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生命究竟是什么,有没有意义,是否只是无常命运中一个悲哀的错误。

内容简介

一战期间,飞行员拉里结识了一名爱尔兰战友,对方为了掩护他而牺牲。面对战友冰冷的尸体,拉里第一次产生对人生的怀疑:“人在死的时候,真的死得很彻底。”

战争结束后,拉里没有像大家期待的那样,进入大学完成学业,毕业后找一份体面的工作,然后结婚生子。对人生的终极探求使他抛下了一切,从巴黎出发,遍游世界各地,循着无私与弃绝之念走在自我修行的道路上。

他没有野心,对名利也毫无欲念;无论成为何种社会名流都令他厌恶;于是,他或许很满足自己选择的生活,只做好他自己就已足够。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第二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第三章
  • 1
  • 2
  • 3
  • 4
  • 5
  • 第四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第五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第六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第七章
  • 1
  • 2
  • 3
  • 4
  • 5
  • 6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对这本书一如既往的没有好感

    本书的主角拉里,的确具有某种令人困惑的纯粹性 —— 他能够放弃遗产、拒绝爱情、忍受贫困,只为解答那个困扰他的问题:“恶为什么存在?” 这种对精神世界的执着追求,在物质至上的二十世纪初显得格外珍贵。然而细究其行为逻辑,却不难发现其中的矛盾与虚妄。除了圣父附体、矫情有余的男主角,我觉得小说中其他的人物反而还比较有特色。作者给一个不用干活也不缺钱花,认死理地去下煤矿、打零工、做水手、去印度修行…… 最后搞得身无分文夹着尾巴回美国做出租车司机的人如此大的光环是几个意思?这跟当今辞职去旅游寻找人生意义的脑残青年没区别的。拉里的精神之旅始终建立在经济特权之上 —— 每年三千元的固定收入让他能够随心所欲地 “体验生活”,而无需承担真正的生存压力。当他下煤矿、当水手时,始终知道自己有退路。这种 “体验式贫穷” 与真正的底层挣扎有着本质区别。反观书中的配角,却展现出更为真实的人生质感。伊莎贝尔在物质与爱情间的艰难抉择,展现了中产阶级女性的现实困境;艾略特舅舅对社交地位的狂热追求,虽显虚荣却贯彻了某种诚实的生活态度;甚至堕落的天才索菲,她的自我毁灭也带着一种不妥协的悲剧力量。这些人物在各自的局限中挣扎,反而比拉里那悬浮的精神追求更为真实可信。拉里的印度之行本应是全书的高潮,他却只带回了某种玄奥的形而上学。他声称在印度教经典中找到了答案,却无法将这种领悟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最终他选择回到美国,开出租车度日,将他的 “智慧” 零星施舍给需要安慰的路人。这个结局颇具讽刺意味 —— 绕地球一圈后,他找到的不过是一种精神上的自足,对社会、对他人几乎毫无贡献。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果麦文化

    果麦文化传媒成立于2012年7月。面向城市新兴中产阶层,提供图书、电影、互联网文化产品等“更好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