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成事第一
读书最大的乐趣,在于相互 “印证”、相互 “启发”。本书把曾国藩的处世之道和麦肯锡方法互相对比,古今中外,成事者的法门一脉相通。听书版本的解读,侧重点在个人管理(自己)、团队管理(他人)、项目管理(事情),指出在大局观的指引下,慢即是快,拙即是巧。《老子》说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聪明的人在时机未成熟时,绝不会轻易显山露水。峥嵘初现之时,理应是大势已成。古今才子难成事,多少伟人是才子。才子们为了才子这个标签,付出了大事难成的代价,他们渴望赞美,却注定无法被看见。“被看见” 的力量和价值,只有成事以后才能最大化体现出来。无论如何,先把事做成。
5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如何成事成事者的内心修炼:格局、利他、选择、学习🚩看世界:开放包容而专注🚩看自己:迟钝镇定而有趣🚩看人际:简单善良可激怒🚩看得失:淡然冷静知轻重🚩看成长:艰苦打磨而快乐🚩看失败:接受教训提心智 1⃣️释放你的价值真正的做成事,背后一定是有人的认可和支持。需要我们先释放自己的价值,只有你对别人有用,别人才会来帮助你。2⃣️打造你的网络一个人要想做成事,不能靠自己单打独斗,而是需要把自己嵌入到一个社会网络当中去。如果你乐于助人、善良,那肯定你的朋友会更多,你的视野更宽广,你的心理状态也会更加积极和乐观。善良没法儿替代成功,但是善良可以为我们创造一个有助于成功的环境。3⃣️不畏浮云遮望眼不止步于当下,无论你以前有多成功多优秀,眼前的困难又会将你击败,只有从当下出发,跳出自己的舒适区,重新做好规划,才能逼出最厉害的自己。4⃣️尊重事实,与困难为友我们必须认清现实,并非所有困难都是我们当下所能克服的,对于不能解决的难题,我们需要尊重事实,认清自己能力的不足,才能激发自己好好学习的心智,让学习丰富自身,为日后再吃解决困难打下坚实的基础。5⃣️乐观的态度 —— 为人处事的基本法则乐观与悲观常伴随在我们耳边,但真正需要正确应对的则是我们自身,如何打消自己的顾虑,如何抵御不安的情绪,如何消除内心的恐惧,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我们用乐观主义平衡自身与外部的关系,只有做到乐观应对,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做到扭转局面,改变命运。6⃣️抵制诱惑 —— 提升意志力诱惑无时无刻都在我们身边影响着我们,而应对诱惑考验的是我们的意志力,意志力是我们成事的态度。7⃣️最好与更好 —— 选择的悖论选择就意味着风险与取舍,选择需要权衡利弊与风险才能做出最准确的判断。最好与更好没有准确的评判标准,最好是基于一种理想状态,不满现状,追求极致;更好是在现实状态下,满足于需求的相对较好的选择。最好与更好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做任何事情先要抓住本质,满足于当下,快速作出选择,后续如需优化,就再去一步步完善改进,这才是一个正确的方法。8⃣️好习惯改变我们的一生好的习惯能让我们在为人处事上能很轻松应对外界的变化,而好的习惯也正是培养了我们生活的态度。习惯决定着我们最终的命运,而命运决定着我们的一生,因为要做到成功的人生就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命运之神眷顾我们身边。9⃣️从现有格局,向上一步格局是我们成事的关键,一个人最终能走多远,格局尤为重要,在我们做选择时,尽可能的不被眼前的利益迷惑了双眼,而是需要将眼光投向更长远的长期利益。倾听自身内心深处想要的答案,从内心出发,选择能够满足内心的渴望,做符合自己的选择。 🔟发现人生中的更多可能选项当我们陷入困局时,困住我们的不仅仅是外界的客观现实,还有我们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惯性思维。这些常常将我们带入 “隐含假设”,使得我们自身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甚至失去自信心,从而限制了我们思考的角度和范围,看不到更多的可能选项。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经典中浓缩的经典,值得背诵的书这本书如果你说它是一本鸡汤书也不为过。我的理解要看什么人读。为什么这么说?那是因为没有经验阅历的人读,我认为它就是一本鸡汤书。我自己的感受,二十多岁时也度过曾国藩的一些语录,感觉很平淡。读了就读了。因为没有详细讲述历史情节,干巴巴的一段经典语录。所以感觉不深。再说日常中经典语录多了,对我们有多大作用吗?恐怕很难。 这本书浓缩了 “曾国藩” 一生的经典语录。只有浓缩的经典是不会引起太大共鸣的。体验不深,感受就不会深。但如果认真了解过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又有一定阅历的人来读本书就是一本经典书,值得常多常新的好书。在经过的过程中,如果受挫折时,本书有很多激励自己的地方,会鼓励我们去坚持、坚持再坚持的至到达到咱们认为的成功。如果你现在已经成功读本书,本书会提醒你如何保持心态,做到持盈保泰。 本书我收获的三点关键知识点如下: 1、德为本,厚德是人生的开始。原文为 “有恩无怨”。常怀感恩之心,不要去抱怨、埋怨什么人,常怀感恩之心才能终身活的开心快乐; 2、“屡败屡战”,一个人的一生本来就是失败的时候多,成功的时候少。甚至一个人积累一生的失败就为了最后成名的一次。坚持的精神。在挫折中坚持几年,几十年的精神和毅力太难了。所以成功的道路上真的不拥挤,首先能坚持几十年干一件事情的人太少太少了。没有这种 “屡败屡战” 的精神和毅力怎么能成事儿; 3、“持盈保泰、居安思危” 的心态。太多人一招成名后。我们河南人讲话:“可不似他了”。能依然心态平和,能有点谦恭的人那更是少的可怜。历来关于几位圣贤,孔子、王阳明、曾国藩有不同的版本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自古以来的两个半圣贤。但不管怎么说。王阳明、曾国藩都是在功成名就以后依然能坚持和光同尘。被后人一直歌颂下去圣贤是非常值得我这样的凡夫俗子好好学习,坚持学习,认真学习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格言警句集国外有达利欧的《原则》中国有冯唐的《成事》,属于鸡汤语录型的,将曾的语录用流行文字自我心得再写一遍,此书应该大卖,适合大型公司内部研读。我也不免俗,购入一本纸本,书还是好书,通篇都是至理名言。如下例句: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冯唐语:过中等偏下的生活,从心底里,以智慧和气质为顶级美好之物,爱智慧多过爱宝石。爱买书多过爱买包包。享上等智慧,过下等生活,远远比享上等智慧,过上等生活安稳祥和得多。道理大家都懂,但真实行都难,曾国藩如果不是身患牛皮癣,常年生不如死也难成圣人(玩笑)。此书值得案头常存。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成事与做人成事,是作者根据自身的体悟写的一套逻辑自洽的方法论,一套简单实用的个人修炼法门。成事,首先在认知上知道小事易成,大事难成,因其难才需要屡败屡战,且迎难而上才能成为猛人,在真实的工作实践中,只有真正痛过才会成长,在做事中学会做人,在做人上成事,做人要节制欲望,要自力自强,才能做成事,走远路下笨功夫,全力争取名副其实,尽量不要德不配位,走捷径都是通向邪路最快的路。做事在人,成事在天,先做再说,于心无憾,至于闲话算个屁。由此可得,做事与做人相互成就,光靠心灵修行是代替不了的,在做事中磨练自己,最后坚持才能做成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曾国藩的旧船票,能否登上信息时代的新船《成事》,内容是通过对曾国藩的理解,理解他的做人方式,做事原则,管理案例,然后结合到现代职场上。
冯唐老师的解读,我是非常信服的。很多人可能只关注到他文学上的成就,比如《万物生长》。但实际上,很早以前他就曾就职于咨询巨头麦肯锡,后又担任过华润集团战略管理部总经理,真真正正的职场精英。
所以他对于曾国藩的解读,很多地方都令我豁然开朗。
但在冯唐老师的深度解析之后,有一个更大的疑问浮现在我的面前。
我们现在很多的知识分子,管理大师,企业家,他们手上能撬动的资产已经远超曾国藩,所运营的企业,涉及的上下游产业链人口也多过当年。各种商业模式,新式技术,管理理念的革新,更不是晚晴时代可比。
但他们却依然习惯向曾国藩王阳明等古人去寻找答案,老喜欢用古人的那套思想来解读现代的商业社会。这个现象,难道不值得我们思考吗?
从本质上看,不论曾国藩还是李鸿章都是封建小农时代的成功者。他们所处的时代,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今日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而生产力是一切的基础,在生产力已经天翻地覆的现在。
他们的道德准则也许依然值得今日学习,但他们对于团队的理解,对于管理的认知,真的还值得信息时代的人们学习吗?真的比这个时代其他的商业课程更先进吗?
我觉得这是一个摆在所有推崇古人,尤其是推崇古人那套管理思想的人面前的一个最大疑问。
进一步引申,很多传统文化中的概念,是否依然还值得现代人遵守?
有一个最典型的案例,老一辈人都喜欢喝酒,甚至产生了围绕酒桌的酒文化,认为喝酒敬酒乃至酒桌座次都要有一套秩序,他们坚定不移的相信,成事情一定要喝酒。
但事实是,比尔盖茨喝咖啡,扎克伯克喝可乐,马云更狠,连乌镇的饭局都不去,桌子都不上,还喝酒?
(巴菲特:我每天喝五罐可乐~~)
可他们一样成就了伟大的企业。
为什么?
因为在传统时代,沟通成本高昂,双方在合作时信任感很难产生。这时喝酒,灌酒就是一种服从性测试,我愿意为你喝酒,喝的伤身伤肺,代表着我的合作诚意。你看我都愿意为了这笔生意赌上我的健康了,还不能说明我对这笔生意,这次合作的诚意吗?
此外酒席还有一个本质,就是把定金,用一个非常含蓄的方式展现了出来。
东方人是很含蓄的,不太好意思开口说要合作你先交 200 定金,那就显得市侩了。他们会说,要合作,表达诚意,你把这杯酒喝了。
好的白酒,乃至一桌酒席价格不菲,喝酒本身也伤身,所以一杯酒里同时兼顾了金钱和诚意测试,一次酒局交锋,就可以快速的筛选掉那些没诚意的合作者和骗子。
某种意义上,古人确实是有其智慧的。
但到了现代,伴随着企业规模越来越大,金融制度越来越完善,企业间的合作,能够撬动的杠杆规模也千百倍的增加。以往十万百万级的合作金额已经完全不够看,现在的战略合作往往动辄十亿上百亿。
而现代商场也因此有了更加科学的工具,会计事务所,信用评级,征信系统,甚至蚂蚁分数,本质都是在用更科学的方法来筛选商业信息。
此时你还抱着老一套,觉得一杯酒还能证明什么,就有些可笑了。
事实上,这年头业务员喝酒的水平,已经被公司过往合作案例完全比下去了。喝酒这个工具已经开始过时了。
曾国藩也是如此。
曾国藩的成就毋庸置疑,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等一大串头衔已经说明了一切。更是被许多人推崇为 “千古完人”。不论出将还是入相,不论治国还是修身,他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但我想,我们在评价一个人时,不应该脱离他的时代背景。曾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呢?他所处的是时代,是稳定时代的末尾。二千年封建王朝的终结期。因此他本身擅长的,是修复规则,遵循秩序,所谓修身,更多的在讲一个 “守” 字,守信,守德,守身。
而我们所处的年代,是新时代开端,要的是对新领域的探索,新模式的尝试,更注重一个 “攻”。攻市场,攻技术,攻模式
在这样的情况下,冯唐所解读的曾国藩,还能否应用到当前时代呢,我觉得是要打一个问号的。
比如,从用人的角度来看,曾国藩有一句经典名言:
“阅历世变,但觉除得人以外,无一事可恃”
冯唐老师的理解是,人是第一位的,他认为有人才能有事,得人才能干事
这个观念也是许多老一代管理者的核心理念,人是最重要的因素。
甚至包括早年很多投资人也认为,投资秘诀是投团队。只要你团队看起来不错,不管你做什么创业项目,我都愿意投。
但实际上,现代企业,尤其是新一代创新型互联网企业,更注重的是 “事”,阿里轮岗,华为轮值,腾讯的对调,都证明他们更看重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抛开这几个巨头,在投资人身上,这个现象体现的更为明显
比如目前国内最成功的投资商红杉资本,号称拥有中国互联网的半壁江山。
他们的投资理念,众所周知的,就是 “投赛道”— — 更注重你创业的方向。
典型的就是电商,当年看好电商行业发展的红杉,几乎将国内所有电商赛道创业者都投了,以致于今天你所有能叫上名字的电商公司,背后都有红杉的影子。
事后发展也印证了他们的眼光,当年许多海归创业团队,不乏斯坦福大牛,藤校精英,可以说阵容鼎盛人才如云,也因为拿到了大笔融资。典型的:亿唐~
但又有人才,又不缺资金的他们最终因为项目太空泛,找不到发展方向而折戟沉沙。另一边电商行业却高歌猛进,走出了阿里京东等一大批成功企业。
赛道在这里,成为了更重要的因素。
后来的团购大众,打车大战,单车大战都是这个现象的后遗症,为什么那么多公司都挤到一起来做这个项目?这么多创业精英,是真的迷失神志了?
NO,就是因为大家发现一个好的赛道的重要性后,都开始疯狂的往新涌现的黄金赛道上挤。
大家知道,哪怕在这里打的头破血流,成功几率也比其他赛道要高。
那么,曾国藩和现代人的不同,背后逻辑是什么呢?我认为,可能在于人才这个因素,在不同时代是有点不同的。
曾国藩时代人才的培养模式是私塾制,不可控故而不可量化,所以此时要做事,更注重具体执行者的个人能力。
而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机制是九年义务教育 + 大学专业扩张下的工业流水线模式,同一个专业出来的人才,知识储备,技能储备差别不大,因此,此时哪家公司的模式能最大化动员员工的积极性,哪家公司所处的赛道发展机会更多,就成为了关键要素。
所以,此时 “事” 的重要性,压过了人。
再比如曾国藩对于困境的理解是:
“若遇棘手之际,请从耐烦二字痛下工夫”
这句话是写给李鸿章的,因此也非常有名。
冯唐老师的解读是,做事哪有不烦的,既然要做事,首要修养,就要耐的住烦。
道理是没有错的,做事确实要能经受的住挫折,但问题在于,注意曾国藩的用词,他说的是 “耐” 烦。
面对烦恼,要用一个忍耐,耐得住的心态去面对。
这个态度,放在当年晚晴官场上没有问题,毕竟晚晴积重难返,官场之事又牵涉极多,很多时候真的只能用一个 “耐烦” 的心态面对。
放在今日的国企机关里,也没有问题。因为大国企往往组织化,节奏慢,个人意志起的作用小,很多时候你也不得不练就一身耐烦的心态。
但倘若拿来放到今天的职场上,尤其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待的中小民营企业里。面对困境,你还用一个 “耐” 字,这恐怕就很有问题了。
中小企业讲究的是快,灵活,不断迭代,面对困境,更多的要求 “变”。
找原因,找方法,找途径,找变的途径。
雷军在金山和微软苦战多年,成绩平平后留下了那句经典心得
“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而后投资卓越,创立小米,一时海阔天空
在这样的时代下,面对困境,可以用 “变”,可以求 “改”,还可以求 “援” 引入投资人甚至去抱 BAT 大腿。
哪个最有用不好说,但我相信,以 “耐” 制 “烦” 的思路,肯定不会是排在第一位的。
总之,冯唐老师的这本书非常值得一看,带给了我许多的理解。
但新一代读者面对的是如今中小企业遍地的职场生态,和当年的晚晴官场,可是大不相同了。所以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思考,曾国藩这些老一代传统思想,分别是在什么样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下形成,背后的规律是什么。
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又有哪些应该需要抛弃。
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5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管理是一生的日常,成事是一生的修炼。成功的定义每个人也都不一样,但人人都可以成事。人生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做事,做你自己的事,一桩一件地把它做成、做好。借鉴曾国藩,成事者:事不拖,话不多,人不作。…… 事不拖:一勤天下无难事。大多数人一辈子平庸,只因懒惰。…… 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百种弊病,皆从懒生。以勤治惰,以勤治庸。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话不多:“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聚守口,独居守心;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禁大言以务实。”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立身以不妄语为本。人不作:不作,就是把握好度。傲为凶德,惰为衰气。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酒至微醺,花开半朵,是恰到好处的趣味。曾国藩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周作人曾经说过:“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诗经》曾经唱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曾国藩的成事之道具体归结为三个方面:管理自己,管理团队,管理事情。管理自己,首先是要克服骄傲和懒惰的毛病。克服骄傲主要靠 “敬” 的精神,就是去除分别心,对所有人和事一视同仁。克服懒惰主要靠 “恒” 的精神,就是忍耐那些让人烦心的琐事,扎扎实实把事做好,比如坚持早起。管理自己还需要破除对得失和名声的执着。管理团队,首先是要与人为善,其次是管理者要放空自己,承认自己没什么本事,才能吸引人才来加入团队。再次是选人要以心地质朴为上,具体技能可以后面再教。最后是在带团队的时候,要保持住团队的心气儿,也就是不断挑战新高度的好胜心,同时领导者绝不能纵容团队的懒惰,一懒生百病。真正的精英都是精力上的超人,没有体力和脑力奢谈什么做事和成事?不能吃苦耐劳内心强大到混蛋,奢谈什么带千军万马走过雪山和草地、走过一个又一个经济周期?管理事情,核心原则是一个字:“明”,也就是高明加精明。高明就是做事有大局观,精明就是做事讲精密度。具体来说,应该 “大处着眼,小处下手”,把握好全局,同时扎扎实实把小事做好。人到中年,容易油腻,企业发展到稳定的阶段,更容易油腻。如何避免做一个中年油腻男,如何避免做一个油腻的企业,重点都在管理,前者管理自己,后者管理他人。冯唐、麦肯锡和曾国藩三者放一起,刚开始觉得怪怪的,但读完还是很受益。推荐没事读读,这本书没什么严谨的结构,好像你从哪页读都是可以的,随你喜欢吧!但现代社会,曾国藩的某些思想能够套用,还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