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关于采购和供应链管理,看看干活儿的人怎么说
正如推荐序所言 “这是一本干活儿的人写的书”,关于采购及供应链管理不仅有理论,还有实践案例,最重要的是有手把手地分析现状背后的 “为什么”。由于工作的关系,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经常由衷地感慨作者写的话太贴近现状了,原因分析太精准了,对各环节人员的心理分析也非常贴切。好多地方读一遍不够,读三遍也不嫌多。
如果你的工作同采购及供应链管理相关,那么这本书不可不读。如果无关,也请读一读,毕竟采购和供应链管理并不是一个部门闭门造车的工作,更多的是跨部门的沟通、协调和平衡。从事设计、开发、制造、销售的人员了解一下公司内部的供应机制和现状,对于往后如何更好地向采购部门提需求,如何从全公司的角度降低成本也是非常有帮助的。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适合产品经理、项目经理、采购经理、销售经理学习好的供应链管理是企业成功的基础,连苹果都不例外。没有库克,苹果不会取得这么持续的成功,即使在乔帮主时代。当你的体量足够大的时候,基本上不太可能再靠不停的更换供应商来获得更完美的合作,这个时候,对供应商的精细化管理产生的边际价值愈加凸显。为了分担风险找了多家供应商,那么很难有某一家会在危机时刻把有限的产能贡献给你,这是一个悖论。但如果不对供应商作出稳定合作的承诺,供应商就没有动力配合我们一起改进产品。这里面有一个对比,就是日系车和美系车,日系厂商和供应商是长期关系,大家有动力去改善工艺和技术,而美系厂商是低价中标,结果产品一年不如一年。合理的利润是行业健康的前提,而且长期合作反而会降低沟通成本和不确定性,得到的报价反而更低。现在流行的二次议价甚至多次议价,只是提高了沟通成本。相反,如果供应商只有一次报价的机会,他会一次性的给出最优惠的报价。供应商选好之后,后续管理更重要,有选择没管理,好的供应商也会变坏。对供应商要分级和区别对待,原则是一种生意尽量交给一个供应商,保证自己对供应商的成交体量足够大;新生意优先交给战略供应商、优先供应商;对于消极淘汰供应商,慢慢淘汰就好,没必要主动告知。苹果手机是创新性产品,小米手机是功能性产品;前者配套的是响应型供应链,后者只需要经济型供应链。有个一个误区,前端部门会设计许多具有独特需求的产品,导致供应链的资源被人为摊薄,对成本、交期、品控、维护、库存都是非常不友好的,这一点在最初设计产品的时候要避免。只有把一个项目或者产品的核心要素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保证供应商不会变成竞争对手,这一点很重要。理想的采购,应该有工程师背景,才能站在系统优化层面来思考供应链,和供应商一起优化工艺、成本、平衡交期,而不是单纯的砍价。越是复杂、技术含量高的行业,产品设计与工艺设计的联系就越紧密,供应商的早期介入就越重要。金句:短期的疯狂注定不会长存,比如抢菜导致的菜价起飞。所有的短缺,最后都是以过剩收尾。所以好的企业在产能扩张上会相对保守。人生的悲剧呢,就是一遍一遍的尝试老方法,却希望能得到新结果。如果你要降低成本,就要和供应商一起去优化设计、增加规模效益,而不是一味压价。凡是人工干两次的事,理论上来讲都可以自动化。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一位理论+实践派作者的杰作2025 阅读计划 6/40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刘宝红近 4 个月,花了 20 多个小时,啃完了这本很厚的书,也花了近 10 个小时整理了这篇万字读书笔记(翻看了一下记录,字数是这几年之最了)。这是一本很重要的书,它最大的价值,是让我意识到,要想供应商让我们满意,不能只靠 “选择”,更重要的是要 “管理”。拿带娃来类比,选择像是生了孩子,管理则是在带娃,我们不能指望不带娃,娃就能自己长得很好。再拿员工来说,面试选择员工当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后续的管理,员工持续出好绩效是不现实的。作者说,以前大部分公司都是竖向集成,公司内部有上下游的各个环节,首席运营官就非常重要,但是随着外包策略的盛行,首席采购官就变得更加重要。关于这一点,看着研发中心这几年的变化,深有感触。在 2020 年前后,研发中心还有 40 多人,机关、道具、工程、策划、设计、平面这些环节全部都在内部完成,对于我来说更强调的是内部管理能力。这几年随着人员的精简,外包变多,对我能力的要求则变为了跟供应商打交道的能力,这是我最近面临的挑战,也是要学习的方向。回忆了一下,在 “闭门造车” 的那几年,自己看的管理类书比较多,学习的也是管理类课程。而拿起这本书,跟过去大半年跟供应商频繁打交道有关。一方面是感觉到自己经验不足,有点吃力;第二方面是感受到供应商如果管理得好,是能直接出利润的。在密室这个领域,最大的费用来自于建店施工,而近距离观察业内施工方工作的时候,发现无论公司管理还是现场管理,都还非常粗糙,窝工、返工等情况经常发生。施工方也不傻,知道会有这种现象,也知道这种现象会带来成本的上升,当自己没有管理能力的时候,自然就会把这部分成本转嫁到报价上,最终由我们买单。但行业卷起来大家都在拼价格的时候,报价的空间有限,那就只能偷工减料节约成本,最终买单的还是我们。因此,按书中所说,跟供应商砍价是最 Low 的方式,看似显性的成本降低了,但实际上增加了非常多隐形成本。更有效的办法则是,帮助供应商提升他们的管理能力,降低他们的成本,以及用成本、质量、交付、服务、技术、资产管理、流程这 7 个维度综合考核供应商,才有办法系统地降低公司的成本。其实,也就是说咱们作为采购方,不能只提出 “价格” 这一种要求。在施工这个领域,全国范围来看,能提出除了价格以外要求的采购方并不多,因此把全国施工市场看成一个公司的话,公司的管理能力(不会提要求)不行,那员工(供应商)整体水平低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在机关这个领域,由于采购方除了看重价格,还特别看重 “稳定” 这个质量指标,只多了一个要求,机关供应商的整体水平明显就要比施工供应商要高一些。过去跟业内供应商打交道的过程中,我有个特别难过的观点:全国各地低水平的供应商,交付了低质量产品,最终由全国各地店主以及玩家买了单,C 端体验不好,业绩下滑,最终传导到 B 端,使得整体采购意愿降低,供应链利润下降,导致交付更低质量的产品,恶性循环,导致行业发展受限。不过看完书之后,稍微修正了一下这个观点:低水平的供应商的起因,是采购方没提像样的要求(比如无图施工这个现象,就是采购方不提要求导致的)。不过,最近做 B 端密室知识分享类短视频的 up 主越来越多,相信 B 端采购方老板们向供应商提要求的能力也会越来越高,供应商也会被逼出一些真本事出来。最近在研究内部项目协同平台 —— 霸王,其实是希望把要求变成流程的一部分,只要按着流程走了,过程和结果都是好的,另外我更期待霸王能开放给 B 端客户或供应商使用,那整个行业的协同效率也会大大提高。书虽厚,但阅读体验还是很不错的,一方面是打开新视角的这种颅内高潮体验,另一方面是作者有理论有实践的背景,写得很有深度又很接地气。比如作者说,供应链设计上,没有万能药,一个方案在解决一些问题的同时,会制造另外一些问题,而所谓的好方案,就是解决的问题多过制造的问题;再比如说解决供应链复杂度的问题,与其说是个技巧问题,不如说是个决心问题,如壮士断臂,决心永远大于技巧;再比如说用供应商跨行来解决牛鞭效应,作者不太看好,原因是跨行代表管理能力不高,才没办法有效应对具体行业的周期性,不同行业的管理又是相同的,既然没有办法管理好一个行业,那管理其他行业的概率有多高?类似孩子教育,教不好老大,自然也没办法教好老二老三,寄希望于多子多福显然不是解决方案。看得出来,作者确实不光是理论派,更是实践派。阅读后的行动:每次项目后,都组织一场跟施工方的复盘,帮助其提升,就从北京路新主题项目开始吧。摘要和启发:https://note.youdao.com/s/dPPwkM3o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功利性读书人的转变和成长,很少会有原地突变的情况,人的认知需要保持一个动态的协调和稳定,这样才能维持心理的基本健康。 从这个角度来说,知是先于行的。认知边界的拓展需要持续推进,同时也需要躬身入局,最终认知边界的勘定,需要实践来反馈。对于不知道读什么书,可以分成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读自己喜欢的书,基于娱乐或者兴趣。第二个阶段,读自己需要的书,基于工作和正在处理的事情。第三个阶段,读影响自己未来的书,为自己未来做准备。功利性读书的好处是,带着目的去读书,把知识转化成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功利性必然追求效果根据效果调整下一步的计划和行动(PDCA)。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