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全面描绘清一代从勃兴到谢幕的历史,呈现中国史上最后王朝的全景。

内容简介

本书合著名史学家郑天挺所编《上编》与南炳文所编《下编》为一部完整的清史名著,全书自追述满族先世的发展源流及满族的兴起始,迄于鸦片战争前夕。

本书熔铸各位撰稿人的学术见解与研究心得,吸取了清史学界的研究成果,内容丰富详实,生动精炼,篇幅适中,兼顾了学术性与普及性,风格独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上编
  • 绪论
  • 第一章 满族的祖先
  • 第一节 东北地区的自然概貌
  • 第二节 明代以前的满族先世
  • 第三节 明代的女真
  • 第二章 努尔哈赤的兴起与后金政权的建立
  • 第一节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和后金政权的建立
  • 第二节 萨尔浒之战及辽沈地区之战
  • 第三节 满族封建制的确立和发展
  • 第三章 皇太极时期后金(清)政权的发展与强大
  • 第一节 皇太极初期的内外政策及第一次侵朝之役
  • 第二节 皇太极对漠南蒙古的统一
  • 第三节 松锦的军事相持与几次深入腹地的斗争
  • 第四节 皇太极的改革与后金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封建化
  • 第四章 清军入关与统一中国
  • 第一节 多尔衮与清兵入关
  • 第二节 清初的统治政策及其对汉族与其他民族的压迫
  • 第三节 清军入关后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
  • 第五章 清朝入关后的制度及满洲习俗的演变
  • 第一节 清代的统治机构
  • 第二节 清代的军制
  • 第三节 入关后的八旗制度
  • 第四节 清代的内务府和宦官势力的衰落
  • 第五节 清初满族的风俗及其特色
  • 第六章 康熙时期的政治斗争与经济恢复
  • 第一节 康熙时期的政治斗争
  • 第二节 清代的各类庄田
  • 第三节 清初的垦荒与治河
  • 第七章 清初经营边疆和巩固统一的战争
  • 第一节 抗击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入侵和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 第二节 准噶尔部上层分子的叛乱及其平定
  • 第三节 明末清初的耶稣会士
  • 第八章 雍正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 第一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加强
  • 第二节 赋役制度的改革
  • 第三节 西南地区改土归流
  • 第九章 清高宗继位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 第一节 清高宗继位及其对边疆地区的经营
  • 第二节 清代前期边疆地区的开发和人民生活的提高
  • 第十章 清朝前期封建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
  • 第一节 封建经济的繁荣
  • 第二节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 第十一章 清朝由盛转衰的开始
  • 第一节 社会矛盾的趋向尖锐和封建统治危机的逐渐出现
  • 第二节 各族人民起义
  • 第十二章 封建社会日趋衰败的嘉庆、道光时期
  • 第一节 政治经济概况
  • 第二节 嘉道时期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 第十三章 对外关系
  • 第一节 清朝与亚洲各国的关系
  • 第二节 清朝与沙皇俄国的关系
  • 第三节 反对西欧北美殖民者的斗争
  • 第十四章 鸦片战争前清代的文化
  • 第一节 科学和技术
  • 第二节 考据学、史学和地理学
  • 第三节 文学和艺术
  • 第四节 哲学政治思想和宗教
  • 第五节 类书和丛书
  • 后记
  • 新版后记
  • 下编
  • 第一章 道光朝后期社会的新变动
  • 第一节 鸦片战争
  • 第二节 社会政治经济的新变动
  • 第三节 思想界的新动向——从“夷夏之防”到“师夷长技”的历史转变
  • 第二章 咸丰朝之内忧与外患(上)
  • 第一节 咸丰帝嗣位
  • 第二节 咸丰朝之初政
  • 第三节 咸丰朝军事与经济制度初次变革
  • 第四节 太平天国的兴起与发展
  • 第五节 天京内讧与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 第三章 咸丰朝之内忧与外患(下)
  • 第一节 英法联军之役
  • 第二节 辛酉政变与太后垂帘听政制度确立
  • 第四章 同治中兴(上)
  • 第一节 同治帝嗣位
  • 第二节 同治朝政府机构初次变革
  • 第三节 太平天国灭亡与各地起义平息
  • 第五章 同治中兴(下)
  • 第一节 洋务思潮的产生与发展
  • 第二节 近代新式军事工业兴起
  • 第三节 中国封建经济结构初步解体
  • 第四节 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与新阶级的产生
  • 第五节 同治帝亲政
  • 第六章 光绪朝社会的急剧变化与重大变革(上)
  • 第一节 光绪帝入承大统
  • 第二节 光绪朝边疆告警
  • 第三节 中法战争
  • 第四节 中日甲午战争
  • 第五节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第六节 瓜分狂潮的余波
  • 第七章 光绪朝社会的急剧变化与重大变革(中)
  • 第一节 光绪朝政府机构重大变革
  • 第二节 光绪朝军事制度重大变革
  • 第三节 光绪朝学制重大变革
  • 第四节 光绪朝司法制度重大变革与法律的制定
  • 第五节 光绪朝经济发展状况
  • 第八章 光绪朝社会的急剧变化与重大变革(下)
  • 第一节 维新思潮发生与发展
  • 第二节 戊戌变法
  • 第三节 义和团运动
  • 第四节 革命思潮发生与发展
  • 第五节 辛亥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 第六节 社会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 第九章 同治、光绪朝的中外关系
  • 第一节 政治与经济
  • 第二节 外交
  • 第三节 宗教与教育
  • 第四节 科学技术与新闻出版
  • 第五节 医药卫生与慈善事业
  • 第十章 宣统朝之穷途末路
  • 第一节 宣统帝嗣位
  • 第二节 宣统朝之对外政策
  • 第三节 立宪运动与迟到的资产阶级民主化进程加速
  • 第四节 辛亥革命高潮与清王朝灭亡
  • 第十一章 晚清文化(上)
  • 第一节 晚清文化概论
  • 第二节 教育与学校
  • 第三节 科学与技术
  • 第四节 哲学、伦理学、佛学与诸子学
  • 第五节 经济学
  • 第六节 历史学与考古学
  • 第七节 舆地学与方志学
  • 第十二章 晚清文化(下)
  • 第一节 文学与艺术
  • 第二节 新闻与出版
  • 第三节 图书、档案与博物
  • 第四节 医药卫生与体育
  • 第五节 丛书、类书与工具书
  • 后记
  • 新版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清史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974 本)#2025 年读书主题(五)历史 -《清史》(151)大家好!2025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六年,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领域、52 个主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历史的领域开始,选择的清朝兴衰主题书籍进行刷书,第十二本是《清史》,本书全面描绘清一代从勃兴到谢幕的历史,呈现中国史上最后王朝的全景。本书合著名史学家郑天挺所编《上编》与南炳文所编《下编》为一部完整的清史名著,全书自追述满族先世的发展源流及满族的兴起始,迄于鸦片战争前夕。本书熔铸各位撰稿人的学术见解与研究心得,吸取了清史学界的研究成果,内容丰富详实,生动精炼,篇幅适中,兼顾了学术性与普及性,风格独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2、精彩内容:①清史的意义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 清史是我国整个历史的一部分,清史研究除了一般研究历史的作用外,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它的意义与作用要更为直接、更为显著。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清代,已经进入了晚期阶段,如果没有外力的干涉,将要逐步进入资本主义阶段。但由于外国侵略势力来到中国后,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阻止了这个发展过程;中国没能向资本主义阶段发展,而是逐步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前的清朝历史,被当成研究的下限,而在中国近代社会的研究领域里,鸦片战争后的清朝历史则成为其开端。这样的划分是必要的,对于反映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历史进程,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对于清代全部历史作统一的断代史的研究,同样也是很有意义的,而且是很必要的。二者应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是不应相互取代的。②清兵入关清朝入关后,为了适应内地高度发展的封建社会的需要,其各项制度不得不进一步参照内地的历代相传的办法,特别是明朝的办法来制定,但满族旧有因素又是其制定各项制度的出发点。这样,清朝入关后的各种制度便很有自己的特色。入关前即已存在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在入关后继续存在。它由满洲贵族组成,掌握着军国大政的决定权,它体现着满洲贵族在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核心地位。不过,由于这种制度妨碍皇帝集权专制,因而当皇帝(或居于近似皇帝地位的摄政王、辅政大臣)具有权威之时,往往设法削减其权力,而当情况相反时,它的权力又会增大。清朝入关以后,正规军队有八旗兵和绿营兵两种,两者全有一定的数额而且是经常设置的,所以称为额设制兵。此外还有 “土兵”,是少数民族部队,虽然也是经常设置的,但为数不多,只在四川、甘肃、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西藏、青海有。③雍正改革胤禛是康熙末年诸王储位之争的参加者,诸皇子争夺储位的斗争愈演愈烈的事实以及所造成的政治混乱,使清世宗认识到皇储问题影响的重大。他深知明立皇太子弊病颇多,除造成皇帝与皇储的矛盾外,还容易使太子骄横不法;诸王植党营私,互相攻讦;权臣聚帮结派,对君上怀有二心。这些都会使最高统治集团内部分裂,甚至骨肉相残。如果恢复满洲旧俗,不立皇太子,宗室干政,大臣擅权又无法解决,更不可取。于是胤禛从康熙末年不立太子而政局反而相对稳定的事实中受到了启示。雍正元年(1723)八月,他召集诸王及文武大臣,当众作出了秘密建储的规定,亲书太子之名 “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又别书密旨一道,藏诸内府,备为异日勘对。从此以后,便形成了清代的储位密建制度,大体为此后各朝所沿用。进一步加强皇权,削弱诸王旗主的势力,仍是当时清政府面临的严重问题。清世宗继位后,康熙帝诸子与他争权的斗争并没有因此而终止,这对君权施行也形成很大障碍。斗争的实际,使清世宗清楚地看到,不坚决地限制和削弱诸王旗主的势力,就很难维护统治集团的统一和帝位的巩固。这样,他便确定了 “以一人治天下” 为施政的信条,把继续削弱诸王旗主的权力作为他施政的一件大事。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全国著名综合出版社之一,主要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律、财经、管理、历史等学术专著和大众读物。