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7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世界本是戏剧

    《八月炮火》的作者塔奇曼,是美国 20 世纪最伟大的非虚构作家。这本书是她的代表作。
    甚至,“非虚构” 这个词就是因塔奇曼而有了灵魂,因《八月炮火》而有了范本。
    “非虚构” 这个词颇堪玩味。
    “非虚构” 是指 “不是虚构” 吗?
    不。“非虚构” 是指 “用戏剧结构组织起来的真实素材”。
    真实只是食材。调味全靠戏剧。本质仍然是戏剧。
    世界本来一片纷乱。各种事实杂陈于没有逻辑的空间和时间,无始无终,无限延展。
    素材可以来自于严谨的考证。但是故事仍然来自于创造。
    《八月炮火》写第一次世界大战,本来已经是陈年旧事。原因清楚,结果铁定。
    塔奇曼偏偏还要显出手段,把一堆事实串出了一个悬疑故事,甚至有步步惊心的效果。
    不是因为要了解历史,才要读这本书。
    甚至不是因为要学习写作,才要读这本书。
    而是因为要洞见 —— 即使事实已成,仍然有无穷的创造空间 —— 才要读这本书。

      11
      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就是叙述大战危机的形成、爆发以及大战初期的战役。它以 1910 年英王爱德华的葬礼为引子,叙述了德皇威廉的野心,以及和英法等国的矛盾。接着分 "计划"、"爆发" 和 "激战" 三部分,生动地展开了对这场大战的描画。由于作者有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英、法、俄、比等国的历史、民族性和当时的社会情况又有较深刻的了解,在写作时又参考了大量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的文献和著作,并实地访问了一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因而文笔生动,所述事件、人物栩栩如生,对事实的分析、人物的刻画和评价也较客观。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八月炮火》:一战版的《冰与火之歌》

        上一篇书评推荐了马伯庸,这一篇就来推荐芭芭拉・塔奇曼吧。《八月炮火》是芭芭拉塔奇曼的代表作,作者最擅长的是通过大量史料再现出历史场景,代入感极强。为什么我说本书是一战版的《冰与火之歌》呢?因为作者在本书中的写法和马丁大叔在《冰与火之歌》中的写法有点相似,分别从德国、法国、英国、俄国、比利时等一战主要参战国的角度叙述了一战爆发的过程以及一战爆发后初期的战斗。本书中除了有大国之间的宏大叙事,还有非常丰富的生动细节,很多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勾勒地非常鲜明,相信在看完本书之后,你至少会对各国将领中的一个印象深刻的。当然,本书也有我不太 “满意” 的地方,那就是作者写到马恩河战役就戛然而止了,我至今还记得看完本书后那种没着没落的感受🌚。虽说马恩河战役可能是一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德国此役失败后也失去了赢得这场战争的机会,可是我还没看够啊😂,毕竟一战在马恩河战役之后还打了好几年呢,这其中也有应该值得写的故事。如果能把《八月炮火》拍成电视剧,那很有可能它就是下一部《权利的游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作者展开了一幅一战的《清明上河图》

          在我的阅读历史里,确实很少看一战相关的书,唯一的印象都来自于中学历史那寥寥几页和几部一战时期的电影。所以看《八月炮火》完全是因为对作者感兴趣,想看看她的成名作。


          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我觉得作者有一种魔力,就是寥寥几笔,就把一个人刻画的淋漓尽致,仿佛他就站在你的面前。这本书里众多风云人物纷至沓来,但是你却丝毫不觉得乱糟糟。
          书里很多细节的描写,让人不由得拍案叫绝,举几个让我记忆深刻的例子。
          1. 在形容德国一战前的总参谋长施利芬的时候,就用半段话刻画出了一个军事狂人。说他戴着单片眼镜,老态龙钟,冷漠难近,只专心于职务。甚至一次野外演习结束,旭日东升,朝阳下的普雷格尔河波光闪耀,景色绚丽,副官指给他看的时候,他只看了河面一眼便回答说:“一个不足道的障碍。”
          像不像之前听过的粟裕将军的那个故事,上海解放后,他跟爱人走在路上,突然指着一个咖啡馆说:“这个咖啡馆不错。” 爱人楚青特别惊诧,心想一个军人懂什么咖啡馆。粟裕说只要上面放几挺机枪,就可以封锁整个街道。
          2. 法国陆军部长梅西米在战前一直想推动一件事情,那就是改革法国军装。因为当时英国人已经改成了黄卡其军服,普鲁士军队改成了土灰色,而当时 1912 年的法国兵仍然是 1830 年的穿戴,蓝色军装上衣,红军帽,红军裤。在 火枪射程只有 200 步的 1830 年,这肯定没有问题,但是到了 1912 年,这样的装备其实就等于在战场上大喊 “看到我了吗看到我了吗?”
          不过堂堂陆军部长,直到战争结束,还是没有改掉服装。因为在陆军的保守派权威看来,这事关陆军荣誉,让法国军人穿上不光彩的泥巴一样的军服,这是违背法国精神的。一位前陆军部长在听证会大声疾呼 “取消红裤子?绝对不行,红裤子就是法兰西。”
          3. 德国参谋长小毛奇曾经为了劝德皇打消调兵的决策时,说 “皇帝陛下,成百万大军的调度不可能临时更改,如果陛下坚持要把全军带往东线,那么这支部队就不是一支枕戈待旦的军队,而是一群带枪但没有装备的乌合之众。” 最后一句是说 “凡事一经决定,就不能变动。” 这句话是不是把德国人的那骨子里变态的严谨与执拗刻画的淋漓尽致?
          4. 战争中各种各样的流言乱飞。特别是法国部队把自己的进展都不会告诉后方,导致巴黎民众一直以为自己的子弟兵正在比利时帮友邦打击德国人,突然传来消息说德国兵已经冲巴黎而来,一片大乱。
          典型的就是作者记录了一个小段子,法国名将加利埃尼将军穿着便服在巴黎的一个小咖啡馆就餐,邻座的一位时报编辑对友人说:“我告诉你,加利埃尼将军率领三万大军刚刚开进科尔马尔。” 加利埃尼把身子往前一靠,对他的朋友轻声说:“历史就是这样写成的。”
          类似这样的片段还有很多,作者给我的感觉并不是鸟瞰,而是我们就是在这个画卷里的一员,静静的看着各国同盟将军之间的政治斗争,每一寸土地上的争夺,沦陷村庄的哭声。
          我想到的是,这更像是关于一战的一幅《清明上河图》,细节极其丰富,站在不同人的角度,眼前都展现了一个世界,很有代入感。
          最后想说,每章节后面,作者列出的参考出处让人肃然起敬,哪怕只用了两个字的评价词,都会列出来。致敬。

            7
            1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

            本书的开头就格外吸引人。描绘的是英国爱德华三世的葬礼上,九王送殡的名场面。这九位来自欧洲各个君主国的国王,或多或少与爱德华三世都有着亲戚关系。因此,爱德华三世也被称为 “欧洲伯父”。于是,他离世之后,本来就蠢蠢欲动想要 “争家产” 的子孙们终于按捺不住,争斗起来。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的爆发了。接下来,无论是德法两国各怀打算的战前计划,英国三心二意的远征军,俄国的仓促上阵,都向我们展现了一次大战初期,几个主要参战国的各种算计和利益纠葛。最终,德国依靠集中优势兵力在右翼,冲垮了法军的防线,几乎形成了对法军的全面包围。但是,德军急于求成,露出破绽,被法英联军在马恩河组织了反击,从而双方形成对峙僵局,谁也无力再冲破对方的防线。这一僵,就僵了四年。本书,就在马恩河战役打响之前,戛然而止。战争中发生的各种现象,总能给和平时期的商场或生活带来一些启发。比如说 “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比如说 “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指挥战斗”,比如说 “一个靠谱的,说到做到的合作伙伴是多么重要”,比如说 “一个小切口也可能搅动一个大市场”,等等等等。这些道理,我们在这场《八月炮火》中,都可以看到活生生的案例。阅读本书,不觉得是一堆史料的堆砌,而确实是有在观看一部大型战争片的感觉。随着作者的笔触,时而聚焦细节,时而纵揽全局,时而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推进,时而用蒙太奇的手法切换。情节跌宕起伏,读起来格外过瘾。出现在书中的各个人物,也被作者 “塑造” 的非常立体。很难想象,所有的这些描述,都是基于真实的材料,而不是作者的杜撰。原始的材料只是一堆数据,只有善于组织数据,利用数据的人,才能把数据,变成有用的,吸引人的信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塔奇曼不是历史科班出身,因此美国史学界对她也是褒贬不一。不过对于历史写作,塔奇曼有她自己的见解,她把历史写作看成是一种艺术性的工作,强调叙述的清晰和生动。比如我们前面讲到过她写霞飞,说他 “活像一个圣诞老人”,再比如她形容施里芬,“普鲁士军官有两类,颈粗如牛和腰细若蜂,而他属于后者”,这些描述都一下子就把人物从一个单调的名字,还原成一个立体的形象,让读者见字如见人。但同时,塔奇曼的写法又是严格依托史实的,她的考据几乎到了洁癖的地步,几乎字字有出处,就像我们一开始说的,别人写天气也许只是为了烘托氛围,而塔奇曼写天气是真的查了气象资料,绝不是信口开河。所以,对比其他历史学家,塔奇曼的写作风格,更多的是还原历史现场,通过立体的描摹把读者带回到历史当中,让读者自己去感受,自己去寻找答案和启示,而她作为讲述者,尽可能地呈现人类的挣扎、成功、挫折和失败的全貌,却并不过多给出结论,更不做道德评判。而这,也正是非虚构写作的根本,她还原历史,但并不塑造历史。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成千上万鲜活的生命,就成了柱图的高矮,饼图的胖瘦。” 科学进步对于战争意味着什么?至少在 “一战” 中看到的是悲剧。在浴血前线的士兵眼中,武器的先进带来了更简单且更大的杀戮、更直接的恐惧、更缺乏意义的战斗,由此带来的迷惑会让人变得不知所措。在精于计算的参谋心中,一个个在前线倒下的士兵不再是活生生的人,不过是一串冷冰冰的数字,这种科学的计算是人类文明的倒退。在指挥作战的将军手中,战斗不过是检验火力和兵力协同配置效果的 “实验”,输赢体现在数字的变化而非实际的战果,而士兵的生死已经变得无关紧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塔克曼的这本《八月炮火》,不仅是认识一次战争的辉煌起点,更是一场恐怖年代下值得读者细细细读的经典。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作者有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英、法、俄、比等国的历史、民族性和当时的社会情况又有较深刻的了解,在写作时又参考了大量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的文献和著作,并实地访问了一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因而文笔生动,所述事件、人物栩栩如生,对事实的分析、人物的刻画和评价也较客观。据作者自述,“书中有关气候状况、思想感情,以及公众舆情、个人见解,都有所本”。作者运用了夹叙夹议的笔法,在叙述分析初期战役交战双方在战略和战术上的错误,协约国之间的矛盾,以及德军的残暴、人心的向背等等时,必然引申出这些情况对战争的进程所起的深远影响,预示了大战的结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书最大的价值是什么?这本书告诉我们,也许它可以通过影响了关键阅读者,而左右了关键时刻事情的走向,并最终改变了整个世界的运行轨道。本书记载并分析了一战前夜的关键性战役,本身的可读性也非常不错,它提醒我们,其实平衡需要倍加呵护,因为它本身非常脆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环环相扣

                        细节的魅力。对战争感兴趣,怎么写的引人入胜,都是一个好榜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战争

                          如此有名的一战,让作者写的跟文艺小说一样,我看的昏昏欲睡好不容易看完了,当然也跳过了一些内容。也许是我文化水平有限,对里面的人物与地名记不太请楚。总之一部关于战争的书写的太啰嗦了,本书得了普利策奖,感觉该奖也就那样吧!也许是外国人的写作风格,我不太适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耶路撒冷是犹太 —— 基督教,也刚巧是伊斯兰教(虽然当时这一点没有今天那么受到重视)的发源地和宗教中心,夺取圣城因而被视为一个划时代的举动,需伴以重要的宣示动作,并赋予其合适的道德正当性。一份承认巴勒斯坦是原住民族祖国的官方声明,正合乎这个需求。这并非一个亲犹太主义思维下的产物,而是基于两个其他因素:《圣经》,尤其是《旧约》对英国文化的影响,以及《曼彻斯特卫报》所说的 “苏伊士运河两岸军事形势的迫切逻辑”。简言之,就是 “圣经与利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群最聪明的头脑在一起做出了最愚蠢的决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战争和侵略对他那时代的人的思想究竟起到怎样的影响,在所有有关的著作中,凡尔哈伦一书的陈词,最为深刻痛切。边境战役结束时,战争已进行了二十天。在这期间,交战国和作壁上观的中立国,都产生了种种激情、看法、想法和论点,也正是这一切,决定了战争的前途和此后的历史进程。过去的世界和塑造这世界的种种观念,如同凡尔哈伦故我的灵魂一样,也在 8 月和以后岁月的长廊里消失了。过去人们曾寄希望于社会主义四海一家的思想以及财政、贸易和其他经济因素交织成的种种遏止力量,会使战争欲爆发而不能,但事到临头它们却没有起到作用。国家观念犹如狂飙突起,把它们横扫在一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挺经典

                                  世界大战爆发是必然还是偶然?爆发的根源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各帝国的决策者出现了明显的战略误判?这次世界大战对后世的影响是什么?这些深刻的问题,作者塔奇曼在她的八月炮火中做出了回答。在她笔下,各帝国的政治家们勾心斗角,为了国家利益分分合合,纵横捭阖;军事统帅们运筹帷幄,决策千里,力图制定详细计划击败敌手;军事统帅们身临战阵,英勇无畏;还有战争的残酷和它造成的疮痍让人胆战心惊。       从塔奇曼的落笔之处来看,命运早已确定,自从普法战争法国的惨败,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丢失,世仇就已结下。但是,1870 年仅仅是一场局部战争,而 1914 年就演变成了大规模的全面战争,什么原因导致了局部战争演变为世界大战?塔奇曼并没有提出她的见解,她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多角度叙事,对比就自然出现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抛弃阴谋论的思维束缚

                                    结合顾衡老师讲一战的课一起听,清晰很多,写的既写实又饱含激情,大概只有女性作家可以做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很长,但也津津有味地看完了。有点像看武侠小说的感觉,但这一切又是那么真实的历史。1914 年的 8 月,从德国、法国、俄国、英国、比利时甚至是土耳其不同的视角来切入世界第一场全球性大战的开端,从法国 17 号计划和德国施里芬计划的破灭,到每个国家不同势力或政府或军队或皇室等等的矛盾中了解这段历史,很精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值得一读

                                        坚持读完,各种历史人物在当时通信条件下的各种迟疑各种纠结,这才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人性;好想去研究下怎么带领人完成共同任务,带 10 个人,100 个人,乃至 10000 人,完全不一样的挑战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两句话或许比任何复杂的阐述都更清晰地定义了理想国译丛的初衷。自从严复与林琴南缔造中国近代翻译传统以来,译介就被两种趋势支配。它是开放的,中国必须向外部学习,它又有某种封闭性,被一种强烈的功利主义所影响。严复期望赫伯特・斯宾塞、孟德斯鸠的思想能帮助中国获得富强之道,林琴南则希望茶花女的故事能改变国人的情感世界。他人的思想与故事,必须以我们期待的视角来呈现。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