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
本期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两篇专题:1. 公司的数据素养有多高?我们都读过这样的故事:人脸识别软件无法识别深肤色面孔,或者机器人信贷员拒绝向某些群体提供抵押贷款。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由不具代表性群体创建的算法导致了人工智能(AI)将我们社会中已普遍存在的不平等固化。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愈加严重依赖数据和 AI,这些算法歧视问题可能只会加剧。2. 人人都要了解 AI 道德 AI (人工智能) 早已铺天盖地的席卷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靠着大数据巨细靡遗地收集 + 统计算法的不断迭代优化,人类道德伦理的城堡一个接一个的沦陷。数据算法的使用已经不单是道德层面的问题了,我们可能需要更为强力的法律来对其进行约制。许多企业也已经认识到人工智能(AI)道德风险计划的商业需要。然而多数领导者不明白的是,解决这些风险需要提高整个企业对这些风险的认识,而那些明白这一点的领导通常不知道如何推进。对于如何树立这种意识,本篇提出了三个重要问题的思考方向。首先,采购官员是 AI 道德风险的最大 —— 也是最受人忽视的来源之一。其次,高管通常不具备发现自己企业 AI 道德缺陷的必要知识,从而使公司在声誉和法律上均面临风险。第三,AI 道德风险计划需要学识渊博的数据科学家和工程师。针对上述三个问题,本篇也给出了可以采取的六种措施,以便以正确的方式树立企业意识并获得认可。1. 消除对 AI 和 AI 道德的恐惧。2. 针对自身的受众调整其沟通方式。3. 将树立企业意识的努力与公司的使命或宗旨联系起来。4. 以可操作的方式定义 AI 道德在你企业中的意义。5. 邀请各职能部门受信任和有影响力的成员加入一起努力。6. 持续教育。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哈佛商业评论,实时了解世界变化。【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707 本《哈佛商业评论 2021 年第 11 期》心理操控(又称煤气灯效应 —— 编者注)是一种心理虐待形式,个人试图通过灌输自我怀疑来获得权力和对你的控制。听任那些继续实施心理操控的管理者在你的公司飞黄腾达只会赶走优秀员工。领导力培训只是部分解决之道 —— 领导者必须采取行动,并在看到实施中的心理操控时追究隶属于他们的管理者责任。在更小、更灵活的企业中,重组经常发生,而且是扩大规模、响应市场所必需的。要利用重组这一机会来孤立经理,减少其控制范围,最终使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贡献者,无以对员工进行监督。要确保他们的业绩评估反映的是你和其他人记录的主题(而且要让其他人提供的任何反馈都是匿名的)。随着责任的减少和控制范围的缩小,他最终可能会自行离职。人人都需要批判性地思考正在收集的数据以及使用这些数据的方式。扩大在房间里帮助质询、构建和监控算法的圈子是我们开发可信赖 AI 的唯一途径。做这项工作需要数据素养 —— 解析和组织复杂数据、解释和总结信息、进行预测或者理解算法道德含义的能力。像数学一样,它可以在入门级和高级模式下学习,跨越多个学科,而且通常更具实用性,而非学术性。晋升、换公司或目前的工作上遇到新挑战,这样的角色转变可以对你的事业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可是在如今高度合作、动态的职场,转变成功的难度较以往有所提升,即使对于最勤奋的合格人才也并非易事。高德纳调查表明,在原本的公司升职的人足有 49% 在升职后 18 个月里表现不理想,麦肯锡提出 27% 至 46% 的高管跳槽两年后被视为失败或令人失望。转变成功的人都采取了以下五种 “快速行动者” 的方法:提出很多问题,寻找组织中跨界、激励他人、创新的人们的隐藏层级,迅速融入广阔的人际网络。了解、培养和调整新的人际关系,产生吸引力,吸引新认识的人参与新项目。战略自由裁量权和财务自由裁量权都有助于 CMO 在现有海外市场中提高销售额:战略自由裁量权每增加 1%,海外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随之增加 13%;财务自由裁量权增加 25%,海外销售额的比例增加 77%。运营自由裁量权则可以帮助 CMO 增加其公司经营的海外市场的数量:运营自由裁量权增长 43%,新市场会增长 8%。今天最热门的两个领域是人工智能和脑机接口。科学家正在努力用 “通识教育” 的方法将人工智能做到多功能化。未来人工智能和脑机接口会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人机共生,虚拟现实,宅野上班族:将是未来的一日生活。我们看到以 “超越卓越” 来定义成功的公司,业绩和股东回报表现更好。立足数据,系统、个性化地持续交付成效。强调速度、韧性、灵活和敏捷,用新的 “优势抓手” 实现 “超越卓越”。未来组织是能够推动个体能量提升、潜力充分发挥;促进个人持续成长,人人都有工作使命的组织。工作使命包含利他和贡献社会的元素,在具备工作使命感的组织里,员工更快乐,也更容易获得成功和业绩提升。工作使命感需要在组织互动过程中逐渐上下寻索进而重塑。建立工作使命感,需要稻盛和夫所说的 “大义名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紧跟时下商业热点,重新喜欢上阅读杂志之前一直很喜欢看《看天下》和《南方周末》,曾景何时不再看杂志了,转为实体书及电子书。新闻和热点事件就靠手机 APP 里的新闻推送、微信公众号等。订阅了何刚老师的课程,《哈佛商业评论》再次进入我的视野,很多分析对我很有启发。新消费品成功的两个关键要素:感性价值的差异化诉求和社交媒体的病毒式传播。精辟!当今企业都在追求数字化,貌似不谈数字化、不做数字化转型就会被拍死在沙滩上。我所在的公司作为传统行业的头部垄断企业,这两年也风风火火推进数字化转型进程,但总感觉目前推动的数字化少了点 “神”。现在明白了,原来是组织没有数字化。作为一线管理者之前一直在思考 OKR 和 KPI 的差异,也在思考现企业能否使用 OKR,在得到上也查阅了很多课程和资料,目前看来,作为传统企业 KPI 还是最适合本企业的。和字跳合作后,对方一直呼吁我们使用飞书,月初双方的沟通会就用的飞书,没什么感觉,可能很多功能没有涉及吧。20 号要上新一门关于飞书的新课,准备拿下,学习一下如何 “组织数字化”,期待…… 每月拿出 3 个小时的时间,翻翻这本商业杂志,很值!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