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南明的覆灭
详细记录南明灭亡的历史,史料丰富详细,可以当资料看,缺点还是用今人的角度看问题了,民族国家概念是近百年才流行,中国从清末反清起义开始宣传驱胡达虏,反清复明到抗日战争的民族救亡,民族这个口号不断增强,固有观点把满清视为外族入侵,而没有体会是中华文明多民族融合,注入新鲜血液。在明末时期老百姓只是认为改朝换代,并没有提到亡国灭种,首先明朝崇祯亡命,是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后,国内军事力量是吴三桂带领的明朝最能打的正规军和农民起义军之间的战争,南明王朝已经没有自己传统的官军,只能扶植和依靠各路原农民起义军,南明王朝的官僚人员自然和农民军将领面和心不合,士大夫和泥腿子如何尿在一个壶里?,清兵入关后原本也没打算统一全国,但北方粮饷要依靠南方漕运,清兵在攻克江南城池遇到一些抵抗外,地方没有能力和正规军职业军人对抗,如同三大战役后的国民党,灭亡是早晚的事,因为南明小朝廷只是地方军阀利用的旗帜,满清八旗散开了已经没有几个人了,满清贵族聪明的融入汉文化,拉拢汉族军阀士大夫,老百姓人心思定,南明依附的各路农民军都是如张献忠的屠城暴徒,如后世的太平军,避免不了覆灭之路。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8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从弘光到隆武,最后到永力几十年抗清复明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展现明朝政治已经糜烂到何种地步的历史。从四镇将领拥立福王为帝,到隆武初立,永力亡国。大批满口仁义道德的东林党羽,要么投降清庭,要么进行所谓隐居山林成为 “遗民”。投降就是投降,不敢抗击怕死就是怕死,活在清庭统治下,又妄言心系明朝,南明又没亡,天下半壁江山还在,贪生怕死之徒而已。无论是东林党还是四镇将领,没有谁道德高低之分,就是为权力斗争谁失败被驱逐之分。可这是什么时候,东林党满口国家兴亡之责呢?为了一己私利,打击异己破坏大局,乃至卖主求荣,贪图富贵。一个个士大夫,鼠目寸光,毫无家国兴亡的责任感,只为私利而活而已。半壁江山,内斗不断,大好局势完全丧失于自己之手。依靠 “大西军”,“大顺军” 的将领苟延残喘。还是将绝大部分精力放在内斗上,组织成本高到顶,完全无法同满清进行竞争。如何不亡国,实在是活该至极!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公元 1644 年,为甲申年。拿纪年来说,在明朝是崇祯十七年,清朝是顺治元年,大顺政权是永昌元年。这一年的三月十九日,大顺军攻克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身死;当天,大顺皇帝李自成进入北京,明朝覆亡。在短短的两三个月里,大顺政权凭借兵威和深得民心,迅速地接管了整个黄河流域和部分长江流域的大片疆土。清军收取了关外地区,形成了大顺政权同清政权隔关相峙的局面。而明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地方还很大,江淮以南的半壁江山仍然在明朝委任的各级官员统治之下,他们自居正统,此后更是围绕着立谁为新帝而彼此攻讦,为南明政权埋下了隐患…… 总之,自这一年起,中国历史充满了风云突变、波涛迭起的重大事件,上演着一幕幕可歌可泣、惊心动魄的场面。而三种纪年代表着的三个互相敌对的政权,也从此开始了逐鹿中原的斗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荡气回肠的20年南明史本书作者认为,1664 年夔东抗清基地的被摧毁,应当视为南明史的结束。理由是,永历帝虽然在两年以前被俘杀,以明朝为正朔的夔东抗清复明运动仍在继续,他们有永历朝廷委派的全权代表,有相当可观的旗帜鲜明的军队,有地方政权,维护和行使明朝的制度。至于台湾、厦门一带的郑经、郑克塽虽然遵奉永历正朔,一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率军攻克澎湖,刘国轩等劝郑克轩降清为止,从这一角度来看,明朔尚存,衣冠未改,似乎也可以列入南明史内。【弘光】→【隆武】→【永历】纵观南明长达二十年的曲折历程,不能不承认原来的大顺军和大西军始终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把视界放宽一点,郑成功之所以能在明清之际扮演抗清主角之一,同他继承了海盗出身的郑芝龙的部众和资业有密切关系。换句话说,腐败透顶的明王朝自甲申(1644)以后,实际上已经没有自立的能力,同气焰方张的清朝周旋了二十年,主要是靠曾被视作 “大逆不道” 的 “流寇” 和 “海贼”。没有这种大换血,朱明朝廷早就灰飞烟灭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一部可悲可怜的“内斗史”南明的军事力量并不像历来史家想象的那么弱,只是由于无穷无尽的内讧削弱、抵消了自身的实力,大批将领倒戈投降,为清廷征服自己的同胞效力;即便矢志抗清,又往往各自为战,从来没有建立一个有权威的统一指挥中心,不能相互支援,给清军提供了各个击破的机会,最终赢得了胜利。以下是个人几点感悟:1. 身处乱世,没有高尚还是卑鄙评价必要,都是综合各种因素的理性选择。见风使舵投降未必就是弱者或是卑鄙,顽固不化抵抗未必就是强者或是高尚。对抗清集团,成势之前都在 "忠明" 的牌坊下鞠躬尽瘁,成势后都抛弃抗清大局于脑后,精打细算自己的割据范围。李定国、孙可望如此,堵胤锡、刘文秀未必就能摆脱这个怪圈。2."复明" 其实是 "扶明"。当时南明已是奄奄一息,以大规模的人力和物力换取更久的南明延续时间,不一定就是可歌可泣,更多的是可悲可怜,对此应给予客观的评价。如果以满清崛起并称霸的角度描述这段历史可能更精彩。3. 南明朝廷始终驾驭不了各方武装力量,应了伟人的那句话:枪杆里出政权。朝廷如果在抗清过程中如果不能形成统治能力,就算抗清胜利也只能是傀儡政权。所以,对南明的悲剧不值得惋惜和悲悯。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换做是你,你又当如何?友人偶然推荐的一本书,看封面有一些标题党的嫌疑,但看了目录框架结构决定会一会,读完之后让我对明清交际处的又有了新的感悟。历史书属于主流价值观构建的重要工具,多数都是辉格史观,强调必然性,然而往往更重要的是偶然性。史书中很多关键信息都被刻意删减,这会导致对于历史事件的认知不够全面和深刻,在这里非常感谢这些史学家求真治学的态度,孤身一人史海沉钩尽最大可能还原,但历史信息是挂一漏万的,所以对于我们现实的智慧启迪才是关键。历史不能假设,但假设往往才有现实指导意义,本书的几个重要洞察。1. 道德水平高并不能掩盖政治家战略眼光缺失和应有的强力手腕,这个人物对应的就是人气爆棚的史可法。2. 政权兴亡结构性的问题往往不是一人一时造成和解决的,明亡与其说崇祯无能不如说几代的积重难返买单的最终是他。3. 非常时期当用非常手段,干大事就要集大权,如果内部力量均衡,外部压力过于强大,这个时候就需要政治强人整合内部,不然就是存亡的问题,史可法或许实力不够,但应该看到这一点,有些时刻往往就是魄力问题,妥协虽好但也分场合。4. 满清并非气吞万里如虎,明也并非亡与一朝一夕,很长一段时间里各自都有各自的机会,各自都犯了很多错,但谁犯的错少,犯错后谁调整的更及时和准确,才是致胜关键,唯一不同的是谁的筹码更多容错率高,这一点上满清看似更胜一筹。5. 不变的人性相通的情理是理解历史的重要抓手,反之亦然。每当把历史场景信息还原后,抛开立场抛开喜好,你又当如何?历史一棋局,局内有乾坤。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贤。 长安。建章 2022.8.13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这本书足矣说起南明,其实是一个统称,它包括五六个在南方建立的政权。南明史历来吸引很多学者的兴趣,梁启超、孟森、胡适、钱穆这些名家,都写过一些相关的论著。后人总想弄清楚一个问题,就是在军事力量并不差、文武官员也有不少佼佼者、群众基础也不弱的情况下,为什么南明那么快就成了过眼云烟?没有南明史,就没有完整的明史、清史。没有顾诚的《南明史》,就没有完整的南明史,顾诚先生用十年写成的《南明史》,通过写南明朝如何运作,人物如何行事,分析出南明为什么会失败。与以往的史料小说不同,顾诚先生用扎实的文献,严密的考证,告诉我明清易代,是彪悍的满族上层人士勾结汉族中反动官绅地主,用矛盾坐收的渔翁之利。1. 朱由榔与制度缺失朱由榔 1646 年就任监国,然而却生性懦弱。当其父兄相继去世后,朱由榔成为最有资格继承明皇朝继统人,然而朱由榔对皇帝的言谈举止一窍不通。当他犯愁时,太监王坤投入他府中。王坤早在崇祯年间受到皇帝信任,知道如何摆出皇帝架势,不让朱由榔出丑,因此深受朱由榔宠信。明朝本是有丞相的,但是朱元璋猜疑心非常强,以各种罪名废掉了宰相制度。从那以后,在六部尚书之上,就只有皇帝一个人处理各种庞杂的事务。明代后来的皇帝大多不像朱元璋意气风发,于是,谁应该成为辅佐皇帝的人,又该怎么辅佐,各派政治力量都觉得自己有资格掌握管理朝廷的大权,于是内斗不休,党争不断。顾诚先生对故事的叙述风格简练,想要详细了解故事发生经过的可以看顾诚先生引用的史籍原文,且没有任何改动。2. 攘外必先安内在十几年的历史上,南明有四五次翻盘机会,然而最后都失败了,这就是朝廷中心不稳,全盘皆输。福王政权好不容易撑起一个摊子,却腹背受敌,一面是清军的围攻,另一面则是内讧,左良玉听信了东林党直接带着部队前往清君侧。后面则是唐王政权和鲁王政权,两个政权都没有考虑怎么对抗满清,而是争夺政治中心,导致后面两个政权在朝堂上争来争去,争得一塌糊涂,一地鸡毛。本来各地四处立王,大家也就慢慢适应了,然而百姓再举起明朝旗帜,把桂王朱由榔请到了贵州,开始了永历政权。可想而知,其他地方的王比如桂王内心不服,看见身边永历皇帝,越看越来气,于是准备篡位,于是南明史就成了群王战争史。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顾诚的《南明史》可以说是历史的真实写照。有一个好玩的传言。当时就连印刷厂校对的工人也对这本书读得津津有味。对我来说,《南明史》不是故事性的小说,而是史料的汇编集合,是了解南明最权威的书籍。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呼唤曹操一样的政治军事强人!《南明史》看完有一个月了,一直想来谢谢感受。终于提起了笔来。1、感受就是难受!明亡于流寇,南明亡于与满清!朱由检的江上还可以怪皇上无能,南明的皇帝,权利都没有,希望出现一个曹操都出来不了!哎!2、读书的感觉!本书参考了大量史料,地方志、回忆录、名人书信。我是最烦看着这些文言文的,但明末不算太古代了,这些文言的可读可理解性强很多,而且看多了后,发现我的古文阅读水平大大提升!这是意想不到的收获。3、作者还是站在中原王朝,南明的为主体的立场来写的这本书,可看出作者对南明的惋惜,走向灭亡的无奈!4、这是一个比烂的时代,南明在总体实力远大于满清的情况下,输的很惨!清朝在总体实力上弱于南明,也存在内忧外患,但是对军力、政力的把控上就是比南明强那么一点点。南明各种内斗,各种小算盘,最终被满清一点一点蚕食,永历皇帝被俘虏杀害。5、南明缺乏政治强人!唯一一个隆武帝,登上帝位后运气又太差,早早的在江西遇害。如果隆武帝能在江西扎下根,打两场胜仗!这真的是最后一位有能力、有谋略能团结各部的一位帝王,出师未捷就身先死了。天要亡朱明王朝啊!6、满清真的是运气好,在一统天下之机,连续有皇太极、多尔衮、福临、玄烨、孝庄文皇后这种政治强人,能大体上团结各部众。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洪承畴这种能团结、指挥各部作战的明朝著名将领,甘心听命与清朝,向洪这样的官员还很多。7、明朝的民族政策还是搞得好,这些投降满清政权的汉族官员,覆灭了南明,这些人都没有对满族的敌视,反而卑躬屈膝,争相当狗。这些读书科举出来的儒生,都听多了明太祖说的:“华夷一家” 的祖训!8、本书最重要的是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还原了某些被历史讴歌的人的真相。如史可法、郑成功等。他们大节上都没有问题,但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却看不清时局、不能抛弃成见、放下心中小算盘,先以大局为重。历史需要细节,才能丰富!才更能看清问题,《南明史》就是这样一本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