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菜贩眼中的人间百态
农贸市场(菜市场),湿巴刹(Wet market),你家乡叫什么?如果想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观察地点就是菜市场,本书作者陈慧(1978 年生人)20 年前因生活所迫在浙江余姚菜市场做杂货小贩,业余写作。用一支笔记录人间百态,中国南北方从菜场观察区别明显,我小时候北京卖菜的都是国营的,菜都是用簸箕撮,根本没有摆放和清洗整理,自从南方菜贩进京后,各种服务都跟上了,蔬菜摆放的干净漂亮,生鲜鱼禽的宰杀分割整理,服务越来越好,因为疫情和各种禽流感,禽类宰杀基本绝迹了,各种半成品,菜品加工,到现包的水饺面食都纷纷上场。我去新加坡时有个好朋友,小学就辍学卖肉,在商场上摸爬滚打,也是千万级别的老板,做的就是投标承包菜市场和小贩中心,我整天和他混,明白菜场小贩从赚钱来说,不比银行白领和公务员差,缺点是工作时间长,全年无休,因受教育程度低,容易跌进赌博的坑,因为大多数没有医保和劳保,如果突发疾病,往往灭顶之灾,也正因为没有安全感,大多数都很节省,不愿意露富,我还有个长辈,当年也就是只身下南洋,做个菜贩摊子,现在子孙满堂在新加坡开枝散叶。本书写的很接地气,只是笔调有点老文学的写法,我因在江南生活 10 年,看得津津有味,年轻人会感到老套,虽然写的故事有的应该是近年的(已经微信支付了),台湾的《清晨鱼市场和深夜书桌》属于新一代鱼贩,作者陈慧还没开抖音带货,安心做一位服务老一辈的市场小贩。抖音上都是别人在蹭她的流量。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5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先在人间吧(《在菜场,在人间》读书笔记)没有人说,一定要怎么样才能写作。我以为,能写作者只不过是对这个世界有着更多的观察,喜欢拉开一点距离,看看这个世界吧。作者写了一个七十多岁还奔波在外的瘪嘴老太太,然后她说了一句 “和一个远嫁异乡奋力谋生的中年离异女人,谁更可怜?谁更可惜?”“如果我能活到和她一般的年龄,她的近况,八成就是我将来的模板。” 生活从来都是它应该的样子,没有谁是谁的标准模板,可它就是它应该的样子,仅此而已。这是一本群像的书。一个在菜场看着芸芸众生,然后记录下来,仅此而已。然后你就知道,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的凄惨,其实都不是简单的本来,又或者说,生活本来就不简单。我总以为,在菜场,其实才是所谓中国这个世代老百姓生活的这片土地的本来样子。我总有一些感觉是,知识精英可能更喜欢抽象地思考,喜欢把一些东西简化,然后用所谓的理性和理论,来将这个世界构建成一个样子。没错,我用的是构建,而不是描述。其实从这本书就可以看出来一件事,那就是其实普通人的生活,并没有那么多所谓的理论,更多的可能只是坚韧,然后活着。有时候,我们容易把底层生活看成是不努力、没知识,只是在这本书里的那些平人,都是用自己的努力,一点点写着自己的生活。他们不会被记载历史里,但是他们就是历史。虽然历史不是普通人写的,但是历史总归是所有普通人都汇在一起,才有可能是历史。用 AI 生成了一段:《在菜场,在人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与挑战。例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菜场的生存空间日益受到挤压,这不仅关乎商贩的生计,更触及到城市文化的根脉。同时,书中也揭示了社会阶层固化、贫富差距扩大等社会问题,提醒我们要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推动社会公平与正义。那所谓的公平和正义从哪里来,我想可能还是得先在生活里面来吧。毕竟,公平和正义这两个词儿,本身就是抽象的,但是在每个人那里,可能都会有完全不同的解释和角度。谁能知道自己的正义和公平,是不是在别人那里就成为了特权和暴力呢?我很喜欢书里的几个故事。有一个是说,有一个女人抛下了自己的男人,去深圳和另外一个男人过日子,听上去是不是很违背道德伦理?然后留在家里的这个男人生病,这个女人和另外那个男人回来了,一直把这个人照顾走,还跟这个男人的家里说,不要这个男人的宅基地。最后书里写了这样一段话:“所有的事情都有障眼法。一个男人,两个女人,粗粗一听,貌似荒唐;细细品味,却也是善良人别样的山高水长。在这个并不温柔的世界上,不管一段关系如何尴尬,它不会妨碍另一种情意的简单纯粹。” 每个具体的故事,其实都至少有两种讲法,一种是别人眼里的简化讲法,还有一种是自己心理那个复杂到不行、选择和放弃到纠结的讲法。哪种讲法对,我想都对,也没有必要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有个是非。谁还不是在人间辛苦地活着呢。最后,还是要说一句最喜欢作者的一句话:“我从来没有想过写作有什么用途,也没有什么成为作家的梦想和情怀,我把写作当成日常生活中一件有趣的事,跟有些人热衷打麻将、旅行、喝酒一个道理。” 就是一个有趣的事情,然后生活着,真就已经挺好的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烟火气息 路过人间挣扎的日子里,泥沙俱下,谁的生活又像外人看到的那样容易?正所谓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菜市场和书店,最爱逛的地方,前者有喧嚣,有异味,后者很安静,很放空。 小菜,肉类,鱼虾,干货,家禽,杂货…… 来去匆匆的,慢慢悠悠的,干脆利落的,讨价还价的。感觉很真实。很多人闻不惯那些异味,可是鱼贩子,鸡鸭贩子,他们难道就喜欢那些味道么?都是为了生活。 作者尝遍世间冷暖,生活百味。她的文字平静而克制。那些孤独的人们,那些夭折的人们,那些拼尽全力讨生活的人们…… “路过人间,也才几十年,贪嗔痴爱,蹉跎岁月,世上唯一不变,是人都善变,抹干眼泪,看昙花多美……” 最让我难过的人物是蔡美娣和翁奇华。前者不听父母劝,嫁给了有可能风流基因会遗传的小伙子,劳苦半生,丈夫出轨,她无法接受现实,成了精神病人,丈夫竟然想买日用剪刀剪去她腐烂的肉。翁是半个上门女婿,长期没有家庭地位,孩子随母姓,完全不就怕他。后来妻子喜欢上了别人,他隐而不发,最后因为邻里拆建矛盾,决绝的跳河自杀。以生命为岳丈做了最后一件事。 二十岁时,经济正是狂飙突进时,市场一片乐观,各种购物中心各种 mall 遍地开花,咖啡,电影,小小虚荣,充斥着消费主义。二十五岁时,经济增速放缓,新常态开始,逛超市变得更多,放眼望去人们开始重视性价比。三十岁以后,三期叠加遇上贸易摩擦,冬天来了,逛菜市场逛的更多,周围的人也把口袋捂紧了,回忆这十几年,像一条初始向上而后一直下降的抛物线。 终其一生,每个人不过是为了自由和尊严。 时间有序,世事无常。唯有用尽全力去活,怜取眼前。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只要心怀炙热,贴地而活也能热辣滚烫!无意中翻阅到《在菜场,在人间》这本书,瞬间被作者朴实又充满烟火气的文字给吸引,一看不可收拾,看完回味无穷。提到菜场,其实很多年轻人已经算不上熟悉,因为美团、盒马的送货上门服务真的太便捷了!但丝毫不影响的是,在城市的喧嚣中,菜场永远是一处独特的存在,它不仅是食材的集散地,更是人情冷暖的交汇点,很多热爱生活的人,依旧爱逛。从小到大,我就喜欢逛菜场。一声声吆喝、一排排肉菜、一池池海鲜,虽然挨挨挤挤、不甚干净,却也热热闹闹、烟火气十足。无论当天的心情是好是坏,也不管买的是贵是便宜,只要在菜场走上一圈,身心好像轻易就能得到治愈和放松。而这本书里的菜场故事,又远比自己过眼中看到的更生动更鲜活,卖菜的有福嬷嬷、杀猪的胖男人邓久九、对着路人傻笑的智力缺陷者… 每一个故事里的主角都是那么的平凡,却又那么的庄严与本真。他们不悬空、不做梦,贴地而活,再艰难的环境也努力寻找生活之乐趣。这已经不仅是一部菜场生活的记录,更是一场对底层坚韧精神的深情致敬。Respect!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质朴 真实近年来底层写作者不断涌现,他们通过网络平台撕开了文字创作贵族化的籓篱,展现了底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如《我在北京送快递》。这些文字鲜活、真实、卑怯,让我们看到了网络创作的力量。陈慧的这本《在菜场,在人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以平实不煽情的笔调,抒写了菜场中人的悲辛与生命的坚韧。这部作品分为《在菜场》和《在人间》两部分。《在菜场》主要描述菜场里的人和故事;而《在人间》则汇集了菜场之外的故事,主要关于陈慧家乡的人。不论在哪一部分,作者都以简单的笔调展现了人物可爱的、深情的、悲悯的、无奈的、落魄的灵魂和人性,并放在了生活场景中。刚看到这本书时,不由得就会拿来跟《清晨鱼市场和深夜书桌》来做对比,不过 @吴于勤大哥已经提及了,我这里就分享一本乔艾尔的《菜市场里的大厨》。这本书也是偏向于作者自身出发,在观察摊贩和客人买卖间的互动中,察觉人性的趣味;也从亲手触碰的各式海鲜禽肉和蔬果中,学会辨识食材好与坏的关键,属于比较有正向力的作品。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走出门,去菜市场,看最真实的人生第一次翻开这本书,就感觉不一样,没有矫柔细做,没有华丽辞藻,更没有震天喊口号,而是一个个短小精悍的故事深深的打动我。结束完一个后,展开无限的遐想,思绪飞得老远,回想过去小时候周围发生的事,回忆带有时间长度属性的往事,这么容易让人共情和联想,好让人内心平静安逸啊。读了就停不下来,因为后面还有更有趣、更有同感、更有治愈的人和事,作者把菜市场一个个在普通渺小的人写得鲜活无比,变成每一篇故事的主人翁,带着闪亮的光环。我在毕业工作后之前的二三十年里,是没有怎么逛过菜市场的,没有正儿八经买过菜,从小娇生惯养,自己也好吃懒惰,连菜市场里一排排各式蔬菜都认不全,更别说讨价还价、挑选菜品这么高难度的事情了。而就在这近一两年时间,工作后不得不自食其力、开火做饭、喂饱自己一日三餐,才第一次走进菜市场,跟着女朋友一次学习买菜、做饭、炒菜,从最开始的米线、面条,到后面的炒肉、素材、汤菜、炖菜,一步步探索和尝试,一周周跑菜市场,到现在习惯和适应。这是生活的助推力,让我感受到那么浓烈的人间烟火气,不仅局限于深夜大排档和烧烤摊上的烟火,更是日常琐碎、家长里短、鸡零狗碎、平凡重复的点滴。在菜市场各种摊位、自产区、临时摊走走逛逛,搜寻着想买的菜品,在不同的季节偶遇不同的新鲜时令水果和蔬菜,在试错和验证之后有了固定菜品肉品的选择倾向,自己买菜动手做饭和外面下馆子消费对比的省钱经济账,自从开始买菜做饭开始吃得也健康了水果也开始多多摄入了,结合 b 站喜爱的美食博主的视频去尝试新的美食和体验,甚至有了邀请小伙伴来做客吃饭小聚会的能力…… 这都是从走进菜市场开始发生的一系列改变,在平淡生活里占据了一席之地,每周末的固定安排和行动也变得那么自然和期待,每次下班疲倦回家后,家里有粮心中不慌的开心。甚至自己都舍得花钱买空气炸锅、不错的炒锅、质量杠杠的煎锅、全套炖煮锅和小奶锅了,甚至自己每次食堂吃饭、每次下馆子都会想想这道菜怎么做,好不好吃…… 扯太远了,罗里吧嗦说了一大堆,回到这本书来,小县城的菜市场发生的点点滴滴,种种故事和人生,有让我读到唏嘘的悲叹,有让我鼻尖一酸的柔软,更有朴实无华劳动者勤勤恳恳、幸苦操劳大半辈子的感动,虽然现在我生活在城市,每天穿行于大马路和楼宇之间,但是不接地气,缺少喜怒哀乐、人生百态的烟火味,而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还有激励,我更愿意每周去菜市场走走,去路边的店铺逛逛,在这个万物互联、信息化、视频化的时代,去出门,去接触,去感受真实的人和事,去热气腾腾、繁芜喧哗的市场感受。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