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学习训练
[英] 格雷厄姆・普里斯特写的这本《牛津通识读本:简明逻辑学》指出:大多数人喜欢自认为是有逻辑头脑的。告诉某人 “你没有逻辑” 通常是一种批评。只要你看完本书,你对逻辑学的基础就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掌握,同时你也能理解为什么人们愿意思考这门学科了。通过阅读本书,我知道了逻辑学史上第一个主流逻辑类型是亚里士多德逻辑。在人类文明中存在多种不同的逻辑类型它们有各自的演变过程,且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中国古代逻辑、印度的佛教逻辑和希腊传统的西方逻辑,三者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为不同的文化提供论辩的方法。不同的文化可以有不同的逻辑。逻辑学是最古老也是最现代的学科门类之一。过去的 50 年里,逻辑学在计算和信息处理方面起到了新的重要作用。在书中,作者描述介绍了六种不同的逻辑类型。第一种是起源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形式逻辑的古典类型。第二种是所谓的扩展的形式逻辑。第三种指最广义的获得科学认识的工具的理论。第四种类型可称为归纳概率逻辑。第五种是思辨逻辑。第六种就是起源于弗雷格(Frege)和罗素(Russell)的形式演绎逻辑的现代类型,包括经典数理逻辑及其扩展系统,如模态逻辑系统等,和非经典逻辑系统,它恰是本书介绍的重点。一个要点:“读书首先要细读序和跋,其中包含的知识会帮助你理解书的内容。”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1. 逻辑学的核心是效度:逻辑学不关心前提的真伪,而专注于结论是否必然由前提推导而来。有效推理即不存在所有前提为真而结论为假的情形。逻辑只关心结论是否从前提里合理推出,就像数学公式不管数字对错,只算有没有算错。比如如果下雨地湿,现在地湿了,逻辑不管是否真下雨,只问这个推理有没有漏洞。逻辑只管讲道理,不负责对不对。2. 逻辑作为广义论证的规则,允许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论辩规则共存,为解决跨文化对话构建了动态、开放的理论基础。就像中国人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逻辑规则也能因地制宜。比如辩论时,有人用比喻,有人摆数据,逻辑学能帮我们看懂这些不同的讲理套路。不同文化,讲道理的方式可以不同。西方人辩论像下象棋,规则明确,比如数据 > 情感;中国人辩论像打太极,可能用古人云或打比方说服对方。3. 理性行为追求最大期望值,但过度依赖计算可能陷入无限延迟的困境,理性本身的边界需在实践与反思中平衡。理性教我们算最大利益,但有时候,果断行动比算计更重要。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