史学和哲学的观点,通过大量引人入胜的案例 —— 从个人的职业选择到重大的历史转折 —— 来论证,如果让时光倒流,历史和个人命运都可能会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变动而走向截然不同的方向。最终,作者希望读者能够接受这种不确定性,认识到我们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并从这种认知中获得一种新的智慧和自由。世界上存在大量的偶然事件。也使得世界系统更加混沌。很多事件无法预测,比如经济危机、股票价格。本书作者强调了偶然事件的重要性,偶然事件影响整个世界的变化。很多人成名也是偶然。很多人死亡也是偶然。偶然和概率还不一样。让我们用一个比喻来清晰地区分它们:概率系统:赌场里的轮盘赌 (Roulette) 特点:每一次小球的滚动都是一个独立的、无记忆的事件。上一次是红色,与下一次是黑色的概率毫无关系。可预测性:你永远无法预测下一次的结果是什么。但是,你可以极其精确地预测长期分布 —— 在数万次滚动后,红色和黑色的出现次数会无限接近于 50%。本质:这是 “可知” 的随机性。我们知道规则,也知道长期的统计规律。系统是稳定的。混沌系统:真实世界的天气或经济 (Weather / Economy) 特点:这是一个有记忆的、相互关联的系统。今天的天气是昨天天气的直接延续;今天的股价反映了昨天收盘后的所有信息和情绪。系统内的每一个粒子都严格遵循着物理或人性的 “决定性” 规则。可预测性:因为 “蝴蝶效应”(对初始条件的极端敏感性),你短期内可以做出模糊的预测(比如未来三天的天气),但这个预测的有效期极短。超过这个 “预测视界”,系统的走向就完全无法预知,呈现出看似随机的行为。本质:这是 “决定性” 的不可预测性。它的不可预测,不是因为内在有真正的随机(像轮盘赌那样),而是因为初始条件中任何一点微小到无法测量的误差,都会被系统的动态演化指数级地放大,最终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这个区分为什么如此深刻?因为它回答了 “为什么我们做的每件事都重要”。如果世界只是一个概率系统(轮盘赌),那我们的行动就如同在轮盘上多下一次注,对整个赌场的宏观结果毫无影响。我们的行动是统计上可以被忽略的噪音。但因为世界是一个混沌系统,我们的每一个行动,无论多么微小,都不是被统计规律抹平的 “噪音”。相反,它是一个新的初始条件,是一个对系统施加的真实扰动。它就是那只可能煽动风暴的蝴蝶。我们无法知道这个行动会带来什么,但它确实改变了系统未来演化的那条独一无二的路径。一个好故事是有因有果的。如果四大名著只写了前 40 回。那观众看完会感到愤怒。我们人对因果有巨大的执着。一个没有结果的故事,我们甚至会自己脑补出结局。我们是因果的动物。但是在现实社会上,很多事件是没有因果的。有的只有过程。都在过程中,比如生物的进化。一种生物的灭绝,不见得是这种生物的果。定然是系统中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这些变化也不一定原因。变化的源头很难追溯。对我的启发是,如果能脱离因果思维方式。我们可能看到更多有意思的事情。哪些事情都是 “非因果” 的?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关键。需要明确的是,当我们说 “非因果” 时,并不是指这些事件完全没有原因(违反物理定律),而是指它们缺乏一个简单、线性、可预测的 “因为 A,所以 B” 式的因果链条。它们的原因是复杂的、多维的、相互交织的,其结果往往是 “涌现” 出来的。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宏观社会层面金融市场的崩盘:1929 年或 2008 年的金融危机,你永远找不到那个唯一的 “原因”。是格林斯潘的利率政策?是金融衍生品的泛滥?是监管的缺失?还是投资者的集体非理性恐慌?答案是:以上全部。这些因素像燃料、氧气和火星一样,在一个复杂的正反馈循环中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系统性的崩溃。它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事件。时尚潮流的兴衰:为什么喇叭裤会流行,然后过时,现在又卷土重来?没有任何一个设计师或明星可以独立 “决定” 潮流。它是一种社会集体无意识的涌现。经济状况、社会情绪、技术变革(新面料)、音乐文化等无数因素,共同 “编织” 出了所谓的潮流。一场社会运动的爆发:一场成功的社会运动(例如 #MeToo)的爆发,时机至关重要。在此之前,可能已经有无数类似的个案,但都没有引发燎原之火。它的爆发,是社会情绪、媒体环境、关键人物、技术平台(社交媒体)等因素在某一个 “临界点” 上的共振。你无法回溯说 “因为那篇报道,所以运动成功了”。个人生活层面爱上一个人:你为什么会爱上你的伴侣?是因为 TA 的外貌、性格、才华,还是因为你们相遇的时机恰到好处?你无法像解一道数学题一样,列出 A+B+C = 爱的公式。爱情是一种复杂的化学反应,是一个在持续互动中不断生成和演变的 “过程”。一个人职业生涯的成功:一个人的成功,固然有个人努力的成分,但也充满了无数的 “非因果” 因素。在一个恰好的时间点进入了一个朝阳行业、偶然遇到一个赏识你的贵人、公司的一个战略调整恰好让你所在的部门成为核心... 将这一切简单归因于 “他很努力”,是对复杂现实的极大简化。科技与自然层面生命的起源:地球上第一个能够自我复制的分子是如何出现的?科学家们可以模拟出当时的环境,但无法精确复现那个 “第一因”。它不是一个 “事件”,而是在亿万年的时间里,无数分子在原始汤中进行天文数字般的随机碰撞和组合,最终在一个极其偶然的时刻,“涌现” 出了生命的属性。一个颠覆性技术的诞生(如互联网):互联网是谁 “发明” 的?是军方的 ARPANET?是蒂姆・伯纳斯 - 李的万维网?还是那些制定 TCP/IP 协议的工程师?没有人。它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由无数独立贡献者共同 “演化” 出来的生态系统。剧名:《皇帝的新方程式》出场人物:皇帝陛下:一群顶着诺贝尔奖光环、热爱 PPT 和希腊字母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及各路 “砖家”。天才裁缝:一帮绝顶聪明、但可能十年没和真人聊过天的数学家和建模师。围观群众:我们所有人,以及华尔街。一个不识相的小孩:布赖恩・克拉斯(本书作者)。(幕启) 第一幕:更衣室里的密谋天才裁缝们对皇帝陛下说:“陛下!我们为您量身打造了一件举世无双的‘龙袍’—— 它名叫‘社会万能预测方程式’!” 这件 “龙袍” 那叫一个漂亮!它闪烁着高斯分布的光芒,点缀着积分符号的蕾丝花边,优雅、简洁、对称…… 唯一的缺点是,它是用一种叫做 **“理性人”(Homo Economicus)** 的稀有隐形材料制成的。这种 “理性人” 是一种神话生物,他们购物前会计算边际效用,恋爱时会评估长期回报率,看见邻居发财也绝不眼红。裁缝们以前是给行星、给小球做衣服的,做得特别好。“你看,我能预测你一万年后的位置!” 小球和行星也特别配合,从来不闹情绪,不搞随机辞职。然后他们就飘了,觉得给人类社会做衣服也一样。他们心想:“人类嘛,不就是会走路、会抱怨的复杂版小球吗?” 第二幕:盛大的游行皇帝陛下穿着这件闪亮的 “新方程式” 走上大街,接受万民朝拜。“看呐!模型显示,房价将永远上涨!” “哇哦!方程式证明,市场是有效且自我修正的!” “天呐!根据这个完美的曲线,下个季度的消费热情将稳步提升!” 华尔街的交易员们热泪盈眶,政客们纷纷点头表示赞许。谁敢说这方程式有问题,谁就是不懂科学,谁就是异端!气氛一片祥和,仿佛人类社会这只上蹿下跳的猴子,终于被关进了数学的完美笼子。第三幕:妖风来了突然,一阵名为 **“现实世界”** 的妖风刮了过来。这阵风里,夹杂着 “次贷危机” 的沙子,裹挟着 “集体恐慌” 的冰雹,还伴随着一个叫 “我邻居用三倍杠杆买了个我听不懂的金融产品然后破产了” 的奇怪雷声。风一吹,皇帝陛下瞬间感到胯下一凉。那件 “万能预测方程式”…… 它…… 它居然被吹得无影无踪!皇帝一丝不挂地站在那里,只剩下一个尴尬的 **“= ?”** 符号在风中凌乱。模型预测的 “稳步提升” 变成了 “自由落体”,“自我修正” 变成了 “集体跳楼”。剧终・作者吐槽时间这时,人群里的小孩克拉斯慢悠悠地举手说:“那个…… 有没有一种可能,我是说可能啊…… 咱们人类,压根就不是那种‘理性人’?有没有可能,我们的世界更像一个巨大的、充满了蝴蝶效应、情绪波动和各种‘幺蛾子’的混沌派对,而不是一个可以在白板上算出来的数学题?” 这个社会就是这样,让一些专家承认他们的无知,不如直接” 杀了 “他们。放弃去控制一切,我们能过的更好。放弃去预测一切,我们能不焦虑。感受当下还真是一个必要的方法。摆脱那些我们控制不了的事情。我四岁的儿子,经常拿一些动物、虫子的图片对我说。 ” 爸爸,这个是你。“是的,在宇宙尺度上看,我可能就是一只虫子。人类看似有主观意识,自由意志,实际可控的事情非常少。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