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16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刀锋》…一个人什么都做不了时,他就成了作家…

    一战时,美国青年拉里因为好友在战争中死亡,开始向自己的内心展开追问:既然世间有善,为何恶亦相生?战后,拉里在故乡感受着美国建设一个 “宏伟而繁荣的时代” 的热潮,却难以置身其间。他执拗地要寻求心中那个让他难以割舍的疑问。他在书籍中发掘,在静思中梳理。为此,他几乎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精力与热情,甚至解除了与恋人伊莎贝尔的婚约。之后远遁法国,再后来,开始周游世界。在印度,他从东方的《奥义书》踏上了心灵自我完善之路…… 拉里的原型是英国籍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著名的维特根斯坦家族的成员,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是奥地利著名钢铁工业企业家,母亲莱奥波迪内・卡尔马斯・维特根斯坦是著名作家、经济学家哈耶克的外祖父的姑表妹,也是银行家的女儿。有这个显赫背景,足以让维特根斯坦一直"晃膀子"。维特根斯坦是 20 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研究领域主要在数学哲学、精神哲学和语言哲学方面。他有句著名的话,一个人对于不能谈的事情就应当沉默…… 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如果排序,海德格尔第一,第二就一定是维持根斯坦了。那么毛姆为什么不以海德格尔为原型呢?理由可能有三个,一是毛姆不喜欢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二是海德格尔是德国人。三是海德格尔一心想往上攀爬,不够"晃膀子"。其实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在追求改变,无论是伊莎贝尔、拉里还是艾略特、索菲,都隐隐有一种不可捉摸特征,他们各自的结果不约而同地似乎都对自己的过去颠覆和背叛。不过这些背叛,大多不过用一种苟且代替另一种苟且,只有拉里从他似有觉悟的那天起,就象刀锋一样直刺苟且的心脏……(石木翻书每天翻翻书)

      6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都是自己选的(《刀锋》读书笔记)

      这本书列在书单上估计得有七八年了。为什么一直没读,不知道。不过庆幸的是,拖到现在才读,或许才能读明白这本书到底写的是什么。想起来如果是七八年前读,估计会错过好多吧。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小说总是很好读,因为那个时候正是一个社会重新塑造的过程。或许那是个前所未有的所有人都被裹挟的时代。时代在变化,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着自己的定位。思想在变化、科技在变化,社会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老派的人,还在坚持着自己的传统,想让自己的世界还按照原来的运行轨道继续走下去,只是时代的走向并不是谁想拽得住就能够做到的。一个年轻人在追求一种思考,一种对于人生意义的确认。不得不说,这是所有人都在努力的事情。是的,所有人。只不过有太多的人把这种人生意义,放在了别人都在追求的东西,或者是金钱、或者是地位。不管是什么,总之追求的是在别人眼中看上去足够好。只是,无论怎么好,都是在追求别人眼中的,当别人的注意力不在的时候,意义就只能沦为了恳求比人的注意。长时间的求而不得,反而可能会走到破坏的反面,用毁掉别人的意义,来确认自己的。当这个世界出现了一个能够把自己作为意义的人的时候,这个人往往会被看成是异类。有多少人能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只去追求自身的平静呢。太难了。所以这样的人,才确实能够成为小说的主角,也不得不说,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人的存在,这个世界才会被向前推动一点点。东方和西方的哲学,其实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有没有终点。东方的哲学虽然也在说合一,但是它说的是一种循环往复的平衡。也就是人和世界其实都是一体的,所以认识了世界就是认识了自己,同样认识了自己也就理解了世界。西方的哲学则是有一个明确的终点,或者是神、或者是太一、或者理型,不管是什么总有一个终极的存在,而这个世界和所有的人,不过是这个终点的某个形式的体现,所以西方哲学普遍在追求的都是从现在的世界推导出一个极致的存在。也正是因为如此,西方的哲学发展出了强大的逻辑能力,也就是所谓的理性。在这样的理性下,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确实丰富了很多。只是,在这样的理性下面,我们对人的存在本身却并没有清明多少。毕竟,认识世界这个相对静止、没有反馈的对象的时候,理性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毕竟因果律在相对静止或者变化缓慢的情况下会得出很确定的答案。只是对于人这种随时都在反馈和变化的存在,这种主体和客体共存的存在,纯粹的理性或许并不会起到多大的效果。从存在主义的观点出发来说,人的存在是先于本质的,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不取决于人的物质一面的形式,而是因为人的自主的选择,因为人能够把自己做过的一切叙述成为一个完成的故事。所以,对于人生来说,幸福或许并不是那些别人看起来的样子,不是那些建筑在物质之上的东西,幸福在于自己意识到的东西。只是,能够做到这样的,真的是很难。就像书里说的:“我是个俗人,是尘世中人;我只能对这类人中麟凤的光辉形象表示景慕,没法步他的后尘。” 或许人间的善恶,不是那种分得清的东西。或许对待这个世界最好的办法就是真诚,把自己交给这个世界。又或许,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最应该学会的,就是生活了。至于能不能找到自己的,都是自己选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精神世界也需要物质来支持,社会有它的生存法则。

        —— 我对于人可以通过知识达到最高现实这种想法感到非常满意。在后期,印度的圣徒有鉴于人类的软弱性,承认通过爱和通过工作也可以得到解脱,但是,他们从来不否认最高但是最艰难的途径是通过知识,因为知识的工具是人类最宝贵的能力,即他的理智。这大概就是我对《刀锋》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了。这本长篇小说写于 1944 年,在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70 岁高龄的时候。故事以一战之后为背景,记录描述的是作者的几个朋友的不同选择,造就的不同人生。着重描述的是拉里,通过他的经历,变化和选择,对人生,宗教和哲学的思考。迷茫大概是每个年轻人都需要经历的阶段。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经历,不同的选择,成就不同的人生。书中的一些道理,当今的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也依旧可以借鉴。从伊莎贝尔和拉里的爱情角度来说,拉里在许多年之后被问及:“伊莎贝尔甩掉你时,你痛苦吗?” 回复到:“痛苦。我那时还年轻。我早就打定了主意要和伊莎贝尔结婚。我做了我们将来要在一起的种种计划。我以为我们会过的很美满。但是婚姻生活需要两个人来过,就像吵架也得有两个人才能吵起来一样。我怎么也不会想到,我给伊莎贝尔提供的生活会让她感到如此沮丧。要是我对她的想法稍有了解的话,我就绝不会向她提结婚的事了。” 这就是年少时爱情的模样吧。总是想把自己最好的都给对方,却从来没有问过对方需要什么。当虚幻的爱情落地,到了谈婚论嫁的现实里,才发现,你给的,她不需要,她要的,你给不了。到头来,数落对方太现实,自己当时瞎了眼,自我感动的一塌糊涂,觉得对方不够珍惜。所以爱情和婚姻向来是两回事。而伊莎贝尔的家人对于伊莎贝尔与拉里结婚也是反对的,艾略特舅舅说:“凡是适当的考虑地位,财富和双方境况的婚姻,都优于只为爱情的婚姻。在法国,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文明国度,伊莎贝尔会毫不犹豫地嫁给格雷;然后,过上一年半载,如若她想,她可以将拉里作为她的情人。” 当然,这并不符合道德。艾略特舅舅原本就是一个势利的人,但是不可否认,这样的人也更现实。他明白伊莎贝尔这段不匹配的爱情如果步入婚姻的结果,他希望伊莎贝尔幸福。而和格雷结婚后的伊莎贝尔虽然失去了爱情,但是成长后的伊莎贝尔说:“没有爱,一个人也可以过的很好。” 婚后,她和格雷育有两个女儿,女儿们乖巧有教养,生活富足,被她照顾的很好。当 “我” 和伊莎贝尔说起我的想法,觉得 “伊莎贝尔并没有想格雷那样把整个身心都放在她们身上” 的时候,伊莎贝尔的回复是:“完全没有那个必要。我是个有着独立人格的人,也把她们当做这样的人看待。如果一个母亲把自己的儿女当做她一生中唯一关注的对象,那她只能惯坏了孩子,事实上,她们依然很崇拜我。” 所以,当格雷破产之后,她会变成格雷的精神支柱,陪伴他走出那段艰难的日子。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故事的戏剧性,由于继承了艾略特舅舅的遗产,顺利帮助格雷重新回到他热爱的工作中去。我想这样一位自我定义明确的女性,即使没有这笔意外之财,她依旧可以把自己的生活过的很好。因为她一直都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并且一直在为这个目标努力。书中还描述了 “我” 的其他的朋友 —— 一生追逐名利和上流社会交际,即使死亡,也要穿着华丽衣服下葬的艾略特。面对因为车祸,失去了丈夫和孩子的人生挫折无法重新生活,宁愿在沉沦里享受短暂快乐,最后 “悲壮” 死亡的索菲。和与她相反,即使出身卑微,要靠肉体讨生活,艰难的养活自己和女儿。但是最终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和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成功把自己嫁出去的苏珊・鲁维埃。还有我们的重要角色:拉里。区别于其他角色,拉里选择的是一条艰难的道路。用伊莎贝尔的话说,当空军之前, 他和其他年轻人一样的生活方式。在经历了朋友为了救他,而牺牲这件事情之后,拉里开始迷茫了。他不知道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开始了探索之旅。先是疯狂读书,后来发现书本不能给他答案。于是选择走出去,去寻找,去体验,去经历。结识了不同的人,途径了不同的城市,见识了不同的风景,看到了不同的人生。基督教义和艺术,都没有给他他想要的答案,最终在印度的石像山,遇到了一位长者,从印度的宗教里找到了答案 —— 宗教信仰。对拉里而言,那是不同于西方社会的理想主义,属于东方宗教的神秘主义。新的信仰,让拉里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经历了两次神奇的,玄幻的疑似梦境的体验之后。他散尽钱财,决定回纽约,当一个出租车司机。拉里说:“出租车只是我的劳动工具。这就相当于托钵僧化缘的钵和手杖。” 拉里的设定是一个聪明,高大帅气,有固定收入 —— 每年三千美金,笑容迷人的男孩子。散尽钱财,是一个大胆的决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金钱是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物质。重新出发需要勇气,视出租车为化缘工具去体验生活,也是将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结合之后的选择。因为信仰还是需要去靠金钱去支撑,现实社会有它的生存法则。那么为什么要散尽钱财之后再重新开始呢?也许是为了给内心一个交代吧 —— 收获了智慧和信仰之后,我不再是原来的自己。从这一刻起,我有明确需求,我可以再次出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经历惨烈的战争后,仍然对精神性不断追寻

          毛姆在小说中有一句描述很动人:“岁月没有在拉里身上留下痕迹,不管从哪一个方面说,归来的拉里仍是个青年。” 青年指的不是年龄,而是精神性的永不言败,这也是毛姆喜欢的人物类型。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但凡读到这些 “无用之书”,总能给我无穷的力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向你诠释人生的意义

              读完此书,让我对自己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只能从精神层面去追求,只能从内心世界去寻找,只能从自我完善去付诸实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游手好闲也是种生活方式

                这是这两年读的毛姆的第三本书,他的每一本书读完以后都要一些时间去消化、思考。关于人性的描写,还没有哪个作者具有毛姆笔下的力量,而刀锋里的文字,自有种锋利感,特别是和伊莎贝尔的对话。我读的刀锋是陈以侃翻译的版本,得到书架上还没有上新。其实对于刀锋书名的定义,作者在开头就给了注释:通往醒觉之路实坚,如锋刃之难蹈《揭陀奥义书》。拉里与书里作者描写的其他人行成一个鲜明的对比,一种追求理想、无限与游手好闲,另外一些则追求现实,在现实的生活中以自私、虚伪、势利等获得自我追求和满足。谁的生活都没有对错。包括拉里在游手好闲多年以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与无限 —— 那种感受还是无法说清,回到了现实生活中去做个出租车司机或者卡车司机,故事就结束了。而放到我们个人身上,则更加懂得人与人为何会有不同。“男男女女都不只是他们自己,还是他出生的地方、他学步的公寓或农场、孩童时玩的游戏、老人家的迷信说法、吃的食物、上的学堂、关注的运动、记诵的诗人、还有他们信仰的神。所有这些东西构成了一个人,而这些东西你靠道听途说是懂不了的,你只有实实在在地经历过它们,才能懂得。你得是他们,才能懂得他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亲爱的朝圣者,你所向往的究竟是何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成为自己是一次伟大的尝试

                    让我有些疲惫的是,在拉里讲述宗教思想的时候,但这也许体现了这本书的思想。成为自己是一次伟大的尝试,也许本可以活成另一种生活,毛姆把这部小说变成了探寻自我的实验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看透人性的书

                      文字真好,人物真好,故事真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刀锋》读后感

                        我们这一生为何而来,是完成普通人该有的一生,是出人头地,还是只要做自己就好。看完了《刀锋》,感受到了一个理想中的人,至少我是有这样的期望的。有一天勇敢的一个人去想去的地方,看想看的风景,读想读的书。不用为了更好的生活条件不停的努力,不用管孩子老公家庭。工作维持住基本的生活就可以。拉里,真的活出了我的理想,真实而不空洞。他清楚自己想要走的路,不管别人怎么看他做到了自己。拉里也曾和周遭的一样,照着既定的轨道行走。战友的离去,让他开始了对生对活着产生了巨大的疑惑。所以开始寻找,从不停的读书开始,在书中寻找答案。开始体验和自己之前贵族不一祥的平常百姓的工作生活。开始接触不同的宗教,他尽全力的寻找。而最终他找到了,心灵的平静。寻众生之外,最终回归众生。或许有人会说,这不就是一个富家公子最终回到平民生活吗?是也不是。心灵有了归属,哪里都是家。心灵永远都如少年般纯净,多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与本书的缘分很深,因此读起来的感受格外不同。从不敢读到不忍读再到不得不读,最后在得到电子书欣然阅读,我很高兴能在我人生的这个阶段读到它,不早不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美国青年拉里曾参加一战,目睹了战争的无情和残酷,因此对人生心存迷惘。战争结束后,拉里渴望寻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他与未婚妻解除婚约,在巴黎游荡,并从巴黎出发遍游全世界。最后,他在印度宗教的神秘中顿悟,对人生有大彻大悟之感,最后返回美国,过上了 “大隐隐于市” 的生活。毛姆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拉里探求人生意义的历程,揭示了精神追求与实利主义之间的矛盾。他通过拉里的故事表达着其哲学思考 —— 物质的满足是暂时和肤浅的,只有在自我完善的精神追求中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幸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求仁得仁

                              每个人都是如此。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把刀的刀锋很难越过

                                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读完。故事写的很流畅。人物塑造的很成功。毛姆不愧是通俗作家的楷模。但是读完以后,我只记得 “一把刀的刀锋很难越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书中人物皆得偿所愿

                                  圆满结局,撒花,耶!五分好评!书中与作者相关人物无不如愿以偿。满意,真的太满意不过了!作为比作者更俗的俗世中人,对作者的写作的可爱才华表示无比敬仰,憬慕,想着有朝一日,自己能成为三四流作家,指不定激动的不知道要怎样才好了呢。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哪天愿意做点什么了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毛姆的文字有“毒”

                                    最近连刷了几本毛姆的作品《面纱》、《月亮与六便士》还有这本《刀锋》,每部作品人物角色都很鲜明,让人很有代入感,常常会想,如果我是书中人物此情此景会作何选择。刚开始觉得拉里去读书,去经历,去体验生活,感觉很理想化,如果没有每年固定进项的支持,怎么可以去追求诗和远方。可聪明的作者似乎能洞悉读者的想法,在最后的结尾让拉里散尽了所有财产,去纽约做一个出租车司机,在平凡的生活里去寻找人生的意义。很认同书中的观点,不需要太多的财富,精神的富足才能给人最大的满足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抱着无我和无求的态度,走着一条通往自我完善的道路

                                      拉里没有野心,不要名,他最厌恶成为知名人士;所以很可能安心安意地过着自己挑选的生活,我行我素,别无所求。他为人太谦虚了,决不肯使自己成为别人的表率;但是,他也许会想到,一些说不上来的人会像飞蛾扑灯一样被吸引到他身边来,并且逐渐和他的热烈信仰取得一致,认为人生最大的满足只能通过精神生活来体现,而他本人始终抱着无我和无求的态度,走着一条通往自我完善的道路,将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就如同著书立说或者向广大群众发表演讲一样。但是这都是揣测之辞。我是个俗人,是尘世中人;我只能对这类人中麟凤的光辉形象表示景慕,没法步他的后尘。有时候一些比较接近通常类型的人,我自命能了解他们的内心深处;对拉里,我不能。拉里已经如他自愿的那样,藏身在那片喧嚣激荡的人海中了;而这片人海又是被那么多的矛盾利益困扰着,那样迷失在世界的混乱里,那样渴望好的,那样外表上笃定,内心里彷徨,那样慈善,那样残忍,那样诚实,又那样狡猾,那样卑鄙,又那样慷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刀锋

                                        追寻自我,找寻生命的意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文笔绝佳的毛姆

                                          文笔绝佳,实在没得说。没想到《刀锋》在中国竟然也会如此受欢迎,我们好像更喜欢看逆袭的故事,像是《了不起的盖茨比》这类。虽然文笔特别好,但是因为读完后,我没有太大感触,还是评个 3 星吧。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