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6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鲁迅门前也可以没有两棵树

    冯唐罗永浩俩人儿吃饭时吐槽,说语文考试鲁迅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表达了作者当时的什么心情,有什么含义。我踏马哪里知道鲁迅当时是什么心情,可是语文老师知道,还有标准答案,说这话的还有原来的文化部长王蒙,这位大作家被孙子的语文课作业难倒了,不过王作家的孙子课本选择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的一句话。 俩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一句具体的句子里读出隐藏在深处的某种含义,这有点儿眼熟,过去人读春秋就总是能从普通的字眼里读出来某种微言大义,并因此形成不同的流派,并因此治国理政,也是一时辉煌灿烂。不过抛开具体句子的微言大义,这种研究方法或者学习方法都是从微观入手,逐字逐句,细嚼慢咽。 但是本书不是,现代文学当然有很多个侧面,最能体现某个历史片段的文学特点的就是那个时期的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至少这本书就是这么认为的,因此按照时间的纬度,我们读到每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 评论当然也有,却是提纲挈领似的,否则就成了现代作品集,但是评论也显得非常克制,点出来特点,剩余部分由读的人自行体会,正所谓一千个人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留下部分空间,也正式写读两方面共同呵护的缓冲带,考试有标准答案,文学很多时候却是见仁见智。 文学作品是一个工具,在不同的时候体现不同的功能,有的属于自发认同,有的是在某种统一价值观的指引下刻意的迎合,比如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有了服务的任务,写起来就不免的多了些功利,不过,书里并没有对这样的现象过多评论,东西放在那里,是非功过不是这里主要的任务,书的主要任务是呈现,这一点,确实做到了。 白话文兴起的时候,很多作家是打算和白话文做彻底的决裂了的,不过几十年以后人们终于发现,古文也并不是全无是处,因此也有人做几首古体诗,也算是间接对文言文某种程度上的认可。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五四” 文学革命就是从 “语言的变革” 入手的,所谓 “语言变革” 最基本的要求,就是 “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其最主要的收获也是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进入中小学课堂,成为新的 “国语”,即新的民族国家语言。而 “五四” 时期的白话文,其核心是 “以口语为基础”,即将现代中国人日常生活用语用于文学书写;同时强调的是 “中文西文化”(冰心),借鉴 “欧化语”,引入西方语法,以促进中国语言的变革和现代汉语的创造。但由于第一代作家都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语言修养,他们的文学语言必然是 “白话文” 与 “文言文” 的杂糅(鲁迅、周作人),即使是郁达夫这样自觉西化的创造社作家的文学语言里,也依然有着研究者所发现的 “古典味”。于是,就有了周作人最后的总结:中国现代汉语文学(白话文)必须是 “以口语为基本,再加上欧化语,古文,方言等分子,杂糅调和”(周作人:《燕知草》跋),“现代国语须是合古今中外的分子融合而成的一种中国语”(周作人:《国语改造的意见》)。这也就成为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以至当代文学一以贯之的努力目标。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现代文学入门之书

        这本《中国现代文学新讲》看似大部头,却用小单元的方式,轻松开启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 “陪伴式” 阅读,很有一点当代文摘文选的味,且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了好多特别用心的排版和编辑细节,这些细微之处真的为这本书增色不少。48 位文学大咖的证件照排排放置,亦很有趣。这里分享钱理群钱老在前言中的一段关于他对于阅读的理解:『文学的阅读,还应该有主观情感的投入。在某种意义上,阅读就是打破时空界限,与作者 “对话”:首先要把自己 “烧进去”,取得精神的共鸣;又要 “跳出来”,做出独立的判断与思考,并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步养成对文学的兴趣甚至迷恋,提升自身对语言和形式的敏感力、审美力、创造力,成为 “文学中人”—— 文学的阅读、学习与研究,最终要落实为人(自身)的精神境界和生命质量的提升。』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现代交学新讲新观新念

          一口气读完钱老据说是在养老院完成的巨作,对中国近现代文学有了一个初步的感官认识。在钱老的笔下,茅盾,巴金,冰心,朱自清,老舍,鲁迅,郭沫若,一个个如雷贯耳、鼎鼎大名的中国文人栩栩如生,他们一个个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这本书值得慢慢的品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所有这些引起生理与心理不舒服感,又充满矛盾的意象,以及由 “美丽” 向 “荒凉” 的转换,都是传统诗词不可能有甚至视为大忌的,但确实又是诗人在现代生活中充满荒诞、无奈的真实感受和体验,而现在,都自觉地涌现在穆旦这样现代派诗人的笔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文学史亦是思想史

              文学是艺术,而一个人的文学艺术作品又是承载一个群体的思想精神的容器,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皆是表征其时代思想的符号。因此一部文学史,就是一部符号学意义下的思想史。具备思想史的特征,这在钱理群的文学研究论著中更为明显,这当然离不开钱理群本人对知识分子身份的自我要求,也许也得益于他所承认的自身知识缺陷 —— 不懂外文以及不熟悉中国古代文化。这些知识缺陷不利于学者的文学研究与交流工作,但却也有助于他摒弃某些不必要的外部视角,能把焦点时刻汇聚在现当代用白话文字所书写的文学作品上。而这些白话文字创造的符号体系,正是这个时代精神气质之所在。钱理群说,因为他不熟悉中国古代文化,所以他虽然研究鲁迅、周作人,但却无法进入他们,体会不了他们的文人趣味。不过我反倒认为,正是得益于体会不了鲁迅、周作人的文人趣味,其文学作品中的时代精神和思想观念才更容易被挖掘出来,而所谓的文人趣味仿佛也是一种余味尚存但又不被时代容纳的东西,这一点又刚好契合着现当代思想观念的发展脉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十三邀初识钱理群教授,被可爱在当下的他感染,既认真又有老顽童的一面,或许会更深入地跟着多了解鲁迅文学,在中国文学的密林里渐渐深度、探索。得到电子书让我们有了更多阅读的可能和便携性,每一天都有小确幸。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国四十年走完别人两百年的路,一个必然的结果是大部分人无法安稳度过一个完整职业生命周期,尤其是半路上了高速公路的。需要以 5 倍速赚取生活安全感,也会以 5 倍速失去职业护城河。所以,一有事干就很焦虑,一没事干就很抑郁;一没共识就内耗,一有共识就内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感谢钱理群教授在 83 岁高龄还写出这么有趣好读的大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感动,好像穿越到了一个世纪

                      最终成为 “文学中人”,在文学世界里独立自主地自由漫游。如此,我们就可以在一旁欣赏了:这也是和读者的精神共享。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完钱理群先生的这本书,有计划重读他书中写到的作品。年少读书,漏掉了不少,重读非常必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范围很广

                          范围很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现代文学从人的日常生活、平凡人生,以及大自然这些生命的永恒中吸取了无尽的精神、文化、文学资源。把文学之根深扎在人的内在生命之中,与之前建立和保持与脚下的土地、土地上的文化、父老乡亲的血肉联系,二者相辅相成,中国现代文学有了这两大根基,就真正走向了成熟。历史的巨变固然提供创造新格局的机遇,但却过于匆忙,缺乏足够的沉淀,而显得浮躁,这都使得思想与艺术的探索多少有些浅尝即止。即使在 40 年代、80 年代思想和文学艺术发展的高峰,我们所收获的,依然是 “有缺憾的价值”:这就是历史,真实的,具体的,曲折、复杂而丰富的历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文学作品唯一的目的(如果有目的的话),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你坐在小屋里,打开书,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与千年之远、万里之外的人与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进行朋友般的对话,你将出入于人、我之间,物、我之间,达到心灵的契合,获得精神的真正自由。坚持读下去,日积月累地潜移默化,你会发现,你变得更好了。"" 内圣外王 " 的勇气,吾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还是推荐每个人都认识一下钱老对文学的拆解

                                看了,你才知道,书原来,是这样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24#13 关于现代文学,除了中学时代在课文里学到的之外,基本很少涉足。这样一本现代文学作家群像还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读原作的过程中也能深刻感受到不同人的不同作品,不但写出来的感觉不同,自己读起来的兴趣都不同。同为大家,但看不下去的,还真就是看不下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文学技能 ++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喜欢

                                      20 世纪中国文学经验,并不存在于纯粹的理想状态,而是充满了内在矛盾、冲突,无法避免开放与封闭,落地与漂浮,自由与束缚,民主与专制,宽容与管控,多元与一元等之间的博弈,历史的正向运动从来就是与反向纠缠在一起的。发展的高峰同时预伏着危机。历史的巨变固然提供创造新格局的机遇,但却过于匆忙,缺乏足够的沉淀,而显得浮躁,这都使得思想与艺术的探索多少有些浅尝即止。即使在 40 年代、80 年代思想和文学艺术发展的高峰,我们所收获的,依然是 “有缺憾的价值”:这就是历史,真实的,具体的,曲折、复杂而丰富的历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现代文学史索引

                                        真正的文学大师笔下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和质感,是应该细心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的文学与非人的文学的区别,便在著作态度,是以人的生活为是呢,非人的生活为是呢这一点上。材料方法,别无关系。即如提倡女人殉葬 —— 即殉节 —— 的文章,表面上岂不说是 “维持风教”;但强迫人自杀,正是非人道德,所以也是非人的文学。中国文学中,人的文学本来极少。从儒教道教出来的文章,几乎都不合格。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