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用什么来给生命增加点份量…
人生没有彩排的机会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和特蕾莎在一起好呢,还是一个人好呢?托马斯似乎知道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好像一个演员没有排练就上了舞台。原则能让人自信一点吗为了确保 "性友谊" 永远不在爱的侵略面前让步,就算是去看老情人,他也要隔上好一阵子。他认为这种方式无懈可击,对朋友炫耀说:"要坚持‘三’的原则:可以在短期内去会同一个女人,但绝不要超过三次;也可以常年去看同一个女人,但两次幽会间至少得相隔三周。"… 托马斯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要坚持这样的理性原则。与女人做爱与睡觉有什么区别托马斯心想:跟一个女人做爱和跟一个女人睡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几乎对立的感情。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弄清楚与女人做爱与睡觉有什么意义呢可以承认自己软弱吗我可以说眩晕是沉醉于自身的软弱之中。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却并不去抗争,反而自暴自弃。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便会一味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她说服自己,不要留在布拉格,不要再干摄影这一行。她要回到那个小镇,当初,是托马斯的声音把她从小镇里夺走的。说真话真的很危险她真恨不得像天底下最普通不过的女人,对他说:别放开我,把我留在你身边,让我做你的奴隶,使劲呀!但是这些话,她不能也不知该如何说出口。当他松开怀抱时,她只是说了一句:"跟你在一起,多开心啊!" 她天生内向,不可能再多说一个字。可能是生命失去了维度如果打入地狱与享有特权是唯一且同一的,如果高贵和粗俗之间没有丝毫区分,如果上帝之子可以因粪便而遭人指责,那么人类存在就会失去其整个维度,成为不能承受之轻。于是,斯大林之子扑向带电的铁丝网,好像把自己的身体扔到天平上,被失去维度的世界的无限之轻所举起,可怜巴巴地向上飘去。媚俗有点类似假装叫春媚俗让人接连产生两滴感动的泪滴,第一滴眼泪说:瞧这草坪上奔跑的孩子们,真美啊!第二滴眼泪说:看到孩子们在草坪上奔跑,跟全人类一起被感动,真美啊!只有第二滴眼泪才使媚俗成其为媚俗。人类的博爱都只能是建立在媚俗的基础之上。死亡可以任意打扮死去的弗兰茨终于属于他合法的妻子,而他生前从来没有属于过她。一切事情都由玛丽 — 克洛德做主,她负责料理他的葬礼,送出讣告,定制花圈,叫人给她自己做了一袭黑衣,可实际上这是一件婚纱。是啊,对妻子而言,丈夫的下葬,终于成为了她真正的婚礼;这是她生命中的皇冠;是对她所有痛苦的补偿。被背弃的世界里有美在这座教堂里,她无意中遇到的,不是上帝,却是美。与此同时,她很清楚,教堂和连祷文本身并不美,而是与她所忍受的终日歌声喧嚣的青年工地一比,就显出美来。这场弥撒如此突兀又隐秘地出现在她眼前,美得如同一个被背弃的世界。在被背弃的世界里,那里似乎有一些可以证明生命存在并增加份量的东西。明白四达能无知乎?不是每个人都能或有必要拥有大智若愚的智慧,为什么不就愚就让其愚呢?媚俗也是一种尘世虚无的防御,如果能少点自我陶醉与崇高,也不失是安生立命的权宜之计……(石木翻书)
8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025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生命的浮萍🌻一部从望而生畏到津津有味的小说。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大作,读他的作品有一定的压力,怕看不进去,怕读不懂。但你只有顺利熬过小说的前两节,记住主要人物的名字,你将从昆德拉的作品获得一种前所末有的真实感,有种切肤的 “现场直播” 式的 “在场” 感。🌻故事从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弗兰茨四个人的情爱纠葛展开。奇妙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你会走入另一条故事线,中间拽着绳子把两个故事联系在一起的,是关键人物萨比娜。她在作品中作为轻的代表,通过背叛寻找自我。相比于她的两位情夫(托马斯和弗兰茨),萨比娜过着没有责任的轻盈生活。萨比娜认为,生活的 “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 所以,要活在真实中,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别人,除非与世隔绝。为避免人们的在她身上贴上媚俗的标签,也就是对生命绝对的认同,她离开了两位情人,迁居美国,已不愿再看故土的来信,她感觉骨子里的 “政治文化” 情节已渐渐远去。但在她逐渐切断自己与生活的联系之后,她不但未能实现本真的自我,反而最终走向了生命的虚无。🌻读完了心情只能用五味杂陈来形容。生命中有太多的事,看似轻于鸿毛,却让人难以接受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生命的存在与价值的问题,生命只是一个过程而已。生命没有永恒轮回,对于轻与重的认识依赖于时间在事情发生的此时此刻,他重的让人无法呼吸,疼痛难以排解,甚至不知道要如何度过难熬的夜晚;但在多年后的某一天,曾经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事情似乎又变成一件陈年往事,只留一页报导或一张相片,至少不会再因为这段回忆彻夜难眠不能重复过的一生终究会回归于轻,只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洗礼后,不能承受的终会化为心底的一曲牧歌,让一切的不完美烟消云散。就像年事已高的老者躺在摇椅上给孙儿讲的故事,再惊心动魄的曾经都化成了平淡又温润的呢喃。孙儿们兴致勃勃地听着,然而终究无关痛痒,时间会将历史慢慢淡忘。🌻读时沉重,读后感悟接连不断,推荐🍵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14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生命不可承受“没有责任感”了解一个作家最好的方式,就是阅读他的作品,在正式开始阅读本书之前,不妨先了解一下昆德拉这个人。米兰・昆德拉,1929 出生于捷克,也就是说,作为至今硕果仅存的几位世界级伟大作家之一,能够和这样伟大的作家同处一个时代并且阅读他的作品,是我们的幸运。米兰・昆德拉,拥有长篇小说《玩笑》《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不朽》,以及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是以作者母语捷克文写成。而他的长篇小说《慢》《身份》和《无知》,随笔集《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以及新作《相遇》则是以法文写成。《雅克和他的主人》系作者戏剧代表作。(得到 APP 一次性上架了好几本,推荐)其中,米兰・昆德拉在 2020 年 9 月 20 日,获得卡夫卡文学奖。回到今天推荐的这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 1958 年,昆德拉发表作品《玩笑》,该书出版为他带来了世界级的声誉。1968 年 8 月,苏联共产党入侵捷克,《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因此遭受迫害,所有作品从这个被占领的国家的书店和图书馆消失。之所以要提到昆德拉的早期作品《玩笑》这本书和 “苏联入侵捷克” 这一政治事件,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捷克社会,正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的写作背景。在国内度过了艰难的 7 年,同时也沉寂了 7 年。1975 年,昆德拉携妻子流亡法国并定居,后来加入法国国籍。1984 年,昆德拉在法国发表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小说的叙述背景,定位在 1968 年,捷克 “布拉格之春” 革命失败前后,正是昆德拉在祖国被禁言被迫害的最艰难的时期。很多作家的代表作都被解读成带有自传性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的故事本身,很难和昆德拉本人联系起来,但是这本书中,糅合了他对作为祖国的捷克复杂的情感。昆德拉蔑视战争,在谴责侵略者的同时,也对历史进行了怀疑主义的思考。几乎每一个版本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都会在书籍的封面上写下书中的这句话: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人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本书是一则关于爱与责任的人生寓言,对轻与重、灵与肉的思考将读者引入二元对立的哲学层面。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人身体的重量。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之间的三角性爱故事,但是它的实质,则是一本哲理小说。如果单纯从情爱小说的理解角度出发,要顺畅地读完这本书无疑是艰难的,因为它的叙事并不连贯。但是如果你从哲学性的角度去试图理解这本书,你会发现书中每一句话,都会让你受益匪浅。1968 年的捷克,社会动乱不堪。外科医生托马斯经历一次失败的婚姻之后,对爱情不再抱有任何期待,但是生性风流的他,无法离开那些让他获得性爱愉悦体验的女人。托马斯对待女人的态度,既渴望又畏惧,因此他发展出一套理论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为了确保可靠的 “性友谊” 不会发展成无趣的婚姻,托马斯从来不与那些和他做爱的女人一起过夜。因为在他看来,一起过夜,便是爱情之罪证。跟一个女人做爱和一个女人睡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几乎对立的感情。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而体现出来的。没有爱情,无需共眠,彼此就不能干涉对方的生活,这给了他自由的空间,同时又满足了肉体放纵的欲望。托马斯进退自如地周旋于他的情妇之间。他不需要为谁付出多少,别人也不会向他索要。直到乡下女孩特蕾莎的出现,将他的世界从 “轻盈” 逐步完成向 “沉重” 的颠覆。对他来说,她像个孩子,被人放在树脂涂覆的草筐里顺水漂来,而他在床榻之岸顺手捞起了她。生活就像小小的玩笑,一切偶然组合起来,就成了非如此不可。托马斯和特蕾莎结了婚。与托马斯不同,特蕾莎心中的爱情是理想化的,她认为肉体和灵魂不能够人为分割。没有了爱情,生命将不再是我们应有的生命,从孩提时代起,她就幻想入睡时能紧握着自己深爱的那个男人,当她与托马斯相遇时,恨不得让自己的灵魂冲出肉体让他看一看。对于托马斯,她要求自己做到全心全意的忠诚,可是托马斯风流不改,继续与往日的情妇们保持关系。这让特蕾莎感到无比的痛苦和折磨。在对他付出无私的爱后,对他的背叛更是近乎畸形意识的成全,一路上她不仅忍受着自己最爱的人对自己的不忠,也在不断寻求灵与肉的和谐。萨比娜是托马斯众多情妇之一,自由奔放,野性难驯的艺术家。她同托马斯一样轻视世俗传统的价值观,将媚俗看作一生中最大的敌人。萨比娜一生不断选择背叛,选择让自己的人生没有责任而轻盈的生活。她讨厌忠诚与任何讨好大众的媚俗行为,但是这样的背叛让她感到自己人生存在于虚无当中。小说的最后,托马斯做出了让步,同特蕾莎一起移居乡下,颇有些长相厮守的意味。两个人终于确信了自己的爱情,达到了一种牧歌式的幸福。萨比娜则在异国再次背叛了她的情人弗兰茨,在他抛弃妻子打算与她结婚时不告而别。多年后,依然独自一人生活的萨比娜收到托马斯儿子的来信,托马斯和特蕾莎死于一场意外的车祸。书中所言的生命之轻,是在认识到生命相关的一切本身的无意义之后,对世俗生活采取的一种超然态度。而生命之重,则是从当下世俗道德与价值观的角度出发,对社会普遍认知中的意义的固守。萨比娜代表了生命之轻式的人物,特蕾莎和弗兰茨代表了生命之重式的人物,而托马斯,则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那一端,逐渐走向世俗意义的爱与责任,在田园牧歌的归宿中,回到了生命沉重的状态。是的啊,生命不可承受的重,是 “没有责任感”。
6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614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我靠作为昆德拉的书迷,基本买了他的全部纸本书。一直关注,哪个平台会最先出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电子版。等了这么多年,得到 App 先有了,真的有点小激动。不需要对本书评价,看过三遍,两次电影(改编)/《布拉格之恋》。存在主义必读的一本小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复调写作、灵与肉、重与轻、媚俗、小说的艺术,思索的小说,昆德拉、人类的牧歌,存在主义、可能性与选择…… 我靠,得到 App,电子书平台,我跟对了!继续加油!注:我一直关注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平台,会有孔飞力《叫魂》电子版、刘勃的《失败者春秋》和《战国歧途》……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61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布拉格之恋记忆中的青春,88 年的电影,忘记是北京那个夏天前还是后看的,是个法国电影节上看的,那时看只看情色了,如同一样挥霍的青春。那时黑发碧眼消瘦俊朗的刘易斯(Danlel Day-Leeis)和法国女演员朱丽叶 - 比诺什完全契合国人的审美,拿本小说就四处泡妞的医生也是多少文艺青年的梦想。33 年后再回想,生命从历史上看,真是不可承受的轻,当年广场上激荡的生命都如清风飘散,那有一丝痕迹。什么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呢?作品开头引用尼采的永恒轮回的理论来说明,如果这个理论成真,那么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动作,都将在此后被无限次重复,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极其重要,都将为自己,他人和世界带来不可更改的影响,由此带来沉重的责任是任何人都无法承受的。如果生命一旦消失便从此消逝,那再重要的历史事件,哪怕是法国大革命,因为只发生一次,在人的生命中也会慢慢变成文字和回忆,变得比一根羽毛还轻。被那场变革深刻改变人生的人,如何接受它没有意义?如果历史事件没有意义,人做任何决定还有意义吗?生命还有意义吗?这就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3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0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天马行空,构思奇特,如果不仔细读,根本就抓不到其小说的要义。说句题外话,如果不读一下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大概无法完全领会当下的欧洲,严格的说东欧那些国家,尤其是捷克、波兰等国家对苏联帝国的那种深入骨髓的恨意与恐惧。而这种恨意与恐惧并没有随着苏联帝国的解体而消失,今天它完全投射到了苏联帝国版图主要的继承者俄罗斯的身上。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当下俄欧之间的主要矛盾,其实还是俄欧之间尚未远去的历史矛盾与宿怨的投射,它没有多少新意,却足以解释了欧洲人为何心心念念想着要俄罗斯衰弱不绝的原因了。尽管它们曾经集体以欧盟的名义装作已经 “一笑铭恩仇"了,但至少捷克与波兰绝对不是如此健忘的,俄乌战争亳无疑问的激活了欧洲人,主要是东欧人对于历史的痛苦记忆。了解了这一点,再来回看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我们分明感受到了米兰。昆德拉的哲学批评现实主义的小说文风,几乎贯穿了他所有的小说之中。可以说这是一个经历了冷战历史的欧洲知识精英对于那段历史的痛苦的病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今天的欧洲风云似乎回应了米兰。昆德拉的某种耽忧。欧洲人对于美国精神的皈依是不是象极了昔年东欧人对于苏联的皈依呢?不然怎么那么容易为俄乌战争上火呢?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苦难是人生的常态,而我们有权利选择如何去面对人生的意义在于找寻到自己对于生命的认知,那些围绕在我们身边的 “疑难杂症”,有时候不过是我们内心的欲望与执念。对于轻与重,我们无须用固定的标准,而是要担负起自身应尽的责任,对于轻与重,我们不必用世俗的眼光,而是要寻找到自身应懂的道理,对于轻与重,我们不可用自己的判断,而是要探索出自身行动的价值,对于轻与重,我们不能用他人的期待,而是要分析出自身存在的意义。所有的事情从来都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只有让自己到事情中去,探索事情的本质,揭开事物的另外一面,展示它们不同于直观印象的复杂性,才可能有更为深刻的认知。在昆德拉看来,媚俗以其 “对生命的绝对认同”,也就是无视生命中矛盾和脆弱的一切;媚俗只能竖起 “遮盖死亡的一道屏风” 才能胜利。可以说轻与重是人生意义中最本质性的矛盾,有人追求轻,是因为他们逃避责任,逃避现实,逃避自我,更是放任自己。有人追求重,不是因为自己多么高尚和强大,而是因为他们人性中的善激发着他们找寻属于自己生命的意义。当我们选择逃离,兜兜转转后,我们最终会发现,自己选择轻的道路还是会让自己陷入空虚而无助的境地,这样的逃避显然是无法解决问题,也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当我们选择付出与承担,虽然会有短暂的煎熬,但内心的愉悦会给予我们难以想象的安定与美好,这样的选择能够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加笃定,也更加乐观与自信。你的脸上云淡风轻,不过是历经世事后的内心强大,你的表面沉着镇定,不过是看透悲情后的心态平稳,你的笑容温暖祥和,不过是深处困境后的自然反应,你的言行小心翼翼,不过是遭遇挫折后的真实写照。人生意义中的轻与重,不用我们刻意的去讨好过回避,我们只需要用心做好自己,履行自身应尽的义务,承担自身应付的责任,不看轻自己,也不过度依赖他人,将自己置身事内,努力找到生活的意义,将平庸之事用理性与乐观的态度与方式来对待,便可用感恩之心平静地看待生命的困难与挫折。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7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这是一本根本不需要推荐的经典名著说老实话,读这种思想深度的书籍有些难。书的结构也不是像传统作家那样以线性的方式进行讲述,甚至在进行到一半的地方,他已经预告了托马斯和特蕾莎的死亡。书中的四个主角,组成了一部四重奏,统御这首曲子,让它进行下去的,是一个基础的主题动机:媚俗。生命的表现形式也是从轻到重,萨比娜用不断的背叛和逃离,越来越脱离这个世界,陪伴她的只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托马斯被特蕾莎拉回了现实世界,他觉得特蕾莎就像是《圣经》中顺着河水漂过来的篮子里的婴儿,他不得不向她伸出手来。而弗朗茨则是让我体味到了媚俗,那种夸张的打着去寻找更崇高、更有意义的生命之重,却在遭遇强盗打劫死于非命,结束了一场媚俗闹剧,真的是死得轻于鸿毛。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那算不算数?沈重的负担压垮我们,也让我们活得更真实【书籍】«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 米兰﹒昆得拉 (Milan Kundera) 你是否也思考过:「偶然只发生一次的事,都不算数」,「凡是都有因果关系,偶然是必然的契机?」这两类问题?究竟,是「偶然」造就「必然」?还是在「必然」的发生过程中,「偶然」只是不值得一提。会不会只是因为,生命的意义是重要的,也是沈重的。... 或许,生命中没有那么多的沈重需要去负担。不用去思索太多,不用去猜想是否为偶然造成必然。沈重的负担压垮我们,但也让我们活得更真实 00 我们永远都不知道,做了之后,如果不做会发生什么?有没有更好的结果?生命就是,永远无法确定什么是更好、什么是更坏。«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Nesnesitelná lehkost bytí)是一部透过四个小人物的生活,特别是在爱情关系中各自对人生价值选择的对比,展示生命中对于「偶然」和「必然」微妙斟酌的哲学思考。故事演绎过程中,特别是隐喻的手法,能让读者在面对「非如此不可」或「偶然一次算不得什么」之抉择,有着自己想要去好好思考的解决动机。阅读此书有另外的彩蛋收获是,能从作品上捕捉当时捷克的时代精神:对轻盈的呼喊,生活就该如此简单,但还是会有复杂沈重相伴。1968 年捷克发生的「布拉格之春」是想要摆脱苏联军队镇压,有一种不愿意让生命中的每一秒钟都承受沈重,即使得无数次重来,即使最终能让你像是耶稣基督有永恒的存在,在「永劫回归」的世界里,生命依然可以选择轻盈地展现出来。故事軸線 101 重是殘酷,所以輕鬆對待 "因为觉得生命本质是轻盈,所以就选择轻轻走过?" 这位小有名气的捷克医生托马斯住在浪漫的布拉格,他在和妻子离婚后就到处拈花惹草,能够同时间拥有许多复杂的性爱关系。他有着自己一套撩妹的铁则:「可以在短期内跟一个女人上床,但不要超过三次;也可以在长期跟一个女人都有约,但每次间隔最少得三个星期。」因为他爱情只是生理需求的满足,不需要有太多的感情投入。太多感情投入只是一种压垮自己的沈重选择。人生,没必要这么沈重去过。但是,怎么这个原则遇到一位小姑娘就没辄?这位小姑娘叫特瑞莎,她是从一个粗野鄙俗的不幸家庭过来的。她小就饱受母亲羞辱,做着餐厅女服务生不入流的工作。不过她早就发现可以透过在身上带一本书,特别是托尔斯泰的 « 安娜﹒卡列尼娜 » 能使自己变得快乐,因为这样能让她觉得可以有田园牧歌的生活以及浪漫的理想爱情向往。02 輕就美麗?卻變成命中注定 "轻盈到底,原本应该是不值得一提的,却成命中注定?" 特瑞莎第一次见到托马斯就被他前面摆上的一本书深深着迷,那种无与伦比的诱惑力让特瑞莎觉得这就是生命中的隐喻,正在招唤她前往向往已久的世界;反观情场高手托马斯去搞定小绵羊特瑞莎,应该是一个指头样子的简单,不值得一提,随意几句话就把特瑞莎搞上床。在不到一个小时的认识后,双方就迎来疯狂的肉体感官。对特瑞莎来说,她将感官逼到临界点会让肉体迟钝,进而就可以消除灵魂对肉体的注意力,因为肉体对她而言是粗俗到不行的肮脏感,是原生家庭给她的羁绊,她借由灵魂轻盈的昇华,可以契合到她心目中理想爱情所带给她轻盈的美丽感。但是,怎么这种轻盈却给这位托马斯大叔感到无法抛弃的命中注定?托马斯是无法与女人睡过夜的,况且他还有非常自豪的撩妹原则。但是他的堡垒却被特瑞莎这位小姑娘破了局,当晚还双双手牵手甜甜入梦一起睡觉起床到天明。在几天因为原则被打断备感烦躁的托马斯于是开始去想,或许特瑞莎就是他的命中注定,开始拚凑之前的片段偶然,不然他为何那天临时去餐厅呢?服务员那么多,不然为何是特瑞莎来服务他呢?他开始觉得和特瑞莎的一切就是「非如此不可」的命中注定,这女人需要他的爱与照顾,因此这是生命的必然所讬,他也开始被爱套牢,一步一步丧失原本自以为豪的生活原则。03 不然全不算數,從頭來過当下的选择只有一次。如果生命中只会发生一次的事情,等于没有发生过,那去作选择,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呢?托马斯和特瑞莎的关系就纠葛下去,他们结婚了。婚后接续生活的过程中,特瑞莎一直还是脆弱与需要呵护的,引起托马斯男性要保护的责任慾望,关系都是紧紧密密的。但是托马斯大丈夫的本性仍继续捍卫他的原则堡垒,他还是保有非常多复杂的性爱关系,每次回家身上都能闻到不同女人的味道,这让特瑞莎嫉妒与不安,双方生活得十分紧张,却又无法离开彼此,这些挫折让托马斯很想再去碰触偶然,期待有好的重新开始。适逢苏联俄国的入侵,托马斯为了摆脱这段婚姻关系与生活原则的格格不入,希望能跟特瑞莎离开布拉格,去瑞士从头开始生活。原本就拖着虚弱和对生活不安全感的特瑞莎,到瑞士后却凸显出更多的虚弱感,这种在瑞士开启的新生活也很多虚弱,但比起来在祖国捷克的虚弱感比较懂她,或许是出自自卑的心理,特瑞莎牵着托马斯送给她养的狗狗就回到祖国布拉格。过了自己在瑞士孤单生活的几天,即使有撩妹原则在手,托马斯还是放不下对特瑞莎的眷恋,所以也跟着特瑞莎回到原点,回到布拉格的他一样回去当医生、特瑞莎也一样继续虚弱在沈淀。"好吧,一切都不算数吧!" 他觉得,或许这样应该是存有让彼此都都再度归零的感觉。但是这样只是让彼此更加摧残,重头再来只是让他们迎接更多空虚与身心俱疲。因为同样的桥段还是发生,他们接下来跑去乡村生活的选择,跟跑去瑞士想重新开始的如意算盘,都只是存在更多与更多的虚弱感。是有一小段安静的日子,放弃了工作、放弃了原则、放弃了热情、放弃了原本的生活方式,这只是让托马斯快速地衰老、行动越来越迟缓,最后,跟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特瑞莎双双在车祸中身亡。故事軸線 204 重是庸俗萨宾娜应该是托马斯最爱不释手的情妇了!她会划划、爱情观也轻松,随时拍拍屁股走人的轻盈感是维持双方生理解决的默契。萨宾娜很喜欢托马斯不受约束的生活观,非常欣赏他的浪子个性,她从托马斯身上可以看到苏联压制下的布拉格民众会需要的精神态度,毕竟其他男人看起来就是为了讨生活的在刷存在感,捷克布拉格的沈重庸俗,是那样地令人感到厌恶。在托马斯搬去瑞士的差不多时间,这位情妇也非常有默契真巧地也移居去瑞士。过段时间的再次联系让托马斯深深着迷,这位女神在新的国度活得更加让人喜爱轻松,因为没有妻子特瑞莎虚弱的沈重感需要照顾,萨宾娜独立、美丽的女神模样,让托马斯享受身为男人特权上,生活快乐的轻盈。与此同时,萨宾娜也认识了在瑞士大学教书、过着安逸悠閒生活的佛兰兹教授。佛兰兹教授遇到萨宾娜是一种精神相遇的向往,他觉得在瑞士的生活太过安逸与空虚,萨宾娜带来捷克特别是有着布拉格式人们激情的苦难,那个重重的印象感,绝对会是填补他心灵空虚的神圣存在。面对萨宾娜从捷克带来丰富的沈重感,引起佛兰兹教授的谄媚与膜拜,即使在床上,佛兰兹教授也是中规中矩地在欣赏填补空虚的这段苦难,那种小心翼翼的应对,让萨宾娜感到非常格格不入与沈重,反倒很快就厌恶了关系之间的庸俗。04 輕是孤獨 "是时间要求婚了!" 佛兰兹教授决定向女神萨宾娜提出进一步关系后,萨宾娜却果断永远消失了。不过,这种消失却带给佛兰兹教授有了被抽离的轻松感觉。很轻松的有着孤独,但不会是不好的孤独。虽然佛兰兹教授是孤独的,但是有种无穷力量的存在。因为他很庆幸自己有敏锐的心思可以欣赏萨宾娜带来的一切,并认为萨宾娜虽然人离开,但给他的精神陪伴还是无时无刻的存在。并且他要有实际需要非常坚强的继续努力,才是有对自己的女神做了点样子。于是佛兰兹教授从军去了,他想要在心目中活出那个男子气概的样子。不过究竟战场无情,他被越南当地民兵打伤后不久就死去了。🍀閱讀後的思考生命的意义是重要的,也是沈重的。只是... 或许,生命中没有那么多的沈重需要去负担。不用去思索太多,不用去猜想是否為偶然造成必然。是命定还是偶然一瞬?是意义还是刚好遇上而已?我们生命当中常常会突然遇到不期而遇,在遇见的那一瞬间,只是急忙着要作选择,通常都还搞不清楚选择要做的这一面,会发生什么事情,就顺其自然地继续迎接下一个发生。等到发生接续存在,积累到一定量有造成困扰的时候,就开始回头去想可能的解释。特别是,在不确定性的面前,我们总觉得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偶然,一定有其存在的意义。当在思忖意义对物体的表象诠释时,沈重就出现了。甚至是,宗教上提及的因果观念,更是绑住我们要去思索意义的重要性。当意义发生的时候,我们回看自己一生当中的遭遇,无论是快乐顺境、还是痛苦逆境,这样串连起来就有前因后果的故事存在。并且下了一个判断是,任何必然绝对都不是偶然的。世间上没有偶然的事情,是偶然决定了宿世的因缘。你认为呢?或许只是我们赋予这份偶然性的过多意义,造成思维复杂性的庸人自扰吧!生命中其实没有那么多的沈重需要去负担。不過也因為沈重的负担压垮我们,也让我们活得更真实。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5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在我们仓促的一生中,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好像一个演员没有排练就上了舞台。生命总是像一张草图。但 “草图” 这个词还不确切,因为一张草图是某件事物的雏形,比如一幅画的草稿,而我们生命的草图却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暂时先思考到这里吧,后面再慢慢边看边思考~好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选择轻还是重?这是人生永无休止的纠缠和撕扯原来以为,这是一本满是小资情调的小说,初读时常常闻到王家卫电影中那种潮湿的芬芳,细品才觉,这是一部存在主义的哲学小说,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弗兰茨四个主要人物的生命彼此独立又交织在一起,处处透露着对人生存处境的关注。比如托马斯,他离婚、与父母决裂、不停变换情人,卸下所有家庭情感与责任,那是一种无忧的欢愉和轻盈,但那个 "顺着河水漂来的孩子" 特蕾莎让他变重了,特蕾莎深深唤醒了他情感深处的保护欲和责任感。我们可以看到,爱情的重量对抗着露水情缘的放纵轻浮。生命到底该选什么?轻还是重,很多电影比如《在云端》都试图在回应这个不断侵扰人心的命题,我相信这是每个人无休止的纠结和挣扎。人生没有绝对的自由,很多时候压倒一个人的不是重,而是那种无牵无挂、无依无靠的轻,轻到极致,便脱离了真实的生活,如无根的浮萍,如断线的风筝;而如果背负太多世俗的意义,被家庭、社会、情感所困,易失去自我。真正的爱是一辈子的修行,负担起重,有所牵挂,有所羁绊,让生命贴近大地,才能填补内心黑洞,让爱完成真正的使命。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2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