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剖开奔走在求生路上的普通人悲壮残酷的生活。

内容简介

本书以旅馆为承载,再度呈现了一群平凡而朴素的劳动者,矿工、背水客、烧炭工、南阳小贩、县剧团老生、印匠老焦、冯琴师、刘唢呐……全书没有大起大落的情感纠葛,也没有激烈的生死搏斗,而是描绘了这些与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寻找那条“活路”的故事。

人生或许就是一场旅行,我们都在这人世间奔波、漂泊,被命运押解着慌慌张张生活,在其中困顿、悲伤,也在其中感受温情。而恰恰是这些无名之辈的生活和命运,令人想要似他们那般努力纯粹地活,脚踏实地地活。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谁不是旅人
  • 阿哈,塔巴馕
  • 马甲记
  • 深山旅店
  • 庙嘴一夜
  • 忆黄土塬
  • 老四
  • 水晶
  • 苦芹记
  • 南阳小贩
  • 苦荞
  • 缝衣记
  • 骑摩托车的人
  • 茯苓记
  • 橡子树
  • 年戏
  • 感冒记
  • 芦花年年白
  • 黄栌记
  • 武关荒芜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11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淘金客的记录

    去年夏天去新疆时途经西宁,参观 “青海省博物馆”,看三江源生态展,为恢复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头生态,当地清理各种小型矿产的私采乱挖现象,恢复绿水青山。陈年喜(1970 年生)曾经在私人小矿工作了 16 年,主要从事爆破作业,他以工人诗人的身份开始进军文坛。本书属于非虚构作品,写得十分真实,充满蓬勃的生命力。本世纪之交前后的 10 年,正是中国各地野蛮生长的时期。在秦岭深处矿坑边那两棵红得发烫的黄栌树下,矿工毛子咽下最后一口气,用生命完成了对 “旅馆” 最荒诞的注解。陈年喜笔下的 “旅馆”,是矿工靴底沾满的煤灰,是马帮帐篷里漏进的月光,是淘金客枕边褪色的车票。从陕西丹凤县到新疆戈壁滩,从矿洞到客栈,每个地点都标记着生存的刻度。他记录小矿井之间的火并,马夫老越被捆在雪地里唱《两狼山》的荒诞场景,却从那嘶哑的唱腔里听出 “出门挣钱的人与出征将士” 命运之间的共振。这种将历史记忆与现实困境交织的叙事策略,让《人间旅馆》超越了简单的苦难书写。作家刻意淡化了戏剧冲突,转而用白描手法捕捉生存的本真状态。矿工们为省电摸黑上厕所时点燃的香烟,在黑暗中划出的那道短暂光弧,恰似黑暗时代里不灭的人性火种。这种克制的叙事方式,反而让生命的韧性愈发清晰可感。陈年喜将十六年矿工生涯淬炼出的语言,锻造成穿透现实的利器。他写新疆的星空 “像翻了一地的花生”,用农耕文明的意象解构边疆的荒凉;写工友的鼾声 “像没捆好的麻袋”,在粗粝中透出黑色幽默。这种将民间智慧与现代性反思相融合的语言实验,创造出独特的文学质感。相较于前作的激烈控诉,《人间旅馆》展现出更成熟的美学自觉。作家将镜头对准矿口的微小蓝天、客栈床单上的汗渍,这些日常的 “微尘” 在文字中获得了史诗般的重量。2025 年 #300

      3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跟大家分享一本我觉得非常治愈又扎心的书 ——《人间旅馆》。这本书提到每个住进旅馆的客人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有人为告别而来,有人为等待而留,他们的孤独与渴望在狭小的空间里碰撞,让我觉得原来每个人都在默默扛着一些沉重的东西,那些说不出口的情绪,其实都需要被看见。特别是有个老人总来旅馆喝同一杯酒,只为等一个不会再来的人,那段描写让我盯着书页愣了好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感到心里像被温水泡过一样,既难过又温暖,开始更认真地对待身边每个擦肩而过的瞬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再低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

        陕西丹凤的山风里泡大的作者陈年喜,十六年矿洞爆破生涯在他颈椎植入三块金属,肺里积满尘埃,却也在指缝间炸裂出《炸裂志》《微尘》等文字结晶。他的非虚构新作《人间旅馆》由天津古籍出版社推出,再度将镜头对准中国大地上那些被日光忽略的褶皱 —— 矿工、背水客、烧炭人、南阳小贩、县剧团老生。书名 “人间旅馆” 并非虚构。作者在自序中剖白:“我这半生,与漂泊有关…… 几十年来以及今天,我总是在和旅馆打着交道,进矿前,下山后,所有来来去去的赶赴中。” 旅馆在此既是实体的三块钱一晚 “省电到需点烟如厕” 的栖身地,更是命运押解众生奔波的隐喻驿站。书中十九篇故事如十九块粗糙的矿石。《深山旅店》里,店主毛子指着两棵合抱粗的黄栌树喃喃:“要是将来能睡这两棵树,该是多好的事啊。” 红叶如火焰的树后来真成了他的棺材。没有控诉,不见煽情,作者的笔像矿灯穿透岩层:胡子占据三分之二脸面的店主,为省电费禁止开灯的旅馆老板,翻越昆仑山去阿富汗寻玉的淘金客 —— 这些无名者的生与死被平静托出,如同他写父亲 “像衰老的蚂蚁爬行在另一条路上”。他擅用土地的修辞点亮沉重。工友的鼾声是 “羊膻味” 的,新疆夜空繁星 “像翻了一地的花生,地太肥了,花生一颗颗都长爆了”,而四川人小邹仰头望星感叹:“看人家新疆的星星才叫星星,我们四川那叫啥鸡娃子星星!” 民间语言的盐粒在无声处撒进文本中,看着就接地气。较之上一部作品《微尘》,作者的笔锋收敛了些,也更显钝感。当素材本身充满戏剧性 —— 如淘金客可能命丧雪山、矿工随时被坠石击中 —— 他反而后退一步,拒绝爽文式的浓烈冲突。故事常结束得如同秦岭暮色般突然:话未讲完,人已起身,像极了真实人生鲜有闭环的叙事。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32条书评

        出版方

        果麦文化

        果麦文化传媒成立于2012年7月。面向城市新兴中产阶层,提供图书、电影、互联网文化产品等“更好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