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9
3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好的叙事疗法进阶书籍

    非常喜欢李明老师,上过壹心理中李明老师的所有课程。因为我本身也是叙事流派的咨询师,听他的课觉得启发很大。这本书的内容部分和李明老师的课程重合,但是更多介绍了叙事疗法和其他疗法的对比,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李明老师除了叙事疗法之外,也精通精神分析。通过对比,能让我对叙事背后的理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比较适合进阶的叙事疗法学习,而不太适合叙事疗法的新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专业,也有好案例

      书的前半部分讲叙事,后面做了很多各种对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叙事心理流派的简明框架

        想要弄清叙事疗法的梗概,查找资料时借机翻开 <明述叙事疗法>,立即被李明老师呈现叙事疗法的手法吸引。     从后现代的定义入手不经意间让人鸟瞰后现代疗法的思想来源、理论背景和时代定位。叙事学派不是权威崇拜、价值盲从,而是讲求顺应来访者内心和适合其所在的语境、环境和情境,所谓 “观其全,知其通,取其宜”。     李老师不是采用拉认知失调的方式阐释叙事的特征,而是采用与各种心理流派对比的方式凸显叙事疗法的 “新和变”。对于各种疗法要领的信手拈来,让人对于李老师的深厚理论和丰富实践印象极为深刻。     以故事引出故事,借故事理解故事,用故事疗愈故事。“飞花摘叶皆可为剑”,看似轻松不经意间的对话背后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看似不讲框架和结构的表面却暗合文化、思想的变迁。     “若能撇开终成苦,各能捺住即成名”。不纠结对错,不陷于规则,不确定终点,更人本主义,更精神分析,更赓续传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叙事是成人之美的疗法

          作为学习叙事疗法的参考书,可以拓宽自己的学习视野,加深丰富对于叙事疗法的理解。剥开来揉碎了跟其他疗法进行对比,可以更加宏观地理解叙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故事的第一讲述者

            对于叙事的了解,是几年前吴熙琄老师讲的基础的技术,这次从李明老师对于叙事与其他技术的对照式介绍中,对叙事的态度和理念有了更多的感觉。一直以来对于每个技术的理解都是单维度的涉入,这次的角度蛮好的,对正念、精分、荣格、阿德勒都结合体验领会得更深。红书的确是买来就放在家没怎么看过,但确实是当时心情的一个表达,直觉指引着很多行为,也离自己更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笔记

              <<成人之美:明说叙事疗法>> 李明 自序原文: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世界都有自己的理论假设和验证方法  第 2 章 颠覆与解放:心理治疗的后现代思潮原文:后现代主义的治疗关注的不是要让来访者去满足社会对他的某种期待,或者是某种体制化,而是让他去选择一种适合他的、让他觉得心安的生活方式。只要他不伤及别人,他想怎样就怎样。  第 3 章 聆听:听听问题的另一面原文:你得永远有这样一种信心 —— 人生不可能都是黑暗的。 原文:痛不一定是苦的,创也不一定会成为伤。  第 6 章 叙事与人本主义心理咨询原文:凡有言说,必有立场;凡有立场,必有指向 原文:如果我们愿意去解构那些想当然,那么我们就会把一些泛化的解释具体化、本地化,将其变成自己人生的一个本地化的解释。  第 7 章 正念叙事原文:佛教是通过一些经验性手段去打破那些长久以来让人陷于其中的观念牢笼。如果我们能够打破平常脑海里给我们带来困扰的那些观念,就能够得到解脱。因此心理治疗在这个程度上和宗教又合而为一了。佛教在某种意义上是非常高明的心理治疗,所以我讲叙事疗法时就会讲到正念。  第 8 章 叙事催眠治疗原文:一切催眠在本质上都是自我催眠。 原文:现在决定着过去和未来。 原文:你是谁?你就是你所在意的一切。”  第 11 章 叙事心理分析治疗原文: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总是被动的、被打击的,周围没有一个人认可他,这些都不要紧,只要他在意的人认可他,他就会有无穷的力量。  —— 来自得到 App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推荐有志者购买《叙事治疗的力量》一书

                叙事治疗背后的理念,是我们可以通过故事来理解自己的生命。叙事治疗师可以提供的协助是解析来访者讲述的关于自己负面的故事,厘清里面的结构以及由此而来的行为模式,经由治疗师提问与来访者响应之间的互动,共同探索更多新的可能心里困扰的很大原因,是因为有问题的旧故事不断地被重复,这会极大的影响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叙事疗法就是让一个人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中,经由治疗师的引导,让那些故事强化成替代旧故事的另一个版本,从而帮助来访者找出全新的自我认同而生活的更好,发掘一群支持者来支持这个全新的自我认同问题的外化‌:只要能把人和问题清楚分开,就能够仔细检视人与问题之间相互作用的动力和发展方向。如此一来我们就能处理好关键性的问题是问题:对人的影响比较大,还是对问题的影响比较大?我们平常描述问题的态度会产生压制效应,既我们描述问题所用的知识本身有结构性的影响力,而且会把人困住。大部分人的自我认同,是在我们所自身的文化中被描述、标签、分类、评价、隔离、排除等界定出来的。生活在语言当中的我们,都受到默认的语言习惯和隐形的社会文化交互作用下的社会控制的影响,也正是这些「知识」在定义我们的问题故事大篇幅地占据着我们的生命经验,这样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生活经验的本质及行为模式。如果是充满问题的故事占优势,我们就会不断经历失望和痛苦。鉴于人天生的保守倾向,我们会越来越难脱困,让自己习惯性地衍生出问题故事。正因为我们受到问题知识的支配,所以病理化的故事会持续上演虽然言语和书写这两者有相当大的重叠,但也分别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与来访者面对面谈话,可以获得更多的语言之外的信息;而通过文本写作的方式,让来访者专注于梳理自己的故事,则为心理治疗开启了崭新的空间若想要对生活经验赋予意义并表达自我,经验就必须成为故事。是故事决定着我们对经验所赋予的意义:为了创造生活的意义,我们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立事件经验的序列,以形成对自己和周朝世界前后一致的观点。过去和当下事件的特定经验,必须通过线性序列链接,发展主线情节,组织成可预测的未来。这样的主线情节可被称为故事或自我叙说,这种组织经验的叙事如果成功,我们就会对生活产生连续感和意义感,我们也能据此安排日常生活,诠释未来经验所有的故事都有起源、中间过程与结束。因此对当下事件的诠释,不但由过去的经验所塑造也由未来的期待所决定。要产出对过去历史及未来不同看法的替代性故事,关键是如何彻底改变我们对生活现状的诠释。新的故事提供了新的脉络,事实便有了新的诠释,新的诠释(合法性论述)也产生了真实的效应生活经验远比叙事丰富。叙事的结构能够组织经验,并赋予其意义。但是总有一些感受和生活经验是主线故事永远涵盖不了的。有些经验是未完成的经验,这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的经验。原因可能是这些经验无法编织故事、缺乏表现或叙事的资源或是缺乏相对应的词汇叙事的建构过程,必须经过筛选的程序。在筛选的过程中,我们从经验里过滤掉那些不符合主线故事的情节。出于必然,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积累的经验大部分都没有形成故事,没有被说出或被表达。我们是在叙事的过程中组织自己的经验并赋予意义,而组成故事的要素,是我们从生活经验中所筛选出来的。所以说,所有的自我叙述都是具有建构性质的故事总是充满缝隙,要展开这些故事,我们就必须填补这些缝隙这些缝隙需要我们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力每一次的试图填补都将改写自己的生活。在改写的过程中进入故事、接手故事,使这些故事成为属于自己的故事。通过诉说与再诉说,通过展开,每一次的故事都能成为新的故事,涵纳并扩充了前一次是说的故事版本我们总是将自己的主线故事,置于他人眼中关于自己和关系的故事里,没有空间展开自己比较渴望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人会发现那个所谓的主线故事对他没有帮助,让他失望并陷入僵局。他发现自己前半生努力践行的那个故事,不足以涵盖他所积累的生活经验,甚至与重要的经验片段产生冲突大部分人的生活经验是丰富的,但是只有一部分能通过故事表达出来,其它大部分都无可避免的在主线故事之外,这些在主线故事外的生活经验是丰富而肥沃的园地,能够产出或重新产出替代性故事,由此获得一些新的生活经验(经验的改写需要我们积极重组自己的经验),进而开始修正和延伸自己的新故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明觉厉

                  明说叙事,成人之美。我囫囵吞枣读完。不明觉厉哈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成人之美在于艺术,这是值得深思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特别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体验与知识性兼具

                        在我个人读书的经历里,这本书是少有的能够让我产生身心反应的知识科普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心理学爱好者必读

                          全面、系统性地论述了什么是叙事疗法,以及它与心理学各个流派之间的共性与差异。能写出这样的书,说明作者不仅仅懂叙事,更深刻理解心理学,事实上,这本书已经不局限于心理学,从书中能看到作者深厚的哲学功力。大部分人对于心理学还停留在 “梦的解析”,其实从弗洛伊德开始,心理学已经演化出很多流派,包括在后现代思潮下诞生的叙事疗法,在我看来是更 “科学” 也更尊重个体了。我看的津津有味,但也不求甚解,159 条划线笔记已经打破了个人记录,未来应该会再读一遍。强烈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叙事疗法

                            叙事疗法我读完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读到。一本书没法在我大脑里留下多少痕迹,我却还是看的津津有味。究竟是我满足于读过就好,还是刚刚启蒙,不知所云。经历还是太少,又没做过个案,仿佛段誉一上来就练凌波微步,可惜我又没法去吸收别人的内力。去实践所学,才能反过来回顾知识吧。现在正好陷入了迷茫期,课也上过,书也看过,但是没有给到实践的渠道,这可怎么办呢?当我发现想要获得渠道还得花钱去学,每个渠道的学习都不一样,又没法融会贯通,似乎有割韭菜的成分,但又好像只能这么走下去。在恐惧里学习,学习了反而增加恐惧。沉没成本之下,一个人该如何挣扎。在这个漩涡里人到底要得到什么?真的好累。当然也心疼钱,造钱能力经不住消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得懵懵懂懂,依然果断收藏

                              内容专业,作者专业而博学对叙事疗法有了比较深入全面的了解,虽然有混沌的感觉对其他主要的流派、疗法有了一定了解,虽然很粗暴、片面进一步走近相关代表人物的生活、思想,意识到心理学的有趣和无底相信能指引着像我这样的小白们不断的探索下去,走在修行的正道上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