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3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这才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沟通亚欧大陆的重要文明之路,它绝非只有 “大漠黄沙”,而是由绿洲、雪山、峡谷、草原、森林、冰川、鲜花、关隘、驿站、石窟、寺庙等组成的绚烂画卷。经过几十次的实地考察,初步精准复原了从中国陕西直至中亚的丝路主干道,找到并精准定位了重要的地标 —— 汉唐的玉门关、玄奘的 “大石崖”、高仙芝的青山岭、中亚的铁门等,随后建成了第一套 “丝绸之路地理信息系统”,将历次考察的 GPS 轨迹、重要地标的经纬度以及照片公开于网络。在前期的考察准备与实际的考察过程中,我不断思索究竟什么是丝绸之路并沉浸于它的多姿多彩,今天我之所见,即张骞、玄奘、马可・波罗之所见;也感喟 “大漠驼队” 这一经典丝路意象只是现代人想象力贫困的产物。因此我想用这本书向世人说明,丝绸之路是沟通亚欧大陆的重要文明之路,它绝非只有 “大漠黄沙”,而是由绿洲、雪山、峡谷、草原、森林、冰川、鲜花、关隘、驿站、石窟、寺庙等组成的绚烂画卷。我们只要明白李希霍芬丝绸之路地图的来源就知道了。他的根据就是《汉书・西域传》: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廷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整段话仅 75 个字,却全面记录了汉朝通向西域的两条道路,汉代的中国人没有 “丝绸之路” 的称呼,只是非常精当地命名为西域南道、西域北道。首先这段话说明了西域北道、南道的起点分别是玉门关、阳关,因此玉门关、阳关是非常重要的地标。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地图还有一段说明性文字:公元前 128 年到公元 150 年中国到中亚的贸易路线。为什么是公元前 128 年?这一年是汉武帝元朔元年,这一年汉朝使节张骞经过长达 10 年的颠沛流离到达位于今阿富汗北部、阿姆河南岸的大夏(希腊 — 巴克特里亚)首都蓝氏城(今阿富汗巴尔赫),他是世界历史上中国与中亚交往第一人,而且他后来又回到了中国,至少记录上没有人比他更早。《史记》称之为 “凿空”。张骞翻越葱岭以后看到的是什么?他看到的是希腊人的国家、城市,他接触到的是希腊文明,地中海文明。张骞是有史记录以来的第一个从中华文明到达地中海文明的人。丝绸之路元年是公元前 128 年,是汉武帝的元朔元年,就是因为这一年张骞到达了中亚,接触到了地中海文明,因此丝绸之路有了特定的时间与空间限制。敦煌东面的瓜州以北有一个保存非常完整的烽燧叫白墩子,它是出唐代玉门关后的第一烽,烽底下就是一大片水,戍守的士兵可以在烽燧上居高临下地监控。当年玄奘偷渡玉门关后,在这里差点被箭射死。他半夜渴得受不了,一定要去喝水,竟然就被守卫士兵发现了。一箭射来,虽然没中,但玄奘被捉住了,当时戍守的军官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就徇私舞弊把他放走了,否则他不可能走到印度,刚要偷渡就会被逮到。玄奘为什么不在《大唐西域记》中描写偷渡玉门关的过程呢?这与《大唐西域记》的重要作用有关,因为它是给唐太宗看的。唐太宗在洛阳接见了玄奘,迫不及待地要求他写一个西域记。那时高昌已经被唐灭掉了,唐太宗对已知的地区没什么兴趣,所以让玄奘从高昌以西写起。这也就是《大唐西域记》并没有涵盖他取经全过程的原因。唐军在怛罗斯之战中败给阿拉伯军队,大唐西进的势头被截断。又过了 4 年,“安史之乱” 爆发,原高仙芝麾下的安西劲旅调回内地平叛,吐蕃人卷土重来,从此中原王朝失去对西域的控制长达千余年之久。但就在 “安史之乱” 爆发前的天宝十二载(753 年),替代高仙芝为安西四镇节度使的封常清,重演了一次老上司的远征 —— 东渡娑夷河进攻吐蕃占领的大勃律,这也是唐朝在西域最后一次军事远征,因为仅仅 2 年后 “安史之乱” 爆发,因兵败洛阳、潼关,高仙芝、封常清这一对老搭档双双被唐玄宗诛杀。高仙芝临刑前,目视已经被诛杀的封常清尸体悲叹:“封二,子从微至著,我则引拔子为我判官,俄又代我为节度使,今日又与子同死于此,岂命也夫!” 丝绸之路的主要方向还是伊朗高原、两河流域以及最终的地中海地区,因此即使向西到达玉龙杰赤后,还是要向南进入伊朗高原;经典丝路在河中地区的主要干道是撒马尔罕 — 布哈拉 — 木鹿一线,由木鹿向南直接到达伊朗的赫拉特,或向西经由尼萨 (Nisa) 到达伊朗高原。尼萨位于土库曼斯坦的首都阿什哈巴德 (Ashgabat) 西郊,紧邻伊朗边界,在 2000 多年前,它是帕提亚帝国的首都,在中国史料中因其开国国王阿尔沙克 (Aršak I) 的名字,又被称为 “安息”。帕提亚帝国全盛时期统治整个伊朗高原、两河流域、阿富汗以及阿姆河以南的中亚地区,是当时与罗马、贵霜、汉并列的强盛帝国,罗马几百年的劲敌,它也是丝绸之路上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曾用 2 万骑兵在边境迎接汉朝的使者。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路,还在那里

      被刘勃老师的国学课推荐而来,几天看完了全书,被《大唐西域记》犹如地图般的记录所折服,如今依然能找到,玄奘走过的一些地标,可以在他乘凉过的树下休息,也可在他野餐的石头上小憩,太神奇了,一千多年就是一刹那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023 年的 6 月,我在准备新疆的旅行,在小宇宙和得到找了主流的关于丝绸之路的信息进行学习。这本书就是这这个时候看到的。“丝绸之路” 是西方人、欧洲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命名的,中国人可以称它为黄瓜之路、天马之路、二胡之路、琵琶之路、佛教之路,或者犍陀罗艺术东传之路。旅游回来后,我再看一次,库车、喀什、塔县,这些名字在书里都找到了对应的章节。汉人书写了中国古代史,很少提及少数民族政权,但是来到这些地方,你才知道中国的多样化,例如看到少数民族里的少数民族,塔族。当然还有葱岭:葱岭现在叫帕米尔高原。“帕米尔” 是波斯语,意思是高山间的 U 形河谷,它的引申意义是 “世界屋脊”。20 世纪 60 年代之前,世界屋脊专门指帕米尔高原,并不是指青藏高原,现在这个概念也泛化了。要去南疆旅游的朋友,记得看看这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万卷书,始知世界之大,值得用一生探寻;行万里路,方能去伪存真,破除一切虚妄与谬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才是丝绸之路

            内容考据详实!唯有亲历才有实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只要踏上了古人的路,才能理解古人的选择。从法显到玄奘,再到高仙芝,再到马可波罗、斯坦因。同样的脚步踏进了不同的年代,肩负着不同的使命。要理解今天的一带一路,就要从古人的丝绸之路说起,也才能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人类的共同诉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结束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为行万里路做准备,万卷书提供了大量的线索,但它们毕竟只是多手资料,并非事实本身,所以必须行万里路到达现场进行实地考察,验证万卷书的准确性与精准度。这是 10 年来我进行丝绸之路精准复原工作的原则方法,本书是丝路精准复原工作的初步总结。因此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否则只会沦为室中书呆子或行走莽夫。“丝绸之路” 是在 2100 多年前西汉时期的天马战争,即汉军两次远征大宛以后正式开辟、开通的,到唐朝 “安史之乱” 以后基本中断。这是经典的丝绸之路,而不是现在被泛化的丝路。“丝绸之路” 不是简单的地理意义上的道路,简单的地理道路在几万年前可能就存在,只要有人类就有道路,一直到现在仍然存在 —— 帕米尔地区牧人放羊、放牦牛还是在走这些经典意义上的丝绸之路。经典的丝绸之路就是汉唐全盛时期,通过河西走廊的玉门关、阳关,经过罗布泊、塔里木盆地的绿洲,翻越壮丽的葱岭,通向中亚地区,到达波斯和地中海的线路干道。丝绸之路是中华文明、波斯文明、地中海文明等几大文明体之间直接交流的道路。同一个文明内部,如武威、张掖之间也有道路,从这个村到那个村也有道路,但这些不能叫丝绸之路,因为它们在同一个文明体内,它们之间的交流没有重大的文明交流意义。2000 多年前的希腊文明就在中亚地区,这不仅是有历史上的记录,实地也有丰富的遗迹可证明;2000 多年来,巨大的山脉、河谷和山口也都没有什么变化;即使如自然环境变化最大的罗布泊,由当年丝路全盛时期烟波浩渺的大湖到彻底干涸,我们也可以从湖盆的盐壳判断当年湖水的范围。“精准复原” 就是揭示了古人是怎样行走的,古人的眼睛能看到什么样的景观,让现代人能最大限度目睹古人看到的情景,古人是如何从此走过,而不是在现代高速公路、铁路经过的茫茫戈壁沙漠上经历所谓的 “丝绸之路”。“学术以审美开始,以审美结束”,这是我在进行第一次丝绸之路考察时随口说的一句话,至今一直信奉,这是我本人对学术的要求。缺乏审美的学术,学者没有从事的激情;缺乏审美的学术,大众缺乏欣赏的需求。因此我想将本书以简洁清楚的文字,配有大量的一手图片、简明的路线地图呈现,让读者在获得第一手信息之余,又能沉浸于丝路之美。丝绸之路属于学术,更属于大众。本书的初衷就是让大众更好地、更真实地了解丝绸之路的来龙去脉,以及目睹留在今天地球表面的真实遗迹,让大众能行走在同一路线,到达同一地点,缅怀、想象行走在这条路上的旅人,与他们共享此情此景,同情同理,才能真正逼近他们当年的感受,大众又能沉浸于丝绸之路的想象:当年玄奘和其他丝路行旅真的就是经过这里,昔日他之所见皆我今日所睹。本书想呈现给读者 “你从未见过的丝绸之路”,所有内容完全来自我本人实地考察后获得的第一手信息,而不是史料的排列组合、推理加工,这就是本书的写作初衷:奉献给读者完全原创、精准的丝绸之路信息,以及建立在实地考察基础上对丝绸之路的全新认识与思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终于有中国人走出了这一步

                  两天 3 倍速听完了​曾经华夏最奔放的血脉依然沟壑在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书

                    这是 “躬耕陇亩” 的学者。我们不知道历史事件,但能无限靠近真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地理信息系统无法访问啊

                      书很好。地理信息系统没有账号密码无法访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生之年真想沿丝路去中亚

                        中亚被忽视了,那里是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文化大熔炉,感觉我一直生活在浙江,身处的文化环境单一了。步行、骑马、没有电子导航,人也是可以行万里路的,世间的事成不成取决于你要不要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种用历史地理的专业和科学研究的方法,重走丝绸之路,改变了大众对丝路的大众化的认知,丝路的形成绝非天马行空的随意想象和任由大脑的杜撰而是各种各样因素综合出的地域文化等的沟通和交流。读这本书能让我不再盲从大众的说法,凡事从自然之道来思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小看《西游记 》,对取经路感兴趣。

                            听过很多人讲丝绸之路,但从没见人靠脚步丈量。感谢侯杨方教授的分享,有朝一日,一定要亲自体验一下古今同路的奇妙经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刘勃老师推荐的这个本书,加深了对中亚的向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丝绸之路” 不是简单的地理意义上的道路,简单的地理道路在几万年前可能就存在,只要有人类就有道路,一直到现在仍然存在 —— 帕米尔地区牧人放羊、放牦牛还是在走这些经典意义上的丝绸之路。经典的丝绸之路就是汉唐全盛时期,通过河西走廊的玉门关、阳关,经过罗布泊、塔里木盆地的绿洲,翻越壮丽的葱岭,通向中亚地区,到达波斯和地中海的线路干道。丝绸之路是中华文明、波斯文明、地中海文明等几大文明体之间直接交流的道路。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