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1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阅读完全是一场自我的狂欢,人们总是无意识地在书里寻找共鸣。

    有一个图书馆,专门存放那些被出版社拒绝的书籍。失意的人与失意的书在那里找到容身之处;许多份孤独聚在一起,因为共同的寂寞而相互慰藉。而若你去那里看一看,那些与光明逆着走的书页或许会接受到你的光亮,或许会幻化出许多不可思议的故事。人们总是以为,得到出版就是找到圣杯。那么多人在写作时都梦想着找到它的那一天,但比起无法出版的痛苦,还有更加残忍的事情:出版后没有得到一点关注。几天之后,这本书就哪儿也不见了,你一间间书店地找过去,可怜巴巴地想要寻找一丝这一切存在过的痕迹。出版一本没有读者的书,就像是对 “无人问津” 这四个字做一次最生动的演绎。很多初试写作、渴望得到肯定的文学爱好者,大概都经历过望穿秋水继而希望破灭的时刻 —— 你的投稿石沉大海杳无音信。运气好点,也许能收到一封礼貌的退稿邮件。小说《退稿图书馆》,就演绎了一出由 “退稿” 启幕的群像戏码。读者总是能够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在一本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阅读完全是一场自我的狂欢。人们总是无意识地在书里寻找共鸣。作家们可以写出最荒诞不经或莫名其妙的故事,但总有读者会对他们说:“真是不可思议,您写出了我的生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定要看到最后的小说

      结局很戏剧。看不到最后就看不到真相,当然,直接看最后就剧透了。法国人么,浪漫开放大胆,这三个词在这部小说里表现的淋漓尽致。作者构建的情节也很到位,从不用同人物线指向同一个目标:那本没出版的小说到底是谁写的?一点点黑色荒诞的幽默感藏在里面,伏线埋了一根又一根。这是一本披着文艺外皮的侦探小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生,像极了一座退稿图书馆

        一座专门存放被出版社拒绝的手稿的图书馆,一部突然出现的畅销杰作,一位据说从未看过一本书的无名作者,一个关于书与人的悬念迭起的故事,当一部书稿被完成后,它不知道自己会去往哪里。它在各种不确定中漂游,直到被一座桥重新连接起来,人们渐渐发现了生活原本的模样…… 每个人,都是这样一部书稿。每个人生,都像极了一座退稿图书馆。 大卫・冯金诺斯的魔力在于真实。整本书的设定,好比俄罗斯套娃,我们读着《退稿图书馆》,书中人读着《爱情故事的最后时分》,而爱情故事里的人又感动着小说中的人物以及书外的我们。三个平行的宇宙,彼此是单向的,不禁让人追索:我们的存在是否真实呢?是不是在我所在的世界之外,同时存在那么一群 “人” 在观察我们呢?《退稿图书馆》的灵感源自于美国作家理查德・布劳提根的小说。开篇作者便告知,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这样一个图书馆。巧妙的是作者将图书馆腾挪回小说里,现实与小说交织着,让我门分辨不清哪是小说,哪是现实。或许他想说的,正是现实像极了小说,人生像极了退稿图书馆,充满了埋没,也充满了可能性,只要愿意尝试,人生便可缤纷多彩。 一位老妇人,在丈夫离世多年后,突然被告知她的丈夫居然写了一部小说。对她来说,在承认现实的同时,定然非常难受:丈夫拥有另一副面孔,自己不知道的面孔,比向着自己的那一个深邃许多的面孔。难道自己这辈子都是跟一个虚幻的人度过的?知道这 “真相” 的时候,她觉得孤寂吗?难道自己一开始就被退稿了吗…… 故事一路反转,故事情节牢牢把控着读者的情绪,让人沉浸,广生共鸣。 我们能够在小说中看到许多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因为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定是细致入微的。细微即真实,唯有真实才具有说服力。 对于人心、资本的真面目,书中也写得通透。被发掘的《爱情故事的最后时分》一举成名,资本便循迹而至,野蛮模仿。然而,资本要的是噱头,不是真实,不是真正的文学。趋利,顾不得人。资本选择了被退稿最多的人,费心包装,极力营销,却根本不在乎这位作者之后的冷遇。面对被操控的人生,一夜成名的闹剧之后,将留下什么呢?人生像极了一座退稿图书馆,被退稿的是生活中真实的模样,是偶尔沉寂,偶尔惊喜。人生的标准不是光鲜夺目者胜利,也不是默默无闻者的赞歌。人生是偶然编写的必然。作者在终章把这一切谜团解开了摆在我们面前,把真实的钥匙摆在恍然大悟的我们面前,被退稿的人们已经找到了心中最重要的东西 —— 爱,爱自己,爱人生,爱真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甘于平凡未必不是一种豁达。

          1. 反转不断加剧,最后归于平淡,它与平凡之路这首歌有相呼应之处 —— 曾跨过山河大海,拥有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最后才知道平凡是唯一的答案。2. 故事的真相在后记中写得很清楚 —— 年轻作者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举世瞩目,于是与女友一起策划包装了一个不可思议事件。其实他也不过是想借助舆论和资本的力量,让自己获得世俗所认可的伟大作家的荣华富贵。3. 可是现实的戏剧性就在于蝴蝶效应一旦开始,就会形成不受控制地一圈圈的影响,从退稿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被冠名作者的家人以及始作俑者的青年作家及他女友,他们原本的生活都被这个突如其来的意外给打破。4. 最后的结局是作者放弃公布事情原本的真相,选择将自己想要揭露事实的作品放进了退稿图书馆,与女友和即将出生的孩子一起过平淡日子。他放下了自己曾经追逐和渴望的名利,选择了更为珍贵的平稳生活,应该也是一种豁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真相、反转、营销与艺术

            在生死、时空的阻隔中,爱如何留下痕迹?艺术家有个特权,可以他们能用作品抵挡死亡,能让作品 “永远” 发声。成为作家,留下能永久声名是许多人的愿望,而退稿信是戳破愿望的针。正如书中所说,退稿信通常是这样的:尽管您的稿件质量很高…… 但我们遗憾地通知您,贵作并不符合我们的出版风格…… 顺祝…… 一位图书管理员建立了法国版的退稿图书馆,他对书有着狂热的爱好,有着博学者的专属幽默,有段极其短暂的婚姻,后来独身到老,最后他死了。而后担任馆长的是他之前招聘的同事,她并不特别喜欢读书,有两个孩子,丈夫做修车工作,当她知道自己一辈子都会在图书馆工作后,不可抑制地迅速发胖。退稿图书馆在一段时间内,好似变成一片死水。那是一座对抗遗忘的坟墓。没有人来他的墓前默哀,正如没有人来读那些被遗弃的手稿。作者笔锋一转,写一位小有经验的编辑和一位敏感、失意的小说家的爱情。他写:所谓一见钟情,其实是一场重逢,是对早已存在于我们内心的某种感觉的回响。两人相爱,也埋下故事的明灭。从他俩偶然地在退稿图书馆发现一本佳作《爱情故事的最后时分》开始,这本书也像是被按上了加速键,开始飞速前进。这本书里没有完全的得意者,大都是失意的人。《爱情故事的最后时分》的署名是亨利・彼克,他已经死了。他的遗孀了解的丈夫从未读过书,甚至很少写字,小说取得盛大的成功,而她疲于应付。他的女儿在婚姻失败后,沉溺于情伤,当小说成功后,她乐于被采访,前夫也 “浪子回头”,他们的感情再回温,然后又是一盆凉水。一份退稿被出版获得空前成功,让退稿图书馆也再次得到关注,现任图书馆馆长的丈夫,也就是那个修车工,可能一辈子也不知道他曾面临的婚姻危机。一个失意的记者凭直觉认定这里面另有隐情,他开着女朋友的车前往调查,结果让她的车被剐蹭两次,然后他失去了自己的爱情,也知道了他认为的真相。“真相” 的真相在后记里。最真的真相在你心里,你只要愿意相信,那就是真相。
            不知道你喜不喜欢,反正我读完后记是觉得自己刚从一个爱情小说里,一步迈进一个极简的营销方案中。感觉挺妙。书里的人有自己的生活,内心的世界里也有生活,那里的故事并没有在现实中实现,却也真真实实地发生过。读完这本书再看所谓真相与反转,内心更澄明一些。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悬疑小说,各种反转,书中书的设定挺有意思。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每个人最终都会选择自己

                真相,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如此不同,可是却已经不再重要不是吗。在追求真相的过程中,我们会暴露自己,发现自己,否定自己最终成全自己。无论结果如何,那都是我们的选择,就像他,选择把爱放在心里直到去世,而她始终不知道他爱自己;就像他,放弃了自己成为炙手可热的作家的机会,选择当一位平凡的丈夫和爸爸,而她一直义无反顾的爱他,毫不因为他的身份而有丝毫的犹豫;而那对渐行渐远的母女,彼此重新靠近接纳,最终重新找到了幸福…… 这一切都是可能的吗,这一切有都是真实的吗,这些问题都已不在重要,就像那位想要逃跑的中年图书管理员,在梦幻和现实之间最终选择了现实,而现实,总是那么让人安心,尽管很少有人感受得到。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