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1
1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本书与作者另一本《低生育社会》一样,是日本社会的 “警世书”:有九分证据,而几乎不能给出任何建议。但作者书中的一个观点是值得认可的:新冠疫情只是一个契机,经济下行的唯一作用是不能掩盖过去被忽视的社会问题。具体到日本,作者所说的 “格差社会” 是 “两个日本” 的矛盾:以封建门阀制度为主的日本特权阶级,以及以资本自由主义为主的中产阶级。自金融泡沫破灭之后,日本社会的 “中流砥柱” 就处在不断消亡的过程中:一方面,中产阶级对后代和配偶的教育水平、经济水平以及家庭的消费水平有很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中产阶级又被动或主动接受了封建文化中性别之分以及 “我过得不好是因为自己不努力” 等等观念。在新冠疫情肆虐下,原本原子化的家庭遭到更沉重打击,实体产业的基本盘被金融产业掠夺,于是出现了越来越多 “摆烂” 的年轻人,以及愤怒的中年人(刺杀安倍晋三的山上彻也姑且算是二者的结合体)。本书作者给出的解决方法是 “重塑民间秩序”,这是一个听着很激励人心,实际上杯水车薪的作法。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不能得到提高的情况下,无论怎样的分配方式都是不能服众的。日本 “既要又要” 的产业政策和腐朽败落的生产机构脱节,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又极度依赖以强国(中美)为首的国际市场,其内部又没有对于现有体制的强烈反对势力,无论是改革亦或是其他变革都很难在短期内看到希望。日本的 “格差社会” 是一个失败资本主义国家的典范,其中很多经验是值得所有发展国家关注和借鉴的,但日本是属于 30 分的 “差学生”,现在一些学者和意见领袖仿佛是指着自家考 70 分的孩子,却用 30 分的差生做例子批评,这既脱离现实,也制造无意义的焦虑。谈及焦虑,据说我国某些城市的中产阶级开始在日本炒房,尝试在异国的土地上重现 “财富自由之路”,这或许就是 “世界是草台班子” 之所以有积极含义的一个力证:有时候我们不必比其他所有人更优秀,只需要比某些其他人少做一些事就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低流动社会》读后感

      1. 很多企业的倒闭,导致很多中老年男性失去工作。2. 就业领域,非正式雇佣制度迅速分化了正式职员和非正式职员的经济差距。3. 很多年轻女性,由于家中男性失业,自己又是非正式雇佣,导致失去倚靠,对未来前景迷茫。4. 选择和什么样的男性成为伴侣,几乎是决定女性会度过怎么样人生的重要因素。选择上层男性,还是选择下层男性,人生会截然不同。甚至离婚的时候也不一样。5. 父母的差距会在孩子身上放大。父母的收入和为孩子的投入,直接影响孩子所接受的教育。6. 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会让孩子一定要上大学。但是没有读过大学的父母,没有实际体验到大学的具体好处,则更希望孩子早点出来工作,减轻自己身上的负担。(我见过有的人为了自己孩子能够读更好的学校,拼命工作,进入更好的社区,努力为孩子构建更好的环境。也见过有的人觉得自己孩子读牛小还是读渣小没有什么区别。反正只要自己把精子送入到女性体内,就算完成任务了。至于怎么生孩子,怎么养孩子,怎么教育孩子都是女人的事情。我对此的建议是:女孩子最好远离这种人,因为这种人其实不配拥有后代,让他们射到墙上去!)7. 女性对于结婚对象的年收入,更追求 “职业的稳定性”。(这是理性的选择,因为职业不稳定的男性,往往情绪也不稳定。有工作有钱的时候,他们不可一世沾沾自喜。失去工作的时候,则更容易贬低羞辱指责自己的家人来派遣压力,也更容易出现家庭暴力。)8. 在新数字经济中工作的人和在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工作的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9. 拥有资产的人和没有资产的人差距也在扩大。10. 不同行业之间的差距也在进一步扩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近年来,进入日本最难考的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的学生大多是初高中一贯制学校的毕业生。也就是说,决定 “学历” 的不是高考,而是小升初的考试。有条件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为了考试去上各种补习班,最终进入初高中一贯制学校,考取名牌大学,毕业后也能顺利就职于大型知名企业或工资高的外资企业,成为社会 “上层” 中的一员。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是否能上每月需要 5 万日元以上听课费的小升初考试补习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今后的人生路线。这慢慢成为这代孩子的现实。也就是说,父母的收入直接影响孩子所接受的教育,“教育格差” 被再生产了。照这样发展下去,可以预想到 10~20 年后社会阶层将会进一步固化。再极端地想,日本正在回到阶级社会的道路上。这种情况也适用娱乐圈和体育界。很久以前,在不富裕的家庭环境中,同样可以诞生偶像和运动员。但是现在,从小开始接受稳定的训练已成为日后成功的必要条件。在日本,女性大多对结婚对象的期望值较高,希望找到比自己学历高的男性伴侣。如果女性自己是大学毕业的话,最低也要和大学毕业学历以上的男性结婚。如果是大学毕业的夫妇,他们对于孩子的期望也是 “一定要上大学”。与此相对,高中毕业的夫妇没有实际体验到大学的具体好处。他们认为比起支付大学 4 年的学费,高中毕业后马上开始工作能更快地让孩子从父母身边独立出来挣钱,因而不希望孩子上大学的情况也很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果维持自由意志,会不可逆的导致种族灭亡,你会选择坚持自由吗

          乍一听上去,似乎话题有点大,且还有些耸人听闻是吧。但这却是我今天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那这个奇葩的逻辑是怎么来的呢?导火线,是今天读的这本书《低流动社会:后疫情时代日本的新格差》。如果抛开历史上的民族仇恨不表,提到日本这个国家你会想到什么?年纪轻的时候,我们可能想到的是日本的动漫二次元文化,可能是滨崎步、酒井法子等明星,也可能是那些曾经让我们魂牵梦绕的男神女神。龌龊一点的想到的是那可以以一国之力抗衡全世界的 AV 文化。但是,如果我们选择一些严肃话题切入的话,你能想到的应该就是最近 30 年的日本经济的停滞、老龄化、少子化和高自杀率吧。无论那些喜欢日本的学者把日本描述的多好,也不论那些民粹主义者把日本扒的多差,日本经济停滞这件事谁都无法否认于忽视。而我最近读的一些和日本相关的书籍,一半以上都是日本本国的学者对这件事的担忧。无论是低欲望社会、啃老族、还是日本的结婚率低、生育率低,这些似乎都是日本无法解决的顽疾。而疫情三年的影响,更是让这些问题雪上加霜。而这些问题无论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在我国同样产生了端倪。而再如何自诩为理性乐观派,还是无法只单纯的从向好的方面去思考和琢磨。种族的繁衍离不开生育率吧。当一个国家的人口产生负增长时,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控制和使其逆转呢?看日本的现状你就会发现,几乎没有办法。不婚主义、丁克,这些 “时髦” 的理念,从小众尝鲜逐渐演变成了流行趋势。父母那一代人,生活那么艰难,也都会想要 “延续香火” 所以以前我们的宣传是 “男女都一样”“只生一个好”,就这还控制不住超生呢。为啥呢?因为传宗接代是几千年的文化基因。只要这个理念不变,我们永远会想要生育,无论生存环境多恶劣。然而,这个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理念,在我们这一代人时,逐渐被计划生育的政策或主动或被动的改变了。我们这一代人虽然也有不婚、丁克的选择,但是是非常小众的。大多数人都是秉承着合适的年纪要做合适的事的原则。这和传宗接代无关,更多的是一种随大流的选择。该结婚的时候要结婚,该要孩子的时候要孩子。然而,随着生活压力的加大,养育成本的提升,以及自我主义的普及,一言不合就离婚,军备竞赛的压力让我们不想要二胎。而且计划生育的那句 “生男生女都一样”,甚至更进一步的 “女儿是爸爸的小棉袄、女儿更贴心” 的理念,让我们真的不想再要第二个孩子了。而随着离婚率的飙升,我们的下一代很多都是看着父母的吵闹长大的,而压力社会、奋斗社会的理念,让很多人只关注自己的失业发展和自己的生活质量,他们是越来越不觉得结婚是必然的。没有了老人对 “延续香火” 的传承,有了 “善解人意” 一代父母的放纵,那么新一代人甚至开始搭伙选择不婚主义。“一个人也挺好”“一个人更好”“结婚有什么好处?” 等梗的爆火,更是加剧了减少种族繁衍的可能。有钱人没玩够,而且他们即使要孩子又能有多少。中产阶级要不起,养不起、育不起、连养一个都费劲,何况两个三个。而底层民众的新一代人也没有了父母那一代人的 “责任心”,既然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生活,那何必生出下一代来受罪呢?所以躺平、摆烂成为了新一代底层孩子的选择。很多人开药方,说是因为福利制度不行。只要国家肯在养育保障这一块砸钱,就可以激励大家生育了。我们是十亿以上人口的大国,支撑这样的福利,需要多少钱?日本一亿人口,美国不到四亿的人口,尚且无法全福利社会,为了满足现在的福利状况已经寅吃卯粮、债台高筑了。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一个三年的疫情已经把我们的家底掏空了,常年的生育福利你觉得可能吗?而且,就算可能,有用吗?日本的福利已经很好了?扭转了了他们的少子化危机了吗?卵用没有。当根深蒂固的 “延续香火” 的理念被打破、改变、替换成 “过好自己、享受人生” 时,其实可以靠外力扭转的?这个问题我思考了一整天,也不觉得有解。进入文明社会,我们还能像上世纪那样从逼着人家不许生转成逼着人家必须生吗?不许生你可以节育,逼着生你能做什么?强制受孕吗?所以,当 “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的生活质量”“女生也要有自己的事业”“一个人日子也可以过得挺好”“结婚没有任何好处” 等理念甚嚣尘上时,种族繁衍进入到不可逆的负增长就是必然的,没有任何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然而,当一个个体面临是选择继续坚守自己的 “自由意志” 还是为了种族延续选择去传宗接待时,我一定会选择坚守自己的 “自由意志”。种族灭亡。。。就灭亡吧。反正人固有一死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K型分化的年代

            这本书的标题《后疫情时代日本的新格差》其实也同样适用中国。书里面提到了五个格差,包括家庭,教育,工作,地域,消费。我们把日本当做一面镜子,摸着日本过河。家庭方面,中央帝国一直在打破大家庭模式,分拆成小家庭,更加方便户口统计和纳税。小家庭模式关系简单,也更有利于解放生产力,但是缺少了社会关系的扶持,在社会中的人也容易彷徨迷失,因为住进了筒子楼,也就没了故乡。2023 年中国新生儿 902 万,暂时止住了下滑的趋势,按照现在的格局发展,出生率肯定会进一步下降。国家财政与其补贴地方基础建设,不如拿出 3% 补贴新生人口生育。教育方面,现在的教育基本是富人之间的内卷了。一流学府的学生基本都是出自中产以上家庭,寒门也是难出贵子了。工作方面,2023 年青年人口失业率超过 20%,统计局都停止统计了(我一向认为还应该实事求是,遮掩只会让人更慌,疫情上没吸取经验么?)。此外现在企业喜欢通过人力资源公司招聘,导致很多的打工人不再跟组织有深度关系,普通打工人不再有发家致富的机会。地域方面,中国现在为了保持经济增速,只能放开大城市的户籍。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保持高速发展,小城市不再有发展机会,部分城市可能会凋零,也会成为铁锈城市。消费方面,经济好的时候都喜欢通过消费定义身份,经济不好就开始向性价比转型。这个时代在哪里都是 K 型分化,富人通胀,穷人通缩,贫富分化加大。可能这种趋势只有在社会思潮爆发的时候才会有所缓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出生在什么样的土地上,出生在父母有何种教育水平的家庭中,又或是出生在什么样的时代,以及在怎样的环境下成长,这所有的一切都在孩提年幼无知时已经开始影响着我们的言行和人生选择。我认为仅用一句 “自我责任” 来打发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缺乏想象力。疫情带给我们的变化,很多国家差格越来越大,文章有理有据都是现象,没看到解决的具体办法。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