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了解生存策略/防御机制和内在模式,更好地读懂自己和身边人
我一直都对心理防御机制特感兴趣,一方面是因为我喜欢了解自己、别人和人性(所以我的专业是心理学),另一方面,我们平时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离不开它。防御机制塑造了我们的人格,形成了我们人际关系模式,更重要的是,有时候我们使用一些防御机制而不自知,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困扰。所以,了解和走近防御机制,也是为了让我们自己生活得更好。🌟一、防御机制的含义🌟防御机制,精神分析学派的专业概念,指的是人面对现实的痛苦和焦虑,采用的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自我保护模式,来避开危险和不愉快。人面对痛苦往往不会单纯借用一种防御方式,而通常采用相互联系的一组防御,称之为 “防御丛”。所以,了解自己的防御机制,其实就是了解自己的内心冲突和自我保护方式,了解自己的爱与怕,进而更懂自己。像照镜子一样,通过防御机制,照见自己的内心。一句话,这本书,让你了解内在模式、从容对待情绪、完善社会自我。🌟二、了解防御机制🌟防御机制太多太多了,本书按照不成熟到成熟的演化过程,把心理防御机制分为三个层次,让我们看到自己平时使用的防御机制到底是原始的还是有创造性的,是有破坏性的还是更有适应性的。🔘投射、退行、强迫行重复、情感隔离、合理化、假性独立、升华… 本书详细解析了二十多种防御机制:你能通过 “退行” 了解到为什么那么多人总是借酒浇愁;通过 “分裂” 了解到为什么很多粉丝不能容忍自己偶像出现哪怕一点点儿瑕疵;通过 “反向形成” 了解到为什么口是心非,明明心底很讨厌一个人为何却 “忍不住” 夸奖、赞美;通过 “理想化” 了解到为什么那么多家长喜欢拿 “别人家的孩子” 来刺激自己家的孩子,或拼命炫耀自己的 “当年”…… 读懂这本书,你就能看透很多表面现象下的本质,对电视剧、电影的剧情多一层解析,对身边人对待我们的方式多一层洞察,对我们不理解的某个部分的自己多一层悲悯。🌟三、我的感受🌟读完这本书,我自己有两点特别大的收获。第一点就是我更加理解了,在生命中很痛苦的几年里,为什么共同使用 “情感隔离” 和 “反向形成” 这两组防御机制,我明明把自尊心看得比命还重要,又爱憎分明,却在那段被恶言恶语攻击的日子,对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视而不见(隔离事实),明明讨厌一个人却又不离开(反向形成)。现在回头过来看,很感激那时的自己采用这样的自我保护策略。捱过了那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经历,才造就了今天的我,很多时候能够做到课题分离,不再懦弱和畏惧,用实力换取他人的尊重。第二点就是觉察到了近两年自己的巨大成长,经常使用 “升华” 和 “艺术表达” 等更为高级的心理防御机制:把我的经验,变成知识短视频的文字脚本;把我经历过挫折的教训和感悟,变成线下和线上公开分享的内容;也会写深刻的 “反思月记”,直面、剖析、反思……🔘结合书的内容,我有三点提醒:1️⃣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思维模式和生存策略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所以改变也不是一蹴而就。比如,在拖延的背后看到自己使用 “被动” 这样的防御机制,是因为对哪些东西特别恐惧和回避,我们能够更好地觉察和接受这样的自己,已经是一种进步了。2️⃣我们需要保持足够的觉知,更清楚在什么时候使用哪些防御机制,这样会让我们更有掌控感和灵活性。这本书可以在我们内心深处种下一个种子,在言行背后多问自己一句为什么,多一层向内探索。3️⃣我们需要努力发现更有创造力的防御,来替代单一的、僵化的、不成熟的防御机制。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不能强求,不能自我逼迫。学是为了用,这本书我看得很慢,而且看了两遍,第一遍是跟着糖心理(我司)读书会,第二遍是自己从头到尾又过了一遍,每次都有很多思考。
在了解自己的路上,永远没有止境……5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41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助力自我探索的好书这是一本只要我们愿意读,就可以受益的好书,它通俗易懂,不乏辩证分析,在我看着准备质疑时,很快就有补充解释及恰当的指引。里边的故事源自真实的生活,每个人都会看见自己的影子,从中能更好地理解自己、他人。书中很打动我的是这段话:成熟的防御机制就像一坛好酒,时间越长味道越香醇。所有防御都是我们自己拥有的 “奇门暗器”,当我们拥有了更多的防御策略,并且清楚在什么时候可以使用它们时,我们就会对环境更具适应性,在处理问题时更加有掌控感,在人际关系中也更自由。假如可以有意识地使用退行、被动攻击、否认这些较为原始的防御,我们仍然可以在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唯有僵化的防御,才是不可取的。愿你我都自如运用所知所学、活出自在与精彩~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正确认识防御:保护自己的同时也会伤害自己一口气用两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我们内在的防御》,做了满满的笔记。原来我们自以为对自己好的方式,其实不仅伤害了他人,也伤害着自己。比如生活里常见的一种防御 —— 退化。退化是指成年人遇到特殊情况时,将自己的心理年龄退化到某个早期阶段,甚至是婴儿期。例如 “巨婴”。偶尔的释放天性,如人到中年来点青春的叛逆,或许会让人觉得率真,但过度退化却只会让他人厌恶。再比如 “理想化”。我前几天刚写了一篇有关 “韦东奕辟谣” 的文章,讨论网络的造神和弑神。就是理想化的表现。如果善用理想化,比如把韦东奕当作前进的目标 —— 勤奋学习,简朴生活,保持初心 —— 那么可能会有理想中更优秀的自己出现。如果滥用,把这种理想化的投射在其他人身上,就会对谣言信以为真,更严重的会产生网暴,因为理想化的破灭。这种不仅伤人伤己,还影响网络的生态环境。还有一些防御,看起来似乎是在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实则却将自己放置在更危险的边缘。比如,压抑。压抑自己的情感,克制自己的欲望,或许延迟满足能够让我们实现更宏大更出色的计划,但过度压抑只会让消极情绪慢慢累积,直至爆发。同时压抑也容易导致抑郁心理症状的出现。再比如容易忽视的假性独立。掩饰自己很坚强,拒绝别人的靠近,也逃避着内心的脆弱。李雪琴曾在节目里说起,她起初不愿意麻烦别人,觉得这样也避免对方会麻烦自己。如此却隔绝了外界示好的可能,也让自己更封闭。后来她开始慢慢麻烦别人帮助她,她也帮别人,然后发觉好的关系就是在一来一往的麻烦中慢慢建立起来了。所以,不用假装自己很独立,试着去接受别人的帮助,建立信任关系,培养真正的自信的独立。防御产生的原因,除了早年的创伤经历,也包括在生活中习惯性的操作固有化了。所以想要挣脱固定模式的防御措施,除了用专业性的帮助修补创伤,也要在生活里尝试改变认知,比如做个 “反应迟钝” 的人,对别人的行为不那么敏感小心翼翼;比如做个勇敢表达的人,将自己不满意的情绪倾诉出来。再比如,别禁锢于当下的某种情绪,而用更大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或许跳出圆圈,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能够正确识别自己的防御模式,调整相应的状态,合理化的使之导向为对我们情绪有利的方向,做好情绪的疏导,才能够真正的保护好自己的小心灵~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