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毛姆毕生思考与识人智慧全然呈现,诘问并回答所有伟大作家共同探索的主题。

内容简介

亲眼目睹亲密的战友为了救自己而牺牲后,年轻的拉里选择离开既定的人生轨道,拒绝锦绣前程,拒绝貌美未婚妻,开始了全心全意探索人生意义的漫长历程……

冷峻客观而褒贬自现的讲述里,所有人物都获得了各自想要的东西:艾略特获得声望;伊莎贝尔获得教养良好的社会群体中稳固的地位;格雷获得高报酬的稳定工作;苏珊娜获得安全保障;苏菲获得死亡;而拉里,则获得了幸福喜乐。

人这一生,如在刀锋攀越。终结之际,兴许才能窥见端倪。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第二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第三章
  • 1
  • 2
  • 3
  • 4
  • 5
  • 第四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第五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第六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第七章
  • 1
  • 2
  • 3
  • 4
  • 5
  • 6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4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寻找心灵的旅程

    这是我阅读的毛姆第二部著作。第一部是《月亮与六便士》。与第一部类似,毛姆借用现实的人物,为我们讲述了某个震撼心灵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有我们所熟悉的各色人物。有对面子的执着,例如艾略特,生前极度享受各种排场的社交,人前的尊荣,就连死后都想着要在人前风光;有世俗的向往,例如伊莎贝尔,为了追逐有体面的世俗生活,宁可放弃自己心爱的拉里,嫁给一个更有物质保障的富豪之子格雷;还有对爱情的坚持,例如拉里,深爱着苏菲,即使对方被世俗所抛弃,变成一个生活混乱遭到他人嫌弃的人,他也毫无怨言,尽一切可能与对方结合,当对方逃避自己并遭遇不测以后,依旧怀念对方。这些人物在毛姆的笔下,都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存在。他们有也鲜明的个性,让我阅读完以后,对这些人物似乎都如数家珍,历历在目。这与他高超的人物描写手法是分不开的。在这些人物之中,毛姆对拉里情有独钟。拉里的故事不仅让我印象深刻,而且还对我产生很大的冲击,引发我对人生的哲理思考。拉里本来是典型的美国人。具有美国人务实的一面。他出生美国的中产,家庭条件比较好,而且还跟类似家庭出身的伊莎贝拉成为恋人。如果没有意外,他们就应该会在美国结婚,拉里会找到一个好工作,而伊莎贝拉则会是一个好妻子。这是美国人通常的人生道路。可是,拉里在经历自己的一位战友牺牲以后,对人生有了非常不同的想法。他看着如此鲜活的年轻生命在眼前消失,感到难以承受。这件事冲击他的人生观,让他对活着产生困惑,并促使他做出一些不同寻常的改变。为了寻找人生的意义,他开始进入阅读的世界。他想通过大量的阅读,获取人生意义的答案。在阅读无果以后,他毅然抛弃原先的生活规划,告别自己的恋人伊莎贝尔,离开美国,去欧洲寻找生活的意义。此后的岁月,他在欧洲游荡,先后在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停留,经历过苦力活的折磨,也遇到过生活的考验,最后,他甚至踏上印度的土地,通过体验灵修与冥想,让自己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在这些经历中,印度之行对拉里的人生冲击是最大的。他在印度亲眼目睹不少物质生活贫乏但却拥有丰富精神世界的修行者。他们对神的绝对和无条件的信仰,他们通过修行获得的内心宁静和愉悦,都让拉里感到新奇,也让他有机会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在经历上述的体验之后,拉里最终还是回到美国,想要回归更简单的物质生活,探寻更精彩的精神世界。他希望借助维修和出租车业务,修炼自己的内心。他没有最终的人生答案,但却感觉与之前世俗的自己有着天壤之别。拉里的人生探索之路,我觉得是很值得我深思。他这条道路是非常个人化的,想要过的人生也是一种可能的生活。这与之前在年轻时的应该生活有明显区别。我由此联想起赵汀阳教授的《论可能生活》。赵教授在本书中,向我们阐释了一种更高级的人生活法,就是用可能生活代替应该生活,努力去过更有意思的人生,在体验各种有意思的人生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经历各种挫折,体验各种危险,还有各种不如意的生活,不过,这种生活距离幸福更近,因为它跳脱了千篇一律的生活轨迹,让人生呈现出更绚丽多彩的一面,就像拉里后面的人生轨迹一样,体验过极致的读书、艰辛的劳动、浪漫的爱情、深度的宁静,最后回归日常的生活。这种生活或许更值得我们追求和回味。

      2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本书人物不多,主角是个叫拉里的年轻人,故事开始的时候,他刚跟一个叫伊莎贝尔的姑娘订婚。另一个小伙子格雷也在追求伊莎贝尔。索菲则是朋友圈的边缘人物。伊莎贝尔的舅舅艾洛特是个优雅的猛人,势力鬼,古董掮客,艺术鉴赏家和热心的朋友。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故事人就是毛姆,他不但旁观,也参与,口气就象是在说几个朋友的家常。人物的联系比较松散。伊莎贝尔是一个中心,毛姆是另一个中心。书中主人公拉里的设定背景,是一个完美的、毫无社会羁绊的『行腳僧』,有个相爱的伊莎贝尔,只因理念不合,便与之解除婚姻关系。可分手又分的不彻底,藕断丝连的纠缠,差不多贯穿全书。一言不合就探索人生的意义,如此设定,真的很难让我产生共鸣感。美国到印度去『取经』,然后回到繁华的美国『修炼』,这其中没有必然的联系啊,看的我一头雾水。可这本书如此受推崇、如此出名,不应该是我看到的样子啊🤔?所以又去翻找出了得到听书中黄昱宁老师的解读,一连听了两遍,黄老师解读的真的相当的好。所以我只能说这本书跟我的磁场互斥了😂再回到主角拉里,几乎所有追求终极真理的人,最后都会归结到理性和精神的满足。至于如何在文字中构建出能使人信服的、理性与精神的世界观,就真的很见仁见智了。反正,这是一本名著😅,读不出味道,是我个人的问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刀锋》与存在主义

        如果不了解存在主义,读这本书的韵味减少 90%。我们看最后一段,作者写道:艾略特获得了声望;伊莎贝尔在气氛活跃、教养良好的社会群体里获得了稳固地位,还有一笔雄厚的资产作为支撑;格雷获得了高报酬的稳定工作,可以每天朝九晚六上下班;苏珊娜・卢维尔获得了安全保障;苏菲获得了死亡;而拉里则获得了幸福喜乐。很难说,谁比谁生活得更有意义。或者说,生命虽然没有意义,但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也许应该说赋予了生命意义。另一方面来讲,拉里在不停地追寻生命的意义,但很难说他已经找到而其他人,生活在沉沦之中而浑然不觉,在他人为自己限定的生活境遇里存在,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3条书评

        出版方

        译林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是国内最具品牌影响力的专业翻译出版社之一,多年来致力于外国文学、人文社科、英语教育等领域的图书出版,有丰富的选题开发经验和精干的作译者与编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