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类型
9.0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65千字
字数
2016-07-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毛姆最著名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是他创作生涯晚期最重要的文学成就。
内容简介
《刀锋》讲述了美国青年拉里曾参加一战,目睹了战争的无情和残酷,因此对人生心存迷惘。战争结束后,拉里渴望寻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他与未婚妻解除婚约,在巴黎游荡,并从巴黎出发遍游全世界。最后,他在印度宗教的神秘中顿悟,对人生有大彻大悟之感,最后返回美国,过上了“大隐隐于市”的生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文前辅文
-
第一部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第二部
-
1
-
2
-
3
-
4
-
5
-
6
-
7
-
第三部
-
1
-
2
-
3
-
4
-
5
-
第四部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第五部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第六部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第七部
-
1
-
2
-
3
-
4
-
5
-
6
展开全部
滚滚红尘中的求索
🌸🌸赛琳娜・黑斯廷斯的《毛姆传》说《刀锋》探讨了毛姆一向最感兴趣的三个话题:性激情、社会习俗、善的本质。如果简单粗暴一点概括本书的情节就是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一个男人是拉里,三个女人分别是伊莎贝尔 —— 初恋女友、索菲・麦克唐纳 —— 拉里想与之结果的女人、苏珊・卢维耶 —— 艺术家们的情妇。【你就会想起一个小时前还有说有笑、充满活力的伙伴,现在却躺在地上死了;这一切是如此残酷不仁,又如此毫无意义。这让你很难不去扪心自问人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它究竟有没有任何意义,抑或只不过都是盲目命运的悲剧性错误。】因为战友的死,拉里开始了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索,从美国到法国到印度到再次回到美国,在印度小木屋体验神秘经验后,他捐献了自己全部财产,回到美国隐身于芸芸众生之中。三个女人是拉里探索道路上的一道道关隘,必须跨越她们,他才能真正做到他想要的那种 “梵我合一”。三个女人分别以不同的方式与拉里产生互动,她们的存在不仅推动了拉里的精神探索,也象征了世俗生活与超脱理想之间的张力,以及人性中欲望、堕落与救赎的复杂性。伊莎贝尔代表传统社会对 “成功” 的定义 —— 物质财富、社会地位和稳定的家庭生活。她与拉里的婚约破裂,本质上是两种人生哲学的冲突:拉里追求形而上的真理,而伊莎贝尔坚持现实的享乐主义。索菲是苦难的化身,她的沉沦(因丧夫丧子而酗酒滥交)代表了人性在绝望中的自我毁灭倾向。她的存在揭示了世俗道德无法容纳的黑暗深渊。拉里试图通过婚姻拯救索菲,这一行为既是基督式牺牲精神的体现,也是他对 “恶” 与 “苦难” 本质的探索。然而索菲的逃离和死亡宣告了救赎的失败,暗示世俗救赎的局限性。苏珊是另一种 “非传统” 生活方式的代表 —— 她通过成为艺术家的情妇获得经济独立,最终以绘画谋生。她的自由建立在对现实的清醒认知与妥协之上。苏珊与拉里都拒绝社会常规,但她的自由依赖物质保障(依附男性后又自立),而拉里的自由完全摒弃物质依赖。两者对比凸显拉里精神追求的彻底性。这也决定了苏珊只能是拉里的短暂同路人。《刀锋》中的三个女人不仅是拉里生命中的过客,更象征了他精神之旅中必须穿越的 “道路”:伊莎贝尔代表他拒绝的世俗诱惑,索菲象征他试图拯救却无法挽救的苦难众生,苏珊则映射了一种可能的中间道路 —— 自由而务实,但依然非他所求。最终,拉里通过超越这些女性所代表的价值体系,完成了对 “自我” 与 “真理” 的证悟。毛姆借此暗示:真正的精神觉醒,往往需要与世俗世界(尤其是其最诱人的化身 —— 女性)彻底决裂。🌸🌸另:艾略特・坦普尔顿可以说是《刀锋》中的男二,是他链接起整个故事,他是拉里的反面镜像。他的存在如同一面扭曲的镜子,映照出人性中对身份认同的焦虑、对世俗认可的饥渴,以及物质主义对人的异化 —— 他那可笑的葬礼着装!这个角色的深刻性在于让我们反思,我们是否也在以不同的形式重复着艾略特的悲剧?在 “被看见” 与 “存在意义” 之间,我们是否找到了比艾略特更高明的答案?这或许正是《刀锋》成为经典的意义所在。🌸🌸金句集锦:1、剃刀锋刃,越之维难;智者有云,得道弥艰。2、有些人生性就是很奇怪。有些罪犯就像海狸一样刻苦勤勉地拟订种种方案,其结果无非是把自己送到号子里去;而且刚从监狱里放出来,就一遍又一遍地一切从头开始,直到再把自己给弄进去。如果他们肯把这么多的勤勉以及这么多的聪明、智谋和耐心投到诚实的事业上,肯定能生活得非常优裕,并能占据显耀的位置。3、我们使用同样的字眼,但意义却截然不同,这其中所具有的喜剧效果,使我们不由得笑出声来。4、伊莎贝尔生下一个女儿,紧随当时的时尚,为她取名为琼;隔了两年之后,又生下一女,紧随另一时尚,把她叫作普里西拉。5、最喜欢引用陈腐警句的艾略特回答说,他除了诱惑,什么都能抵御得了。6、身为新大陆的美国人一度曾非常向往作为旧大陆文明中心的巴黎的文明和生活,所以有句笑话说:好人死后进天堂,好美国人死后进巴黎。7、可是现在,就仿佛她抓在手里的只是一缕阳光,想紧紧握住的时候它却从她的指缝间溜走了,这使她感觉有些惊慌失措。8、当激情攫住了心灵的时候,它自会创造出充分的理由,这些理由不但貌似合情合理,而且会毋庸置疑地证明为了爱而牺牲整个世界是完全值得的。9、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10、年轻就是天堂。11、行事不怀私心会使心地纯洁,责任为人们提供了抑制自己的小我、与宇宙的大我合而为一的机会。12、我快乐到了痛苦的地步,我拼命想从这种状态中解脱出来,因为我感觉如果再持续一刻,我就会死去了;然而为了这种狂喜,我又宁肯死去也不愿将其放弃。13、当‘绝对’在这个世界上彰显其自身时,恶与善是自然地相伴相生的。如果没有地壳那难以想象的恐怖灾变,我们也就绝不会看到喜马拉雅那惊世骇俗的绝美风光。中国的瓷器匠人所烧制的那种他们称为蛋壳薄胎瓷的花瓶,具有无比优美的造型,饰以美丽的图案,涂以迷人的色彩,呈现出完美的釉色,可是究其实,匠人做出来的只是一件脆弱无比的易碎品。14、金钱对你而言意味着自由;对我来说却是种束缚。15、平静、节制地生活,满怀慈悲,无私忘我并且禁欲克己。16、尘世间的满足都是暂时的,唯有‘无限’能给人以持久的幸福。但是无止境的持久并不会使美好变得更好,使白变得更白。17、《致卡珊德拉》:宝贝儿,让我们去看那玫瑰清晨才刚刚绽开花蕊裙般的花瓣沐浴着阳光,恰好将夜色褪去又绛染裙褶缕缕,如花般颜色的,正是您的面庞。啊!只是一小会儿,您看那花,宝贝儿,她那凋零的美丽翩翩迟迟!哦,自然竟也如恶妇般残忍,仅仅朝夕之瞬这花便稍纵即逝!宝贝儿,若是您信我的话,就趁着青涩韶华趁着如花灿烂的年岁去采摘,采摘您青春的花朵:因为时光会将您的美貌包裹一如他黯淡了这凋谢的玫瑰。
晃荡的人生
毛姆的书都是静静的,探讨些终极命题,和面纱一样,读完好像懂了,又好像一无所获。拉里活成了我想要的样子,但是在当今这个时代背景下,想做到真的太难太难了。人终归是一个社会性动物,丧失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很多就都是空中楼阁,脆弱的不堪一击,可能也真的只是我没有足够强大的内心才生出这样的感叹吧。疫情之下读了很多类似的书,黑塞的悉达多也是也是其中之一,一个讲座其中的一位老师以 “嗜欲深者天机浅,嗜欲浅者天机深” 作评语推荐我们在疫情期间读读,与大家共勉。终极命题人很难找到答案,但希望我们一直能保有思考,遵从本心吧。
读之中想起了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自由又是什么呢?人们心中的 “月亮”?《刀锋》好像没有提及,说的最多的是追求,追求一种内在的宁静和心智的成熟。也许是每一个人最终的目的地都是相同的,在拉里看过了目的地的风景之后,才要拼命的去寻找,一种宁静,智慧。真的不知道先到之后,他是否还有怒气,冲动,那种刻在基因中的 “兽性”。作者好像没说,好像又说了。
- 查看全部7条书评
出版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1年3月成立于北京,系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现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