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19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短小精悍的经典

    关于一国的民族性格是如何养成的,并最终影响了它的价值观和命运呢?可能有时候,一个外人的眼光,更接近上帝。推荐与贾雷德・戴蒙德的 “人类大历史三部曲” 同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菊与刀

      本书作者是一位从未踏足过日本的人类学家,但却写出了让日本人民都信服的观点,据说是日本人想了解本国民族特性,都会看这本书。虽然很多人都说这本书的观点写的不全面,有些偏颇,但人性何其复杂,在读完本书后,我也发表一下我对日本人的一些见解(可能是偏见)。以下内容,只代表个人主观想法美与丑当樱花盛开时节,粉红的世界映入眼帘,高耸入云的富士山顶白雪皑皑,山脚下郁郁葱葱,樱花树下的石凳上,坐着安逸的人们,石桌上摆放着精致的黑铁茶壶,美景,香茗…… 和歌山县太地町,面朝太平洋,三面悬崖高耸,形成了一个海湾,此时整个海湾的海面,都已被鲜血染红…… 当地的渔民拿着鱼叉,正在肆意的捕杀者过往的海豚,那些聪明的海豚被捕捞,用于表演,增加收入,而那些看起来不聪明的海豚,只能被屠杀。最讽刺的是 —— 每一个渔民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忠诚每个日本人,从孩童时代就被灌输了要忠诚于天皇,天皇就扮演了 kami(神)这样的角色,不容任何人践踏和指责。当麦克阿瑟进驻日本时,曾考虑废掉天皇,但他发现这是不可能的。麦克阿瑟并不知道,日本人对天皇的忠诚已经达到令人发指的地步。最著名的就是那个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 —— 乃木希典,当时和俄国争夺旅顺的时候,带上了三口棺材(还有他两个儿子),就在 “皇国兴废在此一战,诸君当需愈加奋力” 的口号中打赢了这场仗,这也是第一次黄种人打败白种人的战役,但是他的两个儿子也战死了。当天皇死了的时候,他竟然自杀殉葬,只是怕天皇陛下孤单…… 当麦克阿瑟想要废掉天皇的消息传出,就有一位孕妇自杀,说是为天皇陛下赎罪……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人通过美国人看日本人

        《菊与刀》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创作的文化人类学著作,首次出版于 1946 年。全书并不长,共十三章,附一些日本词的注释和全书索引。除前述首尾两章外,从对战争的看法讲起,讲到明治维新,再分述日本人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一直到怎样 “自我训练”(修养)和孩子怎样学到传统。书中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以日本皇室家纹 “菊” 和象征武士身份的 “刀” 作为一组对比鲜明的矛盾的意象,从他者的角度对日本文化中看似矛盾的方方面面进行了阐释和解说,指出日本文化是一种耻感文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带你了解不一样的日本

          收获:1. 日本的尊卑礼仪制度非常严格且很普遍的存在,无论在外还是在家中 2. 森严的等级制度是日本大和民族的基因,他们也渴望把这个等级带到全世界,建立自己的大日本帝国体系,所以这是发动战争的底层原因,但是我们是不会接受的 3. 日本人忠于报恩,无论无限的黄恩父母养育之恩,还是有限的知遇之恩 师恩等,这帮人还特别有仇必报 4. 日本是耻辱文化,很在意外在的评价,面子,所以他们对于失败和难堪难以接受,所以他们失败了会极端的选择自杀,维护声誉 5. 压抑天性,高度服从,这个的同时会坚持身体放松自由,泡澡 睡眠 寻欢作乐等 6. 日本的女孩相对弱于男孩,选择权和自由度差异很大,社会地位差异很大,女弱于男 7. 自我修行的两层:培养自我能力,不断地压抑自己的天性,不断的在修行中体会这个过程的乐趣,这成了一种习惯;培养圆润境界,其实就是做到知行合一,有点像阳明哲学,知行合一 8. 一个人没有自主的思想,会像浮萍一样被外界推着走 9. 大和民族有他们的优势,更有他们的认知不足,和认知在特定文化环境下被扭曲的情况发生,所以扩张是不会成功的,西方人是乐观和积极主动 日本人则是耻辱文化,这有点太大了差异用时 40min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符号反应社会

            菊花与刀,这是日本的两种意象或者说两个符号,作者本尼迪克特用这两个符号切入日本社会的研究。这本书是不是一本优秀的人类学著作,其实是存在争议的,不过这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但是不可否认,在研究日本社会方面,这本书是一个绕不开的存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菊” 是日本皇室家纹的样式,“刀” 代表的是武士。这两个意象来象征日本人民族性格中的矛盾点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他们喜欢美好而又崇尚武力,遵守礼法而又很好斗,喜欢新鲜的事物但又有点顽固,有服从精神的同时又会表现出桀骜不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菊” 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 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写于 1946 年的人类大作确实是如雷贯耳,之前也曾翻过几页,这次读完感觉还是有些启发的。用一种总结概括群体特征的方法,如今随着环境的变化有些东西看起来已经不是那么准确了。但是日本人某些骨子里的东西确实也没啥变化,我始终觉得这是一个很迷的国度,我每年都想读点跟这个它有关的地方。之所以迷,就是因为无法用我的世界观去理解。这本书名就点出了主题,这个民族是个矛盾体,而且是两个极端的矛盾体。极度保守同时极度渴望创新,极度守秩序,有极度叛逆。看完本书也许能够对一些日本小说里人物的想法和做法有所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菊与刀

                    那个时代的美国人类学家喜欢总结群体性格,相当于默认每个文化中的人都是一样的,比如,美国人都是热爱平等和自由的,但是你看看这里,” 她指着窗外说道,“你觉得路过的每个人都在意平等和自由吗?社会中有不同的阶级、年龄、性别、种族,文化内部的差异是巨大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菊与刀

                      耻感不是来自绝对道德,而是来自外部制约,是需要观众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社会、政府和他人见证,恶行没有被揭露,人们不会感到羞耻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群体画像不代表个人

                        译后记升华了这本书。日本的 “耻感文化” 是需要观众和外部制约的,既然日本的社会环境一直在变,那么道德观念也应该改变。日本人事实上有一个和外部制约分离的自我,那跟中国人还是哪国人没有什么区别。《菊与刀》就是预测在外部制约下的日本人的行为,并非对个体的具体阐述。西方人的 “罪感文化” 则是表里如一的代表,因为西方人不需要对外部负责,真正的虔诚的人认为 “上帝就在自己的心里。”“人在做,天在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昨日的日本?

                          这本书早有耳闻,但是一直没看。总的来说,能看到日本的大致轮廓。尤其是那个时代的日本。现代日本社会在集体主义和个人的自由主义中间徘徊:作为个体的人,要追求自由,作为集体一员,要强调规则。平衡这两者必然会面临很大的压力。这种现象和明治维新应该不无关系。一个延续了几百年的封建岛国,接受了西方的影响,几乎以和平的方式转变成现代国家。这让旧的社会秩序得以延续,但是西方的自由主义也会对社会产生影响(这一点我们国家其实有更多甚至夸张的体现,其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社会失序了,还不止一次。)。这就像是在一坛酒缸里加过一次果汁后,又加了一次碳酸。社会的变化是持续的,不建议用书中的观点去看现在的日本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两面性统一于“阳奉阴违”,表现为主动道歉坚决不改

                            “两面性” 看似矛盾,在日本这里其实是统一的,统一于 “阳奉阴违”。一面是别人对我的期望,我就鞠躬给你们看。(阳奉)一面是自己 “真心”,我拼命不改。(阴违)日本把 “阳奉” 推行到极限 “讨好” 所有人,但是 “阴违” 才是我的本心💔。这种表现已经引发了一个新词 “预防性道歉”👻。仁和义在日本都被毁了,拿什么劝人向善呢?只能靠硬性约束了。封建统治者要的是 “顺民”,而这些都是人们 “内心不想干的”。自然全是 “阳奉阴违”🤣人活的心累。日本不管人民累,因为日本心里一直有 4 个字 “卧薪尝胆”。这和我们中国的 “韬光养晦” 绝对是两回事。中国想的是 “复兴”,日本想的是 “复仇”🧐。日本让 “种姓” 隐藏在 “天皇” 背后,“低等生物” 才是是真相,覆盖上 “正义”“爱国”“爱天皇”,我就能 “名正言顺” 的踩 “低等生物”。印度没有 “统一的最高活神”,等级制度只能把 “种姓” 推到台前挨骂了。韩国任何 “资格” 都没有,完全是 “低等” 之间的互相踩踏而已🤣不服就会继续挨打,所以快速服气,成为自保的手段🤣。养成了学套路的习惯,得了面子丢了里子。这叫 “驴粪蛋子” 表面光💩。面子与里子的违背于是产生了两面性。具体表现就是 “只道歉,绝不改”。为啥不改?因为不在乎了。日本人本来就不被日本社会当人看,只有 “废物” 和 “还没废的物”,没废的,就用废为止🤣。一个不把人当人只当符号的社会,一个就是要踩踏 “低等生物” 的社会,对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认真,都没有 “真心”。日本人投降以后都无比 “忠诚”,这就是不止是日本政府和天皇不把人民当人看,而是日本社会培养下所有人都不把别人当人看。所以太宰治害怕人类想要逃避,这又对 “只讨好,不服务” 形成了增强服务。所谓 “忠诚” 不过是 “讨好” 不是 “服务”。人既然不重要,表达就要靠 “物语”;不服务于人只好服务于物,就是 “匠人精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不,日本人不是这样的。” 她拿给我看她的两本书,“他们一样很怕死,和美国、中国的士兵没有区别。他们被迫冲锋陷阵,不然指挥官就会开枪打死他们。没人会快快乐乐地去为天皇赴死。他们视死如归的形象只是日本领袖们的期待罢了。我的这两本书研究了大量神风特攻队士兵的日记和书信,有的士兵甚至在信中埋怨:‘日本政府这么做是在谋杀我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菊” 本是日本皇家家徽,“刀” 是武家文化的象征。作者以 “菊” 与 “刀” 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人们只有自己具有坚定不移的信仰,才会有不寻常的宽容。 每个人的心灵本来都闪耀着道德的光辉,犹如一把新刀,但如果不勤于磨炼就会生锈。这种 “自身的锈”,如他们所说的,象刀上的锈一样,都不是好东西。因此,人必须像磨刀那样注意磨砺本性。但即使生了锈,心灵仍在锈的下边发光,只需加以研磨,使之脱锈生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本从美国角度看日本人的不错的书!

                                  我尽量抗日战争胜利 90 周年,我开始从 9 月 2 号到 2025 年的 10 月 6 号吧,把这本书给看了一下这本书呢,据说是对美国人占领日本以及对日本人的认识和日本的智力把统治的一些有些比较好的一个界限的一本书,看完后呢,个人认为也是不错的一个选择吧,特别是从美国的角度去看日本人对我们了解我们一带的这个邻居呢,也有一个比较相对客观的认识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菊与刀》:读懂日本,才能真正读懂东亚文化的分裂

                                    这本《菊与刀》其实早就听说多年,一直没有系统去读。前段时间因为要出差去日本,就特地把这本书找出来看了一遍。没想到看完之后的震撼远超预期。它不仅让我重新认识了日本这个国家,也让我意识到我们长期以来对 "东亚文化同源" 的理解,其实是极其表面的。最让我佩服的是,这本书并不是作者亲自去日本调研写出来的。写作时间是在二战期间,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是受美国政府委托撰写这本书的,当时她根本没有机会踏入日本国土。她完全依靠采访在美日侨、阅读日文资料、观察日军战俘、研读日本文学与宣传材料,用一种极其系统的文化人类学方法,还原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日本民族性格轮廓。这本书不厚,但逻辑非常严密,结构也很清晰。她从战争行为讲起,一步步拆解日本社会的礼仪、家庭结构、道德规范、教育方式,再到武士道、茶道、樱花文化,最终回归到日本人内在的集体精神与身份建构。她最关键的观点就是 —— 日本是一个以 "外部评价" 为核心驱动的社会,不靠内心信念来约束行为,而是靠外部的眼光、规则和社会秩序来获得 "耻与荣" 的感知。这恰恰与我们中国人的认知体系非常不同。中国的传统文化,讲 "内圣外王",强调良知、羞耻感、个人修养,是一种内部评价型文化。而日本文化虽然在形式上承袭了很多中国儒家外壳,但其内核却更像是 "组织性服从"。日本人的温顺与有礼,是基于社会规范建立起来的秩序感;但一旦进入集体角色,一旦获得外部合法性加持,其执行力和残酷性就会突破所有底线。这也是我们很多人面对日本社会时,常常感到 "既熟悉又陌生" 的根本原因。读完这本书,我对 "日本为什么如此不同" 这件事,有了前所未有的理解。作者并不是在批评日本,而是在揭示一个岛国文化如何在地理封闭、历史断裂、宗教混合下发展出一套高度张力的文化系统。菊,代表的是优雅、节制、美学;刀,代表的是暴力、服从、牺牲。这不是矛盾,而是日本文化的两极共存。对于想理解中日差异、理解集体主义结构背后的心理模型,甚至是想搞懂为什么一个看起来极度克制的民族,在特定情境下会变得极端而激进的人,这本书是绕不开的。它不仅解释了历史,也解释了现实。在当下这个民族认同、文化碰撞日益激烈的时代,《菊与刀》依然值得一读。不是为了判断谁对谁错,而是为了提醒我们:文化是历史的选择,是集体心理的沉淀。读懂别人,也是更好地看清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错的,但希望有一本关于今天的日本的

                                      《菊与刀》是一部极具影响力且饱受争议的文化研究著作。从优点来看,它开启了西方对日本文化研究的新视角。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方法,通过对日本社会行为模式、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剖析,如对日本的 “耻感文化” 与西方 “罪感文化” 的对比阐述,深刻地揭示了日本民族性格中看似矛盾的两面性,即如菊般的优雅精致与如刀般的好勇尚武,让读者能快速地对日本文化有一个较为系统且独特的宏观认知,为二战后美国制定对日本的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也在跨文化研究领域成为经典范例,启发了后续众多学者对不同文化间差异与内涵的深入探究。然而,它也存在局限性。由于作者缺乏在日本的实地长期深入考察,研究多基于二手资料、访谈等,使得部分观点的准确性与深度受到质疑。书中一些表述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与刻板印象,过度强调文化的决定性作用,而相对忽视了社会、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对日本民族性格和行为的综合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日本文化的复杂性与多元性。但总体而言,《菊与刀》在文化研究的历史长河中仍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与价值,无论是对理解日本还是对跨文化研究方法的探索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书不光是针对日本国,日本人,对于研究其他国家,民族都具有参考意义。每个个体都是矛盾的,每个民族以及国际都有各自的特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日本人理想中的自我,但作者想的过于理想化,现实中的日本人完全做不到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