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刀上决生死
推荐序上的这一段话:『作者是一位厚颜无耻、铁石心肠的执刀者,也是一位悲天悯人、热血澎湃的救赎者……』说的实在是太对了。这本书看下来,让我觉得心脏外科医生真的是一个集所有矛盾于一身的物种 (职业)。 心脏外科医生的工作对向,当然就是心脏。常常是一刀下去,非生即死。话说有信心为必能赢,没信心肯定会输。做为一名合格的心脏外科医生,就必需要足够自信,甚至要到自大的程度。唯有极度的自信,才能在明知手术成功的概率很低的情况下,仍然去接受挑战、去争这千分之一的成功希望。因为只有争了,才有微小的希望可期。要是稍微理智点、不争了,对于病患来说,那就是必死无疑。且心脏外科医生又必须足够厚颜无耻,才能在犯错误之后,毫无心理负担地 “甩锅” NHS 那该死的管理系统,而不是像 Michaelis 医生那样被 “自己的不当接产是否害死了侄女” 的念头困住而自杀,或是像人工心肺机前驱吉本医生那样因为病人死在自己手上,而一直背负着不可承受之重。因为 “厚颜无耻”,作者韦斯塔比才能客观地分析自己犯错的原因(比如术前要求多开一个检查的要求,被 NHS 管理者阻挠后没有坚持)、冷静地不再犯错,同时也不让负罪感和对再次失败的恐惧吞没自己,而是 “厚颜无耻” 地继续重复自己曾经犯过错、死过人的手术,从那个自己摔倒并且害死了人的地方爬起来。作者清醒地知道,人性柔软的一面在这种时候救不了人,反而误事,因为只有他爬起来了,才能把指望着他活命的下一个病人也托起来。说穿了,医学原本就是建立在尸体山上的,这个真相不会因为现代人的道德感不允许提及如此血淋淋的真相而改变,也不会因为现代人对死亡的恐惧,对医学的迷信而动摇。正这种冷酷的清醒,让作者在面对一个为了不撞死一头小鹿而把自己扎进了一根篱笆的垂死女孩时,停下手什么也没做 —— 他没有像旁边那两个被不忍之心裹胁的初级医生那样,冲上来给她心脏按压,因为他已经看到了这个女孩的必死无疑 —— 她背后漏出的肝脏组织已经宣判了她的死刑,而他能给她的最后安慰,不过是让她尽量无痛苦地死去。在这个现场,人性的柔情只会因好心而办错事,而冷静到冷酷的技术和判断,才是正确的决策依据。这一幕让我想到了奈飞的美剧纸牌屋第一季第一集的开头男主角安德伍德弗兰克对那条被车撞到的狗所做的那个动作,最凶狠的行为,是为了最温柔的善良。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2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一场肾上腺素飙升的阅读体验《打开一颗心》很喜欢,这本到手后也是迫不及待的阅读。每次和死神抢救生命的努力,都让人肾上腺素飙升,完全停不下来,但是这本书又让我认识到了一个自大甚至骄傲的心外科医生灰败又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他也有情绪的波动,被共情所折磨,为失败而沮丧,竭尽全力却救不回自己的朋友,妻子分娩自己却在手术台上抢救病人而不能参与,留给家人的时间少而又少。“要有失败的勇气”“没有希望,那就创造希望”。看到他多年以后收到自己曾挽救的孩子的信,并回信,我泪目了,读这本书很多次都泪目。冒险而感慨的人生,也需要被鼓舞和宽慰。我庆幸这个世界上有这样的医生,庆幸那些得以延续的生命。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低眉菩萨,怒目金刚大概医生是这个星球上最不分种族,国籍的职业了。每位医生的从业经历,讲出来都是一部《人世间》。惯看生离死别,操控活生活死。要是没有霹雳手段,如何能摒弃那巨大情绪波动的冲击。所以,仁者不爱。不是不爱,是爱一切,博爱,反而不能执念于个体。看了不能再上手术台的陶勇医生,看了刀锋人生,才算真的明白为什么医生不能给自己的亲人看诊。一下想起了庙里的塑像,都是老百姓要求的人。低眉菩萨,怒目金刚。其实都是神佛的两面,不过是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手段。都是在普渡众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刀锋人生》以神经外科医生亚当・科尔的视角,精准还原现代医学的精密与脆弱。作者斯蒂芬通过临床案例与手术细节,剖析脑部手术的显微操作逻辑(如功能区定位误差需控制在 1 毫米内),并揭露医疗系统内外的潜在风险链:从器官移植的伦理黑洞到药物数据篡改的统计学陷阱。书中穿插医学史冷知识(例如 19 世纪 “冰锥疗法” 对脑科学的启发),同时探讨医患决策的博弈论模型 —— 当技术突破遭遇人性变量,理性与情感如何在手术刀下博弈共存?本书以硬核医疗叙事为基底,融合病理学、神经科学及社会心理学视角,如同一场沉浸式医学伦理课。适合对生命科学与人性复杂性抱有好奇的读者。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这是一本关于作者亲历心脏手术史发展,及手术实践素材和案例都非常丰富的书。作者韦斯塔比是一名顶尖心脏外科手术医生,通过本书让读者了解一名心外科医生的日常生活,心理变化和精神状态。作者语言风趣幽默,充满了自我调侃,自嘲和自省。在书中,作者从他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 一场橄榄球赛开始阐述他的人生际遇。作者在一场橄榄球赛中头部受伤,康复以后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胆大心细,极富冒险精神,无惧无畏,还有一点暴躁。恰恰是这些改变,让韦斯塔比更加符合一名心外医生所需要具备的特质。在碰到各种疑难杂症的时候灵活变通,敢于挑战手册,形成自己独特的手术风格,救了许多患者。 作者也阐述了一名外科医生的生活常态,无法正常陪伴在家人身边,经常因为紧急手术而缺席家庭重要日子。也由于职业特殊关系,跟手术团队的同事有情绪共鸣和共同语言,而很容易发生 “手术室恋情”。作者还叙述了医生护士这些职业的风险。一方面他们面临极高的手术感染风险(病人在术前经常没有做血液检查,因此可能带有艾滋病病毒和肝炎病毒等),另一方面,由于长时间的站立手术,泌尿系统会受到影响。作者描述有一次在坚持完一场手术后尿血,可是马上就要接着下一台手术,作者在两场手术间隔期间为自己做了紧急处理,然后驱车去城市的另一边检查泌尿系统,确认自己没有患重大疾病以后马上返回接着为下一个病人手术。这种精神真是让人大为震撼和钦佩。 作者在在中也描述了在职业生涯中经常得不到好的医疗支持,医疗设备不够,医疗制度的落后,医疗系统的腐朽导致了医护人员人手不足,预约看病等待时间漫长而滞后导致病人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器官的移植排期的不合理性,媒体对医生群体的负面报道引导导致大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对这个行业有许多误解等等许多的弊病,反映了英国医疗系统和政治的紧密挂钩,而无法将这项公共服务切实有效的落实到纳税人生活中。与此同时,我们也能通过本书了解到外科手术技术的发明和创新,手术材料的更新和手术仪器的进步对现代外科医学作出的贡献。书中有大量晦涩的专业名词可以帮助我们拓展知识库。 这是一本好书,推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完毕。我想说韦斯塔比教授,请收下鄙人的膝盖 [抱拳][抱拳][抱拳]。绝大部分章节,我都是揪着自己的头发(虽然也余量不多了)或者攥紧拳头(导致拇指指甲嵌在食指肉里直到觉的疼)读下来的。因为里面描写的手术过程太过骇人,教授还经常加入一些拟声词,像 咔的一声切开了胸骨,噗的一声血喷了出来之类,或者我感觉我把这个人切成了两半之类的描述,有些章节重口味之极。除此之外,外科医疗团队在高强度的工作节奏,高风险的工作环境,设施有限的条件下,那种高度的敬业,决不放弃跟死神抢人的劲头儿,既让人敬佩也让人为他们不平。另外,教授因为主持儿童心脏外科时间很长,书中有很多婴儿和儿童的手术案例,同样作为孩子父亲的我,阅读过程中的揪心感觉从未消失过。最后,教授时时不忘揶揄讽刺英国的 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 制度,用词幽默大胆甚至三俗 [捂脸],在紧张的过程中还时不时抛个段子,尤其最后那章他自己作为患者切前列腺的那段儿,逗逼的也没谁了。这是我今年读的最刺激的书,没有之一,找 “刺激” 的原因全然是因为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敬畏使然,我愿称之为奇书,特别推荐,但请在家长陪同下阅读 [破涕为笑]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